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反思

学案教学反思
学案教学反思

学案教学反思

“双层次问题式导学法”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开始实施有一段时间了,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对学案导学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学案导学的环节

学案导学的几个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型,英语学科学案在环节设计上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从课型上英语学案主要分为新授与复习课两种类型。其中新授课又可分为听说课和读写课两类。英语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导航、学习过程、知识归纳、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作业设置这几个环节。下面谈一谈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学生学案:学生学案就是“温故知新”,要达到三个目的:(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2)为本节课作知识铺垫;(3)引入新课。

2.学习过程:是课堂核心环节,大约占到25分左右。让学生依照学案设计,循序探究,以达领会掌握知识之目的。

3.巩固提高:正所谓“趁热打铁”,课文讲完后教师引领学生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4.“学案”的设计:由于课型、学科不同,学案的环节也相应存在着不同,但每个学案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

(1)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

学案导学,教学因你而精彩

学案导学,教学因你而精彩 牢把握“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原则,实现以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重研教向重研学转变,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四步”(即:自学—展示—点评—检测)“五环”(即:目标导学—学案促学—讨论展示—评点归纳—检测生成)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探索这个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让我感受到学案导学的魅力所在,现与同仁们分享一下。 一、明确了教学目标 有了学案,学生依案而学,教师依案引导,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一方面,教师在导学案中,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重难点和关键点,而且,学习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操作性强,易达成。学生胸怀教学目标,依据“学案”实行自学、讨论,目标步骤清晰,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查阅学生的学案、听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问题,课堂上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地协助学生解决疑点,使得教师的点拨有的放矢,教师的引导更加到位。 二、彰显了学习主体 学案导学,首先是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动脑思考,记录疑问。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过自学,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课堂上,唱主角的不再是教师,学生真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扶正了教师角色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学习将是盲目的、无序的。从设计导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了指导角色,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确立,到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课堂上教师随时注重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促动新知识的生成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也不是袖手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引导者。 四、注重了个体差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43更新时间:2007-12-10文章录入:admin ] 一、前言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主战场,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重要性的降低,如果单纯以减少学科教学时间、牺牲或者降低学科教学质量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那很可能是得不偿失,学校也会因此而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甚至是学生本人的巨大压力。如果课业负担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再增加其他的课程和活动,势必造成原有的教育活动抢占时间,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我校就是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他们首先分析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等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认为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链条是不合理的,仅仅凭借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就学生而言,尽管有教材做依据,但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什么、怎么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使学生沦为记笔记的机器,课堂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而且由于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只能借助于各种教参,即便如此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目标不明,负担加重等。据此金华一中的领导和教师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 。从此,学案教学法的研究就作为本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集中了全校的优秀教师集体攻关,1998年在初步总结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申请并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我们认为,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尽管开展时间不长,但很快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99年5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从“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主动学习能力”高度报道了我校开展“学案教学法”研究的情况,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说“学会求知”的关注,中小学教育界也开始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强调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 ,“目标导向教学” 等。这

以学生为主体_提高课堂效率--学案教学经验浅谈.doc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一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几点反思 成都三十七中化学组李彬大家好,首先感谢邓老'师和崔老师给我在这里发言机会,我来自于一所普通中学,37 中,学案教学法在我区推进了多年,在我们坚持使用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体会到了成功,同时,也遇到以一些困惑。在此,我把这几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使用学案教学法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格式: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一般要有儿个基本格式:①学习目标②知识摸底一一在新课的学习中,知识摸底是以前一节课的知识复习的面貌出现的,这部分也包括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预留的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内容。③知识回顾(如果是新课,就以新知学习的形式出现),该部分内容为教师前一节课时,预留的预习内容,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④知识过手。以近几届学生易错点以及近几年考试(会考、调研考试、全国各地的模拟考试、高考等)的高频考点以及易错题型为载体,进行课堂实战。⑤知识升华。本部分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典的结论、易错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本部分的关键点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去引导,而不是讲述,只是帮助学生归纳出结论。 ⑥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注重挖掘教材习题的内涵一一比如对教材上的课后作业的适当拓展、对学生实验的适当改进、对实验习题的设计等等)⑦课后预习提纲。 对于实验的改进,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二教材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竣酸中演示实验6 -11:乙酸乙酯在水、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解,其水解程度只能靠鼻子闻气味来判断, 在课堂上老师演示的时候,现象不明显,因此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行改进一一不用鼻子, 而靠眼睛来看。大部分漆均可溶于乙酸乙酯,为方便,可选一些干的油漆膜进行染色,如把一支红漆面的铅笔浸于乙酸乙酯中片刻,即能把液体染成红色,这一类颜料均不溶于水。当然也可以对水层进行染色,具体方法可见下面操作的实例: 1).在三支中号试管中分别注入2毫升蒸葡水,再依次分别加入2毫升蒸儒水、2毫升16%硫酸、2亳升20%NaOH溶液。 2) .在碱液试管中滴加十几滴石蕊溶液,另两支试管各滴加十几滴甲 基橙指示剂(对水层进行染色)。 3)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可明显看到 有不同颜色的分层。 在一烧杯中注入水,置于石棉网上加热,将三支试管插入其中进行水 浴加热。加热约5分钟(其间注意振荡),即可明显看到三支试管的 水解程度不同。根据颜色的不同还可区别哪一支是碱液,哪一支是 酸,哪一支是蒸德水。 二、力争做到教材、学案、例题以及课外资料的无缝衔接。对于学案设计,个人观点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案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和例题的梯度, 尽量避免在高一阶段,就大规模的演练高考难度甚至超越高考难度的题目,题目难度的跨度不宜太大,应该从教材和近儿年高考中挖掘出学案的设计中心,特别围绕历届学生在该章节各知识的易错点,以及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设计,也就是以教材为基本骨架,进行授课,不能完全脱离了教材(在高三的总复习中,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会犯脱离教材而单纯依赖复习资料以及学案进行复习的错误)。我在复习过程中,就严格要求学生手边要有五本化学教材,以及从高一到高三我们使用过的课外资料。当遇到了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知识产生了遗忘, 马上师生共同翻看教材,当然,翻看教材并非只是

