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官职名

合集下载

古代对武将的雅称

古代对武将的雅称

古代武将的雅号
1、武安君(战国时期)
这个封号出现在战国时期,“武安”意为能安邦胜敌,“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有土地和臣子。

在战国时期,武安君是武将的最高荣誉,获封者仅有四位,分别为秦国白起、赵国李牧、楚国项燕以及秦国苏秦。

令人惋惜的是,这四人无一善终。

2、骠骑大将军(汉朝)
这个封号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按汉军军制,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接着是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

汉朝时期,获封骠骑将军的人少之又少。

关羽为蜀汉第一名将,也只是前将军。

最著名的骠骑将军就是霍去病,这个称号是汉武帝为霍去病而设。

3、柱国大将军(五胡十六国)
这个封号出现在十六国时期,由后燕慕容垂开创,在北周时最为出名,设立八柱国,每一柱国统帅两名大将军,掌控国家禁兵精锐,这就是后来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是隋、唐二朝建国的基础,因此,柱国大将军在隋唐也是位高权重的武将称号。

三国志各势力武将姓名及官职

三国志各势力武将姓名及官职

.三国志各势力武将姓名及官职姓名字生卒祖籍官至爵位曹操孟德155~220沛国谯县丞相魏王追魏太祖武皇帝曹腾季兴沛国谯人中常侍,大长秋费亭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被追尊为高皇帝〔曹操之爷〕曹嵩巨高?-193沛国谯县魏文帝曹丕追尊为太皇帝〔曹操之父〕曹丕子桓187~226沛国谯县魏文帝〔曹操之子〕曹睿元仲205~239沛国谯县魏明帝曹芳兰卿232~274沛国谯县齐王曹髦彦士241~260沛国谯县高贵乡公曹奂景明246~302沛国谯县魏元帝曹仁子孝168~223沛国谯县大司马假节陈侯曹洪子廉169~232沛国谯县骠骑将军特进乐城侯曹纯子和170~210沛国谯县虎豹骑督高陵亭侯曹真子丹?~230沛国谯县大司马曹休文烈?~228沛国谯县大司马曹爽昭伯?~249沛国谯县大将军曹植子建192~232沛国谯县征虏将军陈王〔曹操之子〕'.曹昂子修?~197沛国谯县丰王〔曹操之子〕曹彰子文?~223沛国谯县任城王(曹操之子〕曹冲仓舒196~208沛国谯县邓王〔曹操之子〕曹羲?~249沛国谯县中领军安乡侯〔曹真之子〕曹训?~249沛国谯县武卫将军列侯〔曹真之子〕曹彦?~230沛国谯县散骑常侍列侯〔曹真之子〕夏侯渊妙才?~219沛国谯县征西将军假节博昌亭侯夏侯敦元让157~220沛国谯县大将军高安乡侯夏侯茂子林沛国谯县镇东将军假节关内侯〔夏侯敦之子〕夏侯衡伯权沛国谯县安宁亭侯夏侯霸仲权?~261沛国谯县魏右将军征蜀护军蜀车骑将军(夏侯渊次子)夏侯称叔权沛国谯县夏侯威季权沛国谯县兖州刺史关内侯(夏侯渊之子〕夏侯荣幼权207~219沛国谯县夏侯惠稚权沛国谯县乐安太守关内侯夏侯和义权沛国谯县光禄勋乡侯夏侯尚伯仁?~225沛国谯县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昌陵乡侯(夏侯渊之侄)'.夏侯玄太初209~254沛国谯县征西将军太常司马懿仲达179~251河内温县太傅晋宣帝〔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朗伯达魏充州刺史〔司马八达之一〕司马孚叔达魏太宰〔司马八达之一〕司马馗季达魏东武城侯〔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恂显达魏鸿胪丞〔司马八达之一〕司马进惠达魏中郎将〔司马八达之一〕司马通雅达魏安城亭侯〔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敏幼达魏安平亭侯〔司马八达之一〕司马师子元208~255河内温县晋景帝〔司马懿长子〕司马昭子上211~265河内温县大将军晋王追文皇帝〔司马懿次子〕司马炎安世236-290晋朝开国君主,武皇帝〔司马昭长子〕'.钟会士季225~264颍川长社司徒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县侯邓艾士载?~264义阳棘阳太尉邓侯羊祜叔子221~278泰山南城征南大将军南城侯杜预元凯222~284京兆杜陵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王浚士治206~285弘农湖县镇军大将军襄阳县侯唐彬儒宗234~294鲁国邹县前将军西戎校尉雍州刺史使持节上庸县侯郭淮伯济?