论环境权主体
论公民环境权

论公民环境权作者:吕忠梅一、环境权的提出本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害事件不断、污染严重和发展中国家贫困与人口压力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一方面致力于运用技术手段治理污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6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组织下,西方国家展开了关于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大讨论,引起世界瞩目。
1966年,联大第一次辩论人类环境问题,在各成员国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大会取得共识,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共商环境保护大计,这便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由来。
七十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生存的相应权利。
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的空气等,最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
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
"从而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
这些观点,为欧洲人权会议迅速接受。
从七十年代初,欧洲人权会议便组织了80人的专家委员会,致力于将"人类免受环境危害的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作为新的人权原则进行国际法编纂。
1971年,欧洲人权会议将个人在洁净的空气中生存的权利作为一项主题进行了讨论,继而在1973年维也纳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了《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肯定地将环境权作为新的人权并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
论环境权应该作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

论环境权应该作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摘要本文从环境侵权行为学说的争议点动身,即环境侵权行为客体的范围的研讨来明白环境侵权行为的性质。
因此,先研讨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从而明白环境侵权行为客体的概念。
然后从环境权入手,经过对环境权实质的研讨与讨论,明晰其实质特点能否可以契合环境侵权行为客体的要求。
继而以公民环境权益的维护为着眼点和规范判别何种方式更利于环境权益的维护,从而处置环境侵权行为范围中争议最多的效果,即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效果。
因此,本文着重研讨了环境权的实质和环境权在环境侵权行为中的位置与作用,希望以此来翻开研讨环境侵权行为的新途径。
关键词:环境权环境侵权行为客体AbstractThis controversial theory from an environmental point of departure violations,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that the scope of the object to clear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Therefore, the first el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us constitutes a clear violation of the object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environment right from the start, right o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nature, clear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 is 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Then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standards to determin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focus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field, that is the object of environmental tort issu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rights viol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tatus and role, hoping to open a new way of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rt.Key words:Environmental Rights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Object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3)一、环境侵权行为及其客体 (4)(一)环境侵权行为的不同窗说 (4)(二)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 (4)二、环境权之辨析 (5)(一)学界关于环境权的争论 (5)(二)对不同窗说的剖析比拟 (5)(三)环境权的定义 (6)(四)环境权与民事权益的性质区别 (6)(五)环境权作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的顺应性和合理性 (6)三、环境侵权之〝权〞的认定 (7)(一)环境侵权行为的客体的学说争论 (7)(二)不同窗说的剖析比拟 (7)结论 (8)参考书目 (9)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时开展,各种各样的环境效果不时出现,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少量新的法律效果也随之而来。
环境权的概念辨析

、
、
环 境权的 主体
环 境权 的主体 在环境权主体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蔡守秋教授认
