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王铎-澳门艺术博物馆
有谁放笔敢云痴 绘苑沧桑某在斯——秦古柳先生及其艺术

的王羲之 《平 安帖 》、曾巩 《局 事贴 》、仇英 《赤壁 图》等 曾多次创造 中国画世界拍 卖纪录 ,为
宏扬 中国书画艺术起到 了积极作 用,是 当今为数极少的顶尖 }书 画 鉴 定家 之 一 Nhomakorabea擎
诞生过 恺 之 、倪云林 、 皑之 、 云林 ,更 以他 们 的绘画 理念和艺 术成就 ,影响着 代代艺林 学 ,影响着 中 用艺 术 史的发展进程 。 可惜 的是 自下 端之 后的明 、清 二
“成人 有数 十年 学 力而 不能 至者 , 得 非前 生 有因 也” 。钱松 吕 的老 师 胡 汀鹭对 这 个画 有宿 慧 的 少年同 样 称 道备 至 ,他在 这个 画卷 后这 样 题 道 : “秦 古柳得 画禅 顿觉 者 也 ,又 得 观老 前辈 指授 ,他 日造 就 未可 限 量 。 ”当 吴观 岱将画 卷送 去裱 画铺 装 裱时 ,无锡 爱 好书 画 的士绅 闻 风 而 来 ,觚 庐 门下 出了 个天 才 少年 的 消息 不胫而走 。
身后功名”的秦古柳 先生。 1909年3,El,秦古柳 出生于 无锡 师 古河畔一 个明 式老宅
“旧方 书屋 ”。河上秦 氏是无锡大族 ,北宋 “苏门【7q学士 ” 秦观 的后 裔 ,历 来都 以读 书取 仕 为 氏族 宗风 。但 秦 古柳 自 小就 爱好画画 ,立志要成 为一个艺 术家 。12岁时 ,他父亲将 这个执 拗的孩子送 到名画家 吴观岱 先生家 ,行 了隆重 的拜 师
50 吉直 霞 嘏 \I川NII …
盂
在 中 这 围 弹 术美 出杰
吏 的
j 世
尹 光 华
地易鸯 别孥牟
海 朱 屺 瞻 先 生 学 花 卉 , 对 中 国 绘 画 传
统 有 偎深 入 的 研 究 , 故区又 精是于 古 书 鉴 定 与 考 证 。 上 世 0 代 曾在上海 美术馆 、北 京中国 美术馆 举 办 个人画 展,颇获好曾评 。顾2 OO3年 起被 聘任 中国嘉德国际 拍 卖有 限公司首席顾 问.其 鉴定并考证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书法家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书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笔法:王铎书法注重笔墨之美,他善于运用大而豪放的笔势,笔调洒脱,挥洒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字迹线条流畅有力,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王铎书法作品多样化,他擅长篆、隶、楷、草各种字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书写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
他的作品既有庄重大气的楷书,又有激情四溢的行草,展现出他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3. 深厚的文化底蕴:王铎书法注重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他深入挖掘古人的笔法墨迹,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4. 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王铎书法富有创造性,他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创新。
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笔法技巧,还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充满了现代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王铎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成为当代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精湛雅致,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王铎行草书五律诗五首

王铎的行草书五律诗五首,分别名为《见鲵渊轩中立珠画》、《寄少林僧》、《送胡子文》、《同友人书》和《僻性》。
这些诗篇都展示了王铎的书法造诣和文学才华。
在《见鲵渊轩中立珠画》中,王铎描述了一个幽静的居住环境,山色空蒙,翠色欲滴。
