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合集下载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xx评价一、什么是xx评价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

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

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xx评价的标准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

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

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

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

道德的基础与动机

道德的基础与动机

道德的基础与动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涉及个体的行为准则、伦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

道德的基础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同时,道德的动机也是道德行为发生与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

道德的基础来源于人类的本性,人们天生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

这种本性使我们有能力分辨善恶、对不同行为做出评判。

例如,当我们看到有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同情和愤怒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对道德的敏感。

此外,人类还有一种天赋的社交本能,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寻求认同和互动,这也推动着我们追求道德。

然而,道德的基础并非完全取决于人类的本性,社会环境也对我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规范、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等因素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于孝道和尊重老人的观念非常重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更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性。

因此,道德的基础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道德行为的动机十分重要,在人类行为中,动机是决定我们选择和坚持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人们在追求道德行为时,往往会受到外在和内在的动机驱使。

外在动机可以是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和社会期望等。

人们会因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避免他人的指责、保持社会地位等而选择道德行为。

此外,内在的动机对于道德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

内在动机源于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信念。

一些人天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们会出于善良的本性而选择道德行为。

此外,道德行为也常常与个人的道德自我认同相关。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行为者时,他们有更强的动力去持续地表现出道德行为。

然而,道德的动机并非总是单纯的善意行为。

有时候,人们也会出于个人利益或欲望的驱动而做出道德行为。

这种情况下,道德行为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善意,而是出于利益交换、社会声誉或其他动机。

这种名为“假道学”的行为突显了人类行为中的复杂性和动机的多样性。

道德动机名词解释

道德动机名词解释

道德动机的名词解释1. 引言道德动机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或决策时,驱使其选择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它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促使人们根据道德准则来思考和行动。

道德动机是人类社会中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道德动机的内涵2.1 道德与动机道德是指对于善恶、正误等价值判断的规范。

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务、责任等方面。

而动机则是指驱使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原因或目标。

2.2 道德动机的概念道德动机是指在个体决策和行为中起到推动作用的道德理念、信念或情感。

它是人们选择遵守道德准则并采取道德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2.3 道德动机与其他类型的动机区别与其他类型的动机相比,道德动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在性:道德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信念、价值观和情感,而非外部奖励或惩罚。

•自主性:道德动机使个体能够自主选择遵守道德准则并行使道德行为,而非被迫或强制。

•社会性:道德动机涉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福祉。

3. 道德动机的作用3.1 促进个体发展道德动机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使道德行为,个体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

道德动机还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3.2 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动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当个体内心存在强烈的道德动机时,他们更倾向于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3 促进社会进步道德动机对于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当个体内心存在道德动机时,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改革。

这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4. 道德动机的培养4.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个体道德动机的重要途径。

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引导他们遵守道义、关心他人,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道德动机。

4.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培养个体道德动机的关键环节。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标签:道德动机;功利主义;斯坎伦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论往往对道德动机有很重要的论述,笔者主要考察现代伦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三种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特别是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

一、《功利主义》中的道德动机功利主义对于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将主要对约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义》进行考察。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论述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问题时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道德动机问题。

穆勒说,人们遵守一个道德标准或者说人们内心中存在一种道德感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感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终约束力”。

这种内心的感情不是别的,就是良心,人们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也是由于良心的缘故,穆勒说对于没有这种感情的人来讲,也就谈不上什么内心感情的约束力,人们就不会去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同时也不会去考虑其他道德标准,就是说没有道德感,对道德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

穆勒说,人们心中的这种感情是稳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种稳固的基础,“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要和我们的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

这种稳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力量来源,人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标准的力量来源,这是我们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种社会感情,没有了要和我们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的愿望是不是很遗憾、很失落。

道德评价中动机论的不足之处

道德评价中动机论的不足之处

道德评价中动机论的不足之处
动机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和驱动力。

虽然动机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下所述:
1、简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动机论往往只关注行为的动机和
驱动力,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更加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这样的简化可能导致对行为的解释不够准确和全面。

