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怎样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

合集下载

议论文材料的有机转化

议论文材料的有机转化

议论文怎样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的是,写文章不能缺少材料。

然而,仅仅有了材料仍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这些零碎粗糙的材料转化、加工成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细碎零散的“生米”还要想方设法将其做成芬芳可口的“熟饭”。

那么,在写作议论文时,怎样才能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要求,认清区别写作议论文,一般都会运用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因而需要必要的叙述交代。

但必须明确的是,议论文应以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种手段。

因此,与记叙文相比,议论文中的叙述必然是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像记叙文里的叙述讲究完整具体、生动形象,甚至可用细描手法。

如著名的历史故事“勾践灭吴”,在课文《勾践灭吴》中,作者花了数千字的篇幅具体叙述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文种出使吴国,伍子胥进谏而吴王不听,越国贿赂太宰嚭,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最终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整个过程可谓曲折委婉、跌宕起伏。

而同是这则材料,在高考优秀议论文《忍+退≠懦弱》中却是这样叙述的: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俘。

如果按照常人所想,必定会用一死来免受耻辱。

可是,对于勾践这样一个有雄心大略的人物,首先想到的不是死,而是怎样忍,怎样蓄积力量,东山再起。

于是他打算用几年的“低三下四”来换取光复国家的大业,那么自己的这一点屈辱又算什么呢?于是,他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

与课文《勾践灭吴》具体详尽的叙述相比,这篇议论文仅仅用了百十字,便将勾践灭吴的故事叙述清晰而简洁。

由此可见,在材料的叙述上,记叙文可以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具体细腻地展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过程;而议论文则尽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概括地叙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过程。

在转化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对这两种文体予以区别对待。

二、因“文”制宜,详略得当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入透辟,一篇之中往往要用到多则事实材料。

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若用它来证明“忍者无敌”的观点,则需从以下角度叙述: 面对师弟陷害、膑脚之祸,孙膑忍住了——他忍刑罚,容侮辱,装 疯卖傻,坚持信念,终于寻得机会逃出齐国,而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 诱敌深入,大败魏军,雪前耻,成大业。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 孙膑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 角度和重心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做到论据与论点的高度统一。
导航·探究
高考·链接
作家与作文
素材·仓储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2.写作议论文时如何紧扣中心实现材料的转化? 提示:议论文中的材料,是为论述中心服务的。中心论点一旦确 定,材料就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率。因此,在将材料向例证转 化时,要紧扣中心论点,恰当地对材料进行剪裁或变通,撷取最能证 明论点的叙述角度,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剔除与 论点无关的部分,从而收到最佳的论证效果。特别是那些内涵丰富、 意义多元的材料,在转述时,更要认真辨析、细心斟酌,找准它与论 点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侧面进行叙述,真正做到例证与论点的高度 一致。否则,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相互游离,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及的“孙子膑脚”这则材料,就可以根据 不同论证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转述。
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
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
充分地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
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另外,例证法中
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3-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摘引法、评析法)
【提示】
评析法,在列举素材之后,要考虑:它的中心,它与观点的关系是否密切。这时你就需要把它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与观点有什么关系。之后可以就素材提供的现象揭示出其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予以高评价。要注意评析的核心,应同所写的文章精神一致,比如这一段话,评析的重心就是庄子藐视权贵,守住自己的高洁。
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补 充
一、导语
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了不少的经典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等。他们都是精神的高峰、思想的清泉。
其中庄子是我们最近接触比较多的。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散文家、诗人。他主张无为而治、返朴归真。他的文字汪洋恣肆、独树一帜。《庄子》这部作品是承载着庄子的哲学思想与文学美感的艺术载体。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不少。这些思想和文字的精华很值得我们借鉴,为我们的写作提亮增色。
3、突出观点内容,过渡自然顺畅。
(二)素材与议论的连接:
1、善于运用“始发叙述”。
2、学会使用“连接句”。
3、灵活处理——纯熟的表现。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如何灵活处理素材。
三、范例展示,明确步骤
【范例】
我敬畏庄子的明辨,他的妻子与世长辞,别人为他哀悼妻子,为他感到可惜;而他却自在地击缶而歌。那歌声中没有丝毫哀伤忧愁,没痛哭悲虑。人们都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奇怪,纷纷问他为什么在这样做。他的明辨,让人感到敬佩;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随尘土而逝。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哀伤呢?
探因分析法,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注意: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等,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3、材料有机转化实践

