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全书主要概念、观点,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解并概括差序格局的概念,把握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区别,能够学以致用,分析社会现象。
3.梳理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比喻、对比、引用等写作手法的好处,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感受全书简洁质朴的语言。
4.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5.初步领略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形成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概要了解与认知,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
2.能够学以致用,用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社会现象。
3.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1.每人推荐3 幅能体现乡土中国特征的图片。
2.研读《差序格局》《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教学过程:一、图片推荐交流1.“乡土中国"图片推荐交流。
(1)学生分小组上台交流。
(2)教师简要评价,评价要点包括:图片的代表性、典型性,推荐理由与图片内容的契合度,图片、推荐理由与书中概念、观点的结合度,表达是否流畅。
2.小组合作,按照全书14 章的内容,将本组图片反映的内容进行分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一部由费孝通所著的著名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概述《乡土中国》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本教学设计将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内容阐述、思考问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四个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理解《乡土中国》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把握。
2.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交流自己对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详细安排1. 基础知识介绍通过讲授的形式,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生平及学术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学术立场和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度。
2. 主要内容阐述分章节对全书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中国乡村社会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经济结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家族结构、传统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农村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情况和问题;2. 分析作者通过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所呈现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3. 思考如何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乡土中国》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农村社会的家族结构与传统文化;3. 农村劳动与生产方式;4.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5. 农村教育与文化问题;6. 农村生活与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安排学生预习和课堂阅读,通过指定的阅读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同时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学生发问,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导学:讲解书中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并分析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点问题。
3. 课堂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定的阅读任务,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想法。
4. 知识讲解:老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着重讲解和分析其中的重要案例和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
5. 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启发他们对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课余时间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族制度、农耕文化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导入与文本背景介绍1. 利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出版背景、内容概要等,为学生进入全书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课:第一章阅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分析。
2. 分组讨论,探讨第一章中出现的乡土社会情景、乡土文化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课:整本书阅读与展示1.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进行书评或展示,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展示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思考。
第六课:乡土社会考察1. 导师与学生一同走入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2.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当地的乡土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第七课: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整理和准备乡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乡土社会的民俗、风土人情等。
2. 学生向校内师生展示乡土文化,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碰撞,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2023年《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思维导图(10篇)

《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思维导图篇一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05)季羡林(1911—2023)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明确:设置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不求统一答案。
4、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
明确:先请学生复述《<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学教评”》(以下简称《学教评》)里对费孝通的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学术成就: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奠基者,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曾被许多西方大学列为社会学必读书籍。
直至今日,社会学的研究生考试还经常将这些书上的概念术语作为高频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
璧山中学语文创新基地
璧山中学高一语文组
整本书阅读教学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阅读任务”的矛盾。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任务群,给定的课时是18节。
部编《语文》必修(上)和必修(下)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分别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安排在教材里,以后也许还会在选择性必修中增加其他一些大部头名著。
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阅读任务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一线老师几乎普遍的困惑是:这么点时间,我们怎么教学。
从目前很多地方举行的各种研讨会来看,几乎都是一群专家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等做了高屋建瓴的阐释,然后是一节节观摩课。
这些专家理论不可谓不高妙,各种观摩课不可谓不精彩纷呈,与会者也无不群情激奋;因为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但回到学校,拿着教材,又一脸茫然:怎么用18个课时完成两本书的教学任务?原因何在,专家的报告,没有告诉老师解决课时与任务的矛盾,名师的观摩课更多是一整本书选其一点的秀技,同样没有告诉一线老师如何解决课时与阅读任务的矛盾。
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的主战场不是在课堂,而是在课余;而课堂教学不是用来解读文本或者带领学生读书的,而是用来示范、指导(管理)和评价。
学生课余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其次,《乡土中国》安排在一个单元里,但却不能如其他单元一样集中教学,而是应该分散整个学期教学中。
其三,根据课标18个课时安排,可以考虑用6个课时用于《乡土中国》的教学(《红楼梦》12课时)。
鉴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制定了一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 5.12-5.18
课堂类型:导读激趣课
说明:导读,就是阅读激趣和导航。
激趣,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而亲近文本。
基于学生对所读书目缺乏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一种畏惧和拒绝心理,精心准备一节导读课,是整本书阅读的良好开端。
比如,《乡土中国》一书不要说中学生根本不知道是一本什么书,就连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没有读过。
所以,就需要一个节导读课,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要阅读(文本的价值和现代价值),怎么读(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规划)。
对这些要素的导读,希望尽量体现其一定的趣味性,激愤学生的读书欲望,自觉走近文本从而走近文本。
第二阶段 5.14-5.24.