为, 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国家、 法人、 民、 公 人类、 自然体; 陈泉
生教 授认 为 , 环境权 主体 为全体 人 民 , 不仅 包括公 民 、 它 法 人及其 组织 、 国家乃 至全 人类 , 括 尚未 出生的后 代人 ; 还包 吕忠 梅教 授 认 为 , 民环 境权 与环 境权 系同~ 概 念 , 公 即环 境权 仅 指公 民环 境权 , 不包 括 所谓 的 “ 法人 环境 权 ” 国 与“ 家环 境 权 ”徐祥 民先生 认 为 , ; 环境 权 的权 利 主体 是人 类 , 其义务 主体 是人类 的分 体及 这些分 体的各 种形 式 的组 合 ; 张太梓 教授 则着 重论述 了国家环 境权等 等 , 众说纷 纭 。笔 者认为 , 环境权的主体应包括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 是环境 权 , 里的 公 民主要 指 的是 自然人 , 这 自然 人享 有 良 好环 境 和繁 衍 的权 利 , 环境 权基 本 和核 心 的主 体 , 是 是 这 勿庸 置疑 的 , 只是 这里 自然人 应包 括后 代 人 , 类是 由世 人 代 延续 的代 际人组 成 的 , 当代人是 在前 代人遗 留下 来 的既 定 自然 和社会 环境 的基础 上生存 和发 展 的 , 又给后 代人 留 下他们必须接受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 当代人对环境的合理
念 在 当代 的 新展 开 。 关键 词 : 境权 ; 环 实体 性 环 境 权 ; 序 性 环 境 权 程 中 图分 类 号 : 9 26 文 献 标 识 码 : D 1. A 文 毒 编 号 :0 5 9 ( 0 )6 0 4 — 3 10 ~ X 2 1 0 — 0 0 0 1 3 2
论环境权主体

论环境权主体环境权主体,即具有环境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的主体。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环境权主体的范围也在拓展和界定中。
本文将从个人、组织和政府三个层面探讨环境权主体的定义、权利和义务,并分析其中的关系与互动。
个人作为环境权主体,拥有保护环境的权利。
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包括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水源和居住在无污染的地方。
同时,作为环境权主体,个人也有责任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个人应当遵守环境法规和规定,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组织层面,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同样是环境权主体。
这些组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对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作为环境权主体,组织应当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
它们应当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策略,减少企业排放和废弃物产生,实施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
此外,组织也有权利参与环境决策、监督并且要求政府加强环境保护执法。
政府是最重要的环境权主体之一。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主导作用,需要履行环境权利和义务。
作为环境权主体,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确保公民的环境权益得到保障。
政府应当制定和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机构,监测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并确保环境信息透明和公众参与。
政府还有义务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环境权主体中,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互动。
个人和组织对政府施加着环境保护压力,要求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政府则需要倾听公众的呼声,加强与个人和组织的合作,形成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力量。
只有个人、组织和政府密切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综上所述,环境权主体是指具有环境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的个人、组织和政府。
个人应当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并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组织应当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策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政府则需要制定和执行环境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合作的关系,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权

环境权定义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
对公民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环境侵害的请求权。
对国家来说,环境权就是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权,是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人,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种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权具有如下性质:1.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利概念或社会主张,是道义权利、应有权利的法定化;是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之汇合,是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是一种新型法权。
环境权作为首义权利、习惯权利,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的时代,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之差异,环境权有着不同的内容。
