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长期维持服药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集下载

给精神病人服药时的注意事项

给精神病人服药时的注意事项

给精神病人服药时的注意事项
1.要经常了解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及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

2.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给病人服药,妥善保管药物,不让病人自取自服。

3.服药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左右,安眠药物要在病人临睡前服用,每次服药时家属应仔细观察病人是否服下,必要时检查舌下或腮下是否存有药物。

4.已到服药时间但病人仍在熟睡,可向后推迟1小时左右,唤醒病人后稍停片刻再让病人服药。

5.对拒绝服药的病人,要耐心说服、劝导,以取得合作,必要时可与防治医生联系。

6.用药期间应定期陪同病人按要求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等。

精神药物使用原则

精神药物使用原则

精神药物使用原则精神药物使用原则是指在治疗精神健康问题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以下是一些通用的精神药物使用原则:1.个性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症状和需求都可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是个性化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精神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该由专业医疗人员根据综合评估决定。

2.综合治疗:精神健康治疗通常是综合性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支持性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通常作为综合治疗计划的一部分。

3.明确治疗目标:治疗的目标应该明确定义,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应该共同确定。

这有助于跟踪治疗进展并评估治疗效果。

4.知情同意:在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医疗专业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可能的风险、好处、副作用和替代治疗选项。

患者应该明确地知道他们正在接受的治疗,并同意接受。

5.定期随访:对于长期使用精神药物的患者,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医疗专业人员应定期评估疗效、副作用和患者的总体状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6.逐渐剂量调整:在开始药物治疗时,医疗专业人员通常会选择较低的初始剂量,然后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副作用。

这有助于最小化不适应症状和风险。

7.监测和管理副作用:医疗专业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可能的副作用。

如果出现副作用,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可能包括剂量调整或更改药物。

8.遵循医嘱:患者应按照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处方用药,不得随意停止用药。

突然停止某些精神药物可能会导致撤退症状或加重症状。

9.监控滥用和依赖风险:某些精神药物具有滥用和依赖的潜在风险。

医疗专业人员应特别注意这些风险,对可能滥用药物的患者进行额外监测。

10.教育患者和家庭: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应该得到关于药物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并能够识别并报告任何不适应症状或问题。

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精神药物的有效和安全使用,但需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任何与精神药物有关的问题或疑虑都应咨询医疗专业人员。

精神病健康指导内容

精神病健康指导内容

精神病健康指导内容
精神病健康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计划,按时给患者服药,不能随意减药、停药或换药,以免引起病情反弹和复发。

2. 饮食调理:精神病患者的饮食应该健康、均衡,多摄取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烟酒、茶、咖啡等。

3. 睡眠护理: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往往较差,家属应该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尽量避免噪声、强光等刺激性因素,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睡眠习惯。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证实,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5. 活动指导:精神病患者需要适当的户外活动,家属应该鼓励患者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文体活动等,以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6. 病情监测:家属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同时,应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防范能力,以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精神病院病人服药制度

精神病院病人服药制度

精神病院病人服药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准确无误。

2、发药前准备好温开水,以防烫伤。

3、熟记病人床号、姓名、面貌、药名,按次序发药。

有疑问要及时核对无误后再发给。

4、发药时认真检查病人口腔、舌下和颊部,证实药已咽下方可离开,防止藏药、吐药、丢药、积蓄药品造成意外和影响疗效。

5、发药盘放于适当位置,严防病人抢夺或弄翻药盘。

6、对拒服药者,进行说服解释工作;对躁动不合作病人,必要时给予鼻饲服药,并严防呛入气管。

7、服药后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8、服药完毕清点用物,防止遗漏在病室。

9、发药杯实行一人一杯制,用后消毒。

10、安眠药的使用应及时登记,避免短时间内重复服用,用药前注意有无禁忌证及过
敏史。

精神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精神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精神病人应该注意什么精神病人是指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异常的人。

精神病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持身心健康。

1. 寻求专业帮助:精神病人首先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精神病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诊断和管理,他们可以提供正确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康复。

2. 定期复诊:精神病人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复诊。

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发展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人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监测。

3. 遵守药物治疗:精神病人通常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来控制病情。

他们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同时,应该充分了解药物的可能副作用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4. 建立合理的生活规律:精神病人应该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定期进行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依赖咖啡因和糖分。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稳定情绪和提升心理健康。

5. 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精神病人需要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

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得到理解和支持。

家人和朋友也应该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温暖和鼓励。

6. 学习应对技巧和控制情绪:精神病人可以通过学习应对技巧来控制情绪和应对压力。

这包括深呼吸、冥想、放松练习等。

他们也可以参加心理治疗,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7. 避免自我评判和羞耻感:精神病人应该接受自我,避免对自己产生过度的评判和羞耻感。

他们需要记住心理疾病是一种生理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错误。

接受自己的状况是康复的一部分。

8. 避免负面影响和环境:精神病人应该避免与负面影响和环境接触。

这包括过度的压力、家庭冲突、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保持积极、支持性和平衡的环境对康复非常重要。

9. 参与有益的活动:精神病人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和体育活动,如画画、听音乐、参加健身房、加入志愿者组织等。

这些活动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增强社交技巧,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怎样护理精神病人吃药

怎样护理精神病人吃药

怎样护理精神病人吃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对话病人拒绝服药,这是所有精神病治疗中最普遍,也是最令人头痛的事。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病人拒绝服药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有的病人是由于服药以后出现了副作用,身体不舒服,影响了学习和工作。

