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

合集下载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

5 ・ 3
晋阳学刊 2 1 0 1年第 4期
・ 哲学研究 “自然美 问题 新探” / ・ , 笔谈 ・
美是一种存在于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 以及人的内心 平衡和协调发展的一种动态关系美。与美学中的自 然美、 艺术美 、 社会美各 自 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 有 域不同 , 生态 美关涉从 自然 、 社会到精神各个领域 ,
社会动态平衡 、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 的存
然、 社会和人 内心的不协调 , 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 试
解决 自 、 然 社会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 。
生 态伦 理学 是它 的哲 学基 础 。 ,
在 。 后来曾先生又进一步丰富了生态美的内涵 , 把 其扩展为 4 个方面,即:真理 自 行揭示 的生态本真 美 、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生态存在美 、自然与人的
态学看来 ,自 然界的多样性不是作为人类 的资源而
存在的, 而是具有 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 , 自然的价 把 值等同于人类 的价值是对 自然的偏见。它与 以往 的 自然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承认 自然的价值不为别
的目的 , 自然的价值独立 于对人的 目的的有用性 , 承
考察 了环境审美鉴赏的特殊性 ; 在传统美学中, 自然 美学是与艺术美学相对的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美学 研究 。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出发点是人与 自然的 关 系问题 , 首先要关涉 自然美 问题 , 使得生态美学 、
他 从三个 方 面论述 了环境 美 的基本 特征 。 先 , 环 首 从 境 美 的呈现样 态上 说 ,它具 有综 合性 和 整体 } 生。其
善, 生态美学研究 以“ 生态” 作为“ 的条件必然要 美” 借鉴生态学 的涵义和价值 ,生态”概念 的内涵是不 “ 断发展的,生态” “ 不仅是一个理论范畴 , 它更是一个 实践的范畴,如果仅仅从理论上构架一幅完美的生 态审美画卷 ,而忽视了在实践 中与生态学的学科成 果相融合 , 那么生态美的理想也很难达成 。

【最新精选】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

【最新精选】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

关于自然美的形态与自然美的类型自然美的形态包括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另一种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现实,自然与生活的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

因此,我们较容易理解这种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

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其根源也在于人的社会实践。

虽然它们没有直接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但它们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仍然是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发生联系。

这类联系包括几种情况: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

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到美的事物的形式而不必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于是,人们看到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年产生美感。

正因如此,未经劳动改造的一些自然景物,以其形式美为中介,与社会生活发生了间接的联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3.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

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的品质、个性具有相似之处,于是常常赋予客观对象以人的某些特性,借以激发斗志,抒发情怀,寄托理想、情思,从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

自然事物与社会属性的联系有时还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同一自然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中,有的会使人产生美感,有的不能,甚至有的是丑的属性和特征。

二是自然事物的同一属性或特征,在不同条件下引发人们对不同生活实践的联想,因而可以成为美的,也可以成为丑的。

自然美的主要类型是指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

自然美重在形式,虽然自然事物能够给人美感的根源在于自然事物与人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但人是通过可感的自然事物的外在特征直接产生美感的。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

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

第29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29N o.22009年3月 Journal of South 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r .2009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Ξ张子程(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在传统美学中,对自然美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出在没有对自然进行准确的划界,没有给自然美研究确定一个科学、准确的研究域。

由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把一个笼统的自然作为自然美研究的对象只能造成不确定和含混。

而当代形态的自然美论,即自然生态美论对自然的划界及按此对自然生态美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使自然美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

因此,如何给自然划界,如何对自然生态美进行合理的分类,就成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生态美、给自然生态美一个科学合理解释的至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自然划界;原生态自然美;人化态自然美;原生态自然美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9)022******* 一、自然的划界是自然生态美划分的前提和基础在讨论自然划界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有一个“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

这个所谓“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就是人类未产生之前就已经独立存在,并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运行发展着的原自然界。

