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常识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常识大全

古典诗词常识大全

古典诗词常识大全
1. 古典诗词的体裁:古典诗词主要有诗、词、曲三大体裁。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曲则是元代新兴的诗体,与词相似但更为灵活。

2. 古典诗词的格律:格律是指诗词的音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规则。

古典诗词在格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平仄相间、押韵等。

掌握格律是写好古典诗词的基础。

3. 古典诗词的意境:意境是指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景致、氛围等。

古典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4. 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隐喻、拟人、比兴等。

这些手法能够使诗词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艺术感染力。

5. 古典诗词的流派与风格:古典诗词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风格,如山水田园诗派、豪放派、婉约派等。

每个流派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6. 古典诗词的鉴赏与评析:鉴赏古典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包括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诗词结构、品味意境等。

评析古典诗词则需要对诗词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价,挖掘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上只是古典诗词常识的一部分内容,要想深入了解古典诗词,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关于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古代诗歌文学常识1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08-10-27|添加评论骑着猪上船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诗歌有不同的分类。

常考文学常识

常考文学常识

常考文学常识常考文学常识大全常考文学常识【1】一、诗词中的文学常识1. 《咏鹅》作者唐朝骆宾王,和卢照邻、王勃、杨炯合称“初唐四杰”。

2. 《咏柳》作者唐朝贺知章,描摹的是春天美好的景象。

3. 《凉州词》(唐王之涣)一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提及到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入海口是山东东营。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4.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中提及的“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与长江流域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其故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

5. 《出塞》(唐王昌龄)一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的“龙城”指的是卫青,“飞将”指的是李广。

统指汉朝抗击匈奴的英雄。

6.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中“芙蓉楼”在现在的江苏镇江。

7.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的“故人”指的是王维,而“君”指的是元二。

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菊花节”。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的“一人”指的是王维。

9.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中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是“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三山”分别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分别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10. 《赠汪伦》(唐李白)中“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是指李白。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广陵”指的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古人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

12.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合称“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学常识一、古典诗词1、《诗经》《诗经》又称“经诗”,是中国最早着重表达情感的诗歌摘录集,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西方文学史上像《诗经》这样大量收录、系统排列的诗歌集的祖先,由“三部”共305首组成,选自“十家”不同时期的文化贡献,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步调的碰撞,表达了不同文化思维的融合,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辉煌代表。

2、《诗经》的四大体裁《诗经》的四大体裁有“风”、“雅”、“颂”、“周南”,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翡翠,也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鉴征,其中“风”概括的是人的感情体验,体会自然界的不同气候、节日、传统和尊敬感;“雅”体现的是时代伦理道德仪式;“颂”表达的是国家君臣之间仪仗礼;而“周南”则描写的是君主与将军民兵之间的关系。

二、歌词1、《大话西游》《大话西游》是中国流行文化伤感经典,由吴宇森及他的团队执导,以武侠小说《西游记》为原型,讲述孙悟空和他的西游之旅的故事。

《大话西游》的主题曲《西游重建之歌》是一首充满伤感的歌曲,歌词表达的是一份对行走在历史长河中的梦想,一份对生活中无限远大的心魂,让人听了不禁沉浸其中。

2、《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是周杰伦演唱的一首著名流行歌曲,由周杰伦自己创作并演唱,歌曲能引发无数人深情的「伤感心绪」。

歌词把一份当下的怅惘之感融入到它的歌词里,听者不禁深深的沉醉在它的琴声之中,默默觉得不愿时光流逝,但又体会到时间的宽容。

三、小说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一,由著名作家罗贯中编写,并根据相关历史史实,以“故事体”的剧本形式,把当时三国时代的历史以诗情画意的故事呈现出来,它既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又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它不朽的一页。

2、《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描写社会现实的长篇历史小说,由施耐庵编创而成。

故事围绕宋朝庶民108位英雄的“出水芙蓉”而展开,融入中国文学史上众多民族主义色彩,它即丰富文学史上故事性表现手法,又唤起社会觉醒内容,引领了流行文学发展的方向。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

小学必备古诗文文学常识【拓展文学知识】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六义:诗歌形式——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2.《左传》作者:左丘明(春秋末),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4.《史记》司马迁(西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6.《汉书》班固(东汉),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赋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书》《两都赋》7.《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8.《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9.《孙子兵法》:孙武(春秋末),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10.《水经注》:郦道元(北魏),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11.《典论·论文》:曹丕(三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12.《文心雕龙》,刘勰(南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13.《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短篇文言志怪小说集14.《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开篇之作15.五大奇书:《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6.《窦娥冤》:关汉卿(元代),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元杂剧之一17.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8.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9.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20.《离骚》:屈原(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及注意事项一、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1、注意诗的题目。

