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xx评价一、什么是xx评价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
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
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xx评价的标准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
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
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
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
伦理学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PPT课件

历史评价遵循历史必然性标准。 历史必然性标准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 时,以这一事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 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为依据。
伦 理 学
目录
(四)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冲突
道德的不合理性与历史的合理性 同时存在于阶级社会。
道德上应加以谴责的事,在历史 的发展中却是必然的。
信。
学 内心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
内在直接标准。
内心信念还是人们进行善恶评价
目录
的内在驱动力。
退出
伦 复习思考题:
理 学
目录 退出
1.什么是道德选择? 2.如何正确理解道德选择中自由与责 任的关系? 3.简述道德评价及其方法和形式。
伦 参考书目:
理 学
目录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2003.12。
伦 理 学
目录 退出
第六章 道德选择 和道德评价
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伦 本章教学要点:
理 1.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
2.认识在道德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
学 观点。
3.掌握道德冲突及其类型。
目录
4.掌握道德评价及主要方法和形式。
退出
伦 本章主要内容:
理
第一节 道德选择
学
第二节 道德评价
目录 退出
2.周中之:《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2004.6。
退出
四、道德评价的形式
伦 (一)传统习惯的评价功能
传统习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
理
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普遍承认、习以为 常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行为方式。
传统习惯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最起码
学 标准。
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现代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非效果理论(或义务论)和效果理论(或功利主义)之间的区别。
义务论者认为,当行为与相应的义务原则相符合时,该行为是正确的。
“诺言之所以必须遵守,债务之所以必须清偿,是因为这些行为是人们的义务——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为的效果。
”“义务论者受到这种推理的引导,从而强调行为的价值在于动机而不在于效果……。
为了理解义务论者所说的动机的作用,我们假设有三个人履行同一个行为:给一个面临缺粮和饥饿的紧急关头的国家送粮食。
假定其中一个人这样做是为了当选政府官员;第二个人相信这样做将给他的生意带来利润;第三个人是由于许过提供帮助的诺言而受到道德上的约束。
许多人会认为第三个人的动机是值得赞扬的,而前两个人的动机不值得赞扬,即使这三个人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完全相同。
义务论者说,一个人的动机或者是以道德义务为基础;或者是以毕生奋斗促进自我利益为基础;或者是以取得自己预期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这种区别就是很有意义的区别。
道德荣誉显然来自义务的动机,因而基于第一、第二个人的动机的行为不可能有道德荣誉。
”“义务论者相信,当行为符合某一凌驾性的非功利主义的义务所要求的判断或行为规则时,该行为是正确的。
”我们这个世界上果真有什么义务是“凌驾性的非功利……”的吗?如果有,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神圣命令”吗?“按照这个理论,神的意志便是最终标准。
一个行为或一种行为类型,当,而且仅当它是神所命令的,它才是正确的;当,而且仅当它是神所禁止的,它才是错误的。
”这到好,所有的义务都由神来安排,作为人,我们满可以轻松自在地生活而无须为应当怎样生活操心了。
可是,我们仍然无法理解那些“凌驾性的非功利主义的义务”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么,它是“蒙昧的面纱”掩盖下的“社会契约”吗?由于“社会契约理论”是建立在假想的人类绝对平等状态基础上的,因而也是不可信的,这是我在前面讨论平等理论的时候已经论述过的。
道德评判:动机?还是效果?--关于道德评判根据有效性的质疑

