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陶器文化
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用指南

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用指南摘要:一、引言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2.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四、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保护政策与法规2.保护措施与成果五、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1.传承人培养2.教育普及3.文化旅游推广六、面临的挑战与展望1.保护与传承的困难2.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方向正文:一、引言湖州市,位于我国浙江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在这片土地上,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孕育、传承,为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旨在概述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传统文化承载者代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实践、表现、表达,以及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2.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湖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了民间舞蹈、戏曲、音乐、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
其中,以竹编、丝绸、茶艺等传统技艺最为著名,充分体现了湖州市的地方特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保护政策与法规近年来,湖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
湖州仁皇山汉墓发掘简报

其他证明三个墓共存或先后关系的迹象 现将清理报 告如下 一、墓葬形制 M1 保存较完整,位于最南面,为带斜坡墓道的 土坑木椁墓 北偏东 18° 墓口长 410 厘米,宽 260— 268 厘米,深 320 厘米,斜坡墓道宽 176—190 厘米, 墓坑底部距墓道最低处高 160 厘米 墓圹上部为黄土, 结构略疏松,含少量小砾石,下部为沙质基岩 墓圹 四壁规整,底部平坦 质地与墓圹土一 填土颜色较深,略呈红棕色
残损木板痕迹, 其中三块尚存, 应为木椁 图四 图五 M3 已被完全破坏,因器物出土相对集中,按同 一墓葬介绍
木棺椁保存基本完整,木椁底板
用三块木板拼合,四壁各用一块木板围合,各接口边 呈半卯榫结构,卯槽较粗糙呈弧边,榫面亦较粗糙, 不光滑 木椁内纵向设一木板,形成东西两厢,再在 西厢北侧横向置一木板,形成北头厢 南棺室的平面
有长方形镂空,四周刻划放射性线纹
厘米,底径 10.8 厘米,高 28 厘米
外侧见釉,釉层已流失,露胎处呈红色,内胎为红色, 质地坚硬 通高 16.4 厘米,鼎盒高 13 厘米,口径 图六 1 图七 敞口,短
口径 10.5 厘米,底径 11.5 厘米, 图十一 M1:12,口径 10.4 图六 2 图
壶
罍
麟趾金等 少量木器,有木带钩 带钩 铁器有剑 削刀 石器有
青铜器有剑格 研黛器等 1. 盖鼎
1件
M1:25,盖,顶部为较平的
弧面,微敞口
M1:1,鼎,子口,口沿外附一
对立耳,耳面高于口沿,上腹较直,下腹斜收为
Hale Waihona Puke 2湖州仁皇山汉墓发掘简报
平底 腹部有明显的宽弦纹 耳面为长方块形,中间 盖面及鼎口沿 米,高 30 厘米 M1:11,略过烧 高 28 厘米 图六 8 图九 M1:9,口径 10.8 图六 9 图十
丝之源_湖州钱山漾_周颖

2006.6在距离浙江湖州市南7km处,有一块太湖流域的冲积平原,其间河道密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
其中一段水域,因西面的一座小山——钱山而取名钱山漾,该漾东西宽1km左右,南北长3km左右,是东苕溪的一段。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经德清县北流至湖城安定门与西苕溪汇合而北注太湖。
就是这么一处平凡的浅滩沼泽,却因为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丝绸织物之一而举世闻名。
最早对钱山漾产生兴趣的是一位热爱考古的学者慎微之(1896—1976)。
慎微之是湖州人,沪江大学毕业后曾留美本雪文尼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任沪江大学商学院教务长、之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等职。
20世纪初,钱山漾已引起了慎微之先生的关注,1934年,湖州大旱,钱山漾湖底占钱山漾总面积2/3水域干涸,慎先生趁此机会,采集了大量石器,并于1937年先后在《新湖州》和《江苏研究》上发表文章,对钱山漾的考古前途及与其他古文化比较等重大问题作了详尽的述评和研究,钱山漾之名始为考古界所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省有关部门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特别是一批丝麻织品的出现,引起了考古界与丝绸史学者的高度关注。
首先了解一下前两次发掘的情况。
第一次是在1956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浙江省博物馆在钱山漾遗址内进行发掘。
坑位设在遗址的南北两端,共挖探方10个,总发掘面积为390.5m2,在厚0.3~1.13m的第四层中出土了云雷纹黑陶豆柄、黑绘回纹残石斧、鬶形器、陶纺轮、花生、绢片、丝线、麻布、木杵等,出土的竹编器比较完整;第二次发掘是在1958年2~3月,坑位布于遗址的北部,坑位13个,总面积为341m2,在探坑22中出土不少丝麻织品:麻布残片、细麻绳、绢片(图1)、丝带(图2)、丝线等,大部分都保存在一个竹筐内。
此外,在探坑12和14中也有少许麻布残片出土,这些丝麻织丝之源——湖州钱山漾周颖(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浙江 湖州 313000)摘要:湖州钱山漾遗址因其与丝绸起源的密切关系,而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湖州传统文化故事总结