3、材料有机转化实践

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水锅中,竟能 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而在缓慢加热的 凉水中,却葬身锅底。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 一个国家,若是遭遇外族入侵,陷入 危险与灾难的境地,往往更加团结坚强, 奋力抗争;相反,过于安逸的生活,却可 能导致民族的灭亡。 看来,“居安思危”的古训,我们应 该牢记在心。
对宇宙的探索,人们以前都相信“地心说” 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哥白尼 “日心说”的提出更是极大地触怒了教会,不被 世人所接受。正在这时,走出了一位敢于对“地 心说”说“不”的人──布鲁诺,他以满腔热血 积极支持“日心说”,竭力揭示“地心说”的荒 谬,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处以 由此可见黑暗势 “火刑”。 力的强大,它所代表的愚昧无知和顽固凶残的态 度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扼杀真理,成为人类文明 进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转换的观点——
不鸣则矣,一鸣惊人。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平凡”中酝酿着不凡。 出类拔萃的人在成功之前往往是默默
无闻的。
不要因迷信权威而否认了更有才华的
人。
3、以“平凡”为话题写一段话
句)
(注意连接
一次演奏会上,音乐家李斯特一曲 终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下一曲在黑暗中演奏,谁料把 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竟是他的挚友、当 时还默默无闻的肖邦!在默默无闻中打磨 自己的人生,在平凡中酝酿着精彩的华章。 我相信,是金子,终将会发光的!
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即应抓住材 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 意思。 2 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 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 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
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
1

材料的有机转化1

材料的有机转化1
重在细节描写;片断二是议论文体,对材料 处理可谓是一带而过,着重在作者的议论; 相同的素材,因文体的不同,转化得各具神 态。
2、材料向例证转化的基本要领有哪些?
(1)材料的转述要抓住必要信息。 (2)要先根据读者的知识背景,文章主旨的要 求,确定好材料的详略,做到要言不烦。 (3)根据材料间的联系及文章的层次安排好材料 的顺序使材料和论证顺理成章。
片断二:
及至乌江,悲剧的大幕凌然落下。本已无 路可走,但偏偏机会降临:亭长倚船而待。充 分的机会摆在眼前,但偏偏不肯过江。在生与 义,幸存与尊严之间,项羽从容赴死。不是为 了显示英雄气概,不是怕与敌军作战,而是无 颜面见江东父老!至此他的淳朴、真挚、重义 深情已呼啸而出。
片断一是记叙文体,因而描摹细致,尤其
C、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人 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 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 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 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 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 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 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 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 D、爸爸把眼一瞪说:“什么?越是不会的题越要弄明 白,会了还抠什么?不会的地方正是长本事的地方 !”“不算出这道题,我不吃了!”
2、把下边一则材料加工为论证“细心严谨才能成功” 这个观点的材料。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 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 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 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 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 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 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粘附在 瓶壁上起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在汽车玻 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 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 献奖。

原始素材如何有机转化为议论文例证

原始素材如何有机转化为议论文例证

原始素材如何有机转化为议论文例证高考作文中的一种常见考查形式是材料作文,即给一篇原始素材(经过初步提炼加工),让学生筛选和提炼,材料作文可以写成叙事型的散文、哲理性散文,也可写成议论文、记叙文(高考中尽量少写记叙文),写成一篇作文。

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具有零碎、散乱、繁杂、缺漏等特点,需要经过整理提炼才能成为写作备选素材。

不同的文体对素材的使用不同,有的会要求素材的故事性、曲折性,有的会要求素材的感人性和动情点,有的会要求素材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这些要求都需要我们对素材有深刻的认识,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提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原始素材,不能很到位地将材料转化为叙事散文的事件和议论文的论据,学生不能精炼简洁地提炼出素材中的关键字和素材中隐含的观点,不能从自身的认识水平出发赋予作品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所以有必要训练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素材,训练他们从素材中选准角度、确定正确的中心、完成新颖的立意的能力,并用符合文体的语言概括材料来为论点服务。