道德评判:动机?还是效果?--关于道德评判根据有效性的质疑[摘要]以善恶为结果的道德评判一般都离不开动机和效果,但是,在如何认定善恶的根据上,道德评判却区分出动机论、效果论和统一论。
动机论的前提预设是动机是可以被公众认知的,但实际上,动机却具有私人性质;而如果坚持把动机作为有效的道德评判根据,这可能会导致善意害人的道德悖论。
动机论的这两种困境使得它难以成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
效果论存在两个预设,其直接的预设是:效果是可以被公众认知的;其生理性的预设是:人人具有相同的感知能力。
实际上,人们的感知能力并不完全一致。
这就使效果论作为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统一论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作为道德评判的根据,但是,由于动机的复杂性和和效果的多样性,统一论作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仍然存在某些困难。
对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的质疑,并没有否定动机、效果以及二者的统一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道德评判中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评判动机效果有效性根据[作者简介] 代训锋(1969-),男,安徽砀山县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0-0011-05讨论道德评判的根据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到动机和效果,而道德评判往往以善恶为结果,但是,在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上,每个人的观点便发生了分歧。
有人主张善恶评判的根据在于动机,这种观点被称为动机论;也有人主张善恶评判的根据在于效果,这种观点被称为效果论;还有人主张善恶评判的根据应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种观点可以被称为统一论。
那么,面对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争论和分歧,我们应该根据哪种观点进行道德评判?这在道德评判时确实是一个很难选择的问题。
但是,既然要对行为的道德价值做出判断,我们还必须在道德评判的立场上做出选择。
只是我们在选择之前,首先必须要知道究竟那一种观点是有效的道德评判,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弄清楚道德评判的根据是否有效,只有弄清楚道德评判的根据是否有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进行正确的道德评判。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考试大纲杨秀香第一章伦理学概述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结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道德具有多重的内部结构成分,是由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道德内部结构的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西方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区别:规范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善恶标准理解上的不同:义务论主张善恶的标准是人内在理性或“善良意志”,具有动机论的特征,代表人物是康德;目的论认为善恶根源于人的感官需要和肉体满足,具有效果论的特征,功利主义是其典型代表。
元伦理学:又叫分析伦理学,是一种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理论体系。
元伦理学的产生以英国伦理学家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
其兴起的理论意义在于改变了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现代应用伦理学:广义的应用伦理学是指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规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研究。
狭义的应用伦理学产生20世纪中期,是为了解决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而在伦理学上提出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有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计算机网络伦理学。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本质论: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决定于人的生存状态。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人是个体和社会的二重存在。
人的二重存在决定了道德调节的必要。
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道德这一特殊的规范调节形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利益,决定着各自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里的对立和斗争;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有两种情形: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其二,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论善行的动机

论善行的动机作者:安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动机论无论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受到种种诘难,但是,所有的批评从来都没有指向对动机本身的研究。
本文所讲主要涉及我们应当研究哪些人的动机?有什么样的动机?关键词:善行;动机;动机论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0-03“善”包括人在物质、自然、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实在价值,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的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断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
从伦理学角度上来讲,善是人类最一般的道德意识,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道德生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而且也反应了人们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态度。
“善”源于人们对厉害关系的认知,人们时常把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看做是善行,对善行总是持一种肯定、敬佩、赞赏的态度,并且常常把善同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用“善”来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能够否认,凡理解善的一切生灵都追求善,并且急于把握住善,并以善随身,而不关心求得任何不带来善的东西了”[1]。
趋善避恶是人类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作恶是由于对恶的无知,没有人会明明知道善行而不去行善,明明知道是恶行却还执迷不悟去作恶。
善行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历史行为,唯有究其动机才能分清善与伪善。
一、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动机与效果是道德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效果是道德行为的结果。
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要想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就必须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动机论以动机是否善良作为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而与行为产生的结果无关,动机反映了行为过程的主观方面,包含着对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人生目的的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动因或出发点,主张在道德评价中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
毛泽东和他早年喜欢的四本书

