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导入
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 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讲解
拓展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现代诗的背 景、作者、主题和艺 术特色。
掌握现代诗的朗诵技 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的意象、 象征和语言特点,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总结
内容的完整性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诗三首》的各个方 面,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境和风格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引入 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 文学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这将对 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
01
02
03
讲解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 手法。
讨论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 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思想。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一、自读目标《死水》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赞美》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

“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二、表现手法解说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

“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

”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

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四、自读思考《死水》2.“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5.“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7.“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分析并欣赏三首现代诗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现代诗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2.分析现代诗的情感变化和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首现代诗的文本:《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乡愁》。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简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代诗的特点吗?请举例说明。

二、分析诗歌《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康桥”、“金柳”、“夕阳”等。

c.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押韵、对仗等。

三、分析诗歌《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土地”象征祖国,“河流”象征民族的生命力。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热爱土地到渴望自由,再到对祖国的思念。

四、分析诗歌《乡愁》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

b.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邮票”象征思念的载体,“船票”象征远离家乡的旅程。

c.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如从乡愁的抒发到对家乡的思念,再到对祖国的挚爱。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首现代诗的理解和感悟。

3.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现代诗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赞美》教案

《赞美》教案

对个别诗句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惑。
诗歌语言的运用
02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的精炼和表达的
丰富性,但在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诗歌情感的表达
03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但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
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教学方法
01
02
03
课堂讲解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主 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诗歌。
讨论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赞美》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详细描述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共同探 讨《赞美》的主题、情感和艺术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赞美》的背景、情境和 艺术表现。
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需要加强练习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赞美》教案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课后作业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赞美》的 背景、作者及诗歌的 主题。
了解诗歌的节奏、韵 律和语言特点。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 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 独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 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不同诗歌之间 的异同点,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施永忠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简明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简明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简明教学设计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日益增多。

而在学校中,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而《中国现代诗三首》这一教材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现代诗歌写作的机会。

本教案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韵味及其创作的艺术特点。

同时,还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到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生命的热爱感。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特点和意义;2.掌握三首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3.理解三首现代诗歌的情感、意义和语言,欣赏诗歌的韵律、节奏、语言特点等。

能力目标:1.能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感受;2.能理性评价自己与他人创作的现代诗歌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珍视感觉和体验的能力;2.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和人类命运的情感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眼前》的朗诵本课的导入采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呈现。

选取《眼前》这首现代诗歌,通过领读和朗诵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言。

2.语文——现代诗歌的来源和特点通过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演变、艺术形式、思想倾向和语言特点等。

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思考将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学习现代诗歌的必要前提。

3.学练——《朝花夕拾》、《咏橘》、《人生》的鉴赏通过对《朝花夕拾》、《咏橘》、《人生》三首现代诗歌的文本分析和鉴赏,让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情感韵味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阅读——课外阅读与作品创作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和透析。

之后,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可以选择学习的一首或多首现代诗歌进行仿写或变换。

创意教学指南: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创意教学指南: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创意教学指南: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针对中国现代诗这一难点科目,我们可以通过创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针对三首现代诗,为大家介绍一些创意的教学指南。

第一首:《平凡之路》(1)诗歌鉴赏让学生朗读《平凡之路》,同时将歌曲的MV播放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曲的感悟,如此一来,既可以收集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并更好地理解其心路历程。

(2)创意填空选出几个关键词,例如“归途”、“无助”、“叛逆”等,把它们写成空格,让学生利用自身想象力补齐句子。

这种玩法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3)表演诗歌将学生分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一节课,让他们组织表演,将《平凡之路》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是音乐、诗朗诵、话剧等各种方式。

表演诗歌或许不是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但可以更好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理解。

第二首:《春夜喜雨》(1)画面描述让学生先关上眼睛,讲述一个春日雨夜,盆地里的一座城市,一片寂静,在远处能听到雨点清脆的声音,同时讲述雨天的气息,合理运用比喻手法,让学生能比较真切地感受到雨夜的氛围。

(2)画面还原将学生分为几组,让每组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如树、雨、房屋、行人等。

让他们自由表演,把雨夜的局面还原出来。

提供一些提示或道具,例如假雨、图片等,提高表演的逼真度。

(3)拓展阅读让学生扩展阅读,让他们挑选几篇与本诗歌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赏析。

