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基对辣椒疫霉致病力的影响

合集下载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疫病是辣椒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能够严重影响到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研究发现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疫病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进行探讨。

生防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对于提高菌剂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生防菌如溶链蛋白菌、枯草杆菌等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而pH值应控制在6~8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辣椒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湿度有关,因此在培养菌株时需要提供适宜的湿度条件。

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80%之间,过高的相对湿度容易造成菌株间的竞争,从而影响菌剂的效果。

培养基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可以选用以葡萄糖、蛋白胨和磷酸盐为主要营养源的培养基,添加适量的矿质和微量元素,提供菌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菌剂复配是一种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

菌剂复配是指将不同的生防菌株进行混合使用,能够发挥不同菌株的优势,提高防治效果。

可以将溶链蛋白菌和枯草杆菌进行复配,溶链蛋白菌主要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而枯草杆菌则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环境的有利性,从而提高生防菌的生长和活性。

菌剂复配还可以提高菌剂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不同的菌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通过复配可以提高菌剂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能够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在菌培养条件优化方面,合适的温度、pH值和湿度条件对于菌株的生长至关重要;在菌剂复配方面,通过不同生防菌株的复配,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并提高菌剂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生防菌培养条件的优化与菌剂复配应成为防治辣椒疫病的重要研究方向,为辣椒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防治手段。

不同成分培养基影响致病疫霉生长的比较研究

不同成分培养基影响致病疫霉生长的比较研究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 nu . c. u1 0 I 1 (9) A hi A S iB l2 1 ,7 0 .
不 同 成 分 培 养 基 影 响 致 病 疫 霉 生 长 的 比 较 研 究
李海鹰 蒋继志 孙 海丽
0 10 ) 70 2
( 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河 河北 保 定
用 十字 交叉法 测量 菌落 直径 , 菌 刀片切 开菌 落断 面评 用无
估 菌层厚 薄 , 用无 菌 水 冲洗 菌 落 在显 微 镜 下统 计 产 孢 量 。 每 种培养 基 处 理 重 复 3~5次 , 验 重 复 3次 。并 利 用 实 S S 数 据处 理 系统软件 对其 进行 方 差分 析 比较 不 同 培养 PS
基对 致病 疫霉 生长 的影 响 。
的需 求较 为特殊 , 得对该 病 菌的分 离 、 使 培养 、 纯化 和保 存 等环 节难 以高效 率地 进行 。 目前 国 际上 主要 利 用 V 8汁 、 利 马豆 以及 黑麦 等制 作 的培 养 基 或 新鲜 薯 片 等 方法 来 培 养和 繁殖该 病菌 , 内则 主要 利 用黑 麦 培 养 基 。然 而 , 国 购 买适 合 的黑 麦 品 种 比较 困 难 , 价 格 昂 贵 。探 讨 利 用 燕 且 麦 ]大豆 和玉米 、 它豆 类 等 为 主要 成 分 培养 致 病 、 其 疫霉 已有报 道 , 但利 用 普通 小 麦 、 粉 等作 为 主要 培 养 基 面 成分 培养致 病疫 霉还 未见报 道 , 本实验 就几 种 不 同成分 的 培养 基对致 病疫霉 生 长的影 响进行 了初 步研 究 , 现将 结 果
养基、 面粉培养基等的制备参考李慧霞 和毕朝位 等的
方法 。将 制备 好 的培 养基 , 照不 同 比例 混合 、 在 其 中 按 或 加入一定 比例 的其 它成分 组成 复合培 养基 。

10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10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抑制效果

10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抑制效果作者:胡月王晓梅逯忠斌王岩张浩来源:《吉林蔬菜》2016年第03期摘要: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辣椒疫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药剂的室内抑制效果。

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WP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最强,EC50达到0.16642mg/L,其次是25%甲霜灵WP,EC50为0.54097mg/L,125g/L氟环唑SC的毒力最弱,EC50为3.97226rag/L,木霉菌、20%氟吗啉wP、500g/~氟啶胺sc、10%多抗霉素WP、250g/L啶氧菌酯SC、25%醚菌酯EC、蛇床子素对辣椒疫病的毒力分别为1.64182mg/L,0.92168mg/L、1.43618/L、1.92731mg/L,2.03662mg/L、2.1477mg/L,2.19588mg/L。

50%烯酰吗啉WP和25%甲霜灵WP对辣椒疫霉菌的室内抑制效果较好。

关键词:杀菌剂;辣椒疫霉菌;毒力测定;生长速率法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辣椒疫病是由于辣椒疫霉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病害,1918年该病在墨西哥被发现,而后发生在世界各地区,在辣椒病害中危害最严重。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辣椒种植面积也增加很快。

