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北京的匾额

合集下载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我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額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辞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识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的鸟牲。

我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史载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台礼天,榜名“灵台”,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匾额的雏形。

宫殿内:故宫匾额,多为清代帝王书,史上最全版!

宫殿内:故宫匾额,多为清代帝王书,史上最全版!

宫殿内:故宫匾额,多为清代帝王书,史上最全版!养心殿后殿西次间西门华滋堂咸丰御笔养心殿前殿东次间北室化日舒长光绪御笔之宝体顺堂东梢间西壁含和履中慈禧书沈阳故宫清宁宫嘉庆御笔储秀宫正殿西隔扇观象通乾潘祖荫书养心殿后殿东次间南窗上舍谟吐忠光绪御笔之宝漱芳斋后殿东隔扇上高云情乾隆御笔之宝漱芳斋后殿西梢间小戏台风雅存乾隆御笔长春宫正殿北内檐德洽六宫铜质乾隆御笔之宝养心殿正殿宝座两侧咸丰宸翰储秀宫西次间西隔扇上仁智之居慈禧书大佛堂匾额万寿无疆养心殿随安室内仁者寿养心殿正殿内檐正门北向日监在兹咸丰御笔养心殿前殿西梢间南室三希堂乾隆御笔储秀宫东次间西隔扇上荣镜无外慈禧书坤宁宫冬暖阁喜床上养心殿后殿正间乾元资始光绪御笔之宝皇极殿正殿南内檐隆万化光绪之宝储秀宫西次间背内檐上蕙风兰露慈禧书文渊阁内宝座上方汇流澄鉴养心殿后殿东次间北壁天行健慈禧皇太后之宝颐和轩正殿太和充满乾隆御笔之宝养心殿前殿东梢间北室随安室光绪御笔体顺堂正殿北壁绥德安家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养心殿后殿东次间东门自强不息光绪御笔之宝储秀宫东次间北内檐上镂章霞布慈禧书养心殿后殿正间西花罩上庄敬日强光绪御笔之宝养心殿正殿雍正御笔乐寿堂仙楼与和气游重华宫西庑浴德殿抑斋乾隆御笔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匾额为复制品乾清宫明间交泰殿明间体顺堂西梢间门上延福光绪御笔之宝体顺堂东梢间东壁尧饮舜舞徐郙书翊坤宫正殿北内檐有容德大慈禧书体顺堂正间西门上永天庆慈禧书养心殿后殿东梢间炕罩又日新慈禧体顺堂西梢间床上方与福相迎光绪御笔之宝储秀宫西次间东隔扇上云霞焕彩潘祖荫书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皇极殿东二间北内檐圣膺嘉佑慈禧书养心殿前殿东次间北室寿寓春晖储秀宫东次间东隔扇上顺时施宜梁耀枢书体和殿正殿北内檐体一苞元慈禧书养心殿后殿东梢间门上毋不敬光绪御笔之宝养心殿后穿堂屏门北向东面:大有西面:咸宜咸丰宸翰养心殿后殿西次间北壁昕宵勿怠慈禧御笔之宝皇极殿东壁椒风嘉祥光绪之宝养心殿工字廊积学储宝光绪御笔之宝皇极殿东次间北内檐九如凝厘光绪之宝乐寿堂北内檐乾隆御笔之宝储秀宫正殿西隔扇上履端举正潘祖荫书崇敬殿乐善堂乾隆皇四子宝亲王崇敬殿东暖阁意叶心香康熙建福宫东次间伉俪昭徽咸丰同道堂东梢间虚清养心殿西暖阁佛堂大圆觉继德堂东次室知不足斋嘉庆毓庆宫味馀书室月洞门味余书室继德堂乾隆敦本殿西暖阁佛堂调御能仁嘉庆储秀宫正殿南内檐大圆宝镜慈禧书储秀宫正殿东门上道志和声梁耀枢书贞顺门内怀远堂精卫通诚瑾妃敦本殿履道安敦乾隆御笔敦本殿笃祜繁禧八征耄念之宝永寿宫前殿令仪淑德乾隆御笔之宝雨花阁底层称智行层,悬乾隆御题“智珠心印”匾额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雍正养心殿前殿后夹道两端门登祥荐祉咸丰御笔体顺堂正殿前内檐福喜盈积光绪御笔之宝体顺堂正间东花罩祥开麟趾潘祖荫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皇极殿仁德大隆慈禧"数点梅花天地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皇极殿西二间北内檐亿龄祉*福慈禧皇极殿西二间南内檐仁涵芝草皇极殿西次间北内檐璚琯添筹光绪咸若馆寿*国天台乾隆咸福宫前殿内职钦承乾隆翠云馆东室养云养心殿正殿东暖阁后西间如意宝华殿敬佛建福宫东室不为物先乾隆永和宫东稍间居之安瑾妃端康皇太妃御笔之宝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诗书传家”大拍平台爱我你就拍拍我吧!-------------------------------中国书法网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每日与您分享有营养的书画图文官方微信号:shufacom。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建筑的眼睛公开的荣耀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