浅谈高中地理学案式教学的探索

浅谈高中地理学案式教学的探索-地理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学案式教学的探索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载体,拥有一份好的高质量的地理导学案是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地理教师提高教学实效的得力助手。 一、导学案使用的原因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限时讲授,师生、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踊跃展示。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实现这一教学过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基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时紧,任务重,采用导学案式的教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并且在我校地理教学中取得一定的实效,为学生顺利通过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地理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展示、生成新知;利用导学案,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课堂反思以及复习备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为了更好地把导学案与课堂实效结合起来,我一般把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即:学习目标、基础知识、课堂探究和达标巩固。 1.研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师参阅新旧各种版本教材下,生成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2.精设预习问题,自学教材内容

教师能否设置高质量的预习问题是驱动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基于教材,略高于教材。预习问题应该能较为全面地覆盖教材内容,答案也往往能够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当然也有一部分问题的设置要略高于教材,让学生有进一步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答案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初步整合和简单分析后获得。当然基础知识部分也可以以填充式的形式出现。 3.巧设探究案例,推动课堂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因此,教师在平时导学案的设计中精选案例,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并提出要求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4.选取典型试题,实现巩固达标 试题的选取要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巩固基础知识和提升纠错。为使试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吻合,对有些常见题目作适当的改编,甚至是原创。 三、导学案的课堂实施 【导学案实例】(截取课堂片段) 地质构造——褶皱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基本形态。 2.掌握正常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理解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在生产、工程建筑上的应用。 【基础知识】(略)

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

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 吕河初级中学袁文柯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由城关一中片区举行的“实施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教研活动,但作为专题交流发言人,心里很是惭愧。因为在这之前,我对导学案这个概念及相关理论几乎一无所知(仅限于今年3月1号听了赵玉萍老师的一次高效课堂培训专题报告会),就更谈不上对于实施学案导学的实践了。所以我这次来主要是向在座的各位学习的,至于让我与大家进行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专题交流,只是赶鸭子上架,完成领导交给我的任务罢了。现将本人所搜集的一些相关导学案作用与意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导学案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呈现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正好相吻合、一脉相承。 大家都知道,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导学案与现在学案、学案导学、讲学稿等混用。其共同特点: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

浅谈学案导学中的心得体会

浅谈学案导学中的心得体会 雷寨中心校——雷润霖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县推行了“学案教学”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动高效课堂。全县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思索着、讨论着、实践着。下面我就学案导学的具体做法和粗浅的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导学案和教案的一些认识 我认为“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是站在学生立场上编制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站在如何教的立场上编制的——它没有或很少考虑学生的主动学习。二.对导学案编制上的一些看法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一目了然 2.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因此在导学案的编制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一个“导”字. 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例如我在编制《18.1.勾股定理导学案》时就是先从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开始预设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来自主探究勾股定理,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 3.对于导学案中的练习题的编制我认为题量不能过大,要精选精练,设计要有阶梯性,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单纯数学题目的罗列,导学案就变成了课堂练习题,就失去导学的目的;题目难度值偏大,