对这样的病人,一方面要耐心地劝说,摆事实、讲道理,另一方面要请医生酌情调整药物的剂量或品种,以减轻副作用。

有的病人嫌长期服药麻烦,对病情复发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对这样的病人,更要反复强调再犯病的危害,有时可以用住院来吓唬一下病人。

还有的病人是因为病还没好,缺乏自知力,甚至就是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不吃药。

这种情况最不好办,病人是不会接受任何劝说的,有时就需要连哄带骗,或者拿出家长的威严来迫使病人服药。

有一种方法叫做“暗服药”,即在病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暗中给病人服药。

常用的方法是把药片碾碎,放在饭里、饮料里,让病人服下。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精神病人的服药量比较大,片数多,每天暗服起来非常不方便。

现在有一种,也是唯一的一种口服长效药——“五氟利多”,为白色片剂,无味,药效可维持3天至1周,可作为简便的暗服药。

但它的副作用较大,主要表现为手抖、四肢发僵、坐立不安等反应,因此暗服时要搭配“安坦”。

而安坦是短效药,需要每天服,所以家属仍然需要每天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去为病人准备一道特殊的“小菜”,这确实需要非凡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

在我所接触的病人之中,真有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例子,家属常年给病人暗服药,病人却始终没有发现,仍然能够坚持工作。

这样的例子,多少能给苦不堪言的家属们带来一点安慰和鼓舞吧!药吃下去了吗? 同样是拒绝服药治疗,有的病人是明火执杖,有的病人却是瞒天过海——做出吃药的样子,而实际上药片根本没有吃进去。

有个术语专门用来描述这种情况,叫做“藏药”。

藏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那些长期病号,藏药手段之高明、技巧之娴熟,真令人拍案叫绝。

有一位病人,出院回家之后,向家属宣称自己住院期间几乎没有吃药。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精神药品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应当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患者不应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因为精神药品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私自调整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精神药品的代谢和效果,因此在使用精神药品时,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精神药品代谢的药物。

第四,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

因为精神药品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成瘾性,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合理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第五,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

患者应当了解精神药品的用药原则、剂量、不良反应等信息,以便正确使用药物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第六,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医生和患者都应当了解并遵守精神药品的管理规定,确保药物的合法使用。

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医生的处方。

精神药品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私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如有任何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第三,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精神药品的代谢和效果,因此在使用精神药品时,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精神药品代谢的药物。

第四,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

精神药品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成瘾性,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合理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第五,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

患者应了解精神药品的用药原则、剂量、不良反应等信息,以便正确使用药物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第六,精神药品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劝精神病人吃药的技巧

劝精神病人吃药的技巧

劝精神病人吃药的技巧
对于精神病人吃药的技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正规化服药:让精神病人制定一个正规的服药计划,遵守时间,尽量减少药物的种类数量,做到每次都服药,避免出现药物漏服、多服或更改药物剂量的情况。

2、营造良好心态:要设法营造良好的心态,让精神病人明白药物是他们痊愈的必要手段,让他们意识到服药是治病的重要步骤,并且积极接受治疗。

3、加强督促:精神病患者很容易忘记服药,由家人督促,帮助其实施服药计划,及时提醒,在病症发作期间加强督促,特别是那些在安全上可能出现危险的患者。

4、促进服药:可以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将服药的时间和剂量记录在日历中,更新日历,标记已完成的项目,帮助患者加强服药意识。

5、咨询指导:可以采取咨询和辅导的方式,鼓励精神病人分析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异常情绪,理清思绪,稳定情绪,尽量减少药物服用量。

6、采取激励措施:建议家人采取不定期的激励措施,如每月的礼物、奖励或定期外出游玩等,让精神病患者乐于服药,形成有趣的服药活动。

7、定期复查:定期给精神病患者体检,检查其吃药情况,帮助其量身定制合适的药物服用方案,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精神病患者吃药,应该正规化服药,营造良好心态,加强督促,促进服药,咨询指导,采取激励措施,定期复查等技巧,以便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人长期维持服药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多数精神病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控制病情和预防疾病复发。

在服药期间,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1.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很有讲究,多服和少服都有可能适成不良后果,因此,怎样服药、服多少剂量,都应该听从医生的安排,家属和病人都不能擅自改动。

2.要定期到医院检查精神科药物有时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肢体僵硬、流口水、便秘、乏力、肝脏损害、心脏功能异常等,因此,服药期间通常每1~2月就应到医院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妥善地处理因服药而导致的问题。

3.服用药物后不要快速起立或做剧烈运动有些药物(如氯丙嗪)对血压影响较明显,服用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快速站立或剧烈运动,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表现脸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晕厥、血压下降等)。

一旦发生,可让病人去枕平卧,喂饮糖水,一般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4.服用氯丙嗪等药物的病人不宜晒太阳病人在服药期间如皮肤较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很有可能出现面部、手臂等处皮肤红肿、剥脱,此为过敏性皮炎,与日光照射有关,一般避免阳光照射数日后即可消失。

5.注意饮食合理服用精神科药物的病人不可饮酒(包括啤酒),也不能饮浓茶和咖啡,通常医生也不主张给精神病人服用各种各样的补晶,以免影响治疗。

对于少数服药后吞咽较困难的病人,应当给予软食。

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对任何精神病人都是有益的。

总之,精神科药物的种类较多,病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以上提到的只是一些共性问题。

对具体的病人来讲,最好还是找精神科医生咨询,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