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论文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定语比较和翻译一.引言有人认为,翻译可以“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外文词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只要有点外语基础,就能搞翻译”。

一言以蔽之,翻译容易,但是对于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来说,翻译无不很难。

因为中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各种现象,如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完全与英语对等的单词,英语重型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很大等差异。

为了翻译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中英定语的差异,本文讨论中英语种在英语中,定语是附加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而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由此可以知道,在英汉语中,充当定语的成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决定的,汉语是重意合,而英语是重型合,在汉语中,语言组织以意御型,无词性变化,所有的动词都是动词原形,没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过去式之分,汉语的动词,至少相当于英语的谓语动词、现在在分词、不定式、动名词五种可能。

如“去”,既可能是watch(watches), watching(现在分词), watched , to watch, watching(动名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汉语中缺乏词形变化标记,也不像英语一样,要求成分(主谓宾)和词性(名动形)之间的严格一致。

例(1)正在看的,将要去看的,已经看过的电影the movie ( which is) being watching, the movie to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will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watched.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动词发生了各种变化(现在分词,过去式,不定式等)而汉语的动词并没有变化,都是“看”。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硕士毕业论文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硕士毕业论文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硕士毕业论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汉对比分析作为一种比较研究方法,能够促进高中英语学生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

例如,英语有舌尖音、喉音等较多的元音和辅音,而汉语则以声调为特征;英语的句子以主语为中心,而汉语则较为倾向于以谓语为中心等等。

这些差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了解英汉语言基本差异,能够帮助高中英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二、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 词汇对比英语和汉语在词汇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文单词多为独立的语素单元,而汉语单词多为由若干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

通过进行英汉词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汇,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并能促进学生对两种语言词汇的比较和归纳。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英语和汉语中的“同义词”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语境中使用的不同,如“happy”与“glad”;“爱”与“喜爱”;“看”与“望”,这些对比能让学生掌握英汉词汇间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

2. 语法对比语法是英汉两种语言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英语语法严谨,结构明确,而汉语的语法则比较灵活,有时候更为简短。

运用英汉语法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认识英语语法,并知道如何将两种语言语法相对应。

例如,学生可以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词时态,如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及将来进行时等,这些对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时态及时间概念。

3. 表达方式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诸多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有各种复合句型,如条件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

通过对英汉语言表述方式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学习中更活用不同表达方式。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推荐文章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热度: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热度: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发表热度:不同的语言文化不乏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不同的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篇1浅议英汉语言对比人类的共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但在明确两者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点,对于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从英汉构词法对比、英汉词类划分及特点对比、英汉词义对比三方面来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

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teacher)、老虎 (tiger)、老鼠 (mouse)、老外 (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体系的不同。

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

如果直接把汉语亲属称谓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

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称谓”与“称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密切联系,应当加以区分。

祝畹谨在《汉语称呼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两个词的含义和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称谓”是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更多用于当面称呼,称谓语更多用于背面指称。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父、姑父等等。

本文将依照梁真惠(2002)的观点,把亲属称谓再分为亲属称谓和仿亲属称谓(也称类亲属称谓)。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各种语言都相应地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它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黎昌抱,2001)。

英语亲属称谓语属类分型,而汉语亲属称谓语属叙述型(曲彦斌,1996)。

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概括、笼统;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清楚、细致,每一种亲属关系都给予叙述。

英汉亲属称谓的具体差异概括为以下7点:(一)直系旁系区别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爷爷、奶奶、孙子、孙女是直系亲属,是属于同宗的;但其英语表达却分别与旁系亲属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一样(二)父系母系区别表2从表2中可以看到舅舅、姨父为母系亲属,而叔叔、姑父为父系亲属,但其表达都是uncle 同样,舅母、姨母与婶婶姑母在英语中也同用aunt。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各方面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篇1浅谈英汉文字差异对比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字个成体系、个具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进行英汉字词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字词差异性对比文字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