课堂类型:批读示范课
说明:从教学功能看,批读课不等于平时的文本解读课,因为只有一节课,不管解读了多少文本,都是极为有限的,有限的课时决不容许带着学生依次解读文本。
批读课是为学生自己能解读所有文本做示范,将老师批读(精读)的过程,用课堂这个平台展示给学生;从方法看,批读课,就是选择整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做批读示范,分别教给学生学术论著和文学类著作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课后自主地阅读其他各个章节,化整为零地完成整本书的精读任务,然后让学生开展课余批读实践。
批读课后,给学生4-5周时间,严格要求学生按批读示范课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批读全书各个章节。
在这4-5周的时间中,教师指导学生课余进行整本书逐一批读(精读),完成整本书的通读任务。
在这个阶段,老师不能放羊,而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中的困惑,或者指导,或者答疑,或者介绍学生的阅读经验等。
鉴于学生读书有一定的盲目性以及阅读困难,要求学生购买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这本“任务书”设置了“导读”“批读”“专题研读”和“测评”四个板块,给学生课余自主读书提供了平台。
学生可以在各个课型教学后,去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第三阶段 6.23-6.29
课堂类型:学生批读成果展示分享课
说明:通过老师对学生课余读书把握情况,当时机成熟,就进入学生展示交流分享环节。
学生利用课堂交流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他们通读的经验成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质疑和解惑。
组织这样的课堂活动,有三个作用:(1)能够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2)上台展示分享,学生会有读书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3)可以通过分享别人的阅读成果,来弥补自己在阅读中没有体会到的阅读缺漏。
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交流和分享,去再读文本,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教师主要任务是组织、倾听、指导和评价。
第四阶段 6.23-6.29
课堂类型:专题研读指导课
当学生批读(精读)成果分享后,就算完成了整本书的通读任务,新课标第一个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从字面看,通读是基本,在通读基础上,还需要深读,需要研讨。
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专题研读;如果说批读环节是横向的,那么,专
题研读就是纵向的,这是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
每个专题研读指导,完成三个任务
任务一:确定专题。
专题的选定,一般本着有疑、有趣、有用的“三有”原则,才具有研讨价值,正因为有疑,才会去深入探讨,解决自己的疑惑;或者有趣,才激发研讨兴趣;或者觉得有现代价值,才有实效性和现实性。
比如,《乡土中国》的专题选定参考:
(1)中国传统社会的礼制与法治;
(2)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特征;
(3)传统社会“同意权力”与现代“民主社会”的异同
(4)“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特征”
任务二:如何开展专题研读
第一步,界定阅读范围,筛选信息
所谓专题,就是集中专注某一现象或者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选好了专题研究对象,就需要在相应阅读章节中去筛选相关信息,为研讨做准备。
比如,研读《乡土中国》“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特征”,就要围绕“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然后梳理相关章节有关人际关系的信息,进行分析。
第二步,这是专题研读的主体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传递研读方法的示范。
这个环节是对筛选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分析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比如“‘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在第一步信息梳理基础上,可以整合对比如下图,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任务三:将研究成果物化成学术论文
1.对深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拟出物化成果的提纲,完成物化成果——学术论文(文学评论)。
2.教师介绍学术论文(文学评论)的基本格式,出示一篇类似的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撰写论文做准备。
3.布置任务:本着“三有”原则自由组成专题研究小组,选择相应的专题,课余进行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建议形成小论文为专题研讨展示活动做准备。
教师关注各个组研读活动情况,像批读阶段一样加强研读管理。
第五阶段9.10.-9.15.
课堂类型:学生研读成果展示分享课
与第三课时一样,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向同学们展示分享研读成果。
根据研究阶段的分工,小组每个同学介绍分享自己在研读活动中做了哪些研究事项,同时也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和答辩。
这也是整本书阅读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通过学生成果的展示,可以检验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成效。
教师的任务仍然是组织、指导、评价,也可以担任答辩主席。
第六阶段10.14-10.20.
测评总结提升课(期末考试前)
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促读的一种手段,而且通过一定的测试,也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和学的一个检验,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应该轻测而重评,通过对测试的评讲,来观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这节课更多是根据测评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力求由读懂读厚,到读薄读活。
如何命制检测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建议参照近几年北京高考试题。
说明:本该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疫情,只能相应推延到下学期
附:
重庆璧山中学《乡土中国》6课型教学课程表
课型课时序号示范时间示范执教者参与实验者各班教学时间导读激趣课第1节5月12日王巧灵全年级老师 5.13-5.18批读指导课第2节5月12日王巧灵全年级老师 5.14-5.24学生自读全书老师指导 5.25-6.22学生批读展示活动课第3节6月23日谢若冰全年级老师 6.23-6.29专题研读指导课第4节6月23日汪飞全年级老师 6.24-6.29课余分组研习老师指导 6.30.-9.9学生专题展示活动课第5节9月9日曾佑琳全年级老师9.10-9.15测评总结课第6节10月13日程丽华叶语全年级老师1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