2、环境权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它既是一项个体权利,又是一项集体权利,还是一项代际权利,环境权主体中个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年龄等条件限制较小,集体性的主体的资格几乎没有限制。
3、环境权是环境法律权利和环境法律义务的高度统一。
在环境社会关系中,每个环境权主体在享受和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了不对其他主体所享受和利用环境造成损害的义务;而且,当代人在享受和利用适宜环境的同时,也承担了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构成危害的义务。
正是基于环境权的这一特征,法律在确认环境权的同时,也都相应地规定了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保护环境的义务。
4、环境权是一项与多种基本人权或基本法权相交叉的新型法权,是具有鲜明个性、兼有各种权利性质和内容的一项新型权利。
正是由于环境权的上述性质,使得环境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新型人权成为可能。
它以限制经济发展的绝对自由为出发点,试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弥补传统法律权利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缺陷,发挥传统法律权利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公民环境权立法现状。
目前,各国普遍重视环境立法,我国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法律。
论环境权利

论环境权利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权利是新型的第三代人权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识、应用和发展。
但环境领域的法学者和实践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环境权利包括环境生态平衡权、环境资源共有权、环境生态人格权、环境生态代际公平权、环境精神美感权等子权利,因此,我国应当明确界定环境权利主体,明晰环境权利客体,将环境权利载入宪法,从而使环境权利司法与立法互动,实现公民的环境权利。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权利是新型的第三代人权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识、应用和发展。
但其发展并不顺利,环境领域的法学者和实践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种学说异彩纷呈。
尽管如此,环境权利的理论瓶颈,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尤其在我国,环境立法和实践举步维艰。
但是,环境法学应当成为一门能够向学界、现实证明自己存在之正当性和必要性的自主学科。
而环境权利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重要的思想“原子”和坚实的理论内核,也是环境法学和环境法制的基石性范畴。
缘于此,重新审视环境权利的理论基础和未来走向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环境权利的哲学基础环境哲学是哲学的环境转向,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环境哲学可以定义为连接人类、自然和价值的一般理论,通过对人类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反思,使环境权利成为人的天然的基本权利。
(一)环境伦理观:自然——人——社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代环境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集中表现。
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在的主客体关系。
所谓“主客体”关系,是指人相对于自然来说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自然则是被动地供给人类认识并改造的客体。
由此引发人与自然的冲突、分离与对立,使人类最终陷入环境危机之中。
因而,人与自然的客体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整体内部的不可分割的一种基本关系,人与社会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的。
环境哲学不仅把人、社会、自然包括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强调他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发展的关系,把同等的关注给予大自然。
环境权利

(一)公民环境权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
它是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人类环境权得以实现的基础。
因为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甚至全人类均乃公民组合而成,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甚至全人类所享有的环境权亦源自公民所享有的环境权,为此,在各种环境权中,公民环境权是最基础的环境权。
同时,还由于环境是每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为此公民环境权在内容上主要侧重于生态性权利。
综观各国有关公民环境权的立法,公民环境权除了包括前已述及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外,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日照权随着当代城市的日益膨胀、人口的日趋密集,高楼林立现象十分普遍,以致日照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另一方面,能源危机的冲击也使人们转而寻找新的能源,而作为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开始被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日照的重要性愈加突出而被法律所承认。
比如,日本就制定了《日照条例》,以确保日照不受干扰。
2、通风权如上所述,当代社会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以致通风问题亦日益突出从而成为法律保护的利益。
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州议会和其他几个州的议会就通过了必须确保风不受干扰地流动的立法。