同母语学习一样,我们学习英语依然从字词着手,然后学句子乃至篇章。

在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两种语言做比较。

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我们可以对两种语言词汇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提到词汇,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同的表达。

在英语中,只有一词word,而在汉语中有两个关于词汇的名词:字和词。

那么这三个术语word、字、词之间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英语中的词由字母构成,word与词对应。

汉语的词由汉字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单字大约相当于词素(morphme),它们是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

本文就是针对英汉文字、字词进行分析。

一、英汉语文字差异英语是线性一维的,写读英文是编码、解码的过程。

字母从前往后,依次排序就构成词。

词与词之间需用一空格隔开,才能使其明了。

汉语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

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字本身的大小都不变,因此看起来紧凑美观[1]。

相对于英语的前后排序来说,汉字的上下左右,都可能存在,比较复杂,汉字字与字之间完全独立书写时无需其他符号分隔。

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表意文字是从表形文字发展起来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英语和汉语语言在其文化习惯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在句子结构,构词特征,语法时态,词格,修辞结构等很多方面表现出来。

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参考篇1浅谈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变异性研究摘要: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而作为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使用的法律语言,英语和汉语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依据拉波夫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从语域外与语域内两个角度探究了法律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并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变异的现象,对汉语的法律语言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语言;语言变异;英汉对比1 概述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受社会因素影响产生变异的特殊符号系统,由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开创的语言变异研究(language variation)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备特殊语言交际功能的应用性语言。

然而,一些语言学者曾质疑“法律语言”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他们认为“法律语言”是民族大众语的一部分,不能称作一门独立的语言而存在。

确实,法律并没有使用完全区别于民族大众语的独立语言,但是,廖美珍教授指出,“法律语言具有不同于民族大众语的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正是这些显著的特点足以将从事法律活动的语言称之为‘法律语言’”。

为了法律交际和发展的需要,法律语言作为民族大众语言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民族大众语言不同的发音、语法或词汇。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发生在法律语言上的变化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值得关注的。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英汉两种法律语言中形成此种变异的原因、现象与影响,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法律语言在语音、语法等具体语言因素上的异同,探究揭示法律语言的变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以期对汉语的法律语言之完善起到些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对比与翻译学期论文英汉倒装句对比研究谈耀文(外国语学院 10级英语翻译二班 0409100234)摘要:本文论述、对比了英汉倒装结构和信息状态差异,并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进一步支持了徐盛桓等人有关英语倒装句的信息分布理论—前置成分不应新于后置成分。

同时也提出:汉语口语倒装,是出于实际语用的目的,其信息分布一般从未知到已知或从信息分布量轻到信息分布量重,与汉语正序句和书面倒装句相反。

关键词:倒装句对比研究当代中外语言研究者对英语倒装句做过细致的研究和阐述。

Jesprson,Poutsma,Quirk,Green等及我国的张道真、章振邦、薄冰、徐立吾等学者都研究过英语倒装句,详述了倒装句的形式与结构等。

近一二十年以来,中外学者还注意到了倒装句的语用功能,认为此句型可表强调、惊叹、感叹等。

同时,汉语语言研究者也对汉语的倒装句作了认真的研究,朱德熙、胡裕树等在他们的论著里都谈到了汉语的倒装问题,特别是陆俭明先生在《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里系统的论述了汉语口语中的倒装结构、现象和特点。

这些研究和概括十分有助于我们对英汉倒装句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近年来,新的信息理论的提出,也大大促进了我们对句法信息分布状态的分析。

徐盛桓、朱永生等皆进行过信息理论分析,认为英语或汉语句子的主位信息分布大多从已知到未知。

Birner(1994)和徐盛桓(1995)指出,英语倒装句中的信息分布状态为:主位或前置部分信息不应新于述位或后置部分信息。

胡壮麟等认为汉语正序句的信息分布也相似。

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英汉倒装结构的形式、信息分布,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比,一窥英汉倒装句的共性与个性之一斑。