2、忽略了人类行为中的自我决定因素。

动机论认为人类的行为
是由外部因素所驱动的,忽略了人类行为中的自我决定因素。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往往是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决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3、无法解释非理性的行为。

动机论主要关注人类行为中的理性
动机,而对于非理性的行为,比如冲动、狂热等,动机论的解释力度较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4、过于简化了社会行为。

动机论往往将社会行为简单地看作是
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然而,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因此,动机论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但它的局限性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寻找更加全面、综合的解释方式。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目的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人们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出发,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行为。

本文将探讨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并探索其深层次的意义。

一、动机是道德行为的源泉道德行为产生的动机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自我利益。

个体可能从道德行为中获得个人的利益,比如道德行为可以增加社会声誉、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名声,或者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感激。

此外,个体可能出于满足自身情感和道德心理的需要,比如内心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这种动机是道德行为的表面动机,但也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然而,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可能源于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痛苦,出于同情和怜悯之心而采取行动,以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这种动机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彰显了道德行为的高尚性质。

它不仅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能够激发更多的道德行为,传递出一种良性循环的力量。

二、道德行为的目的有何意义道德行为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和满足个人、他人需求上。

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道德行为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从小事做起,关注他人,个体可以培养出责任感、道德意识和良好的价值观。

道德行为的经历和实践可以塑造个体的品格,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处事能力。

从长远来看,道德行为推动了人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道德行为对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使得人们能够相互信任、合作和共同发展。

它建立了社会秩序和规则,减少了冲突和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共识。

在一个道德价值观普遍得到尊重和实践的社会中,个体和群体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

最后,道德行为对于塑造文化和积累社会资本具有长远影响。

道德行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它定义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代代相传、一脉相承,道德行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和道德风俗。

论道德动机——过程哲学如何为道德动机提供根据

论道德动机——过程哲学如何为道德动机提供根据
旨趣 在 于 关 注道 德 动机 , 为 此 目的 必 然要 追 问什 么是 道 德 这 个 问题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0 1 —1 0
作者 简 介 : 陈伟 功 ( 1 9 7 2 一 ) , 男, 山西太原人 , 讲师 , 博士 , 主 要 研究 伦 理 学 、 政 治 哲学 、 法 哲 学 。E — ma i l :c h e n we i g o n g @b i s u . e d u . c n
第3 7卷 第 1期
2 0 1 7年 2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SHANGRAO NORM AL U NI VERSI TY
Vo 1 . 3 7. NO . 1
Fe b . 2 0 1 7
论 道 德 动 机
过 程 哲 学如 何 为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德 动机 提 供 根 据
3 6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种 对 自然 伟 力 的 尊 崇 , 这是一种远见 , 正 是 这
种远见才能培养人 的道德动机[ 8 l 】 3 。
1 . 情感要建 - , V在 理 性 明 察 的 基 础 上

道 德 动 机 源 于对 自然 伟 力 的 尊 崇
怀特海显 然 把道德 与情 感 ( 当 然 包 括 同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2 2 3 7 . 2 0 1 7 . 0 1 . 0 0 6
我们为 什 么要选 择 在道 德上 是 善 的、 应 当 的 行 为 ?究 竟 什 么 行 为 在 道 德 上 是 善 的 、
应 当 的 ? 关 于 道 德 哲 学 上 的 这 两 个 基 本 问 题 删 , 有些哲 学家认为 , 现 代 道 德 理 论 并

斯坎伦论道德动机及对效益主义的超越

斯坎伦论道德动机及对效益主义的超越

摘要摘要斯坎伦在《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一书中,提出了他独特的契约主义道德理论,他的理论受到了罗尔斯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在批判和质疑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实质性的内容,以人与人之间行为的正当与不正当性为焦点,以理由为中心,提出了其道德动机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是由它所依据的道德原则能否被其他人合理的反对来决定的,那么人们有何理由去寻找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原则,并且有动机去遵从这个规范性的道德原则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就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进行简要的论述,并分析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较之效益主义在理论根源和内容上的合理性超越及其意义。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从传统到当代社会契约论的转变部分,介绍了斯坎伦所提出的道德动机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是从传统的社会契约论过渡到当代的道德契约理论的,为后面道德动机理论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及其特征,主要论述了道德动机理论的四个特征。