3、安宁权当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电波和噪声污染等,其妨扰环境的安全和宁静,使人长期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此,各国普遍制定《噪音管制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公民居住环境的安全和宁静。
4、清洁空气权当代大工业生产常常致使大气污染,以致居民无法打开窗户,不能在室外晾晒衣服和活动;而且,大气的污染也将使周围的农田遭受危害,庄稼大面积减产。
此外,航空业的发展又把污染扩散到大气空间,而原子能的利用也使全球受到污染的威胁。
为了使公民不受污染空气的侵害,各国都相应制定了《空气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空气清洁。
5、清洁水权水的污染急剧上升,它足以导致公众健康遭受严重的危害,如日本熊本地区出现的水俣病就是典型一例。
环境权主体之系统分析

更何 况国家本 身就是公 民权 利的义务主 体,因此其更 是责无
加 以必要 限制 。仔细分 析,我们 能够 发现法人和其他 组织享
有 法 的是 一种 对 环境 有 限度损 害 的权 利 。在 生产 力高度 发
达 的今天 ,能够对 自然 环境造成 可被 感知损害 的 已经大多是 社 会化 的大 生产 ,一般 的个人生产几 乎可 以被忽 略不计 。减
无法抛开 国家意识 团结在人类这 一大旗之下。 同样 ,基 于上述理 由,后代 人也应 作为环 境权 的权利主
虽然微 小 ,但 是局 部可 以组 成整体 ,微 小也可 以叠加成 巨大 的力量 。每个人 虽然无法 以一己之力对环境造 成什么影 响,
但是至少 可 以对环 境保持应有 的克制 ,不做损 害环境 的事 ,
承担最起 码的消极 义务 。同时,我们应该清 楚任 何权利都不 是没有代 价的 ,即使是宪法上 的基本权利也 需要我们承担 一 定的宪法 上的义务 ,尽管这种义 务与权利 比起 来实在是毫不 起眼 。更 何况个人 的无节制浪 费生活方式往往才 是导致企业
宏观热点 _
一
个 具体 的单 数人 的叠加 ,而 是一个不 可分割 的整 体 。那 么
因此我们 可 以认 为 ,环境权 既是集 体的权利 ,也是个体 的权利 ,且不 因个 体的渺小而必须 被分割行使 ,因为环境本
这个 “ 人类 ”应该包括所 有存在 过 的人 类、现存 的人类 以及 未来 的人类 。但是这 一整体难道 不能是 具体到某 一时 间问隔 中的具体个人 么 ?答案 是肯定 的。这里 的 “ 人类 ”既可 以具
过度生产 的罪魁祸 首,相信人们 还是可 以通过 改变生活方式
来间接影响环境的。 法人和 其他组织 虽不享有环 境权 ,但 因其享有 资源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环境权主体
摘要:环境权理论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环境权主体是建立完整环境权的基础理论。
从环境权定义出发,得出环境权主体定义,即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和维护环境的承担者。
人类、国家、单位、自然体成为环境权主体都存在一定缺陷,环境权主体应该只属于公民。
关键词:环境权;主体;公民
作为“第三代人权”的环境权是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产物。
自从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宣告环境权以来,围绕着环境权各项内容就在全世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然而,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建立系统的环境权制度。
因此,在理论上,讨论环境权的相关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设定一个权利之后,就需要主体来行使,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那么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哪些呢?笔者运用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从环境权主体的概念出发,通过对现状的考察,揭示环境权主体的最终归属。
一、环境权主体的定义
最早提出环境权是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称“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环境权的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的权利,即环境本身保持完整性,环境要素免于被任意破坏、长期持续的与人类协调相处,实际上就是环境权主体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
中,应该履行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
二是主体对环境的权利,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发挥基础作用的环境提供适宜的空间而不被污染所困扰,即主体享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因此,笔者认为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负有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义务的一项权利。
从环境权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环境权主体享有环境权是为了维存自身,即在一个充满污染和资源破坏的环境中,主体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第二,环境权主体在享有这些美好的同时,需要履行合理利用、不任意破坏环境的义务。
笔者为环境权主体下了一个定义: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健康舒适环境所带来的利益,并负担维护环境义务的享有者和承担者。
二、环境权主体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纵观环境权主体的探讨,环境权主体范围遵循着一个由“自然人”到“公民、国家和人类”再到“自然人、组织团体、国家、人类(包括后代人)和自然人”的过程。
环境权的主体包括公民的主张,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公认。
本文从其他几个有争议的主体出发,研究环境权主体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坚持环境权只属于人类的是徐祥民教授,他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自得权,即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无需其他主体来提供方便,也不需要排除来自其他主体的妨碍,因而就不需要义务主体来实现。
在一些国际条约中,也是用“人类享有”转换到“全人类有义务”这样一种循环的逻辑当中,因此,将环境权赋予给人类是有依据的。
人类共有的环境权益毋庸置疑应该得到全人类的共同维护,但是从现行的国际法制度上来看,“主权至上”原则仍然是不可侵犯的,国家对于环境的管理属于其主权范围,以人类环境权名义干涉他国事务,可能无法避免。
