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倒立摆实验报告
直线两级倒立摆实验指导

∂f 2 | . . . .. ∂x x =0,θ1 =0,θ 2 =0, x =0,θ1 =0,θ 2 =0, x =0 ∂f 2 | . . . .. ∂θ 2 x = 0,θ1 =0,θ 2 =0, x =0,θ1 =0,θ 2 =0, x =0
k 22 =
∂f 2 | . . . .. ∂θ1 x =0,θ1 =0,θ 2 =0, x =0,θ1 =0,θ 2 =0, x =0
' '' ' '
对于系统,设以下变量: xpend1 摆杆 1 质心横坐标; yangle1 摆杆 1 质心纵坐标; xpend2 摆杆 2 质心横坐标; yangle2 摆杆 2 质心纵坐标; xmass 质量块质心横坐标; ymass 质量块质心纵坐标; 又有:
©Googol 2005
136
第 6 章 直线两级倒立摆
L( q, q ) = T ( q, q ) − V ( q , q )
. . .
其中 L 为拉格朗日算子,q 为系统的广义坐标,T 为系统的动能,V 为系统的 势能。
d ∂L ∂L − = fi dt ∂ q. ∂qi i
其中 i=1,2,3……n, f i 为系统在第 i 个广义坐标上的外力,在二级倒立摆系统 中,系统的广义坐标有三个广义坐标,分别为 x, θ 1 , θ 2 。 首先计算系统的动能:
©Googol 2005
139
第 6 章 直线两级倒立摆
k11 = ∂x@tD a 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12 = ∂θ1@tD a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13 = ∂θ2@tD a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14 = ∂x'@tD a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a'@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15 = ∂θ1'@tD a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16 = ∂θ2'@tD a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17 = ∂x''@tD a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1 = ∂x@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2 = ∂θ1@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3 = ∂θ2@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4 = ∂x'@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5 = ∂θ1'@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6 = ∂θ2'@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k27 = ∂x''@tD bdd ê. x@tD → 0 ê. θ1@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ê. θ1 '@tD → 0 ê. θ2'@tD → 0 ê. x''@tD → 0; Simplify@k12D Simplify@k13D Simplify@k17D Simplify@k22D Simplify@k23D Simplify@k27D m1 = 0.05 ; m2 = 0.13; m3 = 0.236; l1 = 0.0775; l2 = 0.25; g = 9.8 ; k12 k13 k17 k22 k23 k27
倒立摆实验报告建筑结构抗震研究

倒立摆实验报告: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
本实验报告针对倒立摆实验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倒立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其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二、倒立摆实验原理倒立摆实验是一种研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倒立摆的稳定性原理,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物振动响应,从而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倒立摆实验系统由摆杆、质量块、基础和支撑装置组成。
当摆杆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时,质量块产生的惯性力使摆杆保持倒立状态。
通过调整摆杆长度、质量块质量和基础刚度等参数,可以模拟不同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倒立摆实验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建立倒立摆实验的数值模型,分析摆杆长度、质量块质量和基础刚度等参数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然后,设计并实施倒立摆实验,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
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值模拟结果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参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果表明,摆杆长度、质量块质量和基础刚度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