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

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古代著名匾额

古代著名匾额

古代著名匾额古代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匾额,指挂在门框或墙壁上的横幅,上面刻有语言文字,寓意吉祥吉庆,起到点缀居室空间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匾额被后人记录在案,传承至今,值得我们珍视。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著名匾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华盖山华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又名升龙山,是明代太监、文学家王守仁登临之地。

王守仁精通字画诗词,静心观赏山水名胜,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手稿和诗篇。

华盖山匾额,为王守仁所题,由李成寿书写。

匾额寓意为“华盖福地”,是王守仁对这个山岳胜景的赞美。

今华盖山匾额已损毁,但王守仁的文学成就却使他成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巨匠。

二、紫禁城紫禁城匾额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紫禁城匾额有三个:正门匾为“午门”,内城匾为“乾清宫”,宫殿前面那个匾额为“保和殿”。

这些匾额体现了明清宫廷建筑的雄伟和庄重,同时寓意着国家的权威和威严。

这些匾额一直在紫禁城内屹立,见证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三、大雪山大雪山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匾额上题字“盛世祥云”,寓意为瑞气盈门、国泰民安。

这个匾额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因为山峰高峻,若似立于云中,故名“盛世祥云”。

大雪山并不是我国最高的山峰,但因皇帝亲题匾额,因而名扬天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孔庙门额孔庙是儒家文化的圣地之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门额是山门上的横匾,寓意为守执中庸、尽在其中。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巨匠,他的教诲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孔庙门额的每个字都是曾经的帝王亲笔所题,因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门额之一。

五、梨园梨园匾额是清雍正皇帝赐给北京京剧“梨园”的名号。

梨园剧团成立于八旗官营,是中国京剧的起源地。

梨园匾额题词“梨园飞扬”,寓意为梨园剧团的风华正茂,激扬文艺之风。

梨园匾额见证了中国艺术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感叹历史和文化的无穷魅力。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匾额,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宫联匾导读

故宫联匾导读

故宫联匾导读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每一块联匾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内涵,为游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观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故宫中著名联匾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一、协和殿门联匾:“文治武功”协和殿是故宫的主殿之一,而“文治武功”则是门联匾上的四个大字,这四个字表达了古代帝王的治国理念。

其中,“文治”强调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治理,而“武功”则强调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这一联匾的含义是,希望通过文化和武力的结合来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安全。

二、太和殿匾额:“春秋有鸟”太和殿作为中轴线上的主殿,其匾额上的“春秋有鸟”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鸟类的崇尚和敬仰。

在古代,人们认为鸟类可以代表吉祥和福气,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这个联匾的含义是,希望国家和民众能够享有吉祥、繁荣和幸福的生活。

三、乾清宫匾额:“清修雅养”乾清宫是皇帝的居住地,匾额上的“清修雅养”四个字表达了皇帝对自身修养的追求和要求。

这个联匾的含义是,希望皇帝能够以清廉自守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并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四、宁寿宫匾额:“乐道安居”宁寿宫是后妃居住的地方,匾额上的“乐道安居”四个字寓意着希望后妃们能够快乐地修身养性,并安居乐业。

这个联匾的含义是,希望后妃们能够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以及追求道德和精神的满足。

五、坤宁宫匾额:“柔和静虑”坤宁宫是皇后的居住地,匾额上的“柔和静虑”四个字体现了皇后作为家庭核心的特殊地位。

这个联匾的含义是,希望皇后能够以温柔、宁静的态度来处理家庭事务,并且保持内心的平静。

通过这些联匾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每一个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意义和故事,它们与故宫的建筑和风貌相辅相成,共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当您游览故宫时,不妨仔细观察每一块匾额,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历史的沉淀和庄严的氛围。

故宫联匾导读完毕,本文为您带来一次文化之旅,希望能够为您的故宫之行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历史趣闻中国故宫匾额上的满文都写了一些什么?