湖州传统文化故事总结湖州传统文化故事总结湖州传统文化故事总结太湖南岸的湖州是全国著名的蚕乡,也是世界丝绸文的发祥地之一。
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今日多彩多姿的湖州,也使湖州拥有许多传统的文化故事,使得今日的湖州更迷人。
传说固然带有许多迷幻色彩,当然,也是这些故事让人更加明白湖州的美与独特。
黄龙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当地因为两三年没有下雨,草木、庄稼都枯死了,根本见不到水,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到处求神祈雨。
老百姓来到白雀寺祭观世音,求观寺音帮助降雨。
她非常善良,观音求玉皇大帝请他帮忙,要求下雨。
玉帝说白雀那边没有安排龙管辖那一片,所以没办法下雨。
观音就来到太湖,里面有一条黄鳝,但他还没有成仙,所谓“千年成龙,万年成仙”,他时间不到。
观音对他说无论如何也得帮忙,黄鳝听了,决定帮她这个忙。
然后到处找水,但找不到水。
有一天,他找到一户人家,发现这户人家的小院里有一个墨池(因为好的砚磨出来的墨水是不会干的)。
于是他决定用墨池里的墨水来降雨。
天下雨了,地上的水都是黑的,水下到了老百姓的厕所里,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罪过。
天上查到此事,原来是这条黄鳝触犯了天条,于是要将它斩杀。
黄鳝问观音该怎么办?观音说不要紧。
到那天,你就到我这来。
黄鳝问观音到她那该怎么走,观音叫他只要延太湖南岸走,逢白而上。
到了那天,黄鳝见到一座山石是白色的以为到了,就从地下钻出来,天上的协公看到了,就一个闪电将他斩杀。
黄鳝对观音说:“我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如今却遭害,我死后要将当地老百姓臭死”。
观音对他说不要这样,等他死了风干后,她就给他造成一座龙王庙和一座龙王殿。
于是到现在便有黄鳝死后不腐不臭之说。
黄鳝从地下钻出来的那洞,就是黄龙洞。
我介绍的这个小故事对于湖州这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
湖州的文化犹如一杯馥郁香醇的红酒,要细细得品味才能了解其中的奥妙,而其中的传统文化故事就犹如是那一滴滴的香液,令人迷恋。
湖州传统故事给人很多的想象空间,传统文化故事让人明白到一个旅游景点,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还是一个融入老一辈当地人心血的心灵之家。
江南水乡湖州北门外溇港文化和大钱古镇历史