一些病菌容易侵害辣椒而使其发病,特别是辣椒疫霉菌引发的辣椒疫病,发病迅速、范围广,甚至会造成辣椒减产达到80%。

辣椒疫霉菌的越冬方式是以卵孢子的形态存在于土壤或病残体中,借风、水、雨以及其他农事传播,发病后会产生新的孢子囊,而后形成游动孢子进而再侵染,在重茬、低洼地、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的情况下会加速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在一些经常种植辣椒的地区,发病率非常高,有些严重的地区甚至绝收,这使辣椒生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由于辣椒疫霉菌的卵孢子能长期存活于土壤中,适宜辣椒生长的温湿度也同样适合疫霉菌的生长,这经常造成辣椒疫病的爆发流行。

防治植物病害的普遍方法是选种、培育、鉴定抗病品种,另一种方法是筛选拮抗微生物,但是作用于辣椒疫病时,效果不是很理想,防效只有70%左右,因此筛选出防治辣椒疫霉菌的药剂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培养条件优化与菌剂复配我国是辣椒世界大国,但辣椒疫病给辣椒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利用生防菌控制辣椒疫病是一种安全、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优化生防菌培养条件和菌剂复配的方式来提高其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

首先是生防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在培养基的配方中,碳源、氮源和矿物质元素是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

在碳源方面,常见的有葡萄糖、蔗糖、淀粉等,其中蔗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在氮源方面,常见的有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尿素等,胰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在矿物质元素方面,需要提供的有钾、钙、镁、磷等,其中钾和磷的含量较高。

此外,生防菌的生长环境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pH值和湿度。

以Trichoderma harzianum为例,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6.0-7.0,要求湿度在70-80%。

其次是菌剂复配的优化。

为了提高生防菌的防治效果,常常会将多种生防菌复配使用。

不同种类的生防菌具有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作用方式,可以相互协作,提高防治效果。

例如,Trichoderma harzianum和Bacillus subtilis可以相互滋生,提高生物菌剂的制备效益;Streptomyces spp.广谱抑菌效果强,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可以分解产生抑菌物质的代谢产物,增强防治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生防菌的互作关系,根据不同的病害情况和生产场地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

综上所述,优化生防菌的培养条件和菌剂复配可以提高防治辣椒疫病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结合分子技术,深入研究生防菌的代谢机制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提高其防治效率。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摘要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引起的具有毁灭性的土传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至今在生产上仍然缺乏高效、经济的防控技术。

采用对辣椒疫霉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防控辣椒疫病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有效方法,取得较好的进展。

本试验在前期研究中筛选获得对辣椒疫霉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芽孢细菌、木霉以及棘孢曲霉的基础上,为了探究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可能的土壤学机理,通过盆栽实验开展微生物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研究,通过测定土壤多种化学和微生物指标,初步阐明微生物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控辣椒疫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挖掘新的菌种资源。

细菌采用了暹罗芽孢杆菌BB1(Bacillus siam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B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L3(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BS211(Bacillus subtilis)四种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BB1、BB2两个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防治效率分别达到了30.59%和64.74%,辣椒总干重和株高均达到了发病对照CK2的两倍以上。

稀释涂布结果表明,BB1、BB2两种芽孢杆菌在种群数量上占据了一定优势,能在辣椒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

真菌采用了绿色木霉TV41(Trichoderma viride)、长枝木霉TB2(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棘孢曲霉BAS1(Aspergillus aculeatus)、和黑曲霉BAS2(Aspergillus niger),四种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TB2、TV41和BAS1三个处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防治效率分别达到了43.53%、30.59%和31.76%。