摆杆长度越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越强;质量块质量越大,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越弱;基础刚度越大,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越强。
2.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方案,进行了倒立摆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倒立摆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响应。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倒立摆实验可以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五、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展望倒立摆实验作为一种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进一步优化倒立摆实验系统,提高实验精度和可靠性。
倒立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姓名:王琳学号:12030078一、控制对象描述本实验的控制对象是二级倒立摆系统,它主要由机电装置和控制装置两部分组成,机电装置的结构主要由小车、两根摆杆及连接轴构成。
假设系统中的每一根摆杆都是匀质刚体,忽略实验中的摩擦力,驱动力与放大器的输入成正比且无延迟地直接作用于小车上。
设定摆杆竖直向上时,下摆杆角位移、上摆杆角位移均为零,摆杆顺时针旋转为正。
下图为二级倒立摆模型。
二、系统建模设x为小车质量,下摆杆质量为M1l1,上摆杆质量为M2,转动惯量为J1,上摆杆重心到转轴b 间的长度l2,小车与地面摩擦力系数f ,下摆杆转轴a 与b 间的长度L ,重力加速度g 。
运用牛顿力学定律建立方程:2212112211222222()()cos ()sin cos sin F f x m M M x M l M l M l M l M l M l ααααββββ∙∙∙∙∙∙∙=+++++-++-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sin cos sin sin sin 2sin cos sin cos sin cos cos cos cos J M gl M Ll M Ll M l M l M l x M Ll M Ll M l ββαβααβαββββββαβααβαββ∙∙∙∙∙∙∙∙∙∙=+∙+∙+∙+∙-+∙-∙-∙222221111122222222221111222222222sin sin sin 2sin sin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cos J M gl M l M gL M L M L M Ll M Ll M l x M l M L x M L M Ll M Ll ααααααβααααββαββαααααααββαββ∙∙∙∙∙∙∙∙∙∙∙∙∙∙=+∙++∙+∙+∙+∙--∙-∙-∙+∙-∙经过线性化得到如下式子:12112222()()F f x m M M x M l M l M l αβ∙∙∙∙∙∙∙=++++++ 2222222222J M gl M l x M Ll M l ββαβ∙∙∙∙∙∙=---22111211211222()()()J M gl M gL M l M L x M l M L M Ll αααβ∙∙=+-+-+-参数取值:g=9.8;m=1.328;M1=0.22;M2=0.187;l1=0.303;l2=0.2261122334455660100000016.7 1.300.100.70001000039.118.107.90 1.70000010068.514.4025.900.3x x x x x x F x x x x x x ∙∙∙∙∙∙⎡⎤⎢⎥⎡⎤⎡⎤⎡⎤⎢⎥⎢⎥⎢⎥⎢⎥⎢⎥--⎢⎥⎢⎥⎢⎥⎢⎥⎢⎥⎢⎥⎢⎥⎢⎥=+⎢⎥⎢⎥⎢⎥⎢⎥--⎢⎥⎢⎥⎢⎥⎢⎥⎢⎥⎢⎥⎢⎥⎢⎥⎢⎥⎢⎥⎢⎥⎢⎥--⎢⎥⎣⎦⎣⎦⎣⎦⎢⎥⎢⎥⎣⎦ 123456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x x x x x Y F x x x ααββ∙∙∙⎡⎤⎡⎤⎡⎤⎡⎤⎢⎥⎢⎥⎢⎥⎢⎥⎢⎥⎢⎥⎢⎥⎢⎥⎢⎥⎢⎥⎢⎥⎢⎥⎢⎥==+⎢⎥⎢⎥⎢⎥⎢⎥⎢⎥⎢⎥⎢⎥⎢⎥⎢⎥⎢⎥⎢⎥⎢⎥⎢⎥⎢⎥⎢⎥⎢⎥⎢⎥⎣⎦⎣⎦⎣⎦⎢⎥⎣⎦可以得到A 、B 、C 、D :10000016.7 1.300.10000100039.118.107.90000001068.514.425.90A ⎡⎤⎢⎥--⎢⎥⎢⎥=⎢⎥-⎢⎥⎢⎥⎢⎥--⎣⎦00.701.700.3B ⎡⎤⎢⎥⎢⎥⎢⎥=⎢⎥-⎢⎥⎢⎥⎢⎥⎣⎦100000010000001000000100000010000001C ⎡⎤⎢⎥⎢⎥⎢⎥=⎢⎥⎢⎥⎢⎥⎢⎥⎣⎦000000D ⎡⎤⎢⎥⎢⎥⎢⎥=⎢⎥⎢⎥⎢⎥⎢⎥⎣⎦三、系统分析与控制器设计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linearquadraticregulator —LQR)对系统进行控制。
倒立摆实验报告(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倒立摆小组成员:指导老师:2013.5实验一建立一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一、实验目的学习建立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Matlab仿真。
二、实验内容写出系统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方程,用Matlab进行仿真。