历史趣闻中国故宫匾额上的满文都写了一些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故宫匾额上的满文都写了一些什么?导语: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一定都看到过各个大殿和大门上的匾额。

所谓匾额,横者为匾,竖者为额,无论横的竖的,我们会看到满汉两体的殿的名称或门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一定都看到过各个大殿和大门上的匾额。

所谓匾额,横者为匾,竖者为额,无论横的竖的,我们会看到满汉两体的殿的名称或门的名称,至于汉字,大家都会认识,而像蝌蚪一样的满文,恐怕能读出来、讲出来的人就极少了。

清代,满人入主中原,将原明朝的匾额全部换掉,全部写上了满汉两体文字。

比如乾清宫,这是清代皇帝的寝宫,是乾清门内正中的大殿,殿内的正大光明匾,还曾起到过决定皇位继承人的作用。

自雍正起,至咸丰止,所有的皇位继承人都会有皇帝预先写好,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待驾崩后,再公之于众,称为秘密立储制度。

那么我们看乾清宫额上的满文拉丁语转写为“kiyancing gung”,其实就是乾清宫的满语音直译。

我们再看储秀宫,是紫禁城里西六宫之一。

储秀宫在清代历史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慈禧太后就是由此发迹的。

咸丰二年,慈禧被选入宫中,封为兰贵人,居于储秀宫的丽景轩,咸丰六年生下了同治皇帝,才有机会掌握晚清48年的大权。

光绪十年,慈禧为了庆祝五十岁的寿诞,特意移居于此,感念自己的发祥之地。

除了慈禧,末代皇后婉容自入宫后也一直居于此处。

储秀宫的满文拉丁语转写为“cusio gung”,也是储秀宫的满语音直译。

所谓宫就是“gung”,那么各大殿又是什么样呢?比如养性殿,在今天珍宝馆的宁寿宫内,是乾隆皇帝给自己养老建造的居所,满文拉丁语转写为“yangsing diyan”。

再比如太极殿,是紫禁城里西六宫之一,它生活常识分享。

趣谈老北京匾额

趣谈老北京匾额




向认 为 门 脸 儿 铺 面 好 比 人 的脸 面 不 但 要 整 修 装 饰 的 得 体 与 所 经 营 的 品 种 项 目相 称 而 且 还 要 有个 富有含 义 而 又 响 亮 的字
、 .
五 十 年代 后


扫而 光


早 些 时 候 许 多做 买 卖 的 人 并 没 有 多 少文 化 底 子 但 是 这 并





官 员 据 说 文 武 百 官的朝 靴 就 是 内联 升 所 制 清 朝 末 代 皇 帝 登 基


中 的六 必 居 酱 园 花 汉 ; 香 蜡 铺 和 新街 口 南 大 街柳 泉 居 的匾 额 也
、 ,
坐 殿 穿 的 也 是 内 联 升 的 鞋 时 至 今 日 历 经 14 0 多年 保 留 至 今
, ,
馈赠
亲 友 饶 有冀 致


货品 可 贵 买 完 回




在 再 朱聊

聊 这 些金 字招 牌 背后 的

些故 事

文 / 刊特 约 记 者 陆 杨 本 老 北 京 人 管商铺 的 前 门 叫做 门脸 儿
、 . ” ”

也 叫 铺面



商人


实 江 朝 宗 的 匾 多 是 由颜 玉 泰 代 笔 的 lEl 时 所 谓 名 人 嘱 笔作

号 否 则就 等 于 有脸 无 眉 而 字 号 必 求名 士 命 名 : 匾 额 必 由书法 家


不 耽误他 们起 字号

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

匾额文化【简谈中国匾额文化】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是悬挂在门或墙上部,题有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的文字的长方形的横牌。

其中“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也有一说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到现如今,俗统称为匾额。

