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同样,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表现在上述各个层次水平上,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生态承载力不同。

二、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

1、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

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应从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量(P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B(QI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BQIi一CBQIi) /CBQIi)入手。结合完整的指标体系,依据这种差量度量评价方法,王中根等人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流域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证明此方法能够简单、可行地对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

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那么:

ES=经济发展指标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指标;

RE=自然资源拥有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PP/ES;

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r一PP/RE。

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当e=1,r一1时,表明承载力为

临界状态;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不足。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或=1时,即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承载力是可持续的。

3、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

承载力概念可理解为承载载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如果要想确定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承载情况,首先必须知道承载载体的客观承载能力大小,被承载对象的压力大小,然后才可了解该生态系统是否超载或不超载。为此,他提出了承载指数CSI、压力指数CPI和承压度CCPS等指数,用以描述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承载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

∑==n i i i

W S CSI 1

式中:S i 表示影响承载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响应的权重值。

压力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

i n i i

W P CPI ∑==1

式中:P i 为影响压力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相应的权重值。

承载压力度的计量模型为:

CCPS=CPI/CSI

当CCPS>l 时,承载超负荷,CCPS

4、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是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

∑===n i ir

x M RCC 12

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状态

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n i ir

i x w M RCC 12

式中:RCC 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 为代表区域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 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n)。wi 为xi 轴的权。毛汉英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系统承载

力。

5、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

由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各种调控因子的侧重及对净第一性生产力调控机理解 释的不同,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模拟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气候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我国一般采用气候统计模型,典型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如下:

()()()[]()

2222225.68.9exp /PER

RDI I RDI I RDI RDI I r RDI NPP +-?++++?=

其中:

RDI=(0.69+0.237PER-0.00313PER 2)2

∑==n i t BT 1365

/或 ∑==n i t BT 1

12/

PER=PET/r=58.93BT/r

式中:NPP 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RDI 为辐射干燥度:r 为年降水量; PER 为可能蒸散率;PET 为可能蒸散量;BT 为年平均生物温度:t 为小于30℃ 与大于0℃的日均值;T 为小于30℃与大于0℃的月均值。

综上所述,如果从强可持续性角度思考,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标体系结 构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基于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真正反映发展的 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 教授及其学生Wackemgael 博士在92年提出并发展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新的概念,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综合性强,简单明了,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测算指标采用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使人容易理解,且容易进行尝试性测算。

但生态足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涉及较少,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 和健康性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 在运用生态足迹法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同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价生态承载力状况。

(参考文献:生态承载力度量方法与应用研究)

三、土地承载力评价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土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用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人口,还包括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生态环境质量等。

(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图: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1、经验公式法

(1)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 )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长量,公式为:

温度生产潜力模型(Ⅰ) t e Y 119.0315.1113000-++=

降水生产潜力模型(Ⅱ) )1(3000000664.0p e Y --=

式中:Y 为生物生长量[m/(g.a )];t 为年平均温度(℃);P 为年降水量(mm )。 当应用上式计算同一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出现不同数值时,取其低者作为土地的气候生产力。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 )依据蒸散量模拟陆地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公式为:

Y=3000[1-e 0.0009695 (E-20)]

式中:Y 为生物生产量[m/(g.a )];E 为年实际蒸发量(mm )。

因蒸发受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饱和差、风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模型较迈阿密模型为准。

(3)格恩纳-里思模型是根据生物生长量与生长期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测产量的一种方法。该模型为:

Y=-157+5.17S

式中:Y 为生物生长量[m/(g.a )];S 为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

2、理论计算法

土地生产潜力是由土地肥力决定的,即光、热、水、养分等土地肥力因子与作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土地生产潜力,可将土地生产潜力依次分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四个层次。

(1)光合生产潜力

假设各种环境因子均处于最适宜条件,植物群体结构合理,光合器官以最大的速率摄取太阳光能的前提下,根据光合理论计算可能获得的产量。美国的卢末斯(Loomis )和威廉姆斯(Williams )公式为:

Y=0.154Q

式中:Y 为光合生产潜力[g/m 2.d];Q 为总辐射,为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之和(J/cm 2)。

光合生产潜力在目前的的大田生产条件下尚达不到,只有在植物的生活环境

得到全面的改善的控制下方能实现,因此,光和潜力是作物产量的上限。

(2)光温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是采用最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和温度条件可能获得的产量。

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

G CH CT K ed ea E y Y TM o ??????