三、Matlab源程序及程序运行的结果(1)Matlab源程序见附页(2)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方程(a)传递函数gs为摆杆的角度:>> gsTransfer function:2.054 s-----------------------------------s^3 + 0.07391 s^2 - 29.23 s - 2.013(b)传递函数gspo为小车的位移传递函数:>> gspoTransfer function:0.7391 s^2 - 20.13---------------------------------------s^4 + 0.07391 s^3 - 29.23 s^2 - 2.013 s(c)状态矩阵A,B,C,D:>> sysa =x1 x2 x3 x4x1 0 1 0 0x2 0 -0.07391 0.7175 0x3 0 0 0 1x4 0 -0.2054 29.23 0b =u1x1 0x2 0.7391x3 0x4 2.054c =x1 x2 x3 x4y1 1 0 0 0y2 0 0 1 0d =u1y1 0y2 0Continuous-time model.(3)给出传递函数极点和系统状态矩阵A的特征值(a)传递函数gs的极点>> PP =5.4042-5.4093-0.0689(b)传递函数gspo的极点>> PoPo =5.4042-5.4093-0.0689(c)状态矩阵A的特征值>> EE =-0.06895.4042-5.4093(4)给出系统开环脉冲响应和阶跃响应的曲线(a)开环脉冲响应曲线(b)阶跃响应曲线四、思考题(1)由状态空间方程转化为传递函数,是否与直接计算传递函数相等?答:由状态空间方程转化为传递函数:>> gso=tf(sys)Transfer function from input to output...0.7391 s^2 - 6.565e-016 s - 20.13#1: ---------------------------------------s^4 + 0.07391 s^3 - 29.23 s^2 - 2.013 s2.054 s + 4.587e-016#2: -----------------------------------s^3 + 0.07391 s^2 - 29.23 s - 2.013#1为gspo传递函数,#2为gs的传递函数而直接得到的传递函数为:>> gspoTransfer function:0.7391 s^2 - 20.13---------------------------------------s^4 + 0.07391 s^3 - 29.23 s^2 - 2.013 s>> gsTransfer function:2.054 s-----------------------------------s^3 + 0.07391 s^2 - 29.23 s - 2.013通过比较可以看到,gspo由状态空间方程转化的传递函数比直接得到的传递函数多了s的一次项,而6.565e-016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得到的传递函数式相同的,同理传递函数gs也可以认为是相同的。
倒立摆实验报告

直线二级倒立摆实验报告目录第1章倒立摆简介 (1)1.1倒立摆设备介绍 (1)第2章直线二级倒立摆的建模及仿真 (2)2.1直线二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2)2.2.1拉格朗日方法建模 (2)2.1.2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 (4)第3章相关极点设计的MATLAB仿真 (6)3.1远距离的闭环极点仿真 (6)3.2近距离极点的仿真 (6)第4章不同RQ值的MATLAB仿真 (7)4.1不同RQ值仿真 (7)结论 (10)直线二级倒立摆实验报告第1章倒立摆简介1.1 倒立摆设备介绍倒立摆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典型实验平台。
由于倒立摆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杂技运动员顶杆平衡表演的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处,极富趣味性,而且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它已成为必备的控制理论教学实验设备。
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的学生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在轻松的实验中对所学课程加深了理解。
倒立摆不仅仅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实验仪器,同时也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理想实验平台。
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相关的科研成果在航天科技和机器人学方面获得了广阔的应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加复杂多种形式的倒立摆系统成为控制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每年在专业杂志上都会有大量的优秀论文出现。
深圳市元创兴科技有限公司为高等院校的自动控制教学提供了整套基于倒立摆系统的实验解决方案。
包括各种摆的开发生产、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配置,以及对应的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内容和相关经典教材的推荐。
元创兴科技开发生产的倒立摆系列包括直线运动型、圆周运动型和复合倒立摆三个大系列,主要特点包括:开放性:采用四轴运动控制板卡,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非常容易扩展,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配置。
倒立摆实验报告