他提到了珍贵的树和灵芝,以及药潭和野鹿,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寄少林僧》则表达了王铎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他描述了山中的气息、石间的濯足、洞外的聚餐以及蛇径和龙巅的景象,展现出他对自然景观和清静生活的独特感受。
《送胡子文》中,王铎描绘了前路雪深,班马难闻的落日景象,以及蛟村和犀洞的蛮云,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离别的伤感。
《同友人书》中,王铎回忆了旧时的山居生活,叶落花发,古道交情,激昂弹宝,今昔独踌躇,表现出对旧居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僻性》则展示了王铎独特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他喜欢懒散的生活,尽管身在官场,但心在城外,对高天冷照和万
物冬声有着特别的感受。
他通过赤豆通身事和蛰萤识世情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人生态度。
这五首诗篇都充分展现了王铎的书法造诣和文学才华,同时也呈现了他对自然景观、清静生活以及独特个性和人生态度的理解和追求。
资料王铎书法作品选

搴旗空失算,磨墨甚凋颜。悔不栖耘斗,翘翘望故山。
《与千顷述耘斗又思状游告石友公五弦》
一旦扬帆去,旧溪未易回。可堪牛首路,辜负凤林醅。
家共千村破,人从百战来。敢言茅屋岫,酌而看花开。
《柬石友公千顷》
非爱深卜夜,箫闲似习园。高邮无远警,日日且开尊。
邀友临鸡栅,烹葵傲鹿门。放怀何寂寞,无处非花源。
伏审帖册页
释文:伏审八月定发,从行,远闻不胜忭跃。今日元七来,望弟速到极也。愿在路谘闻,不停滞,幸甚未即展。时禅诵,得果已来,将无退转也。奉别倏尔逾卅载,即日遂良须鬃尽白。即日蒙恩驱使,尽生报国;涂路近止,无由束带。壬午春,王铎。
钤印:王铎、宗伯学士
▲
家中南涧立轴
释文:家磵谁登眺,天寒草木稀。雨余孤岫出,日暮众禽依。诸郡寇仍紧,三年人未归。石坛偃卧否,处处野棠飞。
庆此庆,敬豫在彼,尚未议还,增耿耿,皇象草章百信送之勿忘,从修老乡翁。太康王铎。
▲
贈沈石友卷
释文:
《别千顷忽遇沈公祖石友书舍》
西鄘十栽别,地轴忽争回。霹雳繇人起,熊罢满眼来。
卫书情旦旦,吴桥视梅梅。相见舍千泪,何心酌酒罍。
《投石友公千顷因寄于一故友》
《奉石友公》
同时槐穗结,独尔晚相亲。寂寞无余席、长崎遇此人。听歌忘拭泪,善谑学藏身。莎栅离吾远,晨昏定作邻。
《邀石友公示千顷》
今日欢娱处,昔年避乱人。平生思好友,非是滥交亲。耘斗山如旧,苏门虎作邻。谁知歌舞意、野性可能驯。
其二
境新耳目改,卫北悔花源。数日闲歌调,何人共酒痕。琉球来贡物,鹦鹉解方言。桂馆天通意,无倪想灏元。
▲
临唐代宗帖
释文:忽枉来书,谈饰过实。非敢当仁,披览循环,祗以增愧。故斯表意,余不多云咨。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临唐太宗帖 润老先生词坛 王铎
王铎书法之管见

王铎书法之管见作者:陈子达来源:《中国美术》2015年第03期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
别署烟潭鱼叟,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
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
明天启二年(1622),30岁的王铎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
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
入清官至大学士,授礼部尚书。
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61岁,谥“文安”。
王铎是明清之际“书法中兴”转折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书作崇尚表现,笔法、结构奇崛,个性特征强烈,具有较好的展示与视觉效果,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王铎的书法受到当代书家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异族入主中原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
从国破家亡到屈从于新的王朝,给王铎这类士大夫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阴影,构成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
国家不幸诗人幸,这一切同时又激发和成就了王铎杰出的艺术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
明代是一个由复古、反叛再到创新的时代。
明代书学上承元代崇古风气,表现为对帖学的崇敬和对“二王”的独尊。