????-?= 其中: e c o y F Fy y )1(-+= se s se R R R F 8.05.0-=

主要适用于估算小麦、玉米、高粱、苜蓿等作物的产量

式中:

y o —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 /hm2·d );

F —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

y c —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 Kg /hm2·d ), y e —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

R se —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d );

R s —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d );

E TM —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m/d )

CT —温度订正系数;

CH —经济系数;G 为生长期(天);Y 为光温生产潜力。

2)农业生态区法

其基本思路与瓦赫宁恨法相同,但比其适用的作物面广,是求算生产潜力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当y m ≥20时

()()()[]e m c m y y F y y F G CH CN CL Y ?+-++????=025.05.0101.08.0 当y m <20时

()()()[]e m c m y y F y y F G CH CN CL Y ?-++????=05.01025.05.0

式中:Y 为光温潜力(千克/公顷);

y m 为一定温度下的干物质生产率(千克/公顷.小时);

CL 为叶面积订正系数;

CN 为干物质产量订正系数;

其他符号表征意义与赫宁根法公式相同。

(3)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是在实际存在的气候条件下,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和施肥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太阳辐射、温度、降水)所能获得的产量,它是旱地作物的产量上限。

是光温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限制而出现衰减的结果。

作物生产与水分的关系是确定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

① 根据降水量(R )、蒸发力(E )和 径流量(F )确定 。

R/E 当E >R 时

1 当E <R ,F ≥R-E 时 W=)

(F R E - 当E <R ,F ≥R-E 时 ②计算时段内作物耗水量与需水量的比率或其因数来确定。

W= 1 当Cg.. R ≥E 时

)

(F R E - 当O ≤Cg R <E 时 ()()()??

????+-+---=b a a c Cg ααλ901 式中:R 为作物全育期内的降水量;E 为作物需水量;Cg 为降水截流系数; 90)(a -αλ 为局地坡度对截流系数订正项;

()a -α为局地植被对截流系数的订正项;

a 为全地域植被的平均截流系数;

α为某一植被类型的截流系数;

b 为降水强度订正系数;

c 为某地的年平均径流系数。

③作物实际耗水量和农田可能蒸散量确定

W= 1 当 R ≥ET 时

3

134-?T S E E 当R <ET 时 式中: ES 为作物实际耗水量;

ET 为农田可能蒸散量。

④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计算方法(常用):

f (w )=W =1-K y (1-ET a /ET m )

式中:K y 为产量反应系数,ET m 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物的最大蒸散量,ET a 为实际蒸散量(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⑤气候生产潜力

Pw =P T ·W

(4)农业自然生产潜力

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是大田生产条件下的现实生产力,是在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行土壤肥力函数订正。

)(.n f Y Y e n =

式中:n Y 为农业自然生产潜力;Y e 为气候生产潜力;)(n f 为肥力影响函数。 《参考: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1、计算粮食生产总量 Y =P·A·R

式中:Y 是粮食生产总量;P 是土地生产潜力(单位面积产量)水平;A 是耕地面积;R 是粮食用地占耕地的百分数。

2、计算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

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应包括人口口粮、种子粮、饲料粮、本地工业用粮及仓储等其他用粮。一般可根据近几年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并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可制定几个不同消费水平,以便求出几个人口承载力方案。

3、 算土地人口承载力

T =(Y — O )/S

C =T /L

式中:T是土地所能承载的总人口数量;Y是土地生产潜力;O是区域外调入粮食数;S是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C是土地人口承载力(人/km2);L是土地总面积(km2)。

《参考: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三)、土地生态足迹评价

1、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2、假设条件

(1)生态足迹方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各类土地在空间上互斥。如一块土地被用来修建楼房,就不可能同时用作耕地或其他用地。这种空间互斥性的假设使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具有可累加性。其计算基于以下两个简单事实:

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大部分废弃物的数量

②能够将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转换成相应的生态生产面积

(2)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6个前提假设

①可以获得资源的年消费量和产生的废物量

②大部分的资源流量可以折算为生产资源的生物生产型面积和吸收所产生废物的生态生产型面积,由于废物吸收所需的生态生产型面积的计算过于复杂,且所需数据收集困难,在实证分析中通常忽略;

③可以赋予各种生物生产型面积一个与单位面积有效生物量(对人类来说,具有经济效益的潜在生物生产量)的生产能力成比例的权重,将不同的面积转换成一个标准化的、表征世界平均生产能力的公顷单位;

④总需求可以通过加总各种资源供给与废物吸收的面积得到

⑤总的人类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供给可直接对比;

⑥总需求可以超过总供给。

2、测算方法

(1)生态足迹消费模型

EF = N·ef = NΣ(αai)=NΣ(αci/p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

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cap-1);

α为均衡(等价)因子;

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ai为生产第i种消费品需要占用的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kg·cap-1);

pi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项消费品的年平均生产力(kg·hm-2 )。

(2)生态承载力模型

[1] [2]

[1]式中: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即实际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m2·cap-1);

aj为(人均)第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

rj为均衡因子;

yj为产量因子(计算区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之比)。

[2]式中:

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区域人口数。

根据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报告,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积。

(3)计算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当ef>ec时,生态赤字—生态不可持续;

当ef

《参考:生态足迹计算》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评价方法:

定量化是承载力应用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承载力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定量化方法:

(1)替代指标(Alternative Indicator)或指标体系(Indicator System)法。

(2)系统动力学法(System Dynamics)。

(3)多目标决策分析法(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and Analysis)。主要是从多种资源的限制作用和(或)多个目标来分析特定区域的土地或环境承载力。由于多目标方法大多基于线性关系,因此较为简单,可操作性也较强。

(4)专家系统法(Expert System Approach)。主要是采用专家系统并通过建模来实现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

(5)营养需求法(Nutrition Demand)。主要是在应用生态学领域中得到应用,根据特定环境所能提供的营养物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来确定承载容量.

(6)问卷调查和计数法(Questionaire and Count—ing)。主要是应用于旅游和娱乐承载力方面。目前也出现了采用定量化模型来计算旅游承载力的趋势。

(7)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参考: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五、旅游承载力评价(旅游容量)

(一)旅游承载力

(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1.借鉴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1)指数法。选取一些发展因子和制约因子作为生态承载力的指标, 包括自然资源变量(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开发量) 、社会条件变量( 工业产值、能源、人口) 、环境资源变量( 水、气、土壤的自净

能力) ,用各要素的监测值或限值与标准值或期望值比较, 得出各要素的承载率, 然后按照权重法得出综合承载率。如果承载率大于 1, 表明已超过区域承载力, 要限制发展; 如果承载率小于 1, 表明还未超过该地区的承载力, 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权重由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咨询法得出。

公式如下:

i n i i

I W I ∑==1

式中, I 为综合承载力; I i 为单要素承载力; W i 为相应要素的权重。

(2) 矢量法。把承载力作为 n 维空间的一个矢量。对于同一地区, 这一矢量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大小不同而不同; 当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方向和大小相同时, 该矢量随地区的不同而不同。故比较不同地区承载力时, 只需比较矢量的大小即可。

2 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模型也称线性最优化, 它可以定量解决大型和复杂的决策问题。它可以只对一个目标进行优化, 也可以同时对多目标进行优化。线性规划模型的解具有重要意义, 它代表问题的最佳决策和活动的最佳策略。

线性模型的理想目标由决策者的希望或愿望确定, 现实目标或约束条件可由有限的资源和其他加在决策变量选择上明显的或隐含的约束确定。处理具体问题时, 可先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范围, 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在该系统中确定对输入、输出有重大影响的几个变量, 由这几个变量构建现实目标或约束条件。

3 差值法 从研究区域现有的各种资源( P i ) 与当前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 i ) 之间的差量关系[如(P i - Q i ) /Q i ], 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 i ) 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 j ) 之间的差量关系[如(CBQ I i -CBQ I j /CBQ I i ]入手, 如果该差量值大于0, 表明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在可承载范围内; 该差量值等0, 表明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 该差量值小于0, 表明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超载。