江南水乡湖州北门外溇港文化和大钱古镇历史本人三槐堂王氏出身在这座古镇的古桥西堍,祖祖辈辈居住在这个桥西面。
我先说说这座古桥的历史,这座古桥原名叫寿安桥,当地百姓称它为衙桥,因为这座桥的东面有一座历朝历代的官府衙门,所有老百姓叫它为衙桥。
据当地老人讲这座桥是本镇的一个方丈和众僧所出的钱,是本镇三槐堂王氏所出的力建造了这座桥,是当地老人一代一代传说下来的。
我有点不相信,据我对这座桥的多方寻找,用船在桥底的桥拱上面找到了五块石碑保存完好。
其中一块碑是大明成化十年五月吉立,大钱镇西福山禅寺方丈及僧众出钱。
还有一块碑是本镇二十四都淦缘信士,王公作。
桥的西面就是大钱横街,这是大钱最早的街。
据老人说,这条老街甚至比唐宋还要久远,古建筑很多,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被拆除。
后面有一条河,名叫后港,老的地图上有。
后港北面是铜钱眼。
横街西面是观音堂,据本地人讲能让本镇人多子多孙。
后面是一座寺院,可能这就是福山禅寺,解放前还有庙门,庙门口有一对太湖石门挡,有几间房子,有几个和尚,只有一个佛像。
西面有一个池塘,叫庙鱼池,池塘还在,两座庙宇一九六几年被拆除。
这座古桥名气很大,太湖对岸的港口都知道,因为他们来大钱贸易就停在这座古桥边。
我举个例子,江苏宜兴带着满船舱的陶器和紫砂,第一个码头就是大钱,停靠在衙桥头卖一个月之久才离开,外地人经常过来贸易,所以名气很大。
这座古桥南面就是大钱港口,有一座石牌坊,至今还在。
上面雕着圣旨,这种牌坊据老人说是当地衙桥头沈氏的节孝坊。
据当地人讲,这位沈氏妇人早年丧夫,上有老人,下有一子,她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早晚系麻,这种麻是当地的特产,可以织成麻布,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麻袋,用手聚成很细很细的线才能织成布,卖了钱供儿子读书,供养老人。
皇帝知道此事下了圣旨,立了贞节牌坊,在湖州戏曲当中专门有一出戏唱大钱的历史,有一句是这么唱的“吃得过吞口水,穿得过送你一匹大钱细麻布,穿破了还能当抹布”。
他介绍的是人的口水永远是吞不光的,大钱的麻布很耐用。
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资料

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资料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资料:1. 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产于浙江湖州市善琏镇,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享誉海内外。
湖笔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2. 蚕丝织造技艺。
湖州是中国的蚕丝之乡,蚕丝织造技艺历史悠久。
湖丝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名扬海外,明清时期更因质优而成为贡品。
蚕丝织造技艺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技艺的精湛,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 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有史料记载,南浔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
在明代已初露头角的南浔辑里丝,到了清代因质优而“名甲天下”,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在每年丝季都前往南浔大量采办生丝。
4. 白茶制作技艺。
安吉白茶是采用一种嫩叶纯芽的茶树鲜叶制作而成,具有色泽翠绿、形如兰蕙、清香高爽、滋味鲜醇等品质特点。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 龙舞(青草坞双龙)。
青草坞双龙又称《双龙戏珠》《李家巷青草坞鸳鸯龙》,流传于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村。
该龙舞产生于晚清年间,至今有百年以上历史、六代传承。
《青草坞双龙》能演绎出双龙亲密缠绵、人龙合一、赋龙舞道具于人性的风格特点。
近年来,当地在非遗保护中加大力度,该项目不但传承在当地“二月二”龙抬头“吃福”、十月初三感恩还愿“谢冬福”等民风习俗中,还融入了百姓生活,并在切实保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艺术加工。
除了以上这些,湖州的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等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湖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人类智慧和技艺的结合。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摘要】良渚陶器作为中国远古文明的珍贵遗产,在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从历史背景、审美特点、制作工艺、社会地位和影响传承等方面对良渚陶器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良渚陶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面貌和生活状态。
探讨良渚陶器的美学价值和现代人对其的审美情趣,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古代文化遗产。
良渚陶器的审美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中。
本文旨在挖掘良渚陶器背后的美学价值,引发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思考和探索,促进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探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贡献。
【关键词】1. 引言1.1 良渚陶器制品的意义良渚陶器制品的意义在于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这些陶器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对世界美的理解和表达的载体。
通过对良渚陶器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了解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良渚陶器制品的意义还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良渚陶器制品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技术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和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研究和欣赏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启迪我们对当代生活和审美的思考和探讨。
1.2 研究背景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良渚陶器作为良渚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制作工艺,在中国陶器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意义,我们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的研究。
良渚文化兴起于距今约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明之一。
这个文明的兴起与良渚遗址的发现密切相关,大量的陶器制品被发现在这个遗址中,展现出古代良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通过研究这些陶器,我们可以探索古代良渚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观念,进一步理解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湖州博物馆文物介绍

