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4篇
蜡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建立对蜡烛的基本认知。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定义和用途。
2. 通过展示蜡烛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蜡烛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蜡烛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用途和特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
第二章:蜡烛的构造和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构造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蜡烛制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的构造,包括蜡芯、蜡壳和燃烧过程。
2. 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蜡材、制作蜡芯和浇铸蜡壳。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的构造,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2. 分组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蜡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
2. 评价学生制作的蜡烛的质量和创意。
第三章:蜡烛的使用和安全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对蜡烛使用安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讲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点燃、吹灭和熄灭蜡烛。
2. 强调蜡烛使用的安全性,包括远离火源、避免风烛和不要无人看管。
教学活动:1. 分组让学生演示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通过讨论或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蜡烛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危险。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安全意识。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第四章:蜡烛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希望、祝福和纪念。
2. 讲解蜡烛在不同节日和仪式中的应用,如生日、婚礼和宗教活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场景。
蜡烛教案初中

蜡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烛芯、蜡笔、剪刀、火柴等。
2. 材料:石蜡、烛芯、蜡烛模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从哪里来的吗?蜡烛有哪些种类?用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蜡烛的来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了解蜡烛的种类和用途(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 教师讲解蜡烛的用途,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四、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材料、制作烛芯、熔化石蜡、倒入模具、冷却等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五、动手制作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按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说出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3. 学生能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蜡烛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中心思想。
(2)组间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道德观念和感恩心态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蜡烛的温暖与光芒,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教学课例_教案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说明】《蜡烛》写的是1944年9月19日,红军决定偷袭贝尔格莱德萨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名叫契柯拉耶夫的战士牺牲了,为了尽快攻占那座桥,红军没来得及埋葬他,一位老妇人亲手埋葬了他。
本文特点是人物思想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感人之处是诗意般的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
所以宜从各方面体会这种情感的深度。
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如果停留在概括人物思想感情上,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另外本文意蕴丰富,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句子,宜细细揣摩探究,每一部分将注意力放在意蕴丰富之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提问,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确立探究方向后,逐一研讨,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本课时设计如下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二、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1、朗读2、复述课文情节,小组讨论老妇人是怎样的人。
四、研读欣赏1、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2、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3、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五、拓展延伸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
六、教师小结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教学片断】师: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生:课文写的人物有五个红军,一个老妇人,还有德国人。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 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反
应和互动情况。
作业与练习
布置作业和练习,通过 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其 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测验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 检测学生对整体教学内
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 的自我反思和同伴间的
相互学习。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蜡烛有关的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 出本课的主题。
情境导入
利用实物蜡烛和多媒体技 术,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 其境地感受课文的氛围。
问题导入
提出一些与蜡烛有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讲授新课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尝试更多的创新和改革,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 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感谢观看
THANKS
蜡烛的制作工艺
材料选择
介绍制作蜡烛所需的材料,如蜡、烛芯、颜料等。
制作流程
详细描述制作蜡烛的工艺流程,包括浇注、冷却、修剪等步骤。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
总结词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同时鼓励学生提 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和感受。
写作练习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蜡烛的短文,可 以是描述蜡烛的外形和用途,也可 以是表达对蜡烛的情感和思考。
实践练习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蜡烛,观 察蜡烛的变化和特点,加深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初中教案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整理的《蜡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蜡烛》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
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
”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
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蜡烛》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
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
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
主线引导,点线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聊天谈话,蓄势。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默读课文学习。
2)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
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蜡烛》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烧灼偷袭间歇耸立匍匐颤巍巍
僵硬舀水腋窝揣在屏障肃穆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
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
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蜡烛》教学设计篇4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
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
烈关注和准确把握。
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
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
像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
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
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我在了
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
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
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
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
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
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当
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
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
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
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
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
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
仓促。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