第四章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对效益主义的超越,主要从理论根源和内容两大方面来阐述。

第五章对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的评价及现实意义,主要总结了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并分析了他的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观点,从他对效益主义的超越上来为其道德动机理论辩护。

关键词:斯坎伦;道德动机;契约主义;效益主义;超越性AbstractABSTRACTScanlon proposed his unique contract socialist moral theory in his work named What We Owe to Each Other.His theory had been influenced by Rawls and Kant's thoughts.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questioning utilitarianism,he put forward more substantial contents,focusing on the legitimacy and misconduct of human behavior and put forward its moral motiv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center of reason believing that whether people's behavior being justified or not is based on the moral principles that can be decided by other people's reasonable opposition.Then it is important that people have reason to find a set of ethical principles that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and to motivate them to comply with this normative moral principle. In this paper,the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s of Scanlon is briefly discussed,and the analysis of Scanlon’s moral motive theory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of reason and content.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chapter,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 proposed by Professor Scanl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ract theory.It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o the contemporary moral contract theory,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s.The third chapter,Scanlon's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mainly discusses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motivation theory.In the fourth chapter,the moral motive theory of Scanlon's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efficiency is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oretical roots and content.In the fifth chapter,the evalu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canlon’s moral motive theory are summarized.Scanlon’s moral motivation theory of the advantages and possible bias, and analysis of his the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 significance.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Scanlon's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s,and from his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liberty toAbstractdefend his moral motive theory.Key Words:Scanlon;moral motivation;contractualism;utilitarianism;transcendence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现状 (3)1.3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6)1.3.1理论意义 (7)1.3.2现实意义 (7)第2章从传统到当代社会契约论的转变 (9)2.1对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回顾:从霍布斯到康德 (9)2.2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复兴和当代道德契约论的发展 (12)第3章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及其特征 (15)3.1人们是为道德考虑所推动的 (16)3.2道德动机的社会合作性 (17)3.3道德动机的实质性说明 (17)3.4道德动机的重要性和优先性 (19)第4章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对效益主义的超越性 (22)4.1道德理论根源上的超越 (22)4.1.1效益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弊端 (23)4.1.2效益主义的幸福论的困难 (23)4.1.3由个人的功利向社会的功利推导的随意性 (24)4.2道德动机内容上的合理性超越 (24)4.2.1道德动机的来源上的超越 (25)4.2.2道德动机的实质性说明上的超越 (27)4.2.3相互合作性超越最大幸福的单一性 (28)4.2.4义务论对目的论的超越 (29)目录4.2.5动机论对后果论的超越 (30)第5章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之评价及超越的现实意义 (32)5.1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对罗尔斯契约理论的批评和发展 (32)5.2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的评价 (33)5.3超越之现实意义 (36)第6章结语 (38)致谢 (39)参考文献 (40)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3)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托马斯.斯坎伦(T.M.Scanlon,1940-),是当前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道德哲学家之一,是约翰·罗尔斯最得意的学生,也是在罗尔斯之后道德契约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68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自然宗教和道德哲学等课的教授,并且担任了著名哲学刊物《哲学与公共事务》(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的副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标签:道德动机;功利主义;斯坎伦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论往往对道德动机有很重要的论述,笔者主要考察现代伦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三种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特别是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

一、《功利主义》中的道德动机功利主义对于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将主要对约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义》进行考察。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论述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问题时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道德动机问题。

穆勒说,人们遵守一个道德标准或者说人们内心中存在一种道德感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感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终约束力”。

这种内心的感情不是别的,就是良心,人们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也是由于良心的缘故,穆勒说对于没有这种感情的人来讲,也就谈不上什么内心感情的约束力,人们就不会去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同时也不会去考虑其他道德标准,就是说没有道德感,对道德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

