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尔王》文本的多重解读——以精神分析和神话原型为例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7篇)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7篇)《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尔王》读后感篇1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剧本中的地位就像《神曲》在诗歌中的地位一般,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四大悲剧中的《李尔王》。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但李尔王将国土分给女儿后,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撤去他的骑士还不给其栖身之地,失望又悲愤的老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彼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忠臣和一个弄人……最后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整部戏的主角是李尔,最大的悲剧也是李尔——他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和狂妄害死了最爱她的小女儿和自己。
他虚荣,因为他直听得进甜言蜜语,耳朵里用不得良药;他狂妄自大,因为当小女儿说出“其他人那样一条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奉迎的舌头”时,他竟说出还不如当初没有这个女儿,在李尔心里,他可以主宰一切,无论何时何地!就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害了他,害得他连善与恶,真心与虚情,正确和错误都看不清。
内心的世界观中他站在自我主义的顶峰上,他是瞎的,一个不明人事的瞎子。
被名为傲慢的手蒙住了眼睛,成了瞎子,自说自话、手舞足蹈地指挥本就不用听他话的人,在他人看来可是一个真真的笑话。
自负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缺乏,即使他们不处于社会顶端,也处于自己心里的顶端。
1948年,一向目中无人,自诩“看破世界”的迷宫制造者约翰·鲁伯特向保罗·霍尔墨的“迷宫制造大师迷宫”发起了挑战,这回约翰也是惨败。
霍尔墨虽未见到求救信号,但他料定约翰已经走不出迷宫,于是自己到迷宫中去接他。
《李尔王》阅读感想

《李尔王》阅读感想《李尔王》是一部英国文学史上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史诗式作品。
从它最初的经典版本到今天无数的改编和解读,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化。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中包含着众多深刻、值得我们思索的东西。
它让我感受到了神秘的神话魅力和悲情的人性故事。
首先,我被这部作品的复杂性深深震撼。
它将古老而又广泛的传说、神话、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奇幻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层次丰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
李尔王是英雄式形象,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力和战斗力,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妲己是完美的反派形象,她是邪恶的代表,同时也是暴力和死亡的化身。
这些人物角色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次,我非常欣赏这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李尔王》所描写的是人类信仰与政治、生命与死亡、爱与背叛的复杂交织。
作品中呈现出的悲剧主题对我影响很深。
李尔王的悲剧正是在于他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他忽视的价值。
他曾忽视过他的女儿,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嫁妆而已,不懂得珍惜;他曾忽视过他的臣民,仅仅因为他们无法为他带来更多的荣誉;他曾忽视过母亲的忠告;他曾忽视了最纯粹、最崇高的友情。
最终,他的鲁莽和命运的玩笑将他送到了悲惨的命运之中。
此外,这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性之外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对神秘洞穴的探索。
《李尔王》所描绘的世界道路和洞穴,具有象征意义。
道路代表着世俗之途,它是人类经常走的路,是人类的文化和历史;而洞穴代表着精神深处,是思想、创造、想象、神秘的实现。
这两个符号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图谱。
阅读本书,我有时甚至感到自己置身其中,随着李尔王一起探索这美妙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我对《李尔王》这部文学经典赞叹不已。
它教给我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诗歌、神话的魅力和意义。
我相信无论你是年轻的读者,还是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在《李尔王》的亘古时空中,都能体会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所蕴藏的价值。
《李尔王》剧本分析

《李尔王》剧本分析《李尔王》剧本分析创作背景:《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简单介绍下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
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
人物分析:悲剧人物的性格被亚里士多德定为悲剧六个成分中仅次于情节的第二位因素。
李尔原本是一呼百应、高高在上的英格兰王。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又任性、独断专行。
听惯了赞扬与奉承的李尔,在听到小女儿科第利霞毫无修饰的表白后,他大发雷霆将她远嫁法国;忠心的肯特也因直言劝谏而被流放。
他因此而铸成大错,酿成悲剧。
也正因为他显而易见的缺陷才使他成为一个普通人。
因而,他及他所犯的普通人犯的错误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
而且,"他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脱胎换骨,从一个暴躁、固执、任性的暴君变成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
开始时他接受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多重解读

世界文化 书林无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多重解读文 曾艳兵一种理论或者方法能够适用于任何研究客体或者分析对象,包括对它自身的分析和研究,那么,这种理论就是具有普遍效率的理论;一部作品能够被各种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并且均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发现,那么这部作品便绝非平庸之作,必定是一部深刻、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多见,这样的理论则几乎难以寻觅,若有这般理论,那就已经不是理论,而是真理了。
理论可以成为真理,但真理不能成为理论,因为一旦变成理论,便不再有真理了。
这里有关理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还是谈谈作品吧。
我以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就是这样一部能够适用于各种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作品。
该剧根据古老的不列颠传说改写而成。
李尔王年事已高,决定根据三个女儿对自己的爱将国土分给她们。
