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甲型肝炎(甲肝)

合集下载

什么是甲肝,它的传播途径?

什么是甲肝,它的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并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一般潜伏期为2~6周,易爆发地域流行,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但很多人不清楚甲肝是如何传播的。那么,甲肝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呢?
一、传染源:感染甲肝病毒的人。包括急性期病人、亚临床型感染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性感染者。
4、苍蝇和蟑螂也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
此外,患甲肝的饮食从业人员污染食物后也可以引起的暴发流行。
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专家提醒您,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生活卫生习惯,如您有什么疑问,可咨询免费在线专家,或者直接拨打热线电话:0311-87011111。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此种传播途径经常发生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方,主要通过患者粪便污染的手、用具、餐具、玩具、衣服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如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军队中的发病。
3、经食品传播:主要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特别是未经蒸煮就生吃的瓜果与蔬菜,或煮的半生半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蚬子、哈蜊和毛蚶等。
二、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传播,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经水传播:这是引起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暴雨和雨季之后,患者的粪便、唾液、呕吐物等排泄物因雨水的冲刷污染来周围环境,尤其是水源。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农村,由于无自来水设施,人们多引用井水、河水或沟塘水,当身体抵抗力减弱又饮用被污染的水后,极易引起感染,并出现暴发流行。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甲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或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属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一、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体征: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肝、脾肿大,部份病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大部份病例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称为急性无黄疸型甲型肝炎。

总病程为2—4个月。

二、流行病学(1)潜伏期。

为15—50天,平均30天。

(2)传染源。

主要为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3)传播途经。

主要经粪----口途经传播。

(4)易感人群。

高发地区: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低发地区:各年龄普遍易感。

(5)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三、控制措施1.隔离治疗传染源:自发病起隔离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人员要隔离40天。

隔离期间对病人的大便、便器、衣服、被单、日常生活用具进行消毒,陪护要注意不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用具,餐前进行手的消毒。

2.管理密切接触者:登记密切接触者,并实行医学观察45天。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丙种球蛋白注射,接种剂量按㎏一次肌内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

3.消毒:对病人生活、工作、学习过的环境进行终末消毒;隔离病房进行随时消毒,消毒物品包括病人的排泄物、便器、吃剩的食物、衣服、床单、诊治器材等;对出现暴发疫情的集体机构如学校、托幼机构等进行经常性消毒,直至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发生;对引起暴发(流行)疫情的污染(或可疑污染)食物和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4.开展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地及其周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甲肝的主要临床表现、危害性、主要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特别强调洗手和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病从口入。

【肝病】甲肝

【肝病】甲肝

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 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

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甲肝的病因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或肛-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而致病。

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增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

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然向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人肠腔,从大便排出。

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

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

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195o年瑞典及1978年我国均因食用泥蚶引起甲型肝炎流行,1979年上海食用醉蟹引起过暴发,1988年因食用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大暴发,均是粪-口途径传播的实例。

近年国外陆续报道,滥用药物注射及同性恋群体中,甲肝病毒抗体水平和查出率很高,在这些人群中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肛-口或被污染的注射用具。

甲肝的临床表现相关整本阅读:/ebook/682570407fd5360cba1adbb3.html特征(1)中国急性肝炎中甲肝的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肝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甲肝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过程。

1. 临床表现。

甲肝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肝肿大等症状。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甲肝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生化检查和血清病毒学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血清病毒学检查则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帮助确认诊断。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以评估肝脏的病变情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对甲肝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医生可以最终确定甲肝的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甲肝:(1)有明显的甲肝临床表现;(2)血清生化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3)血清病毒学检查阳性;(4)排除其他肝病和黄疸性疾病。

5. 注意事项。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要及时进行甲肝的筛查和诊断;(2)在诊断甲肝时,要与其他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如乙肝、丙肝等;(3)对于怀疑甲肝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总之,甲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甲肝,减少疾病的危害。

甲肝的症状及危害

甲肝的症状及危害

甲肝的症状及危害*导读:甲肝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人。

专家说,甲型肝炎病毒可分为七个基因型,但仅有一个血清型。

甲型肝炎病毒耐酸,耐碱,耐乙醚,耐高温,对水中的氯原子也有耐受性,在PH2~10之间稳定,20%乙醚不能灭活病毒。

6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5mg/L余氯60min仍存活,5~8%的甲醛,70%的乙醇能迅速灭活,1:4000的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失去感染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甲肝*的临床症状及分型甲肝起病急骤,前驱期1-5天,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继而出现明显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炎”。