倒立摆实验报告机自 82组员:李宗泽李航刘凯付荣倒立摆与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 :1.运用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直线一级倒立摆, 包括实际系统模型的建立、根轨迹分析和控制器设计、频率响应分析、PID 控制分析等内容.2. 运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最优控制LQR 方法实验控制倒立摆3.学习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控制倒立摆系统4.学习 MATLAB工具软件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5.掌握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的方法,熟悉利用 MATLAB 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利用学习的控制理论对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对系统进行实际控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非常直观的感受控制器的控制作用。
二.实验设备计算机及 MATLAB.VC等相关软件固高倒立摆系统的软件固高一级直线倒立摆系统,包括运动卡和倒立摆实物倒立摆相关安装工具三.倒立摆系统介绍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
倒立摆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新思想的发展。
由于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由此系统研究产生的方法和技术将在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加工、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导弹拦截控制系统、航空对接控制技术、火箭发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卫星飞行中的姿态控制和一般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利用开发前景。
倒立摆已经由原来的直线一级倒立摆扩展出很多种类,典型的有直线倒立摆环形倒立摆,平面倒立摆和复合倒立摆等,本次实验采用的是直线一级倒立摆。
倒立摆的形式和结构各异,但所有的倒立摆都具有以下的特性 : 1) 非线性 2) 不确定性 3) 耦合性 4) 开环不稳定性 5) 约束限制倒立摆控制器的设计是倒立摆系统的核心内容,因为倒立摆是一个绝对不稳定的系统,为使其保持稳定并且可以承受一定的干扰,需要给系统设计控制器,本小组采用的控制方法有:PID 控制、双PID 控制、 LQR控制、模糊 PID控制、纯模糊控制四.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物理模型:系统建模可以分为两种: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
倒立摆实验报告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倒立摆实验报告基本情况实验完成了基本要求,通过pid、极点配置、根轨迹、和ldr方法调试运行一级倒立摆,设计新的pid参数,调试运行状态,逐渐使一级倒立摆稳定,完成了实验的基本要求。
在对一级倒立摆完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二级倒立摆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其中的工作主要包括针对LDR方法运行demo,观察系统稳定性,快速性,调整系统参数,查看有什么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在多次试验后,对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便开始着手二级倒立摆极点配置方法的实现问题。
这部分继续学习了极点配置的方法,通过编写m文件,计算K,仿真运行系统,查看系统图像,查看调节时间,超调量等。
逐渐调试参数,使系统指标顺利达到。
最后是进行试验,进一步调整系统参数。
在这一个过程中,经验很重要,同时偶然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调试一个系统真的不容易。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第六节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收获对倒立摆的系统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掌握了pid、极点配置、根轨迹、ldr方法设计系统学会了一些调试运行系统的经验加强了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了软件实现编程能力改进意见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这是我在做实验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总结。
系统参数含义还不是很清楚。
在这个方面尤其是参数对应着系统的具体实际含义不明确,只能在尝试凑参数,有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是哪个参数引起的,所以影响了效率,结果也不是很明显。
改进意见:共有四次实验,第一次实验安排不变但是试验后,负责人要收集问题,主要是要老师来解决的,在第二次实验前针对上一次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一下,尤其是与物理的联系,不要仅仅是自己做实验吧,第三次和第一次相同,第四次与第二次相同。
在这个完成后,如果课堂有时间,可以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试验心得介绍,和大家交流心得体会。
或者是老师统一解决一下这个总体过程中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结果会更好一点。
下面是具体的详细报告一、倒立摆系统介绍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