该方法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 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类和生态环境系统类( 包括环境资源与环境质量) 指标。

4 比较密度法 比较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农用土地

包括耕地、多年生植物林地和可利用草原牧场。其中多年生作物按照 6∶1 折换成耕地, 可利用草原牧场按 4∶1 折换。如果由耕地、林地和草地计算农用土地, 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D=AP/AL P=D/B

式中, D 为比较密度(人/km 2) ; AP 为农业人口数(人) ; AL 为农业用地( km 2) ;P 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B 为压力常数(人/km 2) 。

5 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方法, 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在研究生态承载力时, 三维状态空间轴分别代表人口、经济社会活动、区域资源环境, 空间中的点为承载状态点, 不同的点表示不同情况下的承载状态。由承载状态点构成承载曲面, 高于承载曲面的点表示超载,低于承载曲面的点表示可载, 在承载曲面上的点表示满载。

定量计算: 假设承载状态点为D, 则D 与坐标原点O 构成OD, 表示该条件下的区域承载力, 其数学表达式为:

∑===n i ir

x M CC 12

式中, CC( Carrying Capacity) 为承载力值的大小; |M|为代表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 x ir 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 i=1, 2, , n) 。

6 系统动力学法 系统动力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处理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的系统问题。

在 SD 模型中, 流率方程是主干, 因为它系统描述了状态变量( 流位) 的变化规律, 而实际上流位方程是欧拉法数值积分的表示, 其一般形式为:

L.K=L.J-( IR.JK- OR.JK)

式中, L.K 、L.J 为流位向量; IR.JK 、OR.JK 为流率向量。通过对上式变形得:

JK OR JK IR DT

DL DT LJ K L ...-==- 上式的物理意义为流位的导数等于入流率和出流率的代数和, 显然 SD 模型是由上述向量方程确定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7 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法 在对黑河流域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中, 王家骥采用了周广胜、张新时根据水热平衡联系方程及植物的生理生态特点建立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根据生物温度和降水量, 该模型就可近似地求得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

)

25.687.9(222ex p )

1)(()(RDI RDI RDI I RDI RDI I RDI NPP +-++++=12365t .93.58)0031.0237.0629.0(2

2∑∑====-+=T BT BT r

BT r PET PER PER PER RDI 或 式中, NPP 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 [(t/ hm 2·年) ]; RDI 为辐射干燥度; r 为年降水量(mm) ; PER 为可能蒸散率;PET 为年可能蒸散量( mm) ; BT 为年平均生物温度(℃) ; t 为大于30℃与小于0℃的日均值; T 为大于30℃与小于0℃的月均值。

8 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指标是通过测定人类为了维

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 用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 可以将任何已知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表述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

生态足迹可用下式表示:

),...,3,2,1()/(.11n i p c N a N ef N EF n

i i i n i i ====∑∑== 式中, EF 为总的生态足迹, N 为人口数, ef 为人均生态足迹, a i 为i 种物质人均占用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c i 为i 种物质人均消费量, p i 为 i 种物质的世界平均生产力 ( 即全球平均产量) , n 为物质的数量。

9 综合评价法 高吉喜认为, 承载力概念可通俗地理解为承载媒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 如果要想确定一个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情况, 必须首先知道承载

媒体能力的大小以及承载对象的压力大小, 然后才可了解该生态系统是否超载或低载。所以, 研究者提出用承压指数、压力指数和承压度描述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并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 3 个方面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有时也称为分级评价方法)。