故有人总结为:感冒加胃炎,警惕是肝炎。

随后眼黄,尿黄如浓茶。

患者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

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

整个病程2~4月。

*甲肝的危害(一)容易集体爆发: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国家传染病中心GregoryLArmstrong博士推测,每年甲肝感染者人数可能高达60,000-140,000人,是每年公布人数的二到五倍。

一旦引起爆发后果很难得到控制。

1988年一场让上海人措手不及的甲肝病风暴整整持续了三个月,感染了近30万人,死亡11人。

(二)导致肝细胞损伤:甲型肝炎致病机制是肝炎病毒在肝脏复制,造成肝细胞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厌油、厌食、腹痛、腹泻、黄疸等。

(二)甲肝对妊娠的影响:临床经过同一般甲肝。

中国甲型肝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预防措施及疫苗研究进展

中国甲型肝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预防措施及疫苗研究进展

中国甲型肝炎发病数量、死亡人数、预防措施及疫苗研究进展一、甲型肝炎概述甲型肝炎(甲肝)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其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二、甲型肝炎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中国甲型肝炎发病数量为14815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4456例;死亡人数为3例,相比2019年增长了0例。

2020年中国甲型肝炎发病率为1.0553/10万,死亡率为0.0002/10万;2019年中国甲型肝炎发病率为1.3799/10万,死亡率为0.0002/10万。

三、甲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甲肝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等地,我国是甲肝的高发流行区。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HAV感染的最有效的途径。

大量研究证明,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在接种后都能取得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减毒活疫苗可在宿主体内短时间复制,因此,具有较长的免疫时间;灭活疫苗一般由强毒株制备获得,可较好的引起免疫反应,且由于病毒被灭活,也有着较好的安全性。

目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一般都为两次接种,部分减毒活疫苗则可以只进行一次接种就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又开始了新型甲肝疫苗的研制,如联合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在全球范围内,甲肝疫苗相关专利申请在1975年首次提出。

在1996年以前,申请量相对较少,这段时间内,各公司的明星产品陆续进入市场,属于甲肝疫苗领域的起步阶段。

1996~2016年期间,各申请人针对自身的明星产品从抗原本身、抗原制备、佐剂优化、联合疫苗研制和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进行创新。

2016年以后申请量呈下降趋势,引起下降的可能原因有:甲肝疫苗相关领域技术趋于成熟,创新成果获取较难;部分专利申请还未公开。

据佰腾网数据统计,我国甲肝疫苗专利申请情况在2013至2017年趋向平稳,到2018年,专利申请数量达到5项,2019年甲肝疫苗专利申请为1项。

甲肝临床表现有什么现象

甲肝临床表现有什么现象

甲肝临床表现有什么现象甲型肝炎(也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炎,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包括食物、水的污染和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

甲肝具有全球性传播的特点,主要通过不安全的饮食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

本文将介绍甲肝临床表现的各种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甲肝。

1. 潜伏期甲肝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6周,但也可延长至7周。

潜伏期是指自感染病毒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以传播给他人。

2. 前驱期前驱期是指从潜伏期结束到出现典型肝炎症状之间的时间段。

前驱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是数天至数周,具体取决于个体差异。

在前驱期中,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乏力和疲劳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上腹部不适感•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或便秘•发热这些症状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很难与其他常见的胃肠道感染区分开来。

有时,前驱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3. 典型肝炎期典型肝炎期是指出现特征性肝炎症状的时间段,通常在前驱期之后的1至2周内发生。

在典型肝炎期,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黄疸:这是甲肝表现最典型的症状之一,皮肤和眼白部分会呈现黄色,尿液可能变成深色,粪便也可能变成浅色。

•肝脾肿大:肝脾肿大是肝炎的常见体征,医生可以通过体检来确认。

•肝功能异常:肝炎期间,肝功能常常会发生异常,包括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等。

除了上述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头痛、肌肉关节痛、食欲不振等。

4. 恢复期大多数甲肝感染者恢复迅速,在数周至数个月内康复。

在这个阶段,患者的肝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黄疸消退,体力也会逐渐恢复。

然而,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延长的恢复期或后遗症,如胆道炎或肝炎后综合征。

5. 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表现甲肝在儿童和成人中的表现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通常较轻,黄疸发生的概率较低,临床表现可与其他常见儿童传染病相似。