部分就会出现厌学,马虎应付的现象。 4. 全体老师的参与度。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们学校八年级数学组编制导学案时都是分配好课题后一人主编其他几位教师审核后在印刷 三.使用导学案的一些感受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前在用教案上课时都是我在上面讲,一部分学生听,还有一部分学生两眼无神,典型的“人在屋,心在外”,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使用导学案后我讲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特别是从我每节课都安排5—10分钟的课堂展示后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也使以前那些“两眼无神”“人在屋,心在外”的学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前上课一节课下来讲得口干舌燥感觉很累,弄了一身粉笔末,结果效果还不好;使用导学案后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努力的学习,虽然他们的成绩没有提高多少,但是上课时我感觉心情很轻松,讲课也感觉很有激情 3.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使用导学案上课虽然很轻松,但是在课前却需要精心准备学案,分析学情,搜集资料,设计问题。课前准备不足就会出现问题:前不久我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导学

高中化学学案教学反思.doc

高中化学学案教学反思 学案教学在我校已实施一年多,通过学案教学,确实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展示个人才智,提高聊表达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运用学案让学生动手动脑。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让学生根据学案查找资料,自查自纠。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

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校这学期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下面就自己所用的几篇学案,谈自己对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案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学案的编写上。 学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我们为中心为我们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变懒了、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要再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第二,学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二、学案使用中的几点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关键之所在。 2、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不但便于理解运用,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限度来提升巩固知识点,想方设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4、小组讨论合作后,我们要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 在最近的学案使用中,个人也存在不少的困惑,如:学习目标不能按时完成造成拖拉现象;探究问题时,收放有时会失控等。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帮助。希望我校的学案教学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绩效。 【学案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导学案、教学反思)

10 再塑生命的人 课题再塑生命的人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会从文中准确概括关键句、中心句的技能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的特点,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 式。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 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 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 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 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 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

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 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读准字音搓捻 ..(cuō niǎn)怦.怦(pēnɡ)抚.弄(fǔ)绽.开(zhàn)惭.愧(cán) 恍.然大悟(huǎnɡ)花团锦簇.(cù) 辨清字形慨(kǎi)感慨堪(kān)不堪惭(cán)惭愧概(ɡài)大概斟(zhēn)斟酌崭(zhǎn)崭新捡(jiǎn)捡起唯(wéi)唯恐 俭(jiǎn)俭朴惟(wéi)惟妙惟肖 检(jiǎn)检查维(wéi)维护 理解词语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所作所为: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新课导入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认识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战,学生不出无备之争,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 经过多位教师共同研究,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笔标注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学生的自学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没必要等老师上课讲解。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合理分配授

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过程中我深感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心得体会《学习“学案导学”的心得体会》。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享受到高层次成功的喜悦。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对一堂语法填空复习课学案教学的反思

对一堂语法填空复习课学案教学的反思 觉民中学叶华桃 学案导学在我校已实践将近一个学期了,通过这一学期的时间和研究,我对学案导学这个新型的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案导学教学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对于老师来说,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可以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 下面通过一个老师的语法填空复习课进行分析。 一、Teaching aim: To learn some ways of doing grammar-filling through makin g conclusions by yourselves. 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二、学生运用教师下发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一)巧用派生词,做好语法填空。 1. His _______ (careful) resulted in the terrible accident. 2. He was one of the _____ (visit) who thought highly of Tom, their guide. (二)动词变化 1. Actually, the custom of crying marriage existed a long time ago in many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and ______ (remain) in fashion till the end of Qin Dy nasty. 2. The tornadoes damaged several newly built buildings, toppled power lines and _____ (cause) fires. 3. So far we ______ (know) everything behind the accident. 4. The corner stone for it was laid in the year of 1792, and it _______ (co mplete) in the year of 1799. (三)非谓语动词 1. Notices have been put up here and there in the village for the last two w eeks _______ (announce) a meeting to discuss the yearly Flower Show. 2.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ere 222 people _______ (report) to be billio naires in 200 3. 3. She was so angry that she felt lke ________ (throw) something at him. (四) 代词的选用 1. 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o work harder, but _____ didn’t help. 2. 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o work harker, _____ d idn’t help. (五)熟记固定搭配 1. When people move to another country, they often try keep ____ the customs of their native land. 2. Very few experts have come up ____ complete new answers to the world’s e conomic problems.l (六)形容词/副词 1. The ______ (strength) we become, the more modest we should be. 2. The little girl is _____ (extreme) eager to know the result of the exam.

