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及评价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及评价内容摘要:环境承载力试图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坏境保护提供宏观准则,然而,尽管起源于生态学的承载力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环境承载力研究却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则是近些年提出来的,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使得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直到目前,景区环境承载力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试图通过灰理论的方式,给予景区环境承载力更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景区环境中各因素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灰理论景区环境承载力应用灰理论的认识千百年来,人类为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断地探索,但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对许多事物或系统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也是若明若暗的,这种系统信息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即为灰性。
灰理论把人的经验、人的思维、人的知识、思维的成果、智慧及各种资料、情报和信息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量认识上升到定性认识,达到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科学方法论上的重大进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灰理论以“部分信息未知,部分信息已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灰理论已基本建立起属于自己学科的结构体系,在内容上主要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系统分析、建模、评估、决策、控制、预测、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其理论基础是灰朦胧集;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和数学;实践基础是系统工程应用;本文所涉及的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属于系统工程应用的一种。
景区环境承载力概述(一)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承载力”起源于生态学,其含义是某种生物个体,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森林覆盖率:达到23% 草原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 环境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与任务
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地过度开发 加强土地覆被变化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受损地区进行补偿和恢复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建立水资源保 护区,限制开 采和利用
加强水资源监 测和管理,确 保水质安全
推广节水技术 和措施,提高 用水效率
优化水资源配 置,满足生态 和生产需求
Part Three
内蒙古生态安全格 局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原则
生态优先:在优化格局 时,优先考虑生态保护 和修复的需求,确保生 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可持续性:优化格局应 考虑长期发展需求,确 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
整体性:优化格局应从 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自 然、经济、社会等多方 面因素,实现生态、经 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 大化。
依据。
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生态承载力现状:内蒙古地区生态承载力总体较低,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
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状况和 人类活动等。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同 时结合遥感监测、GIS等技术手段。
生态承载力优化建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相 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4
评价:生态足迹法拥有概念生动,易于理解、指标可比性强,以及计算简单等优 点;但是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对静态的,缺少对系统的动态性研究,不能更好 的反映一段时期内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而且在模型中采用了全球平均产量, 还有转化因子影响以及用地类型定义的标准化等因素都会对评价结果带来影响。
案例: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
目录
1.概念
2
2.方法
3.存在的问题
4.发展前景
3
2.2资源供需平衡法
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 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 (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 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 (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 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 /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 承载力。如果[(CBQNi— CBQi) / 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 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 评价:这种分析方法简单、可行,能够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早期这种方法用的较多,在新形势下, “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这个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很大的 变化,这种计算方法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和人类的生活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对系统全面的综合的诊释。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调整策略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评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出发,分析当前生态环境压力下的调整策略,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测量和计算生态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来评估其承载能力。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
定性评估方法则通过专家评价和意见调查等方式来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评估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通过建立节约型社会、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加强湿地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
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既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因此,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优化方法,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及其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有: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
自然环境质量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因素。
例如,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生态环境就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因此,保持自然环境的质量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给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水源、土地、能源等。
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较高。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生态空间结构也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环境的益处。
例如,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自然景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与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因素。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
你说这生态就像咱家里的大院子,咱得知道它能承受多少东西,不然乱堆乱放,那不就乱套啦!这生态承载力啊,就好比是这个大院子能容纳的人数。
咱得搞清楚到底能让多少人在这院子里舒舒服服地待着,既不拥挤,也不会让院子累得喘不过气来。
那怎么去评估呢?这就有好多门道啦!有一种方法就像是给院子做个体检,看看土壤咋样,水够不够干净,空气好不好。
这就像咱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一样。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检测和分析,就能大概知道这个院子的“健康状况”啦。
还有啊,咱得看看院子里已经有了些啥。
是种满了花花草草呢,还是堆了些杂物。
这就相当于了解生态系统里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利用情况。
如果花草太多,可能就不太能再容纳更多同类啦;要是杂物太多,那也得清理清理,给其他东西腾出地儿呀。
咱也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去看。
就好比院子里的阳光能让多少植物茁壮成长,这些植物又能养活多少小动物。
这就像一条链子,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那整个院子的生态可能就不那么平衡咯。
再想想,如果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个院子能不能招架得住呢?这也是评估生态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呀。
比如外来物种入侵,那可不得了,就像家里突然闯进一群捣乱的家伙,得赶紧想办法应对才行。
你说这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重要不?那当然重要啦!要是不搞清楚,乱开发乱利用,那这生态不就毁了嘛。
咱的地球就这么一个大院子,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评估,让它能一直健康美丽地存在下去。
咱不能只想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啊。
要是把院子弄得乱七八糟,以后他们可咋办呢?所以啊,认真对待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就是对我们自己,对未来负责。
你想想,要是没有了健康的生态,我们还能好好生活吗?没有干净的水,没有清新的空气,那日子得多难熬呀!所以,让我们都重视起来,用这些技术方法去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让它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好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啊!。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则是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一、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1. 定性方法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多采用定性方法,即基于专家评估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采取现场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评估、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解决对于生态系统中不同因素的测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单一性,不适用于复杂的考虑因素。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将生态承载力评估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数值,使用很多生态模型与统计方法来确定区域内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和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承载能力值。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来支撑,并且在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则是在建设项目进行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对于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因其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结果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二、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1. 生态环境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用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估。