~255太原阳曲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都督假节阳曲侯追赠大将军许褚仲康谯国谯县武卫将军牟乡候典韦?~197陈留己吾武猛校尉张辽文远169~222雁门马邑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五子良将〕臧霸宣高泰山华县执金吾特进良成侯鲜于辅幽州渔阳虎牙将军特进昌县亭侯徐质?~254讨蜀护军徐晃公明?~227河东杨县右将军假节阳平侯(五子良将〕王基伯舆190~261东莱曲城司空征南将军东武侯文聘仲业177~226南阳宛县江夏太守后将军新野侯'.张郃?~256安定临泾卫将军阴密侯追赠车骑将军(五子良将〕孙观仲台兖州泰山振威将军青州刺史假节吕都亭侯吕虔子恪兖州任城国威虏将军徐州刺史万年亭侯乐进文谦?~218阳平卫国右将军(五子良将〕于禁文那么?~221泰山钜平左将军安远将军益寿亭侯(五子良将〕朱灵文博冀州清河后将军高唐亭侯车胄?~199徐州刺史车骑将军徐邈景山172~249燕国蓟县凉州刺史李通文达168~209江夏平春汝南太守都亭侯孙礼德达180~250涿郡容城司空大利亭侯牛金曹仁部曲将后将军陈骞休渊201~281广陵东阳安东将军车骑将军申仪楼船将军魏兴太守真乡侯申耽义举怀集将军员乡侯庞德令明?~219南安狟道立义将军关门亭侯庞会南安狟道中尉将军临渭乡侯李典曼成山阳巨鹿破虏将军吕昭子展兖州东平镇北将军'.阎柔广阳度辽将军贾逵梁道180~234河东襄陵建威将军阳里亭侯田豫国让171~252渔阳雍奴太中大夫长乐亭侯秦朗元明198~?新兴骁骑将军给事中王双子全?~228陇西狄道虎威将军前部大先锋高览?~201偏将军东莱侯郭嘉奉孝170~207颍川阳翟军师祭酒洧阳亭侯贾诩文和147~224武威姑臧太尉魏寿亭侯蒋济子通?~249楚国平阿太尉昌陵亭侯满宠伯宁162~242山阳昌邑太尉昌邑侯辛敞泰雍颖川阳翟卫尉颍乡侯程昱仲德141~220东郡东阿卫尉安乡侯钟繇元常151~230颍川长社太傅定陵侯华歆子鱼157~231平原高唐太尉御史大夫司徒安乐乡侯王朗景兴152~228东海郯县司徒兰陵侯王肃子雍?~265东海郯县中领军散骑常侍兰陵侯追赠卫将军贾充公闾217~282河东襄陵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鲁郡公追赠太宰杜畿伯侯163~224尚书仆射丰乐亭侯追赠太仆'.杜袭子绪太中大夫平阳乡侯追赠少府傅嘏兰石208~255雍州北地泥阳尚书仆射阳乡侯追赠太常毛玠孝先陈留平丘尚书仆射杨彪文先142~225弘农华阴光禄大夫临晋侯刘劭孔才广平邯郸散骑常侍关内侯追赠光禄勋山涛巨源205~283河内怀县右仆射光禄大夫侍中新沓伯追赠司徒郭修孝先?~253凉州西平中郎追长乐乡侯王戎浚冲234~305琅琊临沂司徒安丰县侯韩暨公至159~238南阳堵阳司徒南乡亭侯董昭公仁152~232济阴定陶司徒乐平侯陈矫季弼?~237广陵东阳司徒荀攸公达157~214颍川颍阴尚书令陵树亭侯荀彧文假设163~212颍川颍阴侍中守尚书令荀顗景倩205~289颍川颍阴太子太傅侍中太尉临淮公〔荀彧之子〕温恢曼基太原祁县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既德容170~223冯翊高陵凉州刺史西乡侯李立建贤幽州涿郡荆州刺史刘馥元颖?~208沛国相县扬州刺史刘晔子扬淮南成德太中大夫东亭侯'.孔融文举153~208鲁国太中大夫孟建公威豫州汝南征东将军凉州刺史卫瓘伯玉220~291河东安邑司空太保陈登元龙169~207下邳淮浦伏波将军东城太守华表伟容204~275平原高唐太中大夫观阳伯杨济文通弘农华阴太子太傅张华茂先232~300范阳方城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壮武郡公裴秀秀彦224~271河东闻喜司空钜鹿公高堂隆升平?~237泰山平阳光禄勋关内侯蒯越异度?~214南郡延中庐光禄勋〔蒯通之后〕戏志才颍川人,被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曹操十分器重他。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表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表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表大将军: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