穆勒说,人们心中的这种感情是稳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种稳固的基础,“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要和我们的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

这种稳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力量来源,人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标准的力量来源,这是我们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种社会感情,没有了要和我们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的愿望是不是很遗憾、很失落。

可见穆勒对道德动机问题非常有研究,功利主义虽然争议颇多,但长久不衰不能说毫无道理。

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的道德动机自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问世以来,就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一直是德性论的重要著作。

在人们推崇的同时也在深入地讨论它的观点,而且事实上人们在研究康德的伦理学时总觉得他的理论在解释道德问题时的后劲不足。

他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讲道,道德形而上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考察先天地存在于理性中的实践原理时少不了它,更重要的是假如我们不知道正确判断道德的最高规范,那么应该存在于我们身上的道德性就会受到败坏。

即使是有些东西在道德上来看是善的,但是若说它恰巧符合道德法则还不足以具有道德感,必须是出于义务,为了道德法则本身的缘故才具有道德价值。

在康德看来,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在于,这个行为是出于义务而行动,“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敬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

行为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做这个行为时的动机是出于义务,出于道德法则本身,即使是恰巧符合义务也不能称作道德性,那些恰巧符合义务的行为,行为的动机有可能就不在于道德法则本身,不是出于义务而行动。

义务是一种就自身而言即是善的、其价值超乎一切东西的意志条件。

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就在于做这个行为时的动机是出于义务,而且是只有出于义务,为了道德法则本身的缘故,其他的动因必须为义务让路。

牟宗三先生对康德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对康德的德性论有深入的体会,他说有些事情是需要证据的,有些事情与证据无关。

比如说我们中国的老观念,父母去世时子女不能戴金框眼镜,不能穿绸缎衣服,只能穿麻布。

有人就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戴金框眼镜?为什么不能穿绸缎?你可以戴金框眼镜也可以戴别的,可以穿麻布,也可以穿绸缎,有什么分别呢?这样一来,我们的孝道是不是给否定了?孝道需要去哪里找证据?时至今日,葬礼上的孝子一直都是披麻戴孝,笔者未见特例。

“道德问题与证据无关,只能自己做证,不能问为什么。

你一问为什么,你就不是人,而是禽兽。

”老先生的话值得反思,有些人生而向善,后天道德修养高度自觉,一辈子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的问题,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偏离道德性这根“准绳”,就像有许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用到法律,因为他们是良好公民、守法公民,法律对他们真的好像没什么用处。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针对他们取消法律,针对他们取消道德教育活动,他们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很多事物的价值是轻易发现不了的,直到失去的那一刻。

那些从没和法律打过交道的人,法律的存在间接地与他们发生关系,法律的存在保证了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法律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德性也一样,并不是所有人的道德修养都达到非常自律的状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向善,而且人们的道德修养都是伴随着“为什么”的道路成长起来的,追问道德上的“为什么”正是为了更好地使人成长为“人”。

三、《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中的道德动机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

1982年,他发表了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论文《契约主义和功利主义》,使之成为继约翰·罗尔斯之后非自利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998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系统阐述和总结了他的契约论思想。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非常注重对道德动机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契约论思想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他的契约论思想是说“一个行为如果其实施在那种境遇下会被一般行为规则的任何一套原则所禁止,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不正当的;这种一般的行为规则是没有人能有理由将其作为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意见之基础而拒绝的”。

在这里“意见一致的各方被假定为不仅是在寻求某种好处,也为寻找原则的目标所驱使”。

寻找某种好处包括相关的各方的利益,包括道德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

我们看一下卢梭对社会契约的阐述:“力求寻找到一种联盟,以集体的力量保护每一成员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每一个人都与其他的人联合在一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所以这里的寻求各方的好处和“契约”的最初概念是一样的。

关于斯坎伦更重要的道德动机在于另一个动机,即寻找原则,寻找其他人无法有理由拒绝的原则,这是我们行动的理由。

我们知道功利主义的吸引力在于,作为一种道德理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具有道德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这个行动标准从道德之外来思考的话也具有重要价值。