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和二女儿里根(Regan)花言巧语哄骗父亲:高纳里尔: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里根:姐姐的话正是我爱您(李尔)的实际情形,可是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恶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无上的幸福。
于是,大女儿和二女儿平分了李尔王的国土和权力。
小女儿考狄利娅(Cordelia)实话实说:“我爱您(父亲)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王听后颇为不悦,便剥夺了原本准备给考狄利娅的那一份国土。
好在法兰西王对考狄利娅一见倾心,喜欢她的诚实:“最美丽的考狄利娅!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
”于是考狄利娅被远嫁法国。
李尔王在失去国土和权势后,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虐待,并被赶出家门,流落野外,在暴风雨中倍受折磨。
李尔王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00字

李尔王读书心得感悟范文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李尔王》已经被翻译成多个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研究。
我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感受到了其中的深刻哲理和丰富内涵。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关于人性的思考《李尔王》是一部以人性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塑造李尔王和他周围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
在故事中,李尔王因为自己的愚蠢和贪欲,导致了整个王国的崩溃和自己的悲剧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尊严和爱情。
我们可以从李尔王的人生经历中看出,贪婪和虚荣心是人性中最危险的弱点。
李尔王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破坏了自己的家庭和王国,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耶拿诺的人物形象则表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气,他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牺牲自己,最终成为了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我们通过《李尔王》可以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一个人性中的黑暗面,而更应该发掘人性中的光明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摆脱人性中的负面影响,追求内心的和谐和道德的高地。
关于责任和担当的思考《李尔王》也是一部深刻反映责任和担当的小说。
在故事中,李尔王是整个王国的统治者,他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负责。
但他却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软弱,最终导致了王国的陨落和社会的混乱。
这种责任逃避和漠视其实是对社会道德和人类文明的一种严重背叛。
相反,作为李尔王的皇女儿古列耶斯特的人物形象就表现出了高度的担当和勇气。
当她发现自己的父亲在走向堕落的边缘时,她以自己的方式坚定地站在了正义一边,最终挽救了自己的父亲和王国。
由此可见,责任和担当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逃避和回避的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逐步提高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在《李尔王》中,爱情和人际关系是故事中重要的一个主题。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爱情关系和人际关系在这个故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李尔王》读后感暑假,我精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比起文学本身的东西,《李尔王》给我的更多是人性,理性的思考。
首先,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它。
《李尔王》这部作品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从此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故事曲折而又悲惨,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此刻我们简单剖析下书中的人物和资料吧。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正因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应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样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但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9篇)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通用19篇)《李尔王》读后感篇1《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
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
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
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
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篇2最近,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读完这本书后内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迈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罗斯特:啊!让我吻一吻那只手! 李尔:让我先把它揩干净;上面有一股腐臭的人气。(第四幕第六场)
3.1 神话原型批评(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主要观点:将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注重文学意象与神话 原型之间的紧密联系。
代表人物: C. G. 荣格:“自主情节”,作品创作过程不完全受作者知觉主体控制,
任何作品均能在古老神话和传说中找到其原型。 弗莱:《批评的剖析》,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
《李尔王》中考狄利亚与李尔的重聚可认为是国家秩序的回归,也是仁爱和 宽恕对憎恨和积怨的完胜,它表现的是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对立,式微的中世 纪等级制与逐渐崛起的实用物质主义之间的对立,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则 是伦理与经验之间的对立。
人类生命要延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支持;同时,在每一关键时刻, 经验都是与伦理相冲突的。邪恶的角色最终都遭到了报应,然而一条狗、一 匹马、一只老鼠可以活着,考狄利娅却死了。
女儿们相处时是不完全且缺乏理性的。 他固执、刚愎自用,在他恣肆狭隘的父爱中期待考狄利娅会比她的姐
姐们更热烈地表达对他的爱,当期待落空时,他展现出偏激、暴力、 顽固的一面:
“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 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第一幕,第一场)
Here I disclaim all my paternal care, / Propinquity and property of blood, / And as a stranger to my heart and me / Hold thee, from this, for ever.
