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积血临床诊疗指南
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临床路径

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仅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玻璃体积血,采用中医药治疗促进玻璃体腔内积血吸收,为进一步诊治和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创造良好条件的住院患者。
一、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及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灌瞳神(TCD编码:ZYX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玻璃体积血(ICD-10编码:H43.1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段俊国、毕宏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医眼科学》(段俊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段俊国、毕宏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教材《眼科学》(葛坚,王宁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协作组拟订的“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诊疗方案;参照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段俊国、毕宏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医眼科学》(段俊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临床常见证候:络损出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瘀阻证脾虚兼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协作组拟订的“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3.严重眼球贯通伤,经过手术治疗后纳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照相、眼部超声、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如果积血多眼底模糊看不清,可以选择对侧眼检查)。
2019年《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解读

2019年《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解读视网膜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inent,PVD)、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多数眼科工作者熟悉其定义和表现,但对其规范化诊断、治疗和随访重视不足。
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AO)发布了《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1],以PPP的形式对3种临床表现做出了明确定义,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matou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这些病变的不良结局,对此类患者进行防治是眼科临床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
本文对PPP进行整理,对其背景知识、诊断、治疗、随访四部分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国内同道在临床工作中理解并参考。
1 背景知识1.1 玻璃体后脱离PVD指后部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的分离,表现为部分脱离或全脱离,常发生于45~65岁人群,男性发病早于女性,而外伤或近视可成为PVD的诱因[2]。
PVD的相关症状如闪光感和飞蚊症等可逐渐减轻,但通常需要数月。
该PPP将PVD分为4期,临床上可通过OCT影像判断PVD分期(表1)。
表1PVD的分期[1]8%~22%的急性PVD患者眼底可发现视网膜裂孔。
未发现裂孔的患者中,因初次检查遗漏或新发裂孔而在后续数周内的检查时发现裂孔的概率为2%~5%。
后续检查发现视网膜裂孔的PVD患者中,约80%首诊时即可见视网膜或玻璃体色素细胞、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VH)、视网膜出血。
原发性VH可以是PVD的首发症状,约2/3的VH患者存在视网膜裂孔,其中的1/3患者视网膜裂孔数多于1个,约88%患者的视网膜裂孔位于视网膜上象限。
1.2 视网膜裂孔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可将视网膜裂孔分为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和有症状视网膜裂孔。
卫生部关于印发《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印发《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5.31•【文号】卫医发[2007]175号•【施行日期】2007.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关于印发《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通知(卫医发[2007]17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了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医疗救治诊疗行为,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有限医疗资源和保险资源利用率,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参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有关临床诊疗指南,抢救、治疗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我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华医学会组织制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
请在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医疗救治过程中参照执行。
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我部医政司。
请到我部网站下载《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电子版:。
二OO七年五月三十一日附件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篇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创伤简介一、创伤的基本含义与特点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一)道路交通事故创伤发生的特点:1.发生率高,在临床医学上属常见病、多发病;2.伤情复杂。
往往是多发伤、复合伤并存,表现为多个部位损伤,或多种因素的损伤;3.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变化快。
休克、昏迷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4.现场急救至关重要。
往往影响着临床救治时机和创伤的转归;5.致残率高。
这些都要求现场急救人员、事故处理人员、医务人员等有关工作人员尽最大努力争取时间,抢救伤员生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玻璃体积血(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2020版】

玻璃体积血(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一、玻璃体积血(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玻璃体积血(ICD-10:H43.100)行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ICD-9-CM-3:14.74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症状:急性视力下降2-3个月。
2.体征:玻璃体混浊眼底模糊。
3.辅助检查:B超示玻璃体混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行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指征:玻璃体混浊致使眼底模糊或窥不入;无法进行眼底治疗,经治疗2-3个月混浊不吸收。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与退出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玻璃体积血(ICD-10:H43.10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糖等检查;(3)心电图。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三面镜检查、扫描激光眼底检查(SLO)、眼球彩超。
3.根据病情选择OCT、电生理、UBM。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术前常规预防性用药至术日。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7天。
1.麻醉方式:球后神经阻滞麻醉。
2. 术中用药:利多卡因、罗派卡因或布比卡因。
3.术中用耗品:巩膜缝线,冷凝用气, 膨胀气体。
4. 手术方式: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ICD-9-CM-3:14.7401)(九)术后住院恢复5-7天。
【指南解读】玻璃体腔内注药专家共识Part1