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

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

车骑将军: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

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

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

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

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

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

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

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

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

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

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

武将官职大小排列

武将官职大小排列

武将官职等级:
1、无品级:兵马大元帅、兵马副元帅
2、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3、二品: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4、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怀化将军、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归德将军
5、四品:忠武将军、壮武将军、怀化中朗将、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归德中朗将
6、五品: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怀化朗将、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归德朗将
7、六品: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怀化司阶、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8、七品:致果校尉、致果副尉、怀化中侯、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9、八品:宣节校尉、宣节副尉、怀化司戈、御侮校尉、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10、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将军职位表

将军职位表

将军职位表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奋威大将军从一品骠骑大将军、龙骑大将军正二品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从二品散秩大臣、指挥使、左金吾卫将军、右金吾卫将军、左位上将军、右卫上将军正三品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冠品大将军、怀化大将军从三品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正四品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侍卫领班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忠武将军、壮武将军从四品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二等护卫、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少府、将作监、诸卫将正五品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定远将军、宁远将军、上骑都尉从五品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正六品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昭武校尉、昭武副尉从六品内务府六品兰翎长、振威校尉、振威副尉正七品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从七品翊麾校尉、翊麾副尉正八品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从八品各营兰翎长正九品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三国武将军衔

三国武将军衔
三国时期有将军称号的官职有:
大将军: 第一品, 位列三公之上
镇军大将军: 第二品, 位比三公
车骑将军:第二品, 位比三公
卫将军:第二品, 次于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第二品,位在四镇将军之上
征东将军:第二品
征西将军:第二品
征北将军:第二品
征南将军:第二品
镇东将军:第二品,次于四征将军,领兵时加征东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次于四征将军,领兵时加征西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次于四征将军,领兵时加征北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次于四征将军,领兵时加征南将军
左将军:第三品,位比九卿
右将军:第三品,位比九卿
前将军:第三品
后将军:第三品
横江将军:吴国专有,江防
护军将军:
平西将军:第三品
平南将军:第三品
征虏将军:第三品
武卫将军:第四品
奋武将军:第四品
奋威将军:第四品
建威将军:第四品
振威将军:第四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第五品
建武将军: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第五品
平戎将军:吴置
虎威将军:杂号将军
安远将军:杂号将军
折冲将军:杂号将军,第五品
破虏将军:杂号将军,第五品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第五品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第五品
讨寇将军:杂号将军,第五品
荡寇将军:第五品。
牙门将军:第五品
偏将军:第五品
平东将军:第六品
平北将军:第六品

古代将军的尊称

古代将军的尊称

古代将军的尊称
古代将军的尊称
在古代,将军是一个非常崇高的军事职位,因此他们被赋予了各种尊称。

这些尊称既体现了将军在军事领域的权威和威望,也反映了社会对将军的敬重和崇拜。

以下是一些古代将军的尊称:
1. 大将军:这是将军中最高的尊称,通常由统帅全国军队的大将军拥有。

他们在国家军队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2. 元帅:元帅是将军的高级尊称,用来称呼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指挥能力卓越的将领。