五年级英语学案-unit_5_b_let's_talk教学反思

Unit 5 My clothes B Let’s talk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PEP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本课是(Unit5 My clothes Part B)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是对话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伴随恰当的语气、动作等进行有效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收拾房间整理服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有关询问物体主人的表达法。依据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的思想,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教师又适当补充了有关于服装的新单词shirt, coat, jacket, sweater, shorts, socks等。 二、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强调学习过程要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即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本节课学生通过视听对话,韵文表演,游戏操练及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通过真实情景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促进积极情感态度、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学生学情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服装的词汇如: clothes,hat, skirt, dress, pants等。询问物体主人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如:Are these yours? No, they aren’t. Is this John’s? No, it isn’t. It’s Mike’s. 这些都为本课将要学习的句型:Whose coat is this? It’s mine. Whose pants are those? They’re your father’s.奠定了基础。四年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已经基本适应全英语教学的课堂模式,他们有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课堂互动,做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 四、本课的亮点 1.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原则,复习环节激活并巩固了就有的知识,每一个活动都以前一个活动为基础引申出来,前一个活动为下一个活动做了语境上的铺垫,为学生跟直接更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创造了条件。从复习到新内容的呈现,从操练到应用,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谁的服装”这个核心话题。课件展示的人物,有身边的同学,有学生所喜欢的名人,这些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使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由此创设的语境也是比较真实的。操练时,教学活动以意义为核心,体现了情境、话题、功能、语法、词汇等这些语言技能活动中必备的要素,听、说、练、用层层推进,促进了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2.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不能为了学习词汇而学习,也不能为了学习语法知识而学习,实用性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这也是课标中“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整体的输入语言,通过操练和练习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而整体的输出语言。教学手段应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景,重视学生语言使用能力。本课的词汇教学是在整体的句型句式中呈现,操练,巩固内化,整体运用。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学习新的词汇。通过运用学生已学的知识(It’s yours. It’s John’s.), 调动学生用英语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本课的句型句式是在创设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呈现,学生

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裴亚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实验室,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容摘要:在界定学案概念的基础上, 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等方面分析学案教学模式发现: 其理论依据基本上属于一般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 按培养对象分为学生培养和师生共同发展两类,其中针对学生培养的占多数; 操作程序按教学操作材料分为学案教学和学案、教案并举教学两类, 其中学案教学程序可概括为导向、导学、导练、升华四个基本阶段; 师生组合方面多数赞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主体观。 关键词:学案; 教学模式; 组成要素; 综述 教学模式(M ode l o f Teach ing)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 [ 1] 531。为了分析近十年我国学案教学模式的利用现状, 笔者采取文献检索法和归纳法, 检索了1996年到2006年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和全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库190篇文章, 尝试将学案教学模式研究情况进行归纳, 并梳理其主要观点, 力求理解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质, 从而发扬优点摒弃不足, 为进一步开展学案教学模式研究打下基础。 一、学案概念的界定 在分析学案教学模式之前, 首先界定学案的概念。在检索到的190 篇文章中, 明确提出学案概念的文章共51篇。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1. 学案即学习方案。如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 在授课前依 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 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 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 模拟问题发现过程, 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 以引导学生沿 着问题的台阶, 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 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 2. 学案就是学习材料。如学案是把教学目标、预习任务、知识重点、教学步骤、评价任务等编写成供师生使用的学习材料。 3. 学案就是案例。如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 为开启学生智慧, 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 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 人们对学案的概念界定不一, 51 篇中29篇把学案定义为学习方案, 17 篇则定义学案为辅导材料。我们认为学案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 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 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 如学案的内容如何有效安排使之更利于学生学习, 体现 了学案实质上应该是一种方案。 对于学案的设计者也有不同的说法: 1. 认为是教师设计的。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图表 编制而成的学习方案, 着重以多变的形式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并强调学习方法的选择[5] 。主张学案是教师设计的文章共48篇。 2. 认为是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设计的。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由教师根据教学 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功能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

“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理念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生命,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情感、有活力、有个性、有潜能的张扬可爱的生命,把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体验过程。 我校的“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互动,和谐高效、知情合一。“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是教研组集体讨论,由其中一位老师执笔编制出的全程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检测反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以《观舞记》一课的预习、展示、反馈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一些经验体会。 学习目标 一节成功的课首先需要一个清晰合理的学习目标来支撑。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观舞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感染、审美熏陶的最好例子。它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大量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美好的视觉形象转化为美好的语言形象,生动而鲜明地表现了异国的文化风情。因此我们把这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学习重点: 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自主探究题目的预设实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拐杖,学生自学的依据。学生的学与老师无形的教在这个载体上合而为一了。《观舞记》一课中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因此我们在预习形成部分预设了这么几个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