毕业设计 二级倒立摆建模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二级倒立摆系统建模与仿真学生:学号:专业:自动化班级:自动化指导教师: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二O一一年六月摘要常规的PID控制从理论上可以控制二级倒立摆,但在实际中对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为一难点。
本文针对二级倒立摆系统单输入三输出的不稳定系统,通过三回路PID 控制方案,来完成对倒立摆的控制。
利用状态反馈极点配置的方法来对参数进行整定,解决PID参数整定的难点。
然后借助于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对所得的参数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三回路PID控制是成功的,参数的有效性,也证实了这种参数整定方法简单实用。
并通过配置不同位置的极点,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极点配置的最佳配置方案。
关键词:倒立摆;PID;状态反馈; MATLABABSTRACTDouble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theory to control the inverted pendulum, but in practice the parameters of PID controller tuning is a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double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 the instability of single-input three-output system, through the three-loop PID control program to complete the inverted pendulum control.Pole placement using state feedback approach to setting the parameters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PID parameter tuning. With MATLAB and Simulink in the modul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loop PID control is successfu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ameters, but also confirms this tun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practical.Different locations through the pole configuration, the results were too extreme configuration of the best configuration.Key words:pendulum;PID control ;state feedback;MATLAB目录摘要............................................................... ABSTRACT (I)第1章引言 01.1 倒立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1.2 倒立摆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01.3本文的主要工作 (3)第2章倒立摆的建模 (3)2.1 二级倒立摆的简介及物理模型 (3)2.2 二级倒立摆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 (4)2.3 二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5)2.4根据牛顿力学、刚体动力学列写二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6)第3章控制策略的选择 (11)3.1 MATLAB简介 (11)3.2该系统的能控、能观及稳定性的分析 (14)3.2.1系统的能控性 (14)3.2.2系统能观性 (16)3.2.3系统的稳定性 (16)3.3 确定控制策略 (17)3.4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17)3.5 通过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法来整定参数 (19)第4章计算机仿真及结果分析 (22)4.1 Matlab下Simulink模块简介 (22)4.2 在Simulink下的仿真 (23)4.3对仿真结果的分析 (31)第5章结束语 (32)致谢 (33)参考文献 (34)第1章引言1.1 倒立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控制理论发展的过程中, 一种理论的正确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往往需要一个典型对象来验证, 并比较各种控制理论之间的优劣, 倒立摆系统就是这样的一个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想实验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线性系统实验名称:平面二级倒立摆实验班级:12S0441学号:12S104057姓名:白俊林实验时间:2012 年12 月21 日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1.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2)掌握LQR控制器设计和调节;3)理解控制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倒立摆研究的意义是,作为一个实验装置,它形象直观,简单,而且参数和形状易于改变;但它又是一个高阶次、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不确定的绝对不稳定系统的被控系统,必须采用十分有效的控制手段才能使之稳定。