元帅通常被授予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们具有广泛的军事知识和经验。

3. 上将:上将是将军的尊贵称号,用来称呼在军队中位列最高级别的将领。

上将通常指挥着重要的军事行动,他们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具有出色的能力。

4. 中将:中将是将军的中级尊称,用来称呼在军队中担任高级指挥职务的将领。

中将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

5. 少将:少将是将军的低级尊称,用来称呼在军队中担任中级指挥
职务的将领。

尽管较低级别,但少将仍然是军队中的重要角色。

除了以上的尊称外,古代将军还有其他一些荣誉称号,比如“勇猛将军”、“忠诚将军”、“辅国将军”等。

这些称号更多地突出了将军在战斗中的英勇和忠诚,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古代将军的尊称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它还代表了将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拥有这些尊称的将军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通常具有更高的声望和地位,被人们广泛尊敬和仰慕。

这也进一步激励了将军们在军事领域中的表现,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保卫国家和人民。

三国军队武将官职

三国军队武将官职

大将军:仪比三司。

东汉在三司上。

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

〔骠骑、车骑、卫将军、抚军、领军、镇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大将军。

〕骠骑、车骑、卫将军:(第二品)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自从文官之列,则位次三司。

抚军大将军:(第二品)中军、上军、镇军、辅国、南中诸大将军:(第二品)皆不常设。

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秩二千石,并第二品)位次三公,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领兵。

{征、镇每不并置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将军:(第三品)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第三品)前、后、左、右将军:(官品失记)诸征、镇、安、平将军:(第三品·通典)〔魏:征蜀、征虏、镇军、镇护、安夷、安远、平寇、平虏、平狄、平难等杂号;又有辅国、虎牙、轻军、冠军、渡辽、横海、等号:皆置官属。

蜀:征虏、镇军、镇远、安远、辅国。

吴:征虏、镇军、平虏、虎牙、冠军。

〕中坚将军:(第四品)官属有长史、司马、行正参军。

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将军:(第四品)〔又有: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射、强弩等号四品将军。

蜀有振威、奋威、扬威、扬武。

吴有建威、建武、振威、奋威、奋武、扬威、扬武。

〕诸杂号将军:(第五品)魏:鹰扬、折冲、虎烈、宣威、威远、伏波、凌江、荡寇、昭武、昭烈、照德、讨逆、破虏、讨寇、宣德、威虏、捕虏、殄吴、殄夷、扬烈、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忠义、建节、翼卫、讨夷、怀远、绥边等号。

蜀:辅汉、安汉(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荡寇、讨逆、讨寇、讨虏、昭德、昭文、秉忠、建义、奉义、忠节、建信、军师、执慎、抚戎、绥武、翊军、兴业、副军、翊武、辅军、绥军、牙门。

吴有辅吴、安国、威远、荡魏、平魏、折冲、伏波、虎威、荡寇、昭武、辅义、扶义、横江、绥南、抚边、抚夷、抚越、威南、威北、威烈、厉武、平戎、灭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的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最让人难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统,难住了多少票英雄汉已不计其数。

其军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北宋开国,鉴于五代战乱相寻、武将夺权、藩镇割据蔚然成风。

那时侯,节度使就是半个皇帝,弄好了称帝,弄不好也能称王,实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并了那是你没能耐。

宋朝开国后,决策层就致力于结束这种混乱局面。

于是,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节度使的权力化为乌有,再将禁军里有威望的大将派到地方当节度使。

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精锐的禁军,直接由皇帝统辖。

地方只有老弱残兵供官府差使,称为厢军。

这么一来,节度使成了空壳子,厢军都是老弱病残,地方上闹不起来了。

禁军归皇帝统辖,轮流驻防京师,将领也要轮换,“山转水也转”,京城也闹不起来了。

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还是说正题吧-----北宋军官。

由于复杂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只好随意说,说到哪算哪。

★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些从前的封疆大吏级的人物如今全是闲散人等,如果他没有其他官衔职务的话,那他就是不干事光拿钱的主了。