斯坎伦的“无人能有理由拒绝的原则”也提供了一种双重价值,所以斯坎伦的道德动机,前一种包含于后一种道德动机中,寻找他人无法有理由拒绝的原则在保证道德优先性的前提下,给其他价值也留有空间。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能够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作为契约论思想的道德动机基础。

斯坎伦关于道德动机基础的问题可以从说服力的角度来理解,斯坎伦的契约论对于传统契约论者来说理解起来显得有些困难,这个“说服力”不是别的,就是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判断的说服力,对行为正当与否的追问在于对他人的多大程度上的说服力。

我们已经知道斯坎伦的契约论推理方法,如果一个行为不能够被没有人能有理由拒绝的原则所拒绝的话,这个行为就是正当的。

对他人的说服力就是要求你的正当性是可以向他人证明的,如果一个行为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任何原则都无法向他人证明你行为的正当性,行为就是不正当的,你的行为对他人就没有说服力。

斯坎伦的契约论的道德动机基础就是“能够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人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把“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这个观念作为我们思考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

斯坎伦的理由观所强调的无人能有理由拒绝的理由区别于他人实际上愿意接受的理由,因此“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与他人实际上愿意接受的理由向他人证明你行为的正当性是不一样的,实际的一致意见并不能成为思考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财产造成各不相等的损失,损失较少的那部分人由于没有财产损失较大的那部分人严重,可能感到庆幸,但是损失较少的那部分人接受了你行为被证明是正当的这一事实,并不就是说这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

四、对斯坎伦契约论中道德动机的进一步说明一个行为是不正当的,不能够对他人进行可证明正当性的说服,我们就有了不去做这个行为的理由。

当我们要去做这个行为时,他人可能无视你的行为的正当与不正当,也可能用这个理由对你的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反驳。

不管他人反对你的行为还是无视你的行为,只要去做这个行为,这个不正当的理由都始终存在,即其他人是可以有理由反对该行为的。

斯坎伦将他的契约论关于道德动机的论述称为“制裁模式”,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就要避免做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事实上有时会被一些具体的场景触动,比如说“某人正处于危险中”,“他需要有人帮助”,受一种责任感的驱使,如果说我们没有去做我们应当做或感到很想要做的事,那么这种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的模式就会在心中产生。

斯坎伦的契约论的形式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有关联,就像第一点中所讲,他人可以有理由反对你所做的事,不管他人有没有真的去反对。

我们都知道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最大幸福的标准作为一种道德理论,人们运用它,则符合道德价值标准;从道德之外来说,符合人们的价值标准。

人们终其一生实现梦想,突破自我,发现快乐和幸福的宝贵,即使是那些没有把最大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标准的人,也不否认快乐和幸福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功利主义者,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对他们的行为道德性做理论解释时经常不得不搬出功利主义,不管他们是把功利主义中的“功利”一词用作通俗的字面意义上的功利还是正确地熟知功利主义是关于快乐和幸福的规范伦理学。

功利主义在道德之内和道德之外均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应用价值,斯坎伦说功利主义在我们这个时代对道德动机做了重要实质性的说明。

但是就功利主义来讲一个行为会增加总的幸福,却不能够推出或者保证行为是正当的。

例如,某个小镇上发生了一件致使民众骚乱的犯罪案件,嫌疑人一直没有落网,民众示威并扬言如果警察在限定时间内还找不出罪犯,他们将发起暴动。

警察长是一位忠实的功利主义者,他知道暴动发生后,镇上发生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他也知道短期内抓住嫌犯不太可能,而镇上恰好有一位无亲无故的流浪者,警察长知道那个犯罪案件与他无关,但一旦诬陷他,并对外宣称罪犯已经找到,就可以平息民众的骚乱,这是能够带来最好结果的选择。

最后,警察长捏造证据,抓捕流浪汉,小镇回到从前的平静。

这件事警察长的行动带来了最大的功利,但他惩罚了无辜者是不正当不道德的。

“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这个事没有人不会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