因此,许多新的控制理论,都通过倒立摆试验对理论加以实物验证,然后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因此,倒立摆成为控制理论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是验证各种控制算法的一个优秀平台,故通过设计倒立摆的控制器,可以对控制学科中的控制理论有一个学习和实践机会。
2.实验内容1)建立直线二级倒立摆数学模型对直线二级倒立摆进行数学建模,并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化简成线性数学模型。
对于倒立摆系统,由于其本身是自不稳定的系统,实验建立模型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小心的假设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后,倒立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运动的刚体系统,可以在惯性坐标系内应用经典力学理论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对于直线二级倒立摆,由于其复杂程度,在这里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运动学方程。
由于模型的动力学方程中存在三角函数,因此方程是非线性的,通过小角度线性化处理,将动力学非线性方程变成线性方程,便于后续的工作的进行。
2)系统的MATLAB仿真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得出系统的开环特性,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再加入到系统的闭环中,验证控制器的作用,并进一步调试。
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得出原未加控制器时系统的极点分布,系统的能观性,能控性。
3)LQR控制器设计与调节实验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LQR)调节器MATLAB仿真设计的参数结果对平面二阶倒立摆进行实际控制实验,参数微调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记录实验曲线。
4)改变控制对象的模型参数实验调整摆杆位置,将摆杆1朝下,摆杆2朝上修改模型参数、起摆条件和控制参数,重复3的内容。
3.实验步骤1)倒立摆系统模型在忽略了空气流动,各种摩擦之后,可将倒立摆系统抽象成小车、匀质杆和质量块组成的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直线两级倒立摆物理模型下面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运动学方程 。
拉格朗日方程为: ()()(),,,L q q T q q V q q =-&&&(1)i d L Lf dt qq δδδδ-=& (2)123M m m m T T T T T =+++(3) 111m mm T T T '''=+ (4) 222m mm T T T '''=+ (5)212M T Mx =& (6)()()2211111122211111111sin sin 1211cos 22m d x l d l T m dt dt m x m l x m l θθθθθ⎛⎫-⎛⎫⎛⎫ ⎪'=+ ⎪ ⎪ ⎪⎝⎭⎝⎭⎝⎭=-+&&&& (7)222221111111111112236mp T J m l m l ωθθ⎛⎫''=== ⎪⎝⎭(8)则'''2221111111111112cos 23m m m T T T m x m l x m l θθθ=+=-+&&&&(9)同样可以求出()()22'112211222222221112222111222(2sin sin (2cos cos )1122112cos cos 2sin sin 22m d x l l d l l Tm m dt dt m x l l m l l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 ⎪⎝⎭⎝⎭=--++&&&&&(10)''2222222222222211112236m T J m l m l ωωθ⎛⎫=== ⎪⎝⎭& (11)()()()'''22222111222222221122121221122cos cos 21444cos 23m m m T T T m x x l l m l l l l θθθθθθθθθθ=+=-+⎛⎫+++- ⎪⎝⎭&&&&&&&& (12)2211113322233111311(2sin )(2cos )1212cos 22m d x l d l T m dt dt m x m l x m l θθθθθ⎛⎫-⎛⎫⎛⎫=+ ⎪⎪ ⎪ ⎪⎝⎭⎝⎭⎝⎭=-+&&&& (13)因此,可以得到系统的总动能为:()()()1232222111111112211122222222112212122122233111311112cos 223122cos cos 21444cos 2312cos 22M m m m T T T T T Mx m x m l x m l m x x l l m l l l l m x m l x m l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 (14)系统的总势能为:()12311131121122cos 2cos 2cos cos m m m V V V V m gl m gl m g l l θθθθ=++=+++ (15)从而拉格朗日算子:()()()2222111111112211122222222112212122122233111311111311211112cos 223122cos cos 21444cos 2312cos 2cos 22cos 2cos L T VMx m x m l x m l m x x l l m l l l l