而且很多都是遥领,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彦进开始是果州团练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当时还不是宋朝的领土,因为他在禁军中有职务,所以就在禁军中工作。

后来崔彦进官做大了,宋辽满城之战得胜后,他因功升任河阳三称节度使,这个藩镇在孟州。

可他还有个实际职务“关南都部署”,任职地在河北高阳一带,所以他实际是在那里任职。

刺史本来是一州之长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长官,刺史也只是个标示资望军功的虚衔。

后来,节度使也不仅限于武官。

宰相罢免之后一般给个节度使,如赵普两次被罢免后的都被授以节度使。

枢密使罢免后有时也给节度使,如吴廷祚罢枢密使,授雄武军节度使。

将宋朝藩镇军号大致列一下:镇州成德军、潞州昭义军、云州大同军、晋州建雄军、沧州横海军、定州义武军、朔州振武军、大名府天雄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徐州武宁军、曹州彰信军、寿州忠正军、庐州保信军、陈州镇安军、杭州宁海军、夏州定难军、延州彰武军、秦州雄武军、邠州静难军、泾州彰化军、华州镇国军、同州定国军、河中府护国军、陕州保义军、邓州武胜军、许州忠武军、夔州宁江军、朗州武平军、福州威武军、桂州静江军、洪州镇南军、潭州武安军、京兆府永兴军、青州镇海军、相州彰德军、鄜州保大军、耀州感德军、凤翔府凤翔军、府州永安军、随州崇信军、金州昭化军、应天府归德军、遂州武信军、广州清海军、邕州建武军、邢州安国军、齐州兴德军、丰州天德军、新州威塞军、灵州朔方军、江陵府荆南(无军号)、襄州山南东道(同前)、兴元府山南西道(同前)、孟州河阳三城(同前)、成都府剑南西川(同前)、太原府河东(同前)、扬州淮南(同前)★环卫官左右卫、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唐朝的十六卫,到了宋朝也成了虚衔。

一般被授以环卫官的有这么几种人:1、从藩镇退下来的节度使,一般授以环卫大将军、或上将军。

如武行德、杨廷璋等。

2、被贬的将官。

如曹彬,歧沟关败后就去天平节度使衔,绶环卫官。

3、统一战争俘虏来的小国国君。

如湖南周保权,入宋后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

4、驸马、国舅一类的人。

如王承衍,王审琦的长子,封左卫大将军,又将公主下嫁与他,这也是杯酒释兵权时承诺的婚约。

★禁军三衙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

集中于京师,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号。

也曾屯驻,驻泊、就粮于各地,是人数最多、素质最好、武备精良的军种。

分别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司三衙统属。

捧日等军又以兵力情况分为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

后又特立粮禁兵,常戍地方。

殿前、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

殿前、侍卫步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是禁军大将,品级从二品,俗称分别为“殿帅”、“步帅”、“马帅”。

大家应该都知道高俅吧?他就是“检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挥使”,被称为“高太尉”或“高殿帅”。

三衙武帅在平时分掌禁军,但无权调遣。

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权”,互相牵制。

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这些禁军高官而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不但是禁军大将、大藩节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军中威望极高,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三衙的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一个是从四品,一个是正五品,为三衙长官的辅助。

另外还有分支编制序列:各厢、各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各指挥的指挥使、副指挥使各都的都校★横班皇城、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阁门使(从五)、副使(正六)、宣赞舍人、祉侯。

皇城以下诸司使皇城、洛苑、右骐骥、尚食、左骐骥、御厨、内藏库军器、左藏、仪鸾、南作坊、弓箭库、北作坊、衣库、庄宅、六宅、文思、东作坊、内苑、牛羊、如京、东绫锦香药、崇仪、榷易、西京左、右藏、毡毯这类武官名目最滥,好象什么东西加个“使”字就是官。