2、抓住关键词(句)4、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同样一件事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会是很长的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而诗歌却只用几个字。

如“高楼聊眺望”,若是写散文,会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样的高楼,然后再写极目眺望远处的情景,而诗句只有5个字。

诗歌语言也富于跳跃性,在句与句之间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作补充,还原诗歌的场景。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访者与童子的三番问答,至少要用六句话来写,但诗人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四句二十个字。

这就在句与句之间留下了空白,要我们读者去想象补充。

5、注意诗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常见意象一般具有的约定性的涵义。

但这些常见意象有时在诗人笔下还会有非约定性的涵义,同时,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即兴描绘的意象,其涵义也不具有约定性,这些都需要从具体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6、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

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

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7、诗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来不露痕迹,要注意识别暗喻与明喻不同,其表现形式是比与被比的对象它们之间没有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当”、“化”等词连接。

中国古典诗词常识

中国古典诗词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常识一、诗(一)古体诗1.古体诗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2•乐府诗一一标题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二)近体诗(形成于唐代)1. ----------- 绝句①五言绝句;②七言绝句2•律诗一一①五言律诗;②七言律诗;③排律二、词1.最初成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也称作“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盛行二衰。

原本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

2.词的分类①按字数分为:小令(W 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0字)②按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刘永、李清照)3.词牌一一也称词调,指写词一句的乐谱,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

三、曲1•散曲一一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数(散套)2.戏剧一一①杂剧;②传奇(已供演出的剧本)▲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唱的歌谣。

▲春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周初到春秋305篇诗歌,又被成为"诗三百"。

汉代始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多用赋、比、兴收发,四言为主,重叠反复、现实主义。

▲战国屈原(屈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开创楚辞新体诗,著有《离骚》(自述性质,古代最长抒情诗)。

西汉刘向所编《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合称“风骚”,称为文学的代名词。

▲两汉乐府民歌,又称“乐府诗”、“汉乐府”,是可以配乐的诗,叙事性强。

乐府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音乐机关,负责作乐、训练演员、采集民歌。

名篇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R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三国三曹,建安风骨。

曹操(魏武帝),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典诗词概述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

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

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古典诗歌:1.古体诗(古风)1)五言古体诗,(2)七言古体诗,(3)乐府诗2.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词1)平韵格词,(2)仄韵格词,(3)平仄韵转换格词,(4)平仄韵通叶格词,(5)平仄韵错叶格词【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二)格律诗1.什么叫格律格,就是格式。

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

这种格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句数固定。

每首八句的叫律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

二.字数固定。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

由此可知:五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五个字=二十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五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五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七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律就是声律和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和韵律美的。

另外,律诗的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二句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

根据诗的内容语气,又分别称第一,二,三,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相对应的绝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

所谓“起”,就是“起头,开头”的意思;所谓“承”,就是承接上面的话,继续延伸的意思;所谓“转”,就是话锋一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所谓“合”,就是最后将话题一收结尾。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的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诗拦腰分成两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为绝句,因此绝句只有两联,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平仄,相粘,对仗,押韵。

一.平仄:!汉语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声调(个别的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外)。

齐梁时期的沈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四声”之说,形成了格律诗声律的规则,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发声规则的基础。

沈约提出的“四声”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入声”的字为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被其他声部所兼并,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但是,写作格律诗要遵循沈约提出的“四声”规则,有一些文友不了解这些,所以看到别人的诗,就用现代汉语的发声规则去衡量,就会认为别人的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

举个例子:在下的诗作\之中,有一副对子“远岛归鸥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红”,其中的“白”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入声,是仄声字。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变为阳平的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的字有三种:(1)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例如:李义山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字是平声字,应读成阴平声调;(2)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例如:“白”“国”“节”等都是仄声字;(3)可平可仄的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不同,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则与俱”(是“一起,一同,共同”的意思)的时候为平声,在当“都,全”的意思时为仄声;另一种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么,怎么掌握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查韵书;对初学者来说,查韵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叫“简明文言字典”,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不贵,大概不会超过15元。

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组一万三千多条。

它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现代读法,在古汉语中的韵部,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

二是经常进行阅读和写作,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的运用规则,要说明的是,我以介绍平声韵脚为主。

首先介绍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的是标准格式,但实际运用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照上述的平仄去写,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虽然我在这里主要是介绍给初学者,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把口诀改为“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说每一句的第一,三个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将在以后的诗病中讲解),第二,四,五,六,七个字要按以上的格式讲究平仄。

有的初学文友会说,我记不住呀,有没有规律呢有的,大家请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联的上下两句中,对应的第二,四,六个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如果是“平,仄,(平”,下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则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我把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两联之间呢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相粘两联之间,上面一联的下联(即上一联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即下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的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

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个字打上了括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是少两个字罢了。

关于五律的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头”,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

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