成人感染后,黄疸的发生率较高,肝功能异常和肝脾肿大的概率也较高。

甲肝治疗方案

甲肝治疗方案
三、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2.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相结合。
3.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
4.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
5.重视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四、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四、康复期管理
1.定期复查:患者在康复期应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饮食调理:继续遵循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原则。
4.心理干预:针对康复期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
五、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甲肝的认识。
(3)黄疸: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程度,给予茵栀黄、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
4.肝功能保护
(1)甘草酸二铵: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可改善肝功能。
(2)水飞蓟素:具有抗氧化、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可预防肝细胞损伤。
(3)谷胱甘肽:具有解毒、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肝细胞。
5.心理治疗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继续遵循合理饮食原则,加强营养摄入。
-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五、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甲肝的认识。
2.做好个人卫生,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3.接种甲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4.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隔离、治疗患者。
六、结论
本方案为甲肝患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充分发挥治疗方案的优势,助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加强预防措施,降低甲肝的传播风险,为构建健康社会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灰质炎
1 致病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病人。

3 潜伏期:3-35天,一般5-14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污染、手、用具。

5 主要症状:可先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可有头痛、咽痛、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热1-4天;之后出现中枢系统症状,肌肉疼痛、多汗、尿潴留、麻痹、瘫痪。

6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可遗留肌肉麻痹瘫痪,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7易感人群:14岁以下儿童及未免疫接种40岁以下成人。

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8隔离治疗:发病第一周呼吸道隔离,第二周期至40天消化道隔离;无特异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及康复治疗。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住院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

2)免疫接种:常规免疫(婴儿于生后2、3、4月龄各口服1剂三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5岁复服1剂,4岁加强免疫1剂)。

强化免疫(5-7岁以下人群春季两轮脊灰疫苗接种,高危人群查漏补种)。

病毒性甲型肝炎(甲肝)
1 致病病原体: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3 潜伏期:15-45天,平均30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污染
5 主要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皮肤巩膜黄染、茶色尿。

6甲肝的危害: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急性和亚急性肝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脑疝,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7易感人群:6个月以上的人群未接种疫苗及未感染甲肝病毒者普遍易感。

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8隔离治疗:自发病起4周;治疗应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住院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

2)免疫接种:对重点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灭活疫苗,8周左右产生有效抗体,维持3年以上,随后抗体滴度逐年下降,5-10年或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注射。

年龄大于1岁儿童和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均应接种。

甲肝疫苗可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但接种部位不同。

感染性腹泻
1 致病病原体: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肠道传染病。

2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

3 潜伏期:短,副溶血弧菌6-20小时,大肠杆菌2-20小时,沙门菌属4-24小时,大肠杆菌3-4天,最长8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食物污染、手、苍蝇等。

5 主要症状:腹泻,大便大于3次/日,可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全身不适。

6感染性腹泻的危害:大量水分丢失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7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产生短期免疫力。

8隔离治疗:床边隔离治疗至便中无病原体。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腹泻者必到医疗机构就诊检便常规。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吃煮熟食物、消灭苍蝇等。

细菌性痢疾(菌痢)
1 致病病原体: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2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3 潜伏期:数小时-7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病菌随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痢疾杆菌的手、水源、食物、生活接触,或苍蝇污染食物等方式,经口传染给易感者。

5 主要症状: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达10-20次,为粘液脓血便。

急性菌痢病程1-2周,慢性菌痢病程2个月以上。

6菌痢的危害: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2-7岁儿童可发生中毒型菌痢出现休克病死率极高;成人急性菌痢如不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菌痢,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

7易感人群:无论性别、年龄,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产生短暂免疫力。

8隔离治疗:隔离至便中无痢疾杆菌止;治疗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还可以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黄连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注意饮食、进食易消化流食、忌辛辣冷硬油腻食物,可应用助消化药物和口服补液盐。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住院
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

3)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饮食有节。

手足口病
1 致病病原体:由20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常见)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2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3 潜伏期:3-7天。

4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以及密切接触,病菌随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水源、食物、生活接触,或苍蝇污染食物等方式,经口传染给易感者。

5 主要症状:发热及典型疱疹,疱疹散在口腔、手掌、脚掌、臀部、米粒大小,疱疹周围有红晕,患者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流涕,头痛等症状。

6手足口病的危害:传染性强;可危害心、脑、肾等器官。

7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4岁以下儿童为主。

感染后产生免疫力。

8隔离治疗:隔离对症治疗,加强护理。

9 预防: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

3)人群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场所居室通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