什么六宅使、尚食使……不过宋朝有很多大将甚至名将就是作这类官时扬名立万的。

如六宅使李继隆,满城一战成名。

崇仪使尹继伦,徐河之战杀败了不可战胜的耶律休哥,还给他手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从而赢得“黑面大王”这一绰号,辽兵闻之丧胆。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镇军大将军(从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品上阶)、壮武将军(正四下)、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下)、定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下)、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军(从五下)、是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下)、振威校尉(从六上)、振武副尉(从六下)、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下)、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下)、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下)、御侮校尉(从八上)、御侮副尉(从八下)、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下)、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尉(从九下)这些是标示品级的阶官,无实际职掌。

★驻防禁军统帅巡检、都部署(都总管)、部署、钤辖、经略安抚使。

宋初,有“巡检”之名,是边防军统帅。

如郭进以名州防御使(虚)充西山巡检(实),牵制北汉势力。

不过这个“巡检”,顾名思义,也并不是全权统帅,而只是掌握巡查边防之责。

后来,北方的辽兵成了重大隐患。

宋朝在河北、山西(当时称河东)的驻扎的禁军激增,但是经常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屡屡打败仗。

后来,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营”,置行营都部署统辖一个地域的驻军,又以部署、兵马钤辖为分权达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如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遥领)任三交驻泊都部署,杨业以代州刺史任三交驻泊部署。

一个总权,一个分权。

三交行营在太原之北,是整个河东地区军队的总司令部。

都部署相当于军区司令,部署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又如傅潜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个军区的总司令!),张昭允任都钤辖,有点军区参谋长一类的性质。

都部署在宋英宗即位后改为都总管,因为英宗讳“赵曙”,与部署的“署”同音,要避讳。

仁宗时,西夏李元昊(赵元昊)搅得宋朝西北鸡犬不宁。

于是宋廷将陕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省)分成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后增熙河、兰会两路),各设经略安抚司,分别置于延州、庆州、泾州、秦州,并以当地知州兼任经略安抚使。

经略安抚司下面也有行营,设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经略安抚使节制。

不过,经略安抚使权力很大,自然不能让武将来做,所以,四路经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韩琦、庞籍等。

武将一般都做行营正副职,如葛怀敏为泾原副都部署。

宋朝的地方大帅,全部用文臣来担任,用武将为其副。

★王安石改革军制,地方用置将法。

废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轮调,而于诸路设军区之固定编制,配以将领统领之。

全国总计九十二将,外加配属于京师附近的其馀独立的马步军指挥所,共有一百一十七个基本战术单位。

而在配置军区的同时,作战组织与部队建制随之进行调整,由上至下为军、将、部、队四级。

前述之将即属于于其中第二级,其指挥称将,地位相当于旧制的都监,所辖兵力在后方如东南地区约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点或前线边境地区如宋夏、宋辽边境等地则可达六七千乃至万馀人之间,相当于二十世纪的旅级乃至于师级单位。

凡诸路将各置副一人,东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单将。

将副都佩有调兵的虎符。

另外,将以上等级指挥官有权举护明习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参谋。

在将之下,又置有部与队两级。

部者,营也,每部编制视兵种不同,约在三至五百人之间。

一般马军一营三百、步军一营四至五百,其指挥为部将。

部之下则为队,辖五十人,指挥为队将,队以下每十人为一火,指挥为押队使臣,但一般以队为最基本的战斗编制。

将以上的级别便称为军,长官为统制,所辖将领数随地区不等。

譬如全国九十二将中,泾原路有十一将,延路九将,环庆路八将,秦凤路五将,熙河路九将,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将,总计三十馀万人部属于西北宋夏边境军区,为对西夏战役的主力。

严格说来,统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职于旧制中称都钤辖,为路级常设统兵机构,一般而言,每路设一钤辖司,长官为都钤辖。

于军区内实施职能时即称都钤辖,于领兵出战时则称为统制。

★枢密这是宋朝最高的军事机构。

枢密使(或知枢密院)、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签署(书)枢密院事、枢密都承旨。

这些都是文职。

枢密院总掌全国军务。

枢密使,从一品,是执政官,地位仅次于宰相。

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二柄,权位极重。

枢密使、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一般来说是由文官来担任的,不过也有武将。

比较著名的有曹彬、王德用、狄青。

另外展昭的官职是开封的捕快,后来是御前四品带刀护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