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训练(旭丽教案课程)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个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夜书所见》、《竹石》、《石灰吟》、《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和《己亥杂诗》。

这些诗词类型各异,有写景、咏物、抒情等,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辨别诗词的类型,理解诗词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不足。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词的类型、特点和表达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七个古诗词的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译文和图片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的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七个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古诗词诵读整体学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整体学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诗词体裁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这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差异化教学。
(2)能力方面:学生在古诗词朗读、分析、创作等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古诗词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古诗词中的韵律特点有哪些?”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古诗词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古诗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情感升华:
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诗词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诗词分析、创作等,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2)深入了解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3)探究古诗词的意境美,分析不同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4)搜集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学习《秋词》,依循初读、品读、深读、研读的步骤循序渐进、不断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2.习得课外自主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字音和节奏,读懂诗歌大意;借助教材提供的讲解短文,对诗歌涵泳推敲、理解赏析;查阅资料,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把握诗歌情感;多篇探究,了解诗人的性格、志向等。

【课前学习任务】能流畅朗读四首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学习任务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1.阅读楷体字的讲解短文,提要钩玄,理清脉络2.重点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明丽秋景”为什么能引发豪迈的诗情?为什么用“鹤”这一意象?诵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中哪些词需要重读?为什么?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1.提问:“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作者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教师提供刘禹锡的生平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学生撰写课堂练笔: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色,揣摩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发挥想象,续写下面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刘禹锡带着行李和家眷,迎着深秋的凉风,离开长安,奔赴遥远荒凉的朗州......”学习任务四:多篇探究,研读诗歌教师推荐阅读《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深入了解刘禹锡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傲岸不羁的性格全班再次齐诵全诗。

【推荐学习资源】1.“鹤”的文化内容补充资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鹤鸣》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白居易《感鹤》2.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及《秋词》创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是同时代人。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竹里馆》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

预设:幽篁——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

独坐、弹琴复长啸——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

明月——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教师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学习目标】1.诵读词作,赏析词作语言。

2.了解意象的内涵,品味意境。

3.结合词人背景,把握词作情感。

【重难点】赏析词作语言,把握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感。

【学习过程】预习案1.回顾《词四首》的学习,小结阅读古诗词方法与步骤(1)读题目: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

(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词作:把握词作内容与情感。

①读注释,帮助理解难词的意思、典故、背景等。

②找意象,明意境、想画面,,把握词作内容。

③抓“词眼”,领悟词作主旨及作者情感。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学杜甫,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他避乱襄汉,转湖湘,饱受流离之苦。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他回想起青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初年词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习案第一课时杏花疏影里——赏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小结读词方法导入1.在前面第12课《词四首》的学习中,我们了解豪放词,诵读了六首经典词作。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那就是依依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

所以我们说春夜、客居的洛城、折柳这些 意象水到渠成地创设了一种思乡的情境。

于是紧接上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 故乡家园的情感呢?一切戛然而止却又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特别善于造意境。

比如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 : 黄鹤 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 诗中 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 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5. 小结:从意境的角度赏析诗歌,同学们学会了吗?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故园情的诗句?五、作业七、教学反思竹里馆诗歌描绘了思念王维月下独坐、弹琴长独坐幽篁里,啸的悠闲生活,传弹琴复长啸。

达出诗人宁静、淡深林人不知,泊的心情。

明月来相照。

1.背诵并默写《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2.完成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

六、板书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叙述了诗人在客 居洛阳的一个夜 晚,听到了抒发离 别之情的笛声, 勾 起了思念家乡和 亲人的思绪。

意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二课时)这首诗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远赴西域的诗人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思乡的泪水沾湿了双袖,模糊了面容。

途中与返京的使者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请给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5. 悟诗情:这首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提示: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因为什么而泪不干呢?提示:思乡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岑参思乡的作品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可以说思乡是很多诗人笔下的主题。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仅仅是思乡吗?提示: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人并没有过多沉寂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同步备课(部编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格律、韵脚、对仗等。这些是构成古诗词的基础,也是我们欣赏诗词的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其诗意的表达和艺术特色,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词抒发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词,帮助大家理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展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对于古诗词的现代意义思考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我将在下一次的课堂中,引导他们从更多角度去探讨古诗词的价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的表现各有千秋。有的小组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有的小组则能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词的价值和影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思想碰撞,共同探讨古诗词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会欣赏和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交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探讨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诗词朗读: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我们将进行诗Leabharlann 朗读活动,挑选几名学生朗读并分享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训练(旭丽教案)]一、本大题7小题,共35分,古诗文阅读训练(旭丽教案)。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

为诸生,有盛名。

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

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

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

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

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国朝典章。

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

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①,竑独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②,竑为讲官。

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徐曰:"博学审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

"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

一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

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

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

"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

尝讲次,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

竑尝采古储君事之可为法戒者,拟为《养正图说》进之,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

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

岁馀大计③,复鑴秩④,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万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焦竑》)【注释】①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