也可以扩展拓展阅读,了解到一些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其情感表达方式,在文学的世界里没有限制,文学有很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三首:《加油中国》(1)背后故事在介绍这首诗歌时,记着向学生讲述创作的脉络。

用作家的眼睛看待这件事,学生会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记着让学生举例阐述故事中的生动细节,让诗歌的气息更加扑面而来。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 )(教师中心稿)_高三语文教案.doc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 )(教师中心稿)_高三语文教案.doc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师中心稿)_高三语文教案刘星河一、自读目标《死水》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二、自读程序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三、自读点拨《死水》一、重点难点分析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

“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

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

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

“现代格律诗”的“三美”《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去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第五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

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

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相机补充)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0年毕业后留校。

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

尤其是英国“超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

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1942年5月他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作家,著有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等。

1949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

主要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作,如普希金的诗,包括《欧根奥涅金》。

英国浪漫主义诗:雪莱、济慈、拜伦各有一集。

英国现代派诗:艾略特的《荒原》。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拜伦长诗《唐璜》的全译本,全书17章14节都以略加变通的意大利八行体为格律诗译出,几乎保留了拜伦的口语体以及讽刺艺术的一切特点,读起来像原著一样流畅生动。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

三、(投影)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

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

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

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四、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设计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诵读提示: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彭湃着火热的激情。

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的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喊。

)【活动设计2】试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点拨:第一层(1)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第二层(2-3)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赞美伟大的人民。

第三层(4)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活动设计3】自读思考问题:〖问题设计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1节,说说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点拨】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这一节诗是诗人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问题设计2〗请阅读第2节诗,说说“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点拨】第2节诗作者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

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

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

〖问题设计3〗请阅读第3节诗,说说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点拨】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追问〗这说明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问题设计4〗阅读第4节诗的前六行,说说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点拨】①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②诗人为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问题设计5〗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人?【点拨】“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以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

〖问题设计6〗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点拨】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

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

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员的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期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五、总结:《赞美》一诗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它并不是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达复杂深刻的感情,因此诗人不惜重笔浓墨地铺排开去,歌颂中华民族的生存力,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坚定信念。

《赞美》是一曲中华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第六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和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诗的鉴赏与阅读1.新诗的特点:⑴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形式多样,流派较多。

我国的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新诗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有拜伦的十四行诗,有雪莱、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新诗,有惠特曼反映现实的诗。

中国的新诗,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它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沫若《凤凰涅》臧克家《老马》)。

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

以李金发为代表象征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

(李金发《弃妇》戴望舒《雨巷》)。

他们为我国的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⑵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深刻。

相对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要求语言精练:即以尽可能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⑶情感更浓。

古人有云:“夫诗者,求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

”新诗要求熔铸诗人更浓更重的情。

2.诗歌的韵律节奏诗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富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感,而诗歌的韵律,大多是通过压韵来实现的。

⑴什么叫压韵:诗词歌赋某些句子(多为偶数句,有时第一句也算)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种语言艺术现象就是压韵。

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⑵新诗的节奏[甲]现代格律诗的节奏,依据句式和句意来确定。

例如:①北国/风光两拍--22式②望/长城/内外三拍--122式③欲与/天公/试/比高四拍--2212式④携来/百侣/曾游三拍--222式⑤生命/诚/可贵三拍--212式⑥若为/自由/故三拍--221式[乙]新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

这里所谓语法规律主要指单句的主谓宾成分。

--或停顿在主谓之间,或停顿在谓宾之间,或定、状与中心词之间……总之,其灵活性较大,句子的节奏、语气停顿的位置,一切均由句式和句意来确定。

例如:①父亲的/身影两拍--32式像个/问号两拍--22式多少年/一直/把三拍--321式什么/寻找紧弯的/腰身弓成了/小桥瞅着/儿女/走向……三拍--222式②悄悄的/我走了三拍--33式正如我/悄悄地/来四拍--2131式我/挥一挥衣袖三拍--15式不带走/一片/云彩三拍--322式3.新诗的阅读鉴赏“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

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

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

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⑴诗歌阅读鉴赏的两个层次:①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②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⑵新诗鉴赏三步曲:①品读节奏美: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②领悟意境美:③欣赏主题美:4.习题举例(2000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