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2. 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分子和离子。
2. 物质的宏观性质: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3.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如铁的磁性、水的透明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与物质的结构是否有关。
知识讲解:2. 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3. 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质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性质,如分子间力的强弱影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等。
示例分析:4. 选择几个常见物质进行示例分析,如水和氧气。
解释它们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类似关系。
实验探究:5.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加热不同物质的样品,观察它们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讨论与总结:6.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拓展活动:7.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展板进行展示。
评估:9.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 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 实验材料和设备- 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学生作业评估表格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如深入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的类型等,并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探究。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的关系;2. 掌握常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结构a. 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b.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c. 分子结构和离子结构。
2. 物质的性质a. 密度和比重;b. 熔点和沸点;c. 导电性;d. 可溶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铁比木头重?为什么冰会融化?为什么盐可以溶解在水中?2. 知识讲解a. 物质的基本结构讲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讲解分子结构和离子结构的概念及特点。
b. 物质的性质依次讲解密度和比重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熔点和沸点的概念,以及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导电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溶性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铜导电性好,木头不导电?为什么冰会融化成水?4. 拓展应用给学生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为什么铁锅可以传热?为什么盐可以溶解在水中?5. 总结归纳总结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强调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
四、教学评价1. 口头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学生,让他们口头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3. 实验报告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要求他们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PPT:用于讲解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知识点,可以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自然现象的重要基础。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一、物质的基本结构1. 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通过引入原子模型,学生可以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2. 元素的特性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元素周期表,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分类和特性。
3. 分子的形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通过引入分子模型,学生可以了解分子的构成和形成过程。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密切相关,尤其在物质的状态变化中更加明显。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结构差异以及相应的性质变化。
2. 化学反应的发生化学反应是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重要体现。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1. 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不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材料选择和设计的原则,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2. 新材料的研发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对新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新材料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自然现象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关键。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性,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高一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2. 掌握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产生影响的基本原理;3. 理解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而得到改变。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 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3. 改变物质的结构以改变其性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思考。
例如,冰和水的性质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a. 解释物质的结构是指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b. 解释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行为;c. 强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2. 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a. 通过分子结构和键的类型来解释物质的性质;b. 以水和氧气为例,讲解分子结构和键的类型对其性质产生的影响。
3. 改变物质的结构以改变其性质:a. 以加热冰为例,说明通过改变物质的结构可以改变其性质;b. 强调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调节其结构来实现。
三、实验演示(20分钟)选择一些常见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例如:1. 用溴水测试酒精和水的区别;2. 用强酸和强碱测试醋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
四、教学示范(15分钟)以物质的结构为基础,设计合适的实验,通过调节实验条件,改变物质的结构,进而观察物质性质的变化。
例如:1. 改变饼干的烤制温度,观察饼干的硬度变化;2. 改变纸张的浸泡时间,观察纸张的强度变化。
五、小组讨论与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物质结构对其性质的重要影响。
六、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拓展。
1. 为什么物质的结构会对其性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2. 除了改变结构,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3. 结构与性质之间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写一篇作文,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高中化学课教案: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课教案: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一、引言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高中化学课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增强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基本概念;b) 理解各种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c) 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b)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分析能力;c)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a) 原子的结构:元素的原子结构,质子、中子、电子的结构;b) 分子的结构:分子的组成,分子式的表示方法;c) 离子的结构:离子的组成,离子式的表示方法。
2. 物质的性质a) 溶解性:溶解过程中的物质变化;b) 导电性:导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c) 酸碱性:酸碱中和反应的物质变化。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和实验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解。
3. 讨论交流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模拟:物质的结构与溶解性通过模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溶解性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物质的结构与导电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分别将金属、非金属和电解质溶液与导电仪连接,观察导电仪的指示情况,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
3. 讨论交流:物质的结构与酸碱性分组讨论,让学生就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在中和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各组的结论。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情景模拟、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学习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