这个原自然界是未经分化的、混沌的自然界,它是分化的自然界的逻辑前提和基础。

没有这个独立于人类的“自在的自然界”在先,就不可能有人的自然界。

人的自然界就是指人类诞生以来的自然界。

人的自然界从实践的视角又可分为:原生态自然、人化态自然和共生态自然。

1.原生态自然。

原生态自然是指已进入人类视野但还未经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

或者说原生态自然是人类未开垦过的地方。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

生态美的学理依据、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范永康【摘要】“生态美”是以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和支持为前提的生命协同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宇宙大化之美.它以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为学理支撑,以顺应生态规律、合乎生态秩序的“生态真”为基础,以构建合理生态伦理的“生态善”为目的.与传统的艺术美学相比,它更加关注生命活力之美、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更加突出生态审美的参与性和整体性.【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生态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审美【作者】范永康【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5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时常面临传统美学的质疑,辩护者们在哲学基础、研究对象、审美属性、美学范式等层面寻求生态美学的立身之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显然,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地方,就是它应当突出生态的最高原则这一定律,从而从生态的高度来评判美学活动,使得美学活动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美学所描述的一种新的景象”。

①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事实上,生态美学已经开发出一个美的新类型——“生态美”(ecological beauty),它区别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我认为,弄清楚“生态美”的生成学理、理论内涵和美学特征,是促进“生态美学”学科独立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简言之,“生态美”即生态之美,但“生态”何以能“美”呢?又是何种意义上的“美”呢?“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指的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后来者又提出“食物链”、“生态位”、“生态平衡”、“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系统”等概念对之加以丰富和拓展,使得生态学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有机世界观:“它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引言生态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致力于探讨生态与美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旨在加深对生态美学的认识,推动生态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美自然美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审美体验。

自然美是一种本能的感受,源自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自然美的范畴包括山水之美、动物植物之美、季节更替之美等。

人们通过欣赏山水画、采风写生等方式来感受自然美,进而唤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

二、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并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性。

生态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生命尊严。

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是当代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美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审美旨在激发人们对环境的美的感知与理解,以此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与提升。

通过倡导环境艺术、拍摄或欣赏自然风光等方式,人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自然恢复自然恢复是生态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系统在面对人类破坏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自然恢复的关键是人类必须停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予生态系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自我修复。

自然恢复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当代生态美学观从多个维度探讨了自然与美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重新审视与自然界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美、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自然恢复等基本范畴,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核心理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些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尊重自然,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生态美学精选 课件

产生背景
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 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 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 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 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理论基础
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 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 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 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 的有机联系之中。
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 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 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 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理论基础
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 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 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 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 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生态美学——精选推荐

⽣态美学1、根据⼈与⾃然的关系,我们将⼈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原始⽂明、农耕⽂明、⼯业⽂明,⽣态⽂明(⼀是原始狩猎阶段;⼆是游牧农业阶段;三是封建采⾢农业阶段;四是商业相互依存阶段)2、“⽣态美”这⼀概念是由德国⽣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提出。

3、美国科学家⼩⽶勒提出的“⽣态学三⼤定律”:多效应定律;相互联系原理;勿⼲扰原理4、著名美国学家鲍姆加登将⼈的⼼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情。

5、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物:⿊格尔康德6、⽣态美学的三⼤研究层次:⾃然⽣态、社会⽣态、⼈⽂⽣态其研究核⼼是⽣态美。

7、⽣态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分别是什么?前提:以⼈的⽣命存在为前提出发点:以⽣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8、⽣命的本质特征:⼈的主体性。

9、“⽣物进化说”是由英国达尔⽂在《物种起源》中提出。

其核⼼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存。

10、主体和客体的主要的类型:主体有3 种形态,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客体有4种形态,即⾃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我客体11、⽼⼦的⽣态思想的核⼼和精髓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这个精髓?“道”是核⼼和精髓理解:它是⾃然界运⾏的过程和规律,永恒的、循环运动的宇宙本体。

12、“⽆为”体现了什么⽣态思想?⽼⼦提出“⽆为”的⽣态思想。

“⽆为”体现了顺应⾃然、天⼈合⼀的⽣态思想。

其⽬的是让⼈们尊重⾃然、顺应⾃然。

13、传统意识指导下的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态危机??⼈⼝俱增、盲⽬开垦采伐、狩猎⽆度14、西⽅对⼤⾃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艺思潮。

15、⽣态世界观的思想原则是什么?①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络组成的有机整体②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

这种整体的有序状态,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结构⽽是事物内部⼒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量的动态平衡。

③⼈类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在⾃然整体的⾃组织进化进程之中。

16、⽣态审美观:⽣态审美观是对⽣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22009年3月 Journal of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M ar.2009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X张子程(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在传统美学中,对自然美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出在没有对自然进行准确的划界,没有给自然美研究确定一个科学、准确的研究域。