在辣椒干重上,TV41和BAS1达到了CK2的两倍以上,而TB2则接近三倍。

稀释涂布表明两种木霉比BAS1在定殖上更具备优势。

不同栽培条件辣椒疫霉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

不同栽培条件辣椒疫霉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
W ANG Hu i ‘ ,L I U Ch a n g - y u a n , W ANG Du o ,ZHAO Ku i - h ua LI ANG Ch u n. h a o , GUAN Ti a n . s h u。 ( 1 .I n s t .o fPl a n t P r o t . , L i a o n i n g A c a d .o fA g r i c .S c i .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6 6 ; 2 C o i l .o fP I a n t P r o .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n i . S h e n y a n g 1 1 0 8 6 6 、
s e qu e n c e a nd ho mo l o g y o f Pc i n pe ppe r c u l t i va t i o n i n f a c i l i t i e s a nd o pe n p l o t s wa s ma de c e r t a i n t O pr o v i d e b a s i s f o r t he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di s e as e . The s t ud y o n t h e p a t ho g e n wa s d e v e l o pe d t h r o ug h mo r pho l o g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I T S s e q ue n c i ng a n d h o mo l o g y a n a l y s i s o f Pc . Th e i n f e c t e d p os i t i o ns o n pe p p e r by Pc ha d l i t t l e d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t wo c u l t i v a t i o n f o r ms i n f a c i l i t i e s a n d o p e n pl o t s ,h o we v e r ,t h e pe r f o r ma n c e s o f t he p a t ho g e ni c mo ph r o l o g y we r e co ng e n i a l ,a nd t h e I TS s e — q ue nc e we r e i n e x t r e me l y hi g h ho mo l o g y,r e a c h e d mo r e t h a n 99% . T he p a t h o g e n s t h a t c a us e d t h e di s e a s e i n di f f e r e n t

不同基质配比对盆栽辣椒生长及根腐病抗性的影响

不同基质配比对盆栽辣椒生长及根腐病抗性的影响

不同基质配比对盆栽辣椒生长及根腐病抗性的影响崔新卫;高鹏;鲁耀雄;卢红玲;彭福元【摘要】为了探明博落回药渣作栽培基质对作物根腐病抗性的影响,研究以湘研14号辣椒为材料,将发酵腐熟后博落回药渣与不同基质配比后盆栽辣椒,并对辣椒产量、农艺性状及根腐病抗性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T3处理(64%菜园土+16%育苗基质+10%博落回药渣+10%蚯蚓粪)株高和茎粗均最大,其初次结果数量也最多,而T1处理(64%菜园土+16%育苗基质+20%博落回药渣)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较好,产量则以T3处理最高,T2处理(64%菜园土+16%育苗基质+20%蚯蚓粪)次之,二者增产分别达到74.22%和67.81%。

综合比较发现,64%菜园土+16%育苗基质+10%博落回药渣+10%蚯蚓粪混配基质栽培辣椒效果最好。

%The pepper “Xiangyan No.14” wa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ultivating medium produced by macleaya cordata residue on root rot disease of potted pepper. In this study, after fully fermentated macleaya cordata residue mixed with different mediums, the pepper was transplanted into the pots with former mixed medium, and a set of traits related to fruit-yield,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root rot disease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of T3 was the tallest in plant height and largest in stem diameter. Mean while, T3 had more fruits than others, but the plant of T1 showed lower disease index and better control effect on root rot disease than others. The fruit-yield of T3 was highest, second was T2, compared to CK, which captured a 74.22% and 67.81% increasing rate, respectively. In a word, the mixed medium that consist of vegetable soil(64%), seedling medium(16%), fermentatedmacleaya cordata residue(10%), wormcast(10%) had better cultivation effect.【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基质;博落回药渣;盆栽辣椒;根腐病;抗病性【作者】崔新卫;高鹏;鲁耀雄;卢红玲;彭福元【作者单位】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辣椒为茄科辣椒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南美等地区,其引入中国栽培已有300 a以上的历史,是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1]。