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探索新知](1—18号)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a.以H为例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结论:b. 以He为例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结论: c. 以C 为例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N 、 O 、Ne 、Al 、Mg 、Si 、[学无止境](19—36号)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Sc Fe 结论: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Cr Cu 结论:练习:V、As第2、3课时(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交流·研讨]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2)掌握不同物质结构的性质,如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3)学会运用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交流与分享;(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1.1 物质与物质结构1.2 原子、分子与离子1.3 元素与化合物第二章:金属结构与性质2.1 金属的电子排布2.2 金属的晶体结构2.3 金属的物理性质2.4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章:非金属结构与性质3.1 非金属的电子排布3.2 非金属的晶体结构3.3 非金属的物理性质3.4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四章:酸碱盐结构与性质4.1 酸的结构与性质4.2 碱的结构与性质4.3 盐的结构与性质4.4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第五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5.1 物质结构的判断与分析5.2 物质性质的运用与实践5.3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究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分享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单元测试:考察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关教材;2. 实验器材:实验室设备、化学试剂等;3.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动画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实验案例等。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构造与性质》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构造与性质》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1.1 结晶态与非晶态1.1.1 结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条件课时安排- 课时一:结晶态的形成及特征- 课时二:结晶体的分类及特征中心思想结晶态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排列成具有规则空间排列的微观结构. 结晶态和非晶态都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1.1.2 非晶态物质的特征及其产生条件课时安排- 课时一:非晶态物质的形成及特征- 课时二:非晶态物质的分类及特征中心思想非晶态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无规则排列的微观结构. 非晶态物质具有良好的光学和力学性质.1.2 共价键理论1.2.1 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的混合课时安排- 课时一:原子轨道与分子轨道的概念及特点- 课时二:分子轨道的构成与性质中心思想通过混合原子轨道,可以产生更多的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中的电子云分布可以反映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变化.1.2.2 共价键的构成及其分类课时安排- 课时一:共价键的概念及其特点- 课时二:共价键的分类及其特点中心思想共价键包含单键、双键、三键和π键. 共价键的构成方式影响着物质的性质.第二章功能性材料的结构与性能2.1 材料的基本结构与性质2.1.1 材料的结构特征课时安排- 课时一:晶体材料的结构特征- 课时二:非晶态材料的结构特征中心思想材料的结构特征对其性质具有极大的影响. 晶体材料和非晶态材料在微观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区别.2.1.2 材料的力学性质课时安排- 课时一:静态力学性质的基本概念- 课时二:动态力学性质的基本概念中心思想材料的力学性质是用于描述材料承受外力时的变形程度和破坏形式的. 材料的力学性质可以反映出材料的稳定性.2.2 功能性材料的设计与合成2.2.1 功能性材料的发展概况课时安排- 课时一:功能性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课时二:功能性材料的应用现状中心思想功能性材料是指通过材料的化学合成,物理改性和微结构设计等手段得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材料.2.2.2 功能性材料的设计及合成方法课时安排- 课时一:功能性材料的设计原则- 课时二:功能性材料的合成方法中心思想功能性材料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特定功能,包括电学、磁学、光学和感知等方面的要求. 合适的合成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功能性材料的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尸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2、能层与能级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能量由低到高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 K L M N O P Q……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 K L M N O ……能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3、构造原理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1—36号)氢 H 1s1……钠 Na 1s22s22p63s1……钾 K 1s22s22p63s23p64s1【Ar】4s1……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铬24Cr [Ar]3d54s1铜29Cu [Ar]3d104s1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
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屯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周期表我们今天就继续来讨论一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什么关系?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说到元素周期表,同学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制作的,至今元素周期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层状、金字塔式、建筑群式、螺旋型(教材p15页)到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还待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周期表中,把能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之为周期,有7个;在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能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之为族,共有18个纵行,16 个族。
16个族又可分为主族、副族、0族。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什么叫外围电子排布?什么叫价电子层?什么叫价电子?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
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阅读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总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分析探索〗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s 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各区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是什么?[基础要点]分析图1-16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区。
主族主要含区,副族主要含区,过渡元素主要含区。
[思考]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上是否电子总数相同?〖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1~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2n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1)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决定所在周期数周期数=最大能层数(钯除外)10,最大能层数是4,但是在第五周期。
46Pd [Kr]4d(2)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29Cu 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是IB。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原子结构以及递变规律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NaCl、HCl的形成过程[设问]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例:H2的形成[讲解、小结][板书]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a.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b.种类:S-Sδ键 S-Pδ键 P-Pδ键[过渡]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δ键外,还能形成π键[板书]2.π键[讲解]a.特征:每个π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3.δ键和π键比较①重叠方式δ键:头碰头π键:肩并肩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较大②成键电子:δ键 S-S S-P P-Pπ键 P-Pδ键成单键π键成双键、叁键4.共价键的特征饱和性、方向性[科学探究] 讲解[小结]生归纳本节重点,老师小结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阅读课本P37-40内容;2、展示CO2、H2O、NH3、CH2O、CH4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3、提出问题:⑴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⑵同样三原子分子CO2和H2O,四原子分子NH3和CH2O,为什么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讨论交流]1、写出CO2、H2O、NH3、CH2O、CH4的电子式和结构式;2、讨论H、C、N、O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3、根据电子式、结构式描述CO2、H2O、NH3、CH2O、CH4的分子结构。
[模型探究]由CO2、H2O、NH3、CH2O、CH4的球辊模型,对照其电子式云哟内分类对比的方法,分析结构不同的原因。
[引导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由于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其他成键电子对存在排斥力,影响其分子的空间结构。
——引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 models)[讲解分析]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
如CO2、CH2O、CH4等分子中的C原子。
它们的立体结构可用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来预测,概括如下: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
如H2O和NH3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
因而H2O 分子呈V型,NH3分子呈三角锥型。
(如图)课本P40。
[应用反馈]应用VSEPR理论判断下表中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进一步认识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