【指南解读】玻璃体腔内注药专家共识Part1导读有数据库统计2013年玻璃体腔药物注射(IVT)注射数量达到4百万例/年,并预计2016年IVT注射数量将达到6百万例/年。
随着IVT注射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关IVT注射方法和技术的临床证据也越来越多,美国专家小组在2004版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新证据做了补充和修改。
更新后的指南也由术前、术中、术后部分构成。
此指南既便于学习最佳临床操作,也强调了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我们会分两期介绍指南的相关内容。
接受IVT注射前的护理和预防抗菌素运用指南: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术前、术中或者术后需常规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小眼内炎风险。
指南证据:距2004年发布的上一版指南已经10年,DRDR小组发布的回顾性数据显示,使用眼用抗生素的患者眼内炎发生率高于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0.13% vs0.03%)。
其他的大型回顾性研究,也未能证明注射前或注射后使用抗生素能带来临床获益。
专家小组强调,聚维酮碘的使用可能是唯一最重要的预防眼内炎的步骤。
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无法替代聚维酮碘。
注意:在使用抗生素前应仔细考虑,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带来获益,反而会带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风险,并增加经济负担。
注射前护理和预防要点特殊患者IVT 注射无绝对禁忌症,然而,有些情况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评论:IVT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然而,每种具体的药物有其相对禁忌症,并在包装上有说明,要注意查看。
•青光眼/高眼压症的患者:1.应由注射医师评估患者风险并给出合理的注射方案,术前及术后监测眼压。
2.如IVT注射对患者保存视力有益,不应因患者有青光眼/高眼压症的病史取消IVT。
3.不推荐此类患者术前/术后常规行前房穿刺术评论:在IVT注射前应先控制患者眼压,保存视功能,对基线IOP>25mmHg者行IVT注射需谨慎;手指按摩软化眼球应当是降低眼压的首要选择,只有当术后眼压急剧升高,对视功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风险时,才行前房穿刺术。
中医治疗玻璃体出血概况

【摘要】目前造成玻璃体出血原发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内外西医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传统中医药采用活血化瘀、水血同治、肝肾论治等内治法及局部离子导入、局部药物注射等外治法治疗本病疗效稳定,效果显著。
【关键词】玻璃体出血/中医疗法;活血;辨证论治玻璃体积血是眼外伤或眼底血管性疾病造成视力危害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祖国医学认为,轻、中度玻璃体积血称之为云雾移睛;重度玻璃体积血,患者视物盲而不见,属暴盲范畴;若合并前房积血的玻璃体出血,又属于中医血灌瞳神范畴;钝挫伤所致之玻璃体积血,属中医撞击伤目范畴。
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尚无公认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法和药物,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稳定,效果显著。
现将近几年有关文献作如下综述。
1 内治法1.1 辨证论治1.1.1 活血化瘀《审视瑶函》有“瘀血灌睛症”论述。
《血证论》指出“凡离经之血,就是瘀;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内经》中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衄血等名称,认为当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活血化瘀法乃治疗血瘀证之大法。
中医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临床治疗根据《血证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分期治疗。
凡早期即出血期,以止血为主,适当加入祛瘀药,方用宁血汤或生蒲黄汤,本法既可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防止留瘀。
出血已经停止,而见有瘀血斑者,或无瘀血斑,甚至脉络阻塞者,治以祛瘀为主,多用活血化瘀,适当加入止血药,方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既可祛瘀又可防止再次出血。
出血后期瘀、虚同时存在,见有瘀血斑,并杂有渗出物、机化物等,或无瘀血斑,但见有渗出物、机化物、前膜形成,或疤痕形成等,治当攻补兼施,祛瘀除痰散结,方用四君子汤或杞菊地黄汤[1]。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静点血栓通治疗玻璃体积血22例(22眼),总有效率为81.8%[2]。
1.1.2 水血同治本病病因复杂,但以热入营血,迫血妄行者居多,主要是水血互结,治疗当水血同治,以活血通脉、利水明目立法。
2021年眼科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版)之令狐采学创编