《参考: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精心整理培训资料—2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 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 Coi—i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 根据全省各地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空气常规监测项目情况,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参数为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计入综合污染指数,其他市、县、区以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⑵空气质量达标评价由单项污染物水平和级别以及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进行评价,其中年均 单项污染物级别由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均值标准确定;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的确定为最差一个单项污染物级别即为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一级和二级)为达标,超过二级标准(三级和劣三级)为超标。其中一级为空气接近良好背景水平的优级,二级为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但影响程度尚可接受的合格水平,三级为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性程度,劣三级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⑶污染负荷系数法 为: 1 2 9:00 3、降水评价方法 降水酸度(pH值)以pH=5.60作为划分酸雨界限,一般将pH<5.60的降水称为酸雨。用降水pH 年均值和酸雨出现的频率评价酸雨状况。 三、沙尘暴评价 (总站生字﹝2004﹞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印发<沙尘天气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31号)规定进行评价。详见表3-7。 表3-7 沙尘天气分级颗粒物浓度限值单位: mg/Nm3

10 2、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达不到规定时间者,其分级下降一级; 3、未达到分级标准的其它沙尘现象统称为“受沙尘天气影响”。 四、地表水评价 限值进行比较,以该断面(或河流)污染最重因子的类别作为该断面(河段)的水质综合类别。 ⑵地表水域功能标准 根据陕西省地表水域功能标准进行水质超标状况评价 ⑶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污染分担率来计算和评价各水域(或河流)间的污染程度大小和污染年际变化(污染指数计算,采用第Ⅲ类标准值)。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 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 1 B 原始数 C 100 D 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0.5~0.5 B -1~1 C -1.5~1.5 D -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 A 差 B 中 C 良 D 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 地势平坦低洼 B 排水顺畅 C 长期潮湿 D 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 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A 0.20 B 0.30 C 0.40 D 0.50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 ·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A 1.9~3.7 B 2.9~3.7 C 1.9~2.7

D 1.9~4.7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 生态用地比例 B 绿地覆盖率 C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 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 )、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 地表水质量 B 空气质量 C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D PM2.5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 )等方面表示。 A 大气环境质量 B 水环境质量 C 声环境质量 D PM2.5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分指数 A 生物丰度指数 B 植被覆盖指数 C 水网密度指数 D 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10.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根据遥感监测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 对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各县区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XX)57号),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XX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建立水资源承截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探索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预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省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现有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控,制定和落实超载区域综合整治措施。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减排,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积极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替代地下水,认真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水功能

区纳污控制指标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超截的水功能区和地区,要分析超载成因,制定和落实限制性措施,维护河湖健康,保障区域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超载有关县区治理方案于2018 年5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三、积极研究和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工作。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统一要求,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力争2018年初步建立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夏军王中 根左其亭) https://www.360docs.net/doc/189118981.html, 时间:2007-04-06 15:37:43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放大缩小打印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 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包括:(1)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2)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 可持续发展质量(3)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 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 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 景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 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海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6-0786-09 1 引言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满足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 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和调入)的水资源 和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所能 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 生态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在 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目录 1.自然环境概况 (1) 1.1 地势地貌 (1) 1.2 山河湖泊 (1) 1.3 矿产资源 (2) 1.4 能源资源 (2) 1.5 生物资源 (2) 1.6 江西省气候特点 (3) 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3) 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3) 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3) 2.1.2 计算方法 (3) 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2.1 权重 (4) 2.2.2 计算方法 (4) 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4) 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4.1 权重 (4) 2.4.2 计算方法 (5) 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5) 2.5.1 权重 (5) 2.5.2 计算方法 (5) 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5) 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5) 2.6.2 EI 计算方法 (5) 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 2.8基础数据来源 (6) 3 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7) 3.1 2007年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7) 3.2 2007年江西省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8)

3.3 2007年江西省各设区市辖区内县区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9) 3.3.1 南昌市 (9) 3.3.2 景德镇市 (11) 3.3.3萍乡市 (13) 3.3.4 九江市 (14) 3.3.5 新余市 (16) 3.3.6鹰潭市 (17) 3.3.7赣州 (19) 3.3.8 吉安市 (21) 3.3.9 宜春市 (23) 3.3.10 抚州市 (25) 3.3.11 上饶市 (27) 3.4 我省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因子变化分析 (29) 3.4.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9) 3 结论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 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 2014.04

