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句17题)
论语八则习题

论语八则习题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研读《论语》,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可以汲取智慧和道德的指导。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八则习题为主题,探讨每个习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习题一:知己篇“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八佾》)孔子在这句话中告诫人们,虽然口才和外表可以打动人心,但真正的仁德却不应该只是表面功夫。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注重内涵和品德,而不是只追求虚荣和世俗的眼光。
习题二:君子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子罕》)这个习题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坦荡荡,心胸开阔,而小人则会常常处于苦闷和痛苦之中。
通过这个习题,我们被提醒要成为坦荡的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习题三:学习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在这个习题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并将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习题四:孝道篇“孝子不仕不让于人”(《论语·颜渊》)这个习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一个真正的孝子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他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尊敬父母,不图私利,不让于他人。
通过这个习题,我们被提醒要牢记孝道的精神,尊敬父母并为他们带来荣光。
习题五:友谊篇“友,友也。
”(《论语·子路》)孔子在这个习题中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不求回报。
通过这个习题,我们被提醒要珍惜真正的友谊,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以共同成长。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十则综合学习

中考复习题:《〈论语〉十则》综合性学习1、余秋雨曾说:“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围绕《论语十则》的学习,班中进行了对联大创作,请你为以下几句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温故知新可为师下联:能正身2、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如今我要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国家政权。
’根据这典故,请将以下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下联:一本易经识人生3、《论语》是世界的经典,是跨越千年的真经,是世人永远的时尚!它不仅是从政者的治世宝典,还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秘籍,经过于丹的解读还开始成为普通百姓的心灵鸡……一起参加关于《论语》的探究学习吧。
【走进论语】有同学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写下了对联,请你根据下联写出上联。
上联:下联:道家老子崇尚无为【感悟论语】用那个拆字法来阐释字义,常常会发现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哲理。
请仿照示例,在备选字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用拆字法来阐释字义。
备选字:儒信忠省示例:恕=如+心,对待别人的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心一样,那就能收到宽恕了。
【活用论语】班里一位同学发现自己的凳子有点摇晃,便趁同桌不在时,将自己摇晃的凳子对调给了同桌。
针对这位同学的行为,请你利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来劝导这位同学。
4、参加综合性学习,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三】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材料三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
”与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一句共同反映了儒家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请你根据本句话的内容,仿写以下内容,使1整理教师:孤山中学林丽双句式基本一致。
初中语文 《论语》练习题(含答案)

《论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6)择善而从(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9)岁寒松柏:(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 学而不厌:(12) 诲人不倦:(13) 不耻下问:三、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论语十那么练习题和参考答案1、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
2、解释加粗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勿施于人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看待“学”与“习”的?4、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可以称其为“君子”?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6、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这句话的?结合你日常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7、下面两那么内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什么?9、第十那么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孔子认为“士”应该承当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11、结合你对《论语》十那么内容的理解,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按原文默写。
(1)孔子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2)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孔子认为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
(4)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的句子:,。
(5)孔子论述新旧知识联系的句子是:。
(6)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
(7)曾子认为“士”应当具有的品质和责任是:,。
13、出自第六那么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常用义是什么?14、如何理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含义?15、你认为《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家至圣2、复习通“悦”愉快指志同道合的人生气、发怒有道德修养的人反省出主意真诚、老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迷惑有害教诲、教育通“智”聪明选择坚强勇毅停顿凋谢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施加3、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复习,才能获得知识,获得收获知识的快乐。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选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选习题及答案重点字词解析(1)注音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弘(hóng) 凋(diāo) 恕(shù) 勿(wù) 施(shī)(2)多音字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有朋自远方来(朋,朋友。
自,从。
)不亦君子乎(亦,也。
乎,吗。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
忠,尽心。
)可以为师矣(成为)温故而知新(旧的)学而不思则罔(表示转折,却)诲女知之乎(教诲)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里边)择其善者而从之(好)仁以为己任(作为)死而后已(停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讨厌的事。
施,施加。
)(5)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同“智”,智慧。
(6)多义词辨析(7)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句分析(1)翻译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论语>十则》中是如何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语>十则》中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1、4、5、6、7、8、9、10章。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及练习题《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得仁心就很少了。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与》)翻译: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6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翻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8、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名著导读 (答案版)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测试题一、填空题:1、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
2、《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宋儒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3、《论语》中能统率全书的词是(仁),一共出现了104次。
4、孔子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从治学的角度看,孔子主张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②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7、《论语》中孔子强调的学习规律(温故而知新)8、孔子强调的学习方法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孔子强调的品德修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二、判断题:1、《论语》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2、《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孔子生前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孔子死后)3、孔子年轻时曾经做过“委吏”与“乘田”,这两个官职分别是“管理牲畜”和“管理粮仓”的。
鲁定公时,曾担任司寇(主管司法)。
(×分别是“管理粮仓”和“管理牲畜”的)4、《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删修,用“春秋笔法”成就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而春秋也便以此命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6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7、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9、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3、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1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6、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7、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