一般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

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额因其用辞雅练,书法精美,雕刻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章从匾额的产生、种类、作用三个方面对匾额文化进行浅易探讨。

一、匾额的产生匾额产生的历史原因。

匾额生而为治国,在匾额孕育形成的过程之中,就已融入了国家意志,已经具有了行使治国效能的内涵。

匾额,从夏朝至战国历近千年形成,是古人治国理念与借鉴具体形式融合的结晶。

在理念上有从古代“刊山表木,以定山川”国家标志演化而来的痕迹,也有受殷商天子铸钟鼎铭文的影响,在长方形及竖写文字上,则明显脱胎于竹简木牍,而这些都体现着国家意志。

匾额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先秦“名学”。

匾额的生成是以孔子“正名以正政”,“名正言顺”的名学思想为核心。

孔子的“正名以正政”说,成为治国的重要理念。

它的三个基本论点是:“用‘名’来识别万物,以‘名’来区分贵贱尊卑,用‘名’来褒扬良善。

”这种“正名”之说也被后人引入到匾额形式之中。

匾额长方形用以显其正,而必须悬于门首之额,也是取其正中之意,表示着正统、正宗、正气和正派。

二、匾额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匾额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质地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①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老北京的匾额
作为金、元、明、清四代的首都,北京有着悠久的都城史,其间兴建了大量的皇家宫殿、寺观、祠庙、书院、会馆、店铺、宅地以及园林。

这些建筑上多缀有匾额,以标明其名号、涵盖其功能或起到褒扬、彰显的作用,匾额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史籍中曾记有秦汉时期宫殿建筑一些名称,如未央宫、宣室殿、清凉殿、天禄阁、石渠阁、承明殿、金马门、麒麟殿等,从记录中推测,此时的建筑已经有了题名的做法,这也是匾额的雏形。

紫禁城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南北朝书家羊欣在《笔阵图》中记有:“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

”可知萧何是见于著录的早期题匾者。

而且,最初的匾额以竖匾居多,后逐渐转变为横式,匾额悬挂的范围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外的多悬于皇家宫殿、寺庙祠堂、亭台楼阁、书院会馆、店铺门面等,而室内的则为深宅大院、建筑群之内。

按材料划分,有石刻匾额、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匾额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多出自历代名人和书法家之手,而且根据用途和时代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从现存的匾额来看,其用途大约分为古迹题额和商店牌匾。

民国之前,古迹题额以“御笔”最多,其余者为身份显赫的翰林书家之作。

“御笔”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紫禁城乾清宫中
“正大光明”匾额,此匾宽4.4米、高1.3米,原为清世祖顺治书写,结体苍秀,灵动自然,今悬者为乾隆帝摹本。

最初由顺治皇帝书写,出于勉励自身及训导子孙之意,后因政治的需要,此匾额协助完成了雍正帝之后的皇帝秘密立储制度。

除皇家匾额外,旧京的牌坊也甚多,著名的有西单牌楼、东单牌楼、国子监的成贤街坊、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坊等,牌坊上的题字也均出自名家之手。

民国时期,匾额在形制上与清代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之前的样式,但也涌现出一些带有时代特色的新匾额,例如,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紫禁城神武门换上了政坛书家李煜瀛以颜楷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字体大气磅礴、超越古今,此五个大字与紫禁城相得益彰,在时人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在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将原北京内九城城门满汉文匾额换下,请前清翰林、杭州名士邵章重新题写,并将字体制成石匾镶嵌,九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而据民间流传,随后新建的城门——“和平门”原名为“兴华门”,其匾额为奉系军阀张作霖花300块大洋求津门名家华世奎所书,后因“兴华”之名与革命烈士李大钊女儿星华之名同音,似有不详之意,故更名为和平门,匾额还请邵章题写。

在民间,北京人把用作商业的房屋称为“门脸儿”,也称“铺
面”,经营者不仅要将“门脸儿”装饰得体,还要起上一个响亮的名号,并请名书法家专门题写,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好的匾额不仅能吸引过往者的品头论足,还能招徕潜在的生意,所以商家对自己的匾额非常重视。