2013/08 党史博采9一、《伦理学原理》——探索理想人格的早期轨迹1950年9月下旬,周世钊应毛泽东之邀来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湖南第一师范老同学杨韶华托他将早年借阅的一本《伦理学原理》归还毛泽东。
杨还在该书扉页上写道:“此书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学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借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
”此书之“趣”还在于,毛泽东曾将他在长沙求学期间读过的一些书籍和笔记、日记,送回韶山老屋放置。
土地革命时期,乡亲们担心它们落入敌手,均烧毁了。
这本写满毛泽东批语的《伦理学原理》,却因被杨韶华借去而得以幸免,成为见证毛泽东早年思想探索轨迹的珍贵读物。
《伦理学原理》,是德国泡尔生(1846—1908)的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的一部分。
泡尔生是柏林大学教授,康德派哲学家。
其哲学观点是二元论,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调和直觉与经验、动机与效果、义务与欲望。
中文本《伦理学原理》是蔡元培从日文转译,1909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蔡译《伦理学原理》,除序论和导言外,共九章。
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伦理学,以这本《伦理学原理》为教材。
多数同学对于哲学不感兴趣,听课不甚专注,唯有毛泽东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勤作笔记。
毛泽东还根据书中的一些观点,写了篇《心之力》的文章,杨先生给打了100分。
在杨韶华归还的这本《伦理学原理》上,毛泽东逐句圈点,画了许多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
全书共约10万字,毛泽东写有12100余字的批语,批注时间是1917年下半年。
毛泽东的批语及原文,已经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湖南省委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
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绝大部分是表达他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一些观点的引申和分析;小部分是对原著论述的赞同语和一些章节段落的提要。
凡原著中合乎自己观点的地方,毛泽东必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说与吾■陈晋毛泽东读书,有详有略,有经有权。
浅谈新闻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

浅谈新闻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作者:赖晓红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动机与效果是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评价的重要概念,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进行道德评价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本文结合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试探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模式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并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为例,尝试对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道德评价;动机;效果媒体为了商业利益炮制虚假新闻固然有违职业道德,但媒体为了披露事实真相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又应如何评价?媒体维护公众知情权是其负责任的体现,但媒体用非正当手段获取事实真相的行为又该如何看待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错综复杂。
评价新闻传播活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看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动机,还是看报道活动实际达到的效果呢?如何正确评价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评价有一对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动机与效果。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效果是行为结束时的客观后果。
因此动机构成道德行为的起点,效果则是行为的终点;动机总要指向并转化为效果,效果也总是一定动机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物。
①历史上,对于行为善恶评价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动机论与效果论两种对立的观点。
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是动机论的最早代表。
他把动机与效果对立起来,只强调动机对于道德评价的作用,否认以效果来评价行为。
汉代的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明确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善恶,主要看他是否出于善良的动机,而不在于功利效果。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动机论最著名的代表。
他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良的,并不是因为它引起或者产生好的后果,只是因为它的活动致力于善。
绝对的效果论者则认为无论主体做出某一行为的动机如何,行为的善恶应完全取决于行为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是一种以理性原则和道德准则为基础的伦理体系。
在这个
体系中,道德评价是对一个人的行为、决策和动机进行评判和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包括对行为效果和动机的评价,而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首先,行为效果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为效果是指一个人的
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结果。
道德评价基于行为效果可以区分行为的
善恶和优劣。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他人的痛苦和伤害,我们可
能会认为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予他人乐观和
好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行为效果对于道德评价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衡量其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一
个重要指标。
其次,动机也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机是指一个人行为背后
的目的和动因。
动机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一个人的动机是产生其中一
种行为的原因,其道德价值的高低与行为效果有密切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
动机是出于善意和利他主义,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动机是正直和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自私和邪恶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动机是不
道德的。
因此,道德评价不仅仅关注行为的结果,还关注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一个人的行为效果可能影响他的动机,而一个人的动机可能影响他的行为
效果。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为了追求私利,他可能会采取不道德的
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从而导致不良的行为效果。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
机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他可能会采取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从而产
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因此,行为效果和动机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评价。
总之,伦理学原理强调道德评价是对一个人的行为、决策和动机进行评判和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包括对行为效果和动机的评价,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行为效果对于道德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揭示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结果。
动机对于道德评价也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揭示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因。
行为效果和动机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