即“有机地转化材料”。

经过统计,学生面对材料最难的是从材料中选准角度、确定正确的中心,完成新颖的立意。

第二难的才是用简明、准确的、适合文体的语言来概括、转化材料。

学生常出现的失误有1、叙议失当2、油水分离3、不会分析。

针对学生的失误,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学习转化材料为例证。

一、要明白议论文中的材料(即例证)与记叙文中的材料(事件)有什么不同。

叙述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议论文中它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写好一篇议论文,不仅需要有逻辑的力量来说服读者,也需要有必要的手段来诉诸读者的情感,而诉诸情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

但议论文中的例证和记叙文中的材料事件有很大的不同:材料1: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一个昔日‚黑帮老大‛洗心革面成为五星级义工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徐立新,出身于湖南衡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3岁那年,父亲因为受人欺负而离家出走。

语文:2.2《材料的有机转化》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语文:2.2《材料的有机转化》课件(1)(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阅读教材材料《窗》,讨论假如 写成议论文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来, 将怎样转化材料呢?
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转述方法有三: 一是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材料,起 到引发观点的作用。 二是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 使材料丰富起来成为议论文中的例证,达 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三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边叙边议。
材料向议论文转化的基本要求

1.材料的转述应简明扼要,详略得当。
2.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转述材料的角度。
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 即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 出材料的中心意思。 另一种方法是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 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 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 述原材料。
记叙文和议论文中 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用材料进行例 证时,有必要的叙述交代,但与记叙文中 的叙述是不同的。一是目的不同。记叙文 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 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 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 替道理。二是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材 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 有关的内容,不必介绍事物的全过程,所 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
作文训练
将练习一写成一篇大作文。

https:// 免பைடு நூலகம்试卷下载

咯对方壹眼/准备迈着步子离开/可在马开身体转过去/壹道青光壹道火光同时激射而来/并肩而行/如同水火双剑壹般/以犀利无比の姿态直接射向马开/这相信剑意所化/|双剑王の水火双意/|壹些见过双剑王出手の修行者惊呼/都目光灼热の着小剑王/这相信双剑王の成名绝技/大 伙儿为之心惊/没存在想到对方居然以如此剑意对抗这佫年轻人/|水火双剑意相信双剑王耗费数十年/在水火里磨练出来