科举时代,一般的店铺喜用正统的颜或欧体楷书,一是楷书容易辨认,二来饱满的楷书象征着物阜年丰,财源茂盛。

陆润庠题写“荣宝斋”匾额
进入民国,全国各地的硕学鸿儒、书画名家汇聚京城,这也为店家题写匾额提供了便利,书写者除包括恪守传统的前清翰林外,还出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碑派书家作品,这些风格迥异的牌匾在旧都的街市之上,争奇斗艳,绽放异彩。

据老北京人回忆,匾额中最为出名的是地安门外由郑孝胥书写的“为宝书店”。

这四个大字写得法度森严、笔力凝重,刚劲中现婀娜,柔媚中存劲健,为京城匾额中之最耀眼者,惜今已不存。

现在全国通用的“交通银行”匾额也是他的杰作。

其次是以魏碑见长的铜山张伯英题写的琉璃厂“富晋书社”匾额,字体潇洒飘逸、镕铜铸鼎,集北朝碑版于大成,琉璃厂“墨缘阁”“观复斋”也为其所书。

再者还有在京城中有无匾不恕之称的冯恕书写的张一元茶庄匾额,字体宗法鲁公,苍劲饱满,且带有行书笔意。

以上三人之作品,均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题匾之作。

总体来讲,京城中名家所书匾额按地区划分,以琉璃厂最多,“宝古斋”古玩铺为翁同龢所
书,实系金石家陶北溟设计,将“赏古斋”中“赏”字改为“宝”字而成;“萃珍斋”匾额为印人寿石工书,“韵古斋”出自遗老宝熙之手,“静文斋”南纸店为大总统徐世昌所书,“开通书社”为藏书家傅增湘题额,“邃雅斋”是画家姚茫父题写,“来薰阁”、“琴书处”为吉林三杰之成多禄所书,“藻玉堂”为新会梁启超书,“虹光阁”出自天津华世奎之手,海王村公园内的“长兴书局”为碑派宗师康有为书。

其他的还有朱益藩写的“信远斋”、张海若写的“松筠阁”、孙贻经写的“翰文斋”、樊增祥写的“穆斋鬻书处”。

琉璃厂之外,常为商店题匾的书家还有潘龄皋、李钟豫、韩毅、谢霈、王垿、吴兰第、恽毓鼎等,他们的书法各具千秋,风格多样。

北京政府中的一些政客也喜挥毫书匾,有儒将之称的直系首领吴佩孚,擅长行草,其匾额却以传统的颜楷题写;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喜八分书,题字多用隶体;步军统领江朝宗题字多为颜玉泰代笔,从中可见其附庸风雅的一面。

京师大学堂匾额
科举时代,皇权专制制度对书法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从皇家的诏书、诰封、起居注、账册、奏章、科举试卷,到百姓的婚、丧、嫁、娶用联和商铺牌匾均要用端正的欧或颜体楷书书写,其限制范围不仅限于士农工商,连皇帝也不能破例,乾隆帝喜作赵体书法,但题写雍和宫(雍正帝即位前之
雍王府)正殿前的喇嘛教丰碑碑文时还是采用了正规的颜体,此体也是具有清代宫廷装饰性的应用字体。

乾嘉之后,碑派兴起,学北碑的人逐渐增多,但在正式场合中,还是不便使用碑体书法。

而且传统的匾额对字体也有严格要求,一般为榜书,书写时还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笔画要粗,显得饱满,二是要横、竖、撇、捺相对寸楷要短而有力,三是字体中心部分比例要大,字体雄壮、凝重适宜匾额书写要求,所以清末民初,京城中善书匾额者像颜楷高手翁同龢、华世奎、邵章、冯恕、成多禄等都深谙此道。

民国之后,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对字体的限制才逐渐放松,一些具有新派意识的书家开始以自己擅长的书体题写匾额,但在传统保守人士眼中,这种做法是不合礼制和规矩的。

总之,民国时期京城匾额将蓬勃发展的书法风格全面展现。

而且,书风并未因受到门派和政坛的影响而趋向单一化发展,虽然匾额书法在帝制时代受到了礼制的限制,但进入新时期,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与古老北京文化氛围逐渐融为一体,牌匾艺术也成为展示民国北京书法成就的载体,将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书法艺术珍品永远留在了这个古老的城市。

本文作者:邹典飞首都博物馆馆员原刊于《中国文化报》,特此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