由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把一个笼统的自然作为自然美研究的对象只能造成不确定和含混。

而当代形态的自然美论,即自然生态美论对自然的划界及按此对自然生态美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使自然美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

因此,如何给自然划界,如何对自然生态美进行合理的分类,就成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生态美、给自然生态美一个科学合理解释的至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自然划界;原生态自然美;人化态自然美;原生态自然美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9)02-0146-05 一、自然的划界是自然生态美划分的前提和基础在讨论自然划界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有一个“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

这个所谓“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就是人类未产生之前就已经独立存在,并按照自身特有的规律运行发展着的原自然界。

这个原自然界是未经分化的、混沌的自然界,它是分化的自然界的逻辑前提和基础。

没有这个独立于人类的“自在的自然界”在先,就不可能有人的自然界。

人的自然界就是指人类诞生以来的自然界。

人的自然界从实践的视角又可分为:原生态自然、人化态自然和共生态自然。

1.原生态自然。

原生态自然是指已进入人类视野但还未经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

或者说原生态自然是人类未开垦过的地方。

如原始森林、原始山脉、高寒地带无人居住区、原始海域、戈壁沙漠等区域。

原生态自然虽未经人类改造,但并不意味着它本身是一片死寂的地方。

其中,有无数生物在生存、繁衍和成长。

就美学角度而言,原生态自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机活力和状貌,可以使人从中感受到自然本有的原始形态和生命魅力,让人从中体味到自然乃是一切美的源泉,这对我们研究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2.人化态自然。

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原有的自然生态风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

在人类实践能力所能触及的地方,到处都留有人类意志的痕迹,这种经过人类改观过的自然就形成了所谓的“人化态自然”。

人化态自然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最为现实的自然,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过的自然,其被纳入人类社会历史维度之内,并在这一维度内,自然史与人类史是一致的,它是人类求生存与求发展的最为直接的成果,也是人类进一步向前发展、演进的基础。

3.共生态自然。

共生态自然是指由原生态自然和人化态自然交织而成的自然。

共生态自然和原生态自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共生态自然也经过人类实践的部分加工,也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过的自然,但共生态自然在直观的层面上并没有过多的人为加工印记,其与原生态自然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存有大量的原生态自然因素。

共生态自然充分地表达了“天人交泰”的特征,是一种天人和谐的自然。

共生态自然的特点是,自然虽经人为的部分加工改造,但多数是顺着自然的原有状貌和本性进行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度改造。

二、三种不同类型自然生态美的划分及其美学内涵基于以上对自然的划界,笔者把自然生态美划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原生态自然美、人化态自然美和共生态自然美。

下面,就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美作一简要的论述。

146X收稿日期:2008-10-10作者简介:张子程(1964-),男,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美学。

1.原生态自然美。

原生态自然美是整个自然生态美的一部分,它无疑地归属于自然美,但原生态自然美与人化态自然美相比仍有着自身独有的美学特征。

原生态自然美是自然的一种自在之美,是一种天然美。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1]他讲的就是原生态自然美。

原生态自然是地球经过亿万年日积月累形成的。

由于原生态自然未经人类实践改造,原生态自然美保持着自然的原初风貌,它不像人化态自然美那样处处渗透着人类的创造性因子,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

也不像共生态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与自然的神妙融合。

原生态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

对原生态自然美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美感正是原生态自然本质与人的生命本质的一致而达成的和谐,是原生态自然生机和人的生命的一种天然契合,也是这种和谐本质在人大脑中的直接映现。

人对待原生态自然,从审美心理而言,应为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

因为原生态自然本身不是人类的创造物,没有经过人类实践的中介,二者之间也不存在隶属关系。

在这样的原生态审美场域中,人——这一审美主体本身既是审美主体,也是构成审美客体的要素。

而人之外的原生态自然既是审美客体,也是重建审美主体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成生态审美主客体的共建共生现象。

这样也就消除了在其他审美形式下因审美主体长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审美偏执和明显的主客体对置关系,使得原来的人—文化—自然的三维世界复归于一维的生命生存自由美表达与体验。

因此,在原生态自然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由于人的终极自然归位,消解了文化屏障,使得人最终回向生命的自由真实之境。