王铎习书从“二王”人手,他对“二王”“饮食梦寐之”,15岁临《兰亭》“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28岁所书《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完全依照右军行楷规范。
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
具不完全统计,临摹作品约占王铎传世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临“二王”的作品又占有相当的比例。
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铎墨迹大观》为例,共收录王铎作品117件,临帖作品32件,其中临“二王”作品多达15件。
有意思的是,他还在临“二王”的帖后跋“拟吾家逸少帖”、“拟吾家献之帖”等语,以此来标榜自己取法有序,所学正宗。
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表露出惊世骇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

王铎书法欣赏(中卷)看清晰大图在相册《王铎书法作品集》王<铎《节临来迟帖》(五十九岁作)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
绢本、凡四行,共五十九字,纵190cm,横51cm。
青岛市博物馆藏。
释文令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岂谓确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己意耳安石停此过半庚寅二月王铎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五十七岁作)自署书于戊子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行草书。
绢本、凡四行,共六十二字,纵202.5cm,横51.2cm。
青岛市博物馆藏。
行书轴纵158厘米、47厘米王铎《喜与友人联艇之作》立轴憨斋吴南生原藏释文:乘橈殊不愠,目注有新闻。
同弄江心月,闲看海尾云。
沟塍难播种,颠沛易离群。
傥与诸[犭軍]伍,茵粮为尔分。
喜友人联艇之作辛卯二月初十王铎此幅行草立轴所书为王氏自作《喜与友人联艇之作》五言律诗,绫本,纵214.2cm、横52.3cm,署年“辛卯”即顺治八年,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
署名之下钤“王铎之印”和“痴仙道子”白文印二方。
通篇行笔醋畅,起笔及转折多用方笔,凝重而不板滞,刚柔相济,骨力洞达,体势遒逸,神韵深邃,体现了书家高度的艺术造诣。
行书燕矶书事轴纵224厘米、横50厘米绫本1643年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行书五律诗轴》绫本纵236.5厘米,横53厘米。
西泠印社藏释文:正是怜才日如何独不容身将书一卷门对雨千峰健翮嫌天窄雄心向海浓最怜无可妒约子种鳞松问点平彭子作铎书辛卯二月奉自玉贤宗侄吟坛王铎《草书录语》轴,绫本,纵254.2cm,横48.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云之为体无自心,而能合电章,霑被天下,自彼盘古罔有衰歇之貺。
宋公以岱云别号,不独仰景泰翁也。
嘘枯洒润,田文明,其望熙亯非棘欤。
庚辰夏宵奉,王铎。
此轴录语一段,末款“庚辰夏宵奉,王铎。
”下钤“崝嵘王铎”、“大宗伯印”。
无鉴藏印。
从题款可知此轴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时年48岁。
王铎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
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
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
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
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
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
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
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
”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
”并不为过。
有人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则更不在话下。