2材料的有机转化

2材料的有机转化
料,借助描写等手段加以扩展,就成了记叙文;借助简缩、论证等手段,就成了议论文。 这种根据不同文体的需要随心所欲转化的能力无疑是同学们希望掌握的。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材料如 何向议论文转化的问题。
1、材料向例证转化的基本要领 叙述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无庸赘言的,在议论文里,它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写好一篇议论 文,我们不仅需要有逻辑的力量来说服读者,也需要有必要的手段来诉诸读者的情感,而诉诸情感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结合后面“例文借鉴”中的“例文一”我们看到,从《窗》 到《窗的启示》,原来给作者感触很深的事情变成了一个事例,随着思路的发展,作者又提供了两个 事例。这三个事例的处理都很恰当。首先,《窗》中的故事在《窗的启示》中被作者做了提要式压缩, 由原来的主体变成了一个起引发作用的例证。其次,“窗”的含义由具体转为抽象,落实到“天才就是 永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的哲理性结论上,眼界一下子扩大了。但无论怎样,转化后的材料变得要 言不繁了,这是材料向议论文例证转化的基本要求。 要想把一件事情叙述得要言不繁,变成议论文中的例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的转述是不是把握住了必要信息?有没有交代清楚? 从《窗》到《窗的启示》,同一个事件由整整一篇文章压缩成几行字,作者紧紧地把握住了事件 的起因(“小学的时候,曾经和湖北省荆门县的贫困儿童结成了手拉手小朋友”),它的主要过程(“那 里有一位小姑娘,由于家庭贫困,为了弟弟上学而辍学,只能站在学校的窗外望着老师、黑板,自己 偷偷地学习”)和结果(“我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不由自主地把我所有的压岁钱给了她”)。文章仅仅用 了三个句子,就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把握了必要信息。 (2)材料的转述是不是考虑了读者的知识背景? 仔细分析《窗的启示》中的三个事例,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对它们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小学时候到 湖北贫困地区的“手拉手”活动以及福楼拜夜读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都很详细,而匡衡凿壁取光的 故事却写得比较简略。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匡衡的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读者都知道的事要少说甚至 不说,读者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的事要说透、说明白,这样的处理是恰当的。读者都知道的事情稍微点 一下,甚至一带而过,这样做并不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因为读者能够借助自己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加 以补充,使之完整;否则,读者则可能会感到啰嗦。 (3)材料的转述有没有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它与论证之间的过渡是水到渠成还是出现“跳 跃”? 议论文的事例有以情感人的作用,这种“感”倒不一定是直接抒情,而是要突出那些能够打动读者 的地方,这种地方往往就是作者进一步论述的起点。“例文一”对三个事例的叙述,除事件本身外, 也都分别有一些特意突出之处,它们强化了事件中能够感染读者的部分,也与下文的说理部分有关系。 第一个事例突出了小姑娘的眼睛和那个不规则的窗框,因为“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 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著”。第二个事例着眼于类比,“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和那天我 见到的窗口类似;他家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著,也类似”。第三个事例则着眼于 福楼拜窗口的灯光对别人的影响,“就是在这扇窗下的勤奋,不仅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激励了 窗外的许多人”。这些突出之处正是与论证相联系的内容,没有了它们,论证就会显得突兀;有了它 们,论证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将“生米”变“熟饭”
——议论文怎样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的是,写文章不能缺少材料。

然而,仅仅有了材料仍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这些零碎粗糙的材料转化、加工成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细碎零散的“生米”还要想方设法将其做成芬芳可口的“熟饭”。

那么,在写作议论文时,怎样才能实现材料的有机转化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要求,认清区别
写作议论文,一般都会运用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因而需要必要的叙述交代。

但必须明确的是,议论文应以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种手段。

因此,与记叙文相比,议论文中的叙述必然是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不像记叙文里的叙述讲究完整具体、生动形象,甚至可用细描手法。

如著名的历史故事“勾践灭吴”,在课文《勾践灭吴》中,作者花了数千字的篇幅具体叙述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文种出使吴国,伍子胥进谏而吴王不听,越国贿赂太宰嚭,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最终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整个过程可谓曲折委婉、跌宕起伏。

而同是这则材料,在高考优秀议论文《忍+退≠懦弱》中却是这样叙述的:
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王勾践被俘。

如果按照常人所想,必定会用一死来免受耻辱。

可是,对于勾践这样一个有雄心大略的人物,首先想到的不是死,而是怎样忍,怎样蓄积力量,东山再起。

于是他打算用几年的“低三下四”来换取光复国家的大业,那么自己的这一点屈辱又算什么呢?于是,他卧薪尝胆,终究“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

与课文《勾践灭吴》具体详尽的叙述相比,这篇议论文仅仅用了百十字,便将勾践灭吴的故事叙述清晰而简洁。

由此可见,在材料的叙述上,记叙文可以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具体细腻地展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过程;而议论文则尽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概括地叙述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过程。

在转化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对这两种文体予以区别对待。

二、因“文”制宜,详略得当
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入透辟,一篇之中往往要用到多则事实材料。

在叙述这些材料时,不能一概而论,搞平均主义,而要因“文”制宜,根据表达论点的需要,在坚持准确严密、简洁明快的原则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疏密相间。

一般说来,主要的材料要详叙,次要的材料可略叙;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而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须从详。

如广东省优秀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是对自我的肯定,是对理想的坚守,是自信的表现。

周星驰从小怀有电影梦,却遭到家人友人的不解与反对;辗转来到电台,却饱经同事的白眼与嘲讽;在无数影片中跑过龙套,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赏识。