m x m l x m l m gl m gl m g l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22cos l θ+(16)由于因为在广义坐标 21,θθ上均无外力作用,有以下等式成立:110d L Ldt θθ⎛⎫∂∂-= ⎪∂∂⎝⎭& (17)220d L Ldt θθ⎛⎫∂∂-= ⎪∂∂⎝⎭& (18)展开(17),(18)式,分别得到(19),(20)式2222121231122221123116sin()4(3())3(2cos()(2())(sin cos ))0m l m m m l m l m m m g x θθθθθθθθθ-+++---++++=&&&&&&&(19)22111222112123sin 6sin()46cos()3cos 0g l l l x θθθθθθθθθ---++--=&&&&&&&(20)将(19),(20)式对21,θθ&&&&求解代数方程,得到以下两式111213122122221121212212211213121222112321(3(2sin 4sin 4sin 3cos()sin 6cos()sin()4sin()2cos 4cos 4cos 3cos()cos ))/(2(412129cos (gm gm m g m g m l m l m x m x m x m x l m m m m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2)))θ(21)22221231221112222212122221212311222222212312212124((3())(3sin 6sin()3cos )92cos()(6sin()3(2())(sin cos )))/316((3())4cos ())9m m m m l l g l x m l l m l m m m g x m m m m l l m l l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22)表示成以下形式:111212(,,,,,,)f x x x θθθθθ=&&&&&&& (23)221212(,,,,,,)f x x x θθθθθ=&&&&&&&(24)取平衡位置时各变量的初值为零,1212(,,,,,,)(0,0,0,0,0,0,0)0A x x x θθθθ===&&&&&(25)将(23)式在平衡位置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并线性化,令:11100A f K x=∂==∂ (26)1231120112313(244)2(4312)A gm gm gm f K m m m l θ=---∂==∂---(27)121302123192(4312)A f m gK m m m l θ=∂==∂---(28)11400A f K x=∂==∂& (29)115010A f K θ=∂==∂& (30)116020A f K θ=∂==∂&(31)123117012313(24)2(4312)A m m m f K xm m m l =---∂==∂---&& (32)带入(21)式,得到线性化之后的公式112113217K K K x θθθ=++&&&&(33)将(24)式在平衡位置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并线性化,令22100A f K x=∂==∂ (34)123222012212322(2())164(3())9A g m m m f K m l m m m l θ=++∂==∂-++(35)123223022212324(3())163(4(3()))9A g m m m f K m l m m m l θ=++∂==-∂-++(36)22400A f K x=∂==∂& (37)225010A f K θ=∂==∂& (38)226020A f K θ=∂==∂&(39)123123227022123242(2())(3()3164(3())9A m m m m m m f K xm l m m m l =++-++∂==∂-++&& (40) 带入(22)式,得到222123227K K K x θθθ=++&&&&(41)即:112113217K K K x θθθ=++&&&& (42)222123227K K K x θθθ=++&&&&(43)现在得到了两个线性微分方程,由于我们采用加速度作为输入,因此还需加上一个方程u x =&& (44)取状态变量如下:1213245162x x x x x x x x θθθθ=⎧⎪=⎪⎪=⎪⎨=⎪⎪=⎪=⎪⎩&&&(45) 由(33),(41),(42)式得到状态空间方程如下:112233445121351762223627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0x x x x x x u x x x K K x K x K K x K ⎡⎤⎡⎤⎡⎤⎡⎤⎢⎥⎢⎥⎢⎥⎢⎥⎢⎥⎢⎥⎢⎥⎢⎥⎢⎥⎢⎥⎢⎥⎢⎥=+⎢⎥⎢⎥⎢⎥⎢⎥⎢⎥⎢⎥⎢⎥⎢⎥⎢⎥⎢⎥⎢⎥⎢⎥⎢⎥⎢⎥⎢⎥⎢⎥⎢⎥⎢⎥⎢⎥⎢⎥⎣⎦⎣⎦⎣⎦⎣⎦&&&&&&(46) 其中直线两级倒立摆系统参数为:M 小车质量 2.32kg1m 摆杆1质量 0.04kg2m 摆杆2质量 0.132kg3m 质量块质量 0.208kg1θ 摆杆1与垂直向上方向的夹角2θ 摆杆2与垂直向上方向的夹角1l 摆杆1到转动中心质心的距离 0.09m2l 摆杆1到转动中心质心的距离 0.27mF 作用在系统上的外力由以上方程,将以下参数代入12312 1.320.040.1320.2089.80.090.27M m m m g l l =⎧⎪=⎪⎪=⎪=⎨⎪=⎪=⎪⎪=⎩(47) 求出各个K 值:12221323172777.0642-38.5321-21.192737.81865.7012-0.0728K K K K K K ======(48) 得到状态矩阵为:A =0 0 0 1.00000 00 0 0 01.0000 00 0 0 00 1.00000 0 0 00 86.6907 -21.6172 0 0 00 -40.3112 39.4500 0 0 0B =1.00006.6402-0.0877C =1 0 0 0 0 00 1 0 0 0 00 0 1 0 0 00 0 0 1 0 00 0 0 0 1 00 0 0 0 0 1D=[0 0 0 0 0 0]'2)根据建模结果仔细计算并寻找合适的理论控制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