目录 前言....................................................................................................... - 1 -1.区域发展状况......................................................................................... - 3 -1.1区域发展背景.. (3) 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4) 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 (6) 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9) 2.3生态环境现状 (13)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 (15) 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6) 3.3水资源平衡分析 (22) 3.4基本结论与建议 (25) 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7 -4.1县域承载力 . (28) 4.2中心城区承载力 (34) 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 (35) 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7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 (37) 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38) 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 (46) 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 (48)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第17卷第1期?50?2009年2月环境卫生工程EnvironmentalSanitationEngineeringV01.17No.1 February 张家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吴治花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合指数低于Ⅲ级标准,未过及格线,尤其是环境指标适宜度指数过低,未迭到V级标准,说明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06(2009)01-0050-03 Eco-environmentQualityAssessmentofZhangiiakouCi略 WuZhihua (SchoolofCity&Environment,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l16029) Abstract: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cityWaSevaluated,withthemethodofindexforurbaneco-environmentsuitability.Theresultindicatedthatthecomprehensiveindexof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citywaslowerthanⅢdegree.andwasnotpassthedemarcationlinesstandard,especiallytheenvironmentalsuitabilityindex哪lowexcessively,anddidnotreachVdegree,itshowedthatthepresenturbaneco—environmentquMityinZhangjiakouwasrelativelybad,thecityisurgentlyinneedofimprovingeco--environmentquality. Keywords: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evaluatingindexsystem 近几年来,诸多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过分析与评价,但各位专家的着眼点不同,所研究的内容不同,评价的分类、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结果也有所不同。而本文是对张家口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指标从生产、生活和环境3方面选取,以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性,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旨在为相关部门进一步管理张家口市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1评价区域与评价方法1.1张家口市生态环境概况张家口市属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京、冀、晋、蒙交界处,是京、津的上风上水地带。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本地具有连接京津、沟通晋蒙、支援沿海、开发内陆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影响张家口市的人居环境,而且制约京津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张家口市境内地貌特殊,阴山山脉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2个自然地理区域,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坝上高原区风沙、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草场退化严重,坝下河川区、浅山丘陵区和深山工业收稿日期:2008-06.30区相对集中,水土流失日甚,污染相对严重,因此又属生态环境脆弱区。 1.2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选择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适宜度理论是在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研究作物生长发育、濒危动植物生存、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区域社会发展要求与现实环境资源供给的协调程度。适宜度评价针对具体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而言,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所引入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不同、适宜度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别…。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主要是通过对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指标权重及基准值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模型,利用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及预测[2]。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2.1评价指标与标准值的确定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诸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分类对指标进行构建,如王文杰等采用环境压力一状态一反映的方法来选择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重点包括区域内的人口及相关活动、水生生态、自然植被以及景观变化等方面[,1;云南省的生态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提出了资源、环境、 人口3个方面指标[?1;李永建在《:拉鲁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研多窃中从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_内涵与评估模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与评估模型 曹智1,2,闵庆文1,刘某承1,白艳莹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始终。生态文明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估方法。本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的定义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和评估模型,并以云南省红河县为例,选择食物供给、生物原材料供给、水资源供给、污水净化、废气吸收和固废容纳6种服务估算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食物供给服务是生态承载力限制因素,红河县生态承载力人口为251 189人,经济规模为115755.6万元,低于红河县实际人口和经济规模,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 关键词: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云南省红河县 Ecosystem-Service-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Content, Assessment Model and Application CAO Zhi1,2, MIN Qingwen1, LIU Moucheng1, BAI Yanyi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Report of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ighligh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accompan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presents the progressive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Becaus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udies compound ecosystem of na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reflecting the harmonious degre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t can be used as one of assessment method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concept and assessment model of Ecosystem-Service-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SECC) with ecosystem - ecosystem services -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as its main line. This paper also makes a case study of Honghe, Yunnan, assessing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onghe, Yunnan from 6 typ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cluding food production, material production, water supply, waste water purification, waste gas purification, and solid waste holding, in consideration of all the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miting factor is food production and the size of Ecosystem-Service-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251.19 thousand people in population and 1.16 billion RMB in scale of economy, smaller than the actual size, reflecting Honghe is overloaded.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2012ZD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0376) 作者简介:曹智(1989-),男,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自然资源学会会员。E-mail:caoz.11s@https://www.360docs.net/doc/18911898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