同时,现有国家之间协商解决跨国环境问题机制,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实践经验。
张梓太教授在其《国家环境权》一文中认为,国家环境权的几个方面:对本国环境及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权利,人类共有财产的共管,发展中国家的优先利用资源,控制污染物越境和领土无害使用义务等。
从张梓太教授对国家环境权内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将国家对环境资源享有的主权认定为一种权利,这显然是不对的,“资源主权反映国家自然资源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行使管辖权不受他国与国际社会非法干涉的权利,具有国际法上的意义,是国际法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的具体化。
”国家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实际上是对环境的管理权,是环境权的真正权利者通过“公共信托”的方式授予国家帮助其实现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学者主张“单位是环境权的主体,因为单位法律人格的确立是不争的事实,单位通过法律的意志获得法律上的人格。
”单位环境权包括三类:对良好环境进行无害使用权,依法排放其生产废物权,享受清洁适宜的生产劳动环境权。
首先,单位并不是生命体,享受清洁适宜的生产劳动环境应该是个体才能享有的权益;其次,对环境的无害使用权,实际上是一种对资源的使用权,属于民事权利;再次,单位的排污权,是行政机关通过行
政许可的手段授予个人,对于环境总量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这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具有权利性质。
如果单位享有环境权,也会造成单位与个体争夺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的现象。
蔡守秋教授通过对“主客观二分法”的批判论述自然体环境权的正当性,认为提出自然权利、生命体权利的主张,不但在法理上并不悖理,在实践上也并无害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对保护环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积极意义。
赋予自然体以环境权,多从环境伦理学角度出发,出于生态主义的人文关怀,同时,法律的制定是为了实现人的利益,保护自然体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存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而不应该是法律来调整和认可的。
三、环境权真正的主体——公民
法因人而生,因人而长,人是法的价值的核心,法通过给人以权利来实现法的价值。
环境权包括公民的主张得到学界的一致公认。
笔者将通过下文的论述坚持认为环境权的主体只包括公民。
1.环境权是一项人权
环境权的提出,是为了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
它像其他人权一样,一旦剥夺其环境权就意味着主体生存基础的丧失,所以每个人不可以因其年龄、性别、职业、地位以及犯罪状况等因素而剥夺其与生俱来所享受的环境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权对于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即环境权无法得到保障,人将走向灭亡。
对于作为整体的国家而言,即使环境中充斥着恶臭、污水和废物,只
有独立的主权、独立的领土、一定的居民,不会影响作为独立国家的存在。
2.环境权是一项法律权利,与义务紧密相连
第一,在许多国家的立法实践中,环境权已经由国家通过法律加以认可,即使在还未正式认可环境权的国度里,环境权也被当做是一项“应有权利”,一旦这项“应有权利”得到法律的认可,就会成为法律权利得到法律保障实施,这只是一个需要时间考量的过程。
第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相关性,没有脱离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不履行义务的权利;离开了义务谈权利,何来保障权利?自然体虽然具有生命,但是由于其属于无意识生命,无法履行法律赋予其权利所应承担的义务,但是,这并不表明自然体不能像公民一样在舒适健康的环境中生存,不会因其不享受权利就得不到保护。
环境权产生于环境危机时代,环境权的提出目的是为维持良好的环境,维持人类生存。
赋公民予环境权就足以达成这一目的。
公民通过行使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等方式,既捍卫了自己在免受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又可以以破坏自然体生存而影响自己环境权的方式保护自然体。
对于单位是否享有环境权,由于环境问题正是工业化的产物,如果单位享有环境权,就会与环境权的目的和价值发生矛盾,造成单位与个人争夺有限的权利资源的冲突。
我国目前的环境法体系,并没有在立法和司法上过多承认环境权的存在,多为通过人格权和财产权来进行保护,为未来建立完整的环境权体系起到了借鉴作用。
如果赋予自然体以权利,将面临多重困惑。
第
一,人类生存将面临困境。
当人的利益和自然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取舍?人类是否有选择一些自然体作为食物的权利呢?如果有,自然体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何来环境权呢?既然认为人与自然得平等相处,我国是不是应该保护泛滥的水葫芦呢?这就又产生了环境权立法中的一个难题,这无疑是对立法成本和司法成本的浪费。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环境权概念的解读,为哪些主体可以享有环境权找寻出路。
环境权作为第三代人权,应该由公民所享有,对于法律拟制的单位和国家,乃至无意识的自然体都不应该是环境权的享有者。
笔者正面分析出环境权主体的界定标准,从而认定环境权的主体应该归属于公民,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社会的变迁也可能带来环境权内容认识的变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将发动一场“环境法的革命”。
参考文献:
[1]王蓉.环境法总论——社会法与公法共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3]张梓太.论国家环境权[J].政治与法律,1998,(1).
[4]胡静.论环境权的要素[EB/OL].环境法研究网,/hjfyjw/Article/2008-1/200811313150113.html. [2011-10-21].
[5]张忠潮.再论环境权主体[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3).
[6]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