重庆地区辣椒疫霉菌的分离培养及生理小种鉴定

重庆地区辣椒疫霉菌的分离培养及生理小种鉴定

p h o l o g i c a l l y s i mi l a r ,a n d mo s t o f t h e m we r e o v a t e o r e l l i p t i c,wi t h o b v i o u s p a p i l l a t e.Th e r e we r e e v i d e n t d i f f e r -
状 多为卵圆形或长椭 圆形 , 乳 突明显。对 P D A、 0MA、 C A及 V8汁 4种培养基上 的培 养性状观 察表 明 , 辣椒疫霉 菌 株在 O MA 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 , 但在 V8汁培养基上产孢 最多。采 用灌根 法对 1 4个菌株进 行生理小种鉴别 , 其
中1 O个 为 r a c e 3 , 2个为 r a c e 2 , 2个为 r a c e 1 , 初步推 定 r a c e 3为重 庆地 区辣椒 疫病病 原茵的优 势小种 。
I s o l at i o n a n d c ul t i v a t i o n o f Phy t o ph t ho r a c a ps i c i a nd i d e nt i f i c a t i o n o f p hy s i o l o g i c al r a c e i n Cho ng q i ng
圣 氢 绚镰i i 2 0 1 5 . 4 1 ( 3 ) : 1 8 3 — 1 8 7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重庆 地 区辣椒 疫 霉 菌 的分 离培 养及 生理 小种 鉴 定
张世 才 , 熊 艳, 黄任 中, 李 怡斐 , 吕中华 , 黄启中
t i f i e d a s y t o p h t h o r a c a p s i c i Le o n i a n.Th e s p o r a n g i a o f t h e f o u r t e e n i s o l a t e s i n d u c e d o n OM A me d i u m we r e mo t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表中数据为病情指数, 是 3 个重 复的平均 值; a、b 表示致 病力差 异显著, A、B 表示差异极显著。
对供试各培养基上 菌株的致病力强弱( 表 2) 与菌丝 的生长速率( 表 1) 进行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 未转移、 转移 1 次、转 移 6 次 和 转 移 8 次 的 相 关 系 数 分 别 为 - 0. 427 8、- 0. 100 1、0. 106 1 和 0. 190 6) 看, 辣椒疫霉致 病力大小与菌丝的生长速率 没有正相关, 菌丝生长速率 快, 致病力不一 定就强; 生长速 率慢, 致病力也 不一定就 弱, 如玉米粉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虽然最慢, 但其致 病力却仅次于生长在燕麦片 培养基上菌饼的致病力, 高 于生长速率较快的 CA 和 BA 的菌饼的致病力。上述结果 表明, 致病力的强弱与辣椒疫霉的营养条件有关, 培养基 的营养条件适合菌株 的生长( 生长速率不一 定快) , 菌落 的生命力较强, 因而菌株的致病力较强; 营养条件不适合 菌株生长, 其致病力就较弱。 3 讨论
作者简介: 戚仁德( 1970- ) , 男, 安徽寿县人,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蔬 菜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00-12-15
1. 3. 4 玉米粉培养 基( CMA) 。玉米粉 300g, 水 1 000ml, 洋菜 20g。配制方法同燕麦培养基。
将上述各培养基在 121 e 下高压蒸汽灭菌 20min。 1. 3. 5 选择性培养基。上述培养基高压灭菌后, 在温度 降至 50 ~ 60 e 时, 按 每 100ml 培养 基 分 别加 入 青 霉素 5mg、链霉素 3mg、多菌灵 5mg 等药剂, 摇匀, 倒成平板。 1. 4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29( 1) : 96- 97, 105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不同培养基对辣椒疫霉致病力的影响
戚仁德1) 丁建成1) 顾江涛1) 高智谋2) 岳永德2)
(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 合肥 230031; 2) 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
供试菌株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 3d 后, 用打孔器( 内径 4mm) 沿菌落边缘切取菌丝块, 移至上述各培养基平板中 央, 每皿 1 块, 重复 3 次。培养皿直径为 9cm, 每皿倒 14ml 培养基。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在 25 e 、黑暗中培养, 4d 后测 量菌落直径, 求出生长速率[ 菌丝生长速率( mm/ d) = ( 菌 落直径- 4) / ( 2 @ 4) ] 。 1. 5 致病性的测定
供试菌株 HX- 1 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 表 1) 明显不同。在 OMA 平板上的菌落为绒毛状, 气生菌丝很 多, 菌丝很厚、色白、生长很快; 在 BA 上的菌落为棉絮状, 气生菌 丝 较多, 菌 丝 较 密、较 厚、色 白、生长 较 快; 而在 CMA 平板上呈放射状生 长, 菌落扁平、轮 纹明显, 菌丝较 薄, 色较淡, 菌丝的生长速度较慢; 在 CA 平板上则介于以 上几者之间。
将采集的 新鲜 辣椒 疫病 组织 表面 用自 来水冲 洗干 净, 稍凉干。然后将病健交界处的病组织切成 2mm @ 2mm 大小, 置于选择性培养基表面, 在 25 e 、黑暗 条件下培养 4d 后, 沿菌落边缘移出菌丝块, 鉴定为辣椒疫霉后转移至 供试培养基培养上进行纯化; 纯化后移入同种培养基上 培养。观察供试菌株 在不同培养 基上的菌落 形态, 镜检 孢子囊的产生情况。
表 2 不同培养基培养的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
培养基 未转移 转移 1 次 转移 6 次 转移 8 次
CA OMA BA CMA
59. 55 aA 57. 48 aA 62. 33 aA 60. 32 aA 56. 67 aA 54. 56 aA 63. 42 aA 58. 86 aA