通过评估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评判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发展的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有效的发挥其功能。
2. 建设项目的评估对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也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识别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建设项目对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同样,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表现在上述各个层次水平上,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生态承载力不同。
二、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1、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
因此,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应从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量(P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B(QI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BQIi一CBQIi) /CBQIi)入手。
结合完整的指标体系,依据这种差量度量评价方法,王中根等人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流域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证明此方法能够简单、可行地对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
2、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某区域内,以PP表示现实的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RE表示自然经济人口容量。
那么:ES=经济发展指标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指标;RE=自然资源拥有总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PP/ES;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r一PP/RE。
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当e=1,r一1时,表明承载力为临界状态;当e>1,r>1时,表明承载力不足。
当两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或=1时,即可以认为该地区的承载力是可持续的。
3、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承载力概念可理解为承载载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
如果要想确定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承载情况,首先必须知道承载载体的客观承载能力大小,被承载对象的压力大小,然后才可了解该生态系统是否超载或不超载。
为此,他提出了承载指数CSI、压力指数CPI和承压度CCPS等指数,用以描述特定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
承载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n i i iW S CSI 1式中:S i 表示影响承载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响应的权重值。
压力指数的计量模型如下:i n i iW P CPI ∑==1式中:P i 为影响压力指数的诸要素,W i 为相应的权重值。
承载压力度的计量模型为:CCPS=CPI/CSI当CCPS>l 时,承载超负荷,CCPS<l 时,承载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
4、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是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
利用状态空间法中的承载状态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
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并由此得出其数学表达式为:∑===n i irx M RCC 12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起的作用不同,状态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状态轴的权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n i iri x w M RCC 12式中:RCC 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 为代表区域承载力的有向矢量的模数,xir 为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处于理想状态时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n)。
wi 为xi 轴的权。
毛汉英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法测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系统承载力。
5、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由于对自然生态系统各种调控因子的侧重及对净第一性生产力调控机理解 释的不同,世界上产生了很多模拟第一性生产力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气候统计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
我国一般采用气候统计模型,典型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如下:()()()[]()2222225.68.9exp /PERRDI I RDI I RDI RDI I r RDI NPP +-•++++•=其中:RDI=(0.69+0.237PER-0.00313PER 2)2∑==n i t BT 1365/或 ∑==n i t BT 112/PER=PET/r=58.93BT/r式中:NPP 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生产力;RDI 为辐射干燥度:r 为年降水量; PER 为可能蒸散率;PET 为可能蒸散量;BT 为年平均生物温度:t 为小于30℃ 与大于0℃的日均值;T 为小于30℃与大于0℃的月均值。
综上所述,如果从强可持续性角度思考,基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标体系结 构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基于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并不能真正反映发展的 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ees 教授及其学生Wackemgael 博士在92年提出并发展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新的概念,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综合性强,简单明了,涉及系统性、公平性和发展,较好的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点。
测算指标采用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来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使人容易理解,且容易进行尝试性测算。
但生态足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涉及较少,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 和健康性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研究 在运用生态足迹法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同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价生态承载力状况。
(参考文献:生态承载力度量方法与应用研究)三、土地承载力评价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土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用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人口,还包括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生态环境质量等。
(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图: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1、经验公式法(1)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 )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长量,公式为:温度生产潜力模型(Ⅰ) t e Y 119.0315.1113000-++=降水生产潜力模型(Ⅱ) )1(3000000664.0p e Y --=式中:Y 为生物生长量[m/(g.a )];t 为年平均温度(℃);P 为年降水量(mm )。
当应用上式计算同一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出现不同数值时,取其低者作为土地的气候生产力。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 model )依据蒸散量模拟陆地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公式为:Y=3000[1-e 0.0009695 (E-20)]式中:Y 为生物生产量[m/(g.a )];E 为年实际蒸发量(mm )。
因蒸发受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饱和差、风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模型较迈阿密模型为准。
(3)格恩纳-里思模型是根据生物生长量与生长期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推测产量的一种方法。
该模型为:Y=-157+5.17S式中:Y 为生物生长量[m/(g.a )];S 为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
2、理论计算法土地生产潜力是由土地肥力决定的,即光、热、水、养分等土地肥力因子与作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形成的土地生产潜力,可将土地生产潜力依次分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四个层次。
(1)光合生产潜力假设各种环境因子均处于最适宜条件,植物群体结构合理,光合器官以最大的速率摄取太阳光能的前提下,根据光合理论计算可能获得的产量。
美国的卢末斯(Loomis )和威廉姆斯(Williams )公式为:Y=0.154Q式中:Y 为光合生产潜力[g/m 2.d];Q 为总辐射,为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之和(J/cm 2)。
光合生产潜力在目前的的大田生产条件下尚达不到,只有在植物的生活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的控制下方能实现,因此,光和潜力是作物产量的上限。
(2)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是采用最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能和温度条件可能获得的产量。
1)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G CH CT K ed ea E y Y TM o ••••⎥⎦⎤⎢⎣⎡-•= 其中: e c o y F Fy y )1(-+= se s se R R R F 8.05.0-=主要适用于估算小麦、玉米、高粱、苜蓿等作物的产量式中:y o —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 /hm2·d );F —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y c —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 Kg /hm2·d ), y e —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R se —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d );R s —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d );E TM —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m/d )CT —温度订正系数;CH —经济系数;G 为生长期(天);Y 为光温生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