湖州博物馆文物介绍湖州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建立于1954年,是湖州市重点文化单位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州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湖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南宋时期的《湖州铜铸文昌帝像》,该文物是湖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尊文昌帝像高约80厘米,由铜铸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它是南宋时期湖州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研究南宋文化的重要实物。
湖州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青瓷器。
青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而湖州地区在宋代是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
湖州博物馆的青瓷器收藏丰富多样,包括瓷器碗、盘、罐等各种器型,釉色青翠,造型精美。
这些青瓷器不仅展示了湖州地区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宋代湖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
湖州博物馆还展示了湖州地区的古代书画艺术。
湖州地区自古就是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湖州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古代书画作品,包括名家的字画、篆刻作品等。
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也对研究湖州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湖州博物馆还有一个特色展区,展示了湖州地区的民俗文化。
这里展示了湖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民居模型、传统服饰等。
通过这些展品,游客可以了解到湖州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艺术,感受到湖州地区的独特魅力。
湖州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文物的场所,也是一个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
该馆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播湖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
总体来说,湖州博物馆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是湖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传承者。
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文物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湖州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湖州历史文化的窗口,也为湖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的区别: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 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良渚文化晚期 (贯耳黑陶罐 )
:编号2年代:良渚文化晚期简介: 口径11.3底径 8.5高15.3CM,1976年湖州市莫蓉乡花城遗址采集, 通体施黑色陶衣,胎质细软,色呈灰白,制作规整, 造型优美。
组内成员和相关工作
孔云香:制作和演讲 施艳艳:拍照 倪云丽:找资料 翁黄婷:整理资料
原料不同
烧制温度不同 硬度.吸水性
陶 黏土.砂土
600摄氏度
低.有吸水性
瓷 瓷土,高岭土 1000摄氏度以 高,密实不透水
上
原始瓷尊
:6,年代:西周时期 ,简 介 1. 编号: 口径18.4、 底径9.8、高16CM,1981 年6月湖州升山乡西山出土。 原始瓷尊做喇叭口,通体 施釉,色呈青黄,胎质较 粗,胎骨坚硬,色呈灰白。 瓷尊造型优美,制作不甚 规整。
唐时期
编号:29年代:唐时期 简介: 口径4.4、底径 3.7、高9.3cm,1976 年101人防工地出土。 为喇叭口,通体施釉, 釉层匀净,釉色青黄, 胎质细腻致密。
元代陶瓷
景
龙 泉 窑 高 足 杯
德 镇 青 白 釉 瓷 瓶
鎏金团花银瓶 (北宋时期)
编号:92, 年代:北宋时期,简介: 高14.8、 口径4.7、庇径5.3,1996年湖州青山乡利民材宋 墓出土。裹胎银瓶直口、平唇、束颈、溜肩、鼓 腹、圈足外撇。器身錾刻“双鹊对鸣”鎏金团花, 口沿与圈足錾刻回纹并鎏金。底款“澹轩”。
清明时期的瓷器
1。藏品类别:陶 瓷 器,编 号:49,年代:清时期,详 细介绍;口径18、底径11、 高3.4CM,1982年由湖州市 文物商店提供,作侈口,浅腹、 弧壁、坦底、圈足。施红釉、 灯草口,釉汁晶莹,釉色深沉, 底盘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 字青花款。
2.编号:48,年代:明末清初 时期,简介: 高33、横15、 纵13CM,1973年征集入馆。 头髻发束,面容慈祥,宽袖衣 裙、手提竹篮、脚踩警座,背 有阳文篆体“何朝宗”葫芦形 图章款
南宋时期
1.金饰物一组,编号:93-96,年代:南宋时期,简介: 1997年湖州市 龙溪乡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由金簪、松绿石戒、瓜形水晶耳坠、金箔、 金帔坠等组成。其中金帖坠长10.3CM,宽6.5CM,
2.银鱼形香囊,编号:97 年代:南宋时期,简介: 1 997年湖州市龙溪乡 三天门宋墓出土,有两片锤揲模压呈半鱼型,用铰链合成整体,可开合, 中空外凸,以盛香料。造型似鲤鱼,背鳍上有两
湖州陶器文化
湖州博物馆平面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陶器与瓷器的产生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 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 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 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页。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
1。青瓷四系茶字 ,编号:19年代: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简 介: 口径15.5、腹径36.3、庇径15.5、高33.7cm,1990年4 月湖州市弁南自罗家浜村窑墩头砖室墓出土,肩上部刻划隶 书“茶”字
2。青瓷双系罐 ,编号:17年代: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简介: 口径11、庇径8.8、高13CM,1990年4月湖州市弁南自罗家 浜村窑墩头砖室墓出土。制作规整,施釉欠匀,釉色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