葛罗斯特跳崖前发表了一通宏论,结果却只是扑跌在几英寸外的平地上。
具有荒诞色彩的幽默最终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荒谬的,没有目的的宇宙。 返回
Page 14
5 参考文献
杨志. 出离愤怒的莎士比亚[J]. 书城, 2014(1):95-102. 崔艳. 人文主义者的悲歌——从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理论浅议《李尔王》[J].
与原作不同的是,《李尔王》改变了考狄利亚继承王位的喜剧结尾,延续了 莎士比亚“死亡第五幕”的传统,剧中主要角色李尔、考狄利亚、高纳里尔、 里根、葛罗斯特伯爵、康华尔、奥斯瓦德均死亡。
通过善与恶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故事最终结局与“灰姑娘”神话原型的 相背离,莎士比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的悲剧性命运,人的有限性和人文主义的非 终极性,而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也正是《李尔王》的深层意义所在。
1. 大女儿高纳里尔(Goneril)和丈夫奥本尼公爵(The Duke of Albany) 2. 二女儿里根(Regan)和丈夫康华尔公爵(The Duke of Cornwall) 3. 小女儿考狄利亚(Cordelia) 追求者一法兰西国王(King of France), 追求者二勃艮第公爵(Burgundy)
对《李尔王》文本的多重解读
——以精神分析和神话原型为例
H
2016-11-02
目录 CONTENT
1/ 《李尔王》人物及剧情简介 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3/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4/ 参考文献
Page 2
1.1 《李尔王》人物角色简介
李尔(King Lear) →家庭:
由固执引发的怒火夺去了他赖以强加自我身份的外在条件,他变得孤 独、疯癫、无依无靠,直到经历磨难的洗礼后,觉醒自我意识,逐渐 “复明”,从冲动、不辨是非转变为理智、清醒,附有极强感染力。
Page 5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幻觉破灭后,李尔面对真实世界,疯狂进一步加深:
“这里有谁认识我吗? 这不是李尔。是李尔在走路吗? 在说话吗? 他的 眼睛呢? 他的知觉迷乱了吗? 他的神志麻木了吗? 嘿! 他醒着吗? 没有 的事。谁能够告诉我我是什么人?” (第一幕第四场)
替罪羊原型:隐晦地表现了宗教上的活人祭仪:李尔代表了替罪羊,他被孤 立、追逐、最终被消灭。
《李尔王》中的恶不能通过肯定正面的价值就可以克服,“生命力”尽管残酷可 怕,却可以使自然秩序得以重建,使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得以恢复。
暴风雨原型:意味着净化和赎罪。随着人的世界的崩溃,自然的意象,例如 闪电、雷鸣、风雨、动物、植物等,纷纷出现,并在第三、第四幕中达到高 潮,借此来表现处于疯狂中的李尔的精神状况。
Page 7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李尔王》的内在意义便是李尔选择和接受死亡的必然性。 → 那么谁是“李尔的影子”?