56. 33 abAB 54. 63 abAB 66. 58 bB 67. 23 bB 53. 84 aA 52. 47 aA 61. 67 abAB 60. 39 abAB
摘要 辣椒疫霉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生孢子囊的能力、致病力的强弱与培养基种类有很大关系。其中在燕麦片培养基 上生长最快, 致病力也最强, 但致病力的强弱与菌丝生长速率没有关系; 菌株在同一培养基( 营养条件) 下生活一定时间后, 其 致病力强弱发生了分化, 认为营养条件是影响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一。 关键词 辣椒疫霉; 培养基; 致病力; 生长速率
+++ +
注: / - 0 表示未检到孢子囊, / + 0 表示孢子囊或菌丝较稀疏, / + + 0 表示孢子囊或菌丝稀疏, / + + + 0 表示孢子 囊或菌 丝稠 密, / + + + + 0 表示孢子囊很密; a、b 表示生长速率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A、B 表示生长速率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 1 结 果表明, 在不同培养基上供 试菌株产生孢子 囊的能力不同。培养 14d 后, 在 OMA 平板上可产生大量 的孢子囊, 低倍镜下平均 每视野 50 个以上, 而 CMA 平板 和 CA 平板上较少见, 在 BA 上则未见有孢子囊, 这可能与 不同培养基所提供的营养 条件不同, 其中燕麦片培养基 的营养条件比较适合辣椒疫霉的生长。
表 1 辣椒疫霉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点
培养基
菌落形态
菌落直径 mm
生 长速率 mm/ d
孢子囊量
CA 白云状 52. 8 6. 10abAB
+
OMA 绒毛状 61. 4
7. 18aA + + + +
BA 棉絮状 59. 0
6. 88aA
-
CMA 放射状 46. 8
5. 35bB
++
菌丝 疏密度
++ +++
关于培养基、pH 值和温度对辣椒疫霉菌落形态、孢子 囊产生及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已有一些报 道[ 1~ 3] , 但关于辣椒疫 霉长时 间在同一 营养条 件下生长 后, 对寄主的 致病性是否会 发生变化尚 未见有报 道。作 者通过测定辣椒疫霉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不同时间段后 的致病力, 来研究培养基对辣椒疫霉致病力的影响, 旨在 探寻影响辣椒疫霉致病力发生分化的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菌株
Effects of Media on Pathogenicity of Phytophtoora Capsici Qi Rende et al (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AAAS, H efei 230031) Abstract Medium had relation to biological characters including colony morphology, growth rate, sporangium produc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te growth on OMA medium had greater growth rate and stronger virulence, but the virulence had no relation to growth rate. If the isolate of P. capsici were cultured on same media for a long period,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isolatie would differentiat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nutrition was one of the factors conducting to pathogenicity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 Phytophthora capsici, Pathogenicity, Growth rate, Medium
供试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 图 1) 差异较大, 其中在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培养 4d 后菌落直径可 达 61. 4mm, 生长速率为 7. 18mm/ d, 极显著快于玉米粉培 养基上的 5. 35mm/ d; 菜豆培 养基上 的生长速 率也较 快,
图 1 不同培养基上 辣椒疫霉的生长速率 达 6. 88mm/ d, 仅次于在燕麦片上的生长速率, 显著快于 玉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速 率; 胡萝卜培养基上的生长速
率位于这 4 种培养基之间 ( 6. 1mm/ d) , 经方差分析, 它与 其他 3 种平板上菌丝的生长速率都没有显著差异。 2. 2 不同培养基对辣椒疫霉致病性的影响
将供试辣椒疫霉菌株在 4 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不同 时间后, 采用叶腋 q ) 茎部创伤贴菌饼法分别接种在供试 辣椒上, 7d 后 测定 其致 病力 大 小。 对所 得数 据 用 SPSS ( Ver. 10. 0) 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所得结果见表 2。从表 2 可见, 分离纯化培养 5d 后, 供试的各 HX- 1 菌株对辣椒 的致病力间没有显著差异; 转移 1 次后, 其致病力之间差 异仍不显著; 但随着在同 1 种培养基上培养时间的延长, 其致病力逐渐 发生了变化。当转移 6 次后, 生 长在燕麦 片培养基( OMA) 上的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就显著高于在 菜豆培养基( BA) 上培养的 同一菌株的致病力; 转移 8 次 后, 各种培养基上培养的菌株的致病力的差异性与转移 6 次时所测的结果相似。同一辣椒疫霉菌株在不同培养基 上生长一定时间后, 其致病力强弱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说 明不同培养基对辣椒疫霉的致病力分化有一定影响。
29 卷 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