一、结构比较1、定义差异英语倒装句—逻辑主语出现在动词(包括谓语动词/助动词/能愿动词)后,而某些其他在正序句中处在动词后的成分则出现在句首的位置。

(Birner,1994)汉语倒装句—句子没有遵循正序句子的主+谓(+宾),修饰语+中心语,述语+宾语/补语的次序,而按语用需要把一些成分位置颠倒过来。

2、结构异同(1)英语倒装一些疑问句、感叹句、省略连词的假设让步分句、直接引语后表“某人说”的形式等也是倒装句,但因情况特殊,本文不再加以阐述。

根据谓语部分是否完全前置,英语倒装句可分为完全倒装(full inversion)和部分/半倒装(partial inversion)。

例如:(a)There comes the bus!(完全)(b)Tom is fond of mathematics. So is Mary.(完全)(c)Neither could theory do without practice, nor could practice do without theory.(部分)(d)Scarcely had Mrs White gone out when it started to rain.(部分)(e)Useful chemical fertilizer can we make from the waste liquid.(部分)根据倒装句各成分的信息状态的不同,英语倒装句可分为六类:A.There+动词+主语+其他这种称为“存现句”。

例如:There are 30 students in my class.B.So/Neither/Nor+be动词/助动词+主语。

如例句(b)。

C.Neither/Nor+be动词/助动词+主语+谓语/主补/不定式/分词+其他。

注意:C类与B类不同,B类一般只带一个简单的后置主语,而C类主语后还带有其他成分以补充新信息,后置成分信息状态有异于B类。

如例句(c)。

D.副词+be动词/助动词+主语+谓语/不定式/分词+其他。

例如:Often/Never/Seldom had she intended to speak of this.E.副词+动词+主语。

例如:Out set the Red Army.F.状语/主补+动词/be动词+主语。

例如:By his side sat his faithful dog.(2)汉语倒装和英语一样,汉语也可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

主谓倒装为完全倒装,其余为部分倒装。

从结构上看,汉语倒装句的形式要显得简单、明了,也没有助动词的使用及位置变化,而且大多出现于口头实际中。

例如:(Ⅰ)真有意思,这个人!(完全倒装)(Ⅱ)吓死人了,说得!(部分倒装,补语前置)(Ⅲ)上北海去了,带着孩子!(部分倒装,连谓结构前部分后置)汉语倒装句可分为五类:A.主语后置:快进来吧,你。

B.修饰语后置:九点半了,都?C.宾语前置:他出国了,听说。

D.补语前置: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

E.连谓结构顺序颠倒:快回来吧,叫他。

与英语相比,A类与英语A、B、C、E类相似,都是主谓完全倒装,说明英语与汉语都有主语后置、谓语完全前置的现象;但是英语可以提前一个副词和一个助动词来构成倒装,而汉语没有这种现象。

两种语言书面语的信息结构相似,而且信息结构为主位—分量轻,述位—分量重。

汉语书面语中倒装结构少,但口语中倒装的现象多。

汉语口语倒装句的特征如下:a.被倒置的两个成分都可以复位。

b.前后置成分之间有停顿,书面记为逗号。

c.前置成分重读,后置成分轻读。

d.前置成分被强调,意义重心始终在前置位置上。

e.后置成分的作用为补充说明,补充意义的不足或不完整。

f.句末语气词绝不出现在后移成分之后。

例如:快进来吧,你。

二、信息状态在各种语言中,信息状态分布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有不同的形式。

口头交际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语调(Halliday,1970,1985;Quirk,1985),轻读的部分往往是已知信息,重读的部分往往是新信息。

在书面交际中,信息可以由词序、衔接关系(cohesion)等语法、词汇手段和标点、字体变化等字符手段来表示。

英语的信息状态注重的是词序和衔接,因为主位的切分离不开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新的信息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篇中的衔接方式。