②出阁:皇子出就封国。

③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

④鑴秩:降职或降级。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遴:挑选。

b.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官:做官。

c.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率:一律。

d.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难:疑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竑为之长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b.乃撰经籍志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c.时与论说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d.复往从之竑尝采古储君事之可为法戒者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焦竑"性复疏直"的一组是(3分)①益讨习国朝典章②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③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⑤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⑥复鑴秩,竑遂不出a.①②⑥b. ①③④c.③④⑥d. ②③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焦竑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在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和罗汝芳、李贽等人,并且贯之始终。

b.焦竑任职翰林期间,众人对教小内侍读书一事敷衍,只有他考虑长远,做事认真,悉心引导。

c.焦竑担任太子讲官之后,并不囿于旧例照本宣科,而是大力启发,使之从容辩驳,对答如流。

d.焦竑为人粗疏率直,主持乡试之时,将应试举子的文章多批为险怪荒诞之语,因而落职罢官。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2分)②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4分)参考答案一、古诗文阅读(35分,5~8题,每小题3分)5.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教案《古诗文阅读训练(旭丽教案)》。

d(动词,诘难,问难)6.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c(a.动词,任命/介词,凭借。

b.副词,只是/副词,才。

c.介词,和,跟。

d.代词,代定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c(c("疏直"当为迂阔率直之意,应据此判断。

①说的是焦竑潜心研习,注意关键词"益"。

②说的是焦竑为人谦逊,注意关键词"逊"。

⑤说的是焦竑因"性复疏直"而得罪人,最终被找借口弹劾,是结果而非表现。

)8.考查对相关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

b(a.师从"李贽"不合文意,参考文段首尾两段即可知。

c.不是"太子",是"皇长子",且文中并无交代皇长子"从容辩驳"之句。

d."险诞语"并非焦竑对"举子曹蕃等九人"之文的评语,而是说这九个人的文章多奸邪虚妄之辞,作为主考官,焦竑自是责无旁贷。

)9.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1)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4分。

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①古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询问为耻,希望殿下能把(这些人)当成学习效法的榜样。

[2分。

"以为"、"法"各1分。

注意"以为"的省略句式以及"法"的词类活用。

"不耻下问"作为一句成语,没有将"耻"翻译成意动用法也不扣分。

]②同僚郭正域等人嫉妒焦竑没有让他们知道,把焦竑(撰写《养正图说》)看成是沽名钓誉之举,竑就停止了撰写。

[4分。

"恶"、"相"、"贾"等词的落实,各1分,"同官郭正域辈"大意1分。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焦竑,字弱侯,江宁人,做生员时就有很大的名气。

跟随督学御史耿定向学习,又向罗汝芳质疑请教。

参加嘉靖四十三年乡试,落榜而归。

耿定向挑选郡中十四知名人士到崇正书院读书,任命竑做他们的头。

等到耿定向辞官返乡居住,竑又跟随他回到乡里。

万历十七年,竑才凭借殿试第一名的身份做翰林修撰的官,入翰林后,更加潜心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

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撰写国史,想让竑一人负责这个事情,竑谦逊地拒绝了,只是撰写了经籍志,其余的内容一律没写。

翰林负责宫中小内侍的读书教育,大家都认为这徒具形式,走走过程而已,竑却说:"这些人有朝一日要在皇帝身边做事,怎么能够忽视这件事呢?"竑选取古时阉人善恶之事,时常向他们阐述解说。

皇长子出就封国,竑担任讲官。

旧例,讲官为帝王讲述诗书文史时很少有提问的,竑授课结吏,慢慢地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臣虽作详尽的陈述,但或许还有遗漏的地方,希望殿下多加提问。

"皇长子说好,但是却没有质疑发问。

一天,竑又进言道:"殿下您的话不轻易说出来,怕不是忌讳自己会说错吧?解答可能会有错误,提问又有什么错误呢?古时人不耻下问,希望殿下能以这些人作为学习的榜样。

"皇长子又说好吧,但最终也没有问什么。

竑于是就与同僚商议如何想办法去启发引导,恰逢讲到舜的事,竑就举"稽于众,舍已从人"来问,皇长子答曰:"稽,就是考证考查的意思。

考查收集众人的想法意见,这之后放弃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听取他人意见,发挥他们擅长的东西。

"当时皇长子只有十三岁,回答问题流利顺畅,竑也是竭尽全力去启发引导。

一次讲课的时候,一群鸟叽叽喳喳的飞过,皇长子不觉抬头看,竑就停止讲课,一脸严肃,神色庄重地站在那里,皇长子脸色郑重严肃起来,才又像先前那样继续讲课。

竑曾经收集了古时王位继承者的能够作为楷式(典范)和鉴戒(可以对照引为教训)的事,打算写一本书,叫《养正图书》,进献给皇长子学习,同僚郭正域等人嫉妒焦竑没有让他们知道,把焦竑(撰写《养正图说》)看成是沽名钓誉之举,竑就停止了撰写。

竑名望很大,性情又迂阔率直,如果一些时事认为不可,就会说出来,宰相府也很讨厌他。

二十五主持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的文章多奸佞虚妄之语,竑因此被弹劾,被贬官为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县)同知。

岁末政绩考核,职务又降了一级,竑于是就不再出仕为官。

竑博览群书,自经史子集到野史杂说,没有不深通广晓的,写文章典雅正规,雅致完美,才能出众,堪为名家。

他的集子名叫"澹园",是竑自已这么称呼的。

讲学也以汝芳为宗师,认为定向兄弟及李贽的文章好,时人多以禅学来讥讽他。

竑万历四十八年去世,享年八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