这样,审美主客体因共建共生达成的自由契合,使客体的潜在和谐美感性质极易转化为人的美感要素。

主体则因生命的无需看守而自由展示;审美心胸也因去蔽而自由敞开,极易达成对客体的审美认同与肯定。

因此,在原生态自然审美中,审美主体自由的生命理想及天然趣味在整体的生态场域中与审美客体的自然特征达成了契合无间的统一,使审美活动相始终,形成审美的互动和持久的审美同构,从而实现审美的目的。

2.人化态自然美。

人化态自然是自然人化的结果,也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的人再生产的那个自然界。

而人化态自然美就是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后所展示出的宜人美景。

人化态自然美是一种介于原生态自然美与社会美之间的中间形态美。

它以自然的形式表达了一种社会的内容,映现出社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趋向。

它既脱离了原生态自然美那种原初的自然形式,也不像社会美那样以赤裸裸的纯社会形式展示社会内容,而是多以自然的形式展示社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间接曲折地表达出社会美的内容。

因此,我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本有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广的社会内容,切身体会到人的本质力量之强大,惊叹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人与人化态自然的互生特性,既确立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生态位序,也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场。

在这样的生态场域中,人的感觉由于劳动的多样性,变得日益丰富和复杂化,使人最终地形成了能感受美的器官和与人性密切相关的人化自然美对象。

并且由于人与人化态自然在互生中的不断深化,人类的审美活动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在拓展和丰富化,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在人与自然的动态互生中,也形成一定的张力关系,即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的核心就是人对自然的抗争理念。

塞日尔・莫斯科维奇说:“在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印象中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体验:自然不像自然。

自然好像应该是一种自己所不是的东西:一种充满无情或敌对力量的世界,必须与之斗争才能加以掌控。

”[2]人类对自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不断抵御自然力,打破自然给人类生存带来的阻力,为谋求自身生存之道而形成的。

这是因为自然一开始并不是对人类(包括所有的生物)都是无条件地充满了仁慈,它造成一定的生命生存阻力,让那些不能适应其变化法则的臣民适时消亡,而激发或助长那些能适应或超越其压力的生命存在。

这样,人类因抗拒自然压力而结构成人类独有的反自然文化体系,结果形成人与自然的长期对峙,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人与自然的对峙形成一定的张力关系,并因人类力量变得日益强大而逐渐加强,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裂而造成自然生态危机,迫使自然普遍地走向非美的生存状态。

因此,人类的劳动实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具有双重的性质。

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能生存,改造自己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自然。

人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卓越智慧从自然界胜出,构造出人类独有的人化态自然生存空间,并通过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自然,使人获得多样147第29卷 张子程:自然生态美三种形态的划分及理论意义 化的审美享受。

由是,人类以求生为基调的原生自然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以文化为载体的人类理性文化发展模式。

这既是人类的伟大胜利,也是人类逐渐走向偏颇的一个死结。

人类改造原生自然,化原生自然为人化态自然,并使人化态自然具有美的特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其一,一定要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依自然的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来改造自然,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人工自然,这是创造人化态自然美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

其二,必须根据美的规律去建造。

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史与人化自然历史看,人类因依自然规律和人的目的性创造的自然并非全是美的自然,只能是具有一定历史条件局限性的善。

人类创造的人化态自然要想获得美,变成美的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自然的“造型规律”,或者说是自然的形式美法则。

这些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根据自然的外在形貌总结出来的。

如根据植物的外型轮廓、叶脉纹络、花的形状,总结出各种植物装饰纹样。

根据动物的外在形态、皮毛纹样、动作姿势等总结出动物装饰纹样。

根据各种矿物质的结晶方式、天然纹路、自然界的其它现象总结出其他各种线形色等美的造型要素。

而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使人类能够自由地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实践和自然美的创造,从而实现自己的主观目的,满足人类自身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

其三,人化自然的劳动必须是积极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劳动。

劳动在自然美的创造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态度也直接地影响着人化态自然美的形成。

积极的、充满热情的劳动能够使劳动者把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智慧和全部才能发挥出来,倾全力于自己所创造的自然美对象。

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3]激情、热情促动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类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物上时,使所创造的自然美充满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劳动也更需要人的创造性,因为只有创造才能使这种热情维持下去,激励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实现自己的精神理想,充分展示人类的智慧与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