长久以来语言学家们对信息状态的分布分析为两种:已知信息和新信息。

但Prince(1981)将信息状态分为六种:已引用的信息—未使用的信息—可推知的信息—包含着的可推知信息—有依托的新信息—新信息。

徐盛桓(1985)认为是五分法,大体与Prince相似:零位信息—已知信息—相关信息—已知+新信息—新信息。

朱永生(1990)也做了合理的调整,推出了四分法:零位信息—已知信息(包括推知信息)--已知+新信息—新信息。

已知信息是“发话者在发话时相信已存在于受话人意识中的信息”(Chafe,1976)。

新信息则是“发话人认为是通过自己的发话而引进到受话者的意识中去的信息”,这个定义已被人们普遍认同并采用。

而英语倒装结构中there为零位信息,它既不是已知信息,也不是未知信息,而是一种引起受话人注意的“中性”信息。

从语义上说,它包含“零”语义内容,并近乎已知信息。

本文分析信息状态时,把零位、已知、已知+新信息统称为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相对,以利于分析研究的简单方便。

1、英语倒装Birner(1994)认为,倒装是一种信息调节装置,它允许相对已知的信息出现在比较未知的逻辑主语前。

与过去的分析相比,它的主要优势是,它强调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信息状态,强调不同类型的已知性(Prince,1992)。

Prince的资料表明,倒装正是把话语—旧信息放在话语—新信息之前,而且已引用信息和可推知信息可同样看成已知信息。

合适的倒装决定于主语和动词相对的“形式”上或“概念”上的分量,“概念”分量轻的包含在主位中。

这一点与之前Birner的观点一致:已知信息在新信息之前。

但决定倒装合适性的不是主语和动词的相对已知性,而是主语和前置成分的相对已知性。

以“there”引导的A类句前置成分皆为零位信息,后置成分多为新信息,也有一部分是已知+新信息。

There was a sudden gust of wind and away went his hat.(新信息)突然起风,把他的帽子吹掉了。

The door opened and there entered a middle-aged man in a blue coat.(新信息)门一开,进来了一位穿蓝上衣的中年人。

B类的前置成分是已知信息,因为so/neither/nor都是重复上文说过的行为状态的内容;后置成分都为新信息,因为它是一个新出现于上文事件中的新事物,即使是上文已出现过,只要是新卷进的当前事件就可视为新信息。

C类的前置成分neither/nor也为已知信息,但它与B类前置成分的neither/nor的语义内容有所差异。

B类是重复上文说过的某一行为状态的全内容,前置成分具有完整的信息内容;而C类只是重复上文的“否定”,并不重复上文的其他内容,它的信息完备性要通过后置成分的补充说明来完成,因此前置成分为“不完整已知信息”(incomplete known information).例如:She didn’t quite get the courage to pointblank discuss her own troubles, nor did she want to be chosen to dance for the Christmas show.(C类)C类的前置成分为已知信息,后置的补成分为新信息,它的信息分量弱于一般的新信息。

它的主语一般与上下文不同,主语和后置成分为新信息,但有时主语与上文一致,后置成分为已知+新信息。

如上例。

根据徐盛桓(1995)的研究,D类的前置成分都是新信息,且是不完整的新信息。

和C类不同,D类的前置副词意义一般与上文没有联系。

例如:Little do they suspect that their plot has been discovered.E类的前后置成分都为完整信息,前置成分多为新信息,而后置成分或者为已知信息,或者为新信息。

例如:The door burst open and in(新) rushed the crowd(新).E类是复合前置成分倒装句。

根据徐盛桓的研究,没有一个后置成分为已知信息,而大多为“已知+新”信息,前置成分也多为“已知+新”信息。

以上分析大体上是基于徐盛桓(1995)对英语倒装句的研究。

2、汉语倒装与英语比较,汉语倒装句的信息状态显得简单一些;但英语倒装多见于书面语,而汉语多见于口语。

书面语中汉语一般只倒装修饰语,一般为词组或并列结构,属于描述性质。

和英语一样,汉语倒装句信息状态也是从已知到未知。

前面部分轻读,后面部分重读。

例如:学生们都跑来了,从操场上,从教室里,从学校的每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