岚山区人民医院欧阳光明(2021.03.07)眼科临床诊疗指南一、睑内翻【概述】睑内翻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的位置异常。
睑内翻和倒睫常同时存在。
睑内翻分为三类:1.先天性睑内翻多见于婴幼儿,大多由于内眦赘皮、睑缘部轮匝肌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所致。
如果婴幼儿较胖,鼻梁发育欠饱满,可引起下睑内翻。
2,痉挛性睑内翻多发生于下睑,常见于老年人,是由于下睑缩肌无力,眶隔和下睑皮肤松弛失去牵制眼睑轮匝肌的收缩作用,以及老年人眶脂肪减少、眼睑后面缺少足够的支撑所致。
3,瘢痕性睑内翻上、下睑均可发生。
由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所致。
最主要是由沙眼引起。
此外,结膜烧伤、结膜天疱疮等病之后也可发生。
【临床表现】1.先天性睑内翻常为双侧,痉挛性和瘢痕性睑内翻可为单侧。
1患眼有畏光、流泪、刺痛、眼睑痉挛等症状。
2睑板特别是睑缘部睑板向眼球方向卷曲。
3倒睫摩擦角膜,角膜上皮可脱落,荧光素弥漫性着染。
如继发感染,可发展为角膜溃疡。
4,如长期不愈,角膜可发生新生血管,并失去透明性,导致视力障碍。
【诊断要点】根据眼睑改变和倒睫可以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先天性睑内翻随年龄增长可自行消失,不必急于手术。
如果患儿已5〜6岁,睫毛仍然内翻,严重刺激角膜导致流泪增多时,可考虑行穹隆部眼睑皮肤穿线术治疗。
2,痉挛性睑内翻可手术切除多余的松弛皮肤和切断部分眼轮匝肌纤维。
如有结膜炎症,应加以控制。
3,瘢痕性睑内翻必须手术治疗,可采用睑板楔形切除术或睑板切断术。
4术前术后应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术后应用头孢呋辛钠0.75静滴QD*5天,5天拆线。
二、慢性泪囊炎【概述】慢性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潴留于泪囊内,伴发细繭感染所致。
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其发病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有关。
【临床表现】1.泪溢,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2,挤压泪囊区有分泌物溢出,该区可有局部肿胀、轻度压痛或无明显压痛;汨小管阻塞者有时可扪及囊性肿物,即黏液性囊肿。
玻璃体积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路径一、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白斑(ICD—10:H17.801);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
6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
症状:严重视力障碍.2。
体征:瞳孔区角膜白色混浊。
手术前要仔细检查判断是否为角膜全层混浊,如角膜基质层混浊未达到后弹力层者,则可以考虑行板层角膜移植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必要时可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AS-OCT)检查辅助判断角膜混浊的深度.(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ICD—9:11。
64)。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如果患者条件允许,住院时间可以低于上述住院天数。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角膜白斑疾病编码(ICD-10:H17。
801).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均不适合进入临床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1。
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检查:①血常规、尿常规;②肝功能、肾功能、生化全套检查、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③血压、心电图。
(2)专科检查:视力、眼压、泪道冲洗及裂隙灯检查、光感和光定位检查(红绿色觉检查),眼科眼轴和超声检查、眼前段照相。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
(2)视觉电生理检查.(3)眼前节OCT检查注意:部分检查可以在门诊完成。
如有慢性泪囊炎需先行处理泪囊炎,痊愈后再择期行角膜移植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体积血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玻璃体积血系常见的玻璃体病变,并非原发病。
常见的原因有: 1.视网膜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由于血管破裂或新生血管出血所致。
2.眼外伤或手术。
3.其他视网膜裂孔形成、老年性黄斑变性等。
玻璃体积血的预后与原发病和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大量出血可继发血影细胞性青光眼。
迁延未吸收的积血机化,可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
1.轻者仅出现飞蚊症状,视力仍可正常。
眼底检查仅见玻璃体轻度浑浊,可查见原发病变。
2丨严重玻璃体积血时视力下降,直至仅余光感或无光感。
眼底朦胧,甚至无红光反射。
【诊断要点】
1.少量积血经眼底检杳即可确诊,并可发现原发病变。
2.大量积血需行超声检查证实,并可了解玻璃体和视网膜状况。
【治疗方案及原则】
1.非外伤性出血早期保守治疗,少量或中等量积血可自行吸收。
药物治疗包括甘露醇脱水促进吸收,血凝酶止血,复方血栓通胶囊活血等,
2因视网膜血管病所致的大量出血,可观察3〜6个月,如不吸收可转院考虑行玻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