成名前的七年是漫长的黑暗,吞噬消磨着他的梦想。

但他从来没有对自己说“不”,他自信地看着自己接近理想的足迹,坚守一份希望。

不轻易说“不”,让周星驰熬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成为一代喜剧之王。

不轻易说“不”,亦是对命运的无惧,是对自我的超越。

邰丽华天生聋哑,但不轻易说“不”,于是在舞台上演绎了千手观音的传奇;霍金在汹汹而来的命运打击前,没有轻易说“不”,于是与黑洞发生“交轨”;史铁生被轮椅束缚了双腿,但他没有轻易说“不”,于是用手中的笔闯出一片辽阔的天空……
其中,上段文字着重叙述周星驰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属详叙;下段文字则运用排比手法,概括列举了三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事迹,为略叙。

详叙和略叙有机结合,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不要轻易说‘不”,的道理,既有力地论述了中心,又使文章繁简得当,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三、紧扣论点,恰当转述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为论述中心服务的。

中心论点一旦确定,材料就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
统帅。

因此,在将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紧扣中心论点,恰当地对材料进行剪裁或变通,撷取最能证明论点的叙述角度,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剔除与论点无关的部分,从而收到最佳的论证效果。

特别是对于那些内涵丰富、意义多元的材料,在转述时,更要认真辨析、细心斟酌,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侧面进行叙述,真正做到例证与论点的高度一致。

否则,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相互游离,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及的“孙子殡脚”这则材料,就可以根据不同论证需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转述。

如用它来论证“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观点,可以这样转述:
孙膑之所以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是因为他太相信了奸作的师弟——庞涓。

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阴险的用心。

如要用来阐述“嫉妒使人走向毁灭”的观点,叙述角度就要相应的变化:
孙殡与庞涓师出同门。

当初,两人同拜一师,同习兵法,情同手足。

按照常理,他们都会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帅。

但遗憾的是,心胸狭窄的庞涓却无法容忍师兄比自己聪明。

在嫉妒心的作祟下,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残忍地All掉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最终也难逃兵败自到的可悲下场。

若要论证“轻信他人容易受害”的观点,叙述的侧重点又应有所不同: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

聪明如孙殡者,恰恰却忘了这句古训。

如果他对庞涓有一点戒备之心,如果他意识到轻信他人会有潜在的危险,那么,他便不会陷入庞涓设计的圈套,以致招来双脚被膑的大祸。

若用它来证明“忍者无敌”的观点,则需从以下角度叙述:
面对师弟陷害、双脚被膑的重大人生打击,孙膑忍住了——他忍刑罚,容侮辱,装疯卖傻,坚持信念,终于寻得机会逃出齐国,而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诱敌深入,大败魏军,杀庞涓,雪前耻,成大业。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

”孙膑的经历充分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忍者无敌;善忍,方能取胜。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和重心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做到论据与论点的高度统一。

四、叙议结合,水乳交融
写作议论文,在叙述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后,还必须围绕论点对论据加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实现材料和议论的连接,使论据和论点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深度的关键;只有借助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从而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否则,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或单纯地罗列事例,就会导致事例和论点相脱离,如同油和水那样毫不相沾。

怎样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使事例和论点有机统一呢?可以运用“始发叙述”,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或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在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迅速由叙述转人议题或论点;也可以恰当使用“连接句”,在观点和材料之间使用过渡性的语句,对材料进行精当地评析,使上下文自然流畅,观点和事例不会脱节;还可以灵活使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转述材料时,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

如吉林省高考优秀作文《善之危害》:
古往今来,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

想必大家都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吧: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自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出于让禾苗快速长高的善念,他就做出了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一点的善行。

回家后,他还夸口说:“今天虽然很累很苦,但很值得,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宋国人的善念是助苗成长,而结果却害了禾苗。

因为这一“善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紧扣“善之危害”,先总述“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然后以“想必”一词进行过渡,转入对“堰苗助长”事例的叙述。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同样紧紧围绕观点,强调这是“善念”“善行”,但其结果却是“害了禾苗”。

结尾从理性的角度
进行分析议论,揭示“‘因善’而‘成害”,的原因。

综观全段,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叙议结合,观点和事例可谓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而产生很强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