此外,他在结构处理上的构成意识也是前所未有的。
王铎草书及释文

王铎草书及释文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王铎的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气势磅礴、笔力遒劲、神韵生动,被誉为“草书之冠”。
以下是一些王铎草书作品及其释文:
1. 王铎《草书册》【珍藏版】高清附释文
王铎《草书册》中的释文如下:
当秋暮,雨烟欲飞,鹤来亭树,携榼登啸,殊开清兴眼明游华林园。
有称此中宜奏盛乐,太子初无言,但咏古今,冲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2. 王铎行草书条幅61件及其释文
王铎的行草书条幅作品众多,其中有一件作品为《草书高适诗立轴》,其释文为: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洛下王铎,孟坚老词坛。
3. 王铎临王羲之帖
王铎临王羲之帖的释文为:
敬豫在彼尚未议还增耿耿得远嘉兴书计今必度喜迟可喻言迟见此子真以日为岁前与(女更)求屏风遂不得答为也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当采菊不庚寅夏日王铎
这些作品只是王铎草书的一小部分,但已经足以展示其高超的草书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铎的草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慧眼识王铎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单国强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与晚明的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三大家‛,与同僚山西籍的傅山并称‚傅王‛。
然由于他是由明降清的贰臣,在‚书以人重‛、‚人品就是书品‛观念浓重的明末清初时代,并不甚为人敬重,对其书法亦毁誉参半,直到清代中期,才有人对简单化的‚书如其人‛说提出了异议,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即以张瑞图、王铎为例论道:‚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
张果亭(瑞图)、王觉斯(铎)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后来,王铎独创的奇倔书风,遂得到世人认可,并给予很高评价,存世作品也深受青睐。
然而,对王铎兼擅绘画,所知者极少,画史也很少论及。
吴湖帆先生作为现代的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通晓古代书画史,熟稔历代书画名家,并有锐利的真伪鉴定眼力,他对王铎这样一位贰臣,同样予以高度关注,既熟悉他的书艺,也了解他的绘画,在王铎绘画作品存世甚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决断地入藏他己丑年所作的《花卉图卷》(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在展览中展出),并在后纸中题跋,认定‚孟津此卷乃是真迹‛,真可谓慧眼独具,胆识令人欣佩。
具体梳理一下王铎绘画的史籍记载和存世作品,他的画艺与书法一样,也颇具个性特色,并达到一定水平。
据史籍记载,王铎善画山水和梅兰竹石。
山水论
述较多,如张庚在《国朝画征录》记:‚山水宗荆、关,丘壑伟峻,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蔚,意趣自别。
尝与戴严犖(明说)书云:‘画寂寂无余情,如倪云林一流,虽略有淡致,不免枯干,尪羸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
’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韵乃为胜,可夺造化。
’其持论如此。
‛结合存世作品如作于顺治七年(1650)59岁的《设色山水图册》(辽宁省博物馆藏)和作于顺治四年至八年(1647-1650)56岁到60岁的十二帧《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可以更具体了解到,王铎地山水既师承荆浩、关仝、又兼宗五代、宋元诸家,如董源、巨然、二米、黄公望、王蒙、吴镇;布局多源于北方山水画派系,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境界以奇胜,笔墨则多取自南方山水画派系,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丰实又蔚然,富有自然生意;画法实际上是以元人笔墨作宋人丘壑,总体风格浑厚雄劲,清新质朴,类似明代沈周融南北宗于一炉的粗笔山水。
王铎兼擅的梅兰竹石这类文人画中的‚四君子‛题材,画史论述更为简略。
姜绍书《无声诗史》曰:‚所绘兰竹梅石,洒然有象外意。
‛张庚《国朝画征录》记:‚间作花草,亦超脱名贵。
‛评语均很抽象。
结合存世作品分析,王铎地梅兰竹石亦渊源有自,多继承明代文人水墨花卉画传统,尤其是‚吴派‛的画风,同时也更多融入自身所擅长的书法用笔,所谓‚皆用书中关纽‛,具有浓郁的笔情墨趣和文人意韵。
存世代表作品有癸未(1643)52岁的《兰竹菊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纯用水墨法,兰叶用笔飘逸,墨气滋润,然又见顿笔,飞白等书写之迹;兰花则淡墨勾点,增其秀嫩,同时在兰丛中夹以硬而多刺的荆棘,以衬托野兰之顽强生命力;竹叶以尖劲笔法画出,又具长短、粗细之别,皆后再以轻淡流
润兰叶相衬,刚柔映照,更显竹之坚挺和兰之洒脱;菊花又用粗笔勾出花瓣,墨块刷出叶片,勾染结合,亦相映成趣。
此作通过笔墨的粗细快慢、流畅顿挫、浓淡轻重的丰富变化,将兰的飘洒、竹的坚韧、菊的秀雅,表现得各尽其态,并极富书法韵味。
王铎也绘综合性的花卉图卷,四季花卉和草木、山石杂陈其间,画法就更多样,力求使物象各尽其态,在传承上,也更多吸取明代文人水墨花卉画之长,尤其是明代陈淳的画法,极富文人画意趣。
己丑年所做的《花卉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副长卷钜制,另有同年的《枯兰复花图卷》(苏州博物馆藏)、辛未60岁作的《花卉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等,这类综合性花卉图卷在王铎存世作品中是比较少的。
此幅《花卉图卷》,绘石榴、荷花、玉兰、水仙、梅花、牡丹、灵芝、兰花、蓼草、菊石、竹菊等十余种花草,杂四时花卉于一幅,这无疑是沿用了明代陈淳、徐渭的取景、布局法。
卷首有王铎自题:‚此卷拙庵年公甚相护持,但纸多粉,墨不相宜,兴到则强为。
观其用墨不动,浓淡不发光,气亦不可不审辨而为之。
王铎,己丑九月识。
‛意思是说,因此纸多粉(当为粉笺),不适合他惯用的水墨晕染之法,故只好在兴致到时强行为之,细观此画,水墨不甚流动,浓淡墨色也不发光(因多粉之故),在运气挥洒成连贯方面,也要细加审辩而为之。
他的这段自题,恰道出这幅作品的笔墨特色,即不一味重墨和泼墨淋漓所造成的晕渗效果,而强调用气来驾驭笔墨,兴致到时随意挥洒,并运用多种画法来达到一气呵成之效果,使物象各具生意,均不失气势。
吴湖帆先生在后纸题跋称赞:‚观此,其用笔用墨纯二五草法,自题曰不动、不发光,实有动而发光之妙。
‛吴湖帆用二王草法来解释此卷之笔墨,实深悟王铎
画法之妙,即作画一以气贯之,定有具灵动之势和墨韵之趣。
具体分析这幅作品,用淋漓水墨塑造的物象确实不多,更多的是运以勾勒、没骨、小写意等法,根据物象灵活运用,既呈现了笔墨的丰富性,又保持了一以贯之的气势。
首段石榴,以用笔为主,极少渲染,然硬倔重墨的枝条、柔和的花朵、略加勾染的叶丛,已将石榴花的穿插形态和前后层次很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两段荷花,则勾染结合,花瓣用带顿笔线条勾勒,荷叶以浓淡水墨渲染,叶杆施浓墨重笔,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三段玉兰,以勾勒为主,枝干粗劲,花瓣淡柔,用笔也各有别。
四段水仙,则纯用白描法,但线条亦见粗细、浓淡、干湿之别,并偶见草书的干笔和飞白。
五段梅花,又主宗水墨写意法,槎枒的主干以笔带墨,尽力显示墨色浓淡的晕渗、融和之态。
六段牡丹,则纯属水墨没骨法,尤其朵朵花瓣,浓淡不同的墨块,将花朵的结构和层次表现得十分准确。
七段依傍着兰花的灵芝,粗健的灵芝运笔和柔润的兰枝线条,形成鲜明的硬软对比,各呈其质。
八段兰花,又用小写意法,以书法的行草用笔绘兰叶,隶书撇捺画兰花,极富书写韵味。
九段蓼草、菊石,则综合运用写意法和勾勒法,湖石连勾皴带渲染,凸现坚实峥嵘,蓼草细线淡墨勾勒,更见飘柔。
十段竹菊,虽以勾勒为主,然菊花之圆粗和竹叶之尖劲用笔,又各自有别。
综观全卷画法,可谓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既能运用不同笔墨以尽物象之态,又始终保持着简练的塑形和雄强的气势,可见王铎绘画的个性特点还是很鲜明的。
将此幅《花卉图卷》与其他几件综合性的花卉图卷相比较,其艺术特色也甚相一致。
如作于同年己丑的《枯兰复花图卷》(苏州博物馆藏),虽以兰花为主体,
但也陪衬了诸多杂卉、草木,如剪秋罗、瑞芝、野菊、车前、枸杞、翠竹、荆棘等,可称综合性花卉图卷。
其中兰花间以荆棘的布局和流润中带书写的笔法,两卷十分相似。
另外,相同的物象如菊花、灵芝,从形象到笔墨也甚一致。
其它的竹丛所用水墨法、剪秋罗、枸杞、车前杂卉所施的勾勒法,也能找到类似画法。
两卷画风所呈现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也证明己丑年的《花卉图卷》是王铎绘画真迹。
分析至此,不由得进一步佩服吴湖帆先生对王铎绘画的认知之深和鉴定之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