被挖掉眼珠的葛罗斯特——李尔王因疯而智,葛罗斯特因瞎而明。 他悔恨:“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
仆。”I have no way, and therefore want no eyes; / I stumbled when I saw: full oft 'tis seen,(第四幕,第一场) 视觉来自内心,眼睛折射出的外部世界常有失真与隐瞒,它所看到的应
1. 神话和仪式 2. 隐喻思维和“神话模式” 3. 原型和原型批评
Page 10
3.2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李尔王》的故事情节取材于民间故事《盐一样的爱》(Love Like Salt), 最经典的是开场“考验真爱”的那幕戏,原作中,被问及对父亲的爱时,女主 人公不愿仿照自己的两个姐姐甜言蜜语,她剖白:像爱着盐一般爱着自己的 父亲,并由此遭到放逐,其可视为考狄俐娅的原型。
伦理和经验之间的冲突“没有妥协的可能,没有解决的办法,这两极之间的 张力造成了其他各种对立,这种种对立都围绕着李尔世界的一个关键问题: 人如何去忍受自己的存在”。
莎士比亚有意识地包容了“悲观”和“乐观”两种对立的阐释的可能性,因 此,只从一个角度去理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吹吧,风啊!胀破了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 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第三幕第二场)
Blow, winds, and crack your cheeks! rage! blow! / You cataracts and hurricanoes, spout / Till you have drench'd our steeples, drown'd the cocks!
Page 8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弄人(fool)是谁? 蜡烛熄了,我们眼前只有一片黑暗。(第一幕第四场)
他了悟人情世故,卑贱的生存教给他生存的冷酷,自始至终,他都在嘲 讽李尔王,可他的嘲讽是理性的,也是冷酷的,不留情面的,李尔王变 疯,他是催化剂。
在傻子那里,除了考狄利娅,没什么不能被亵渎、被贬低、被解构。人 类的道德、秩序与价值,统统在其讽刺攻击之列。
1.2 《李尔王》故事剧情简介
线一: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 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 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 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 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三段台词,意思是递进的:在第一段台词中,李尔王神智恍惚,困惑 “我是谁”;到了第二段,他厌弃了自己的“正常人”身份,向不正 常的“边缘人”跌落;到了第三段,则对人类本身产生了彻彻底底的 厌恶,觉得“腐臭”,向“非人”跌落了。
Page 6
2.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疯狂意象:在一个表面上充满混乱的世界中依然存在秩序和正义,李 尔在逐渐变疯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上的拯救,看到和认识到了自己以 前神志清明时不曾认识到的事物,这使他的想象力从理性的桎梏中解 放出来,直面现实世界中的苦难和恶。 为了认识这种本质的现实,需要放弃经验主义的看法,理解体现 于李尔、考狄利娅、弄人等人身上那种所谓的“愚蠢”,正是这 种“愚蠢”使他们摆脱了自私的本能,成为了真正有智慧的人。
撕衣意象:李尔王撕扯衣服的举动对文明世界赋予他社会身份与自我 认知的最后一点成分的粗暴拒绝。在精神和道德方面,李尔完成了从 盲目到最终觉醒的转变过程,实现了人性的圆满与升华。
他必将屈从于内心斗争的巨大痛苦与折磨。他急需一种安慰和肯定,然 而却得不到这种慰藉,于是在自我斗争的痛苦中,他渐渐看清楚了世界 的荒谬与不公正。
线二:
葛罗斯特的庶子爱德蒙为篡夺继承权,设计诽谤并嫁祸于同父异母的哥 哥爱德伽,后来他背叛自己的亲生父亲,陷入与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尼 尔和里根的三角恋中,并率兵大败考狄利亚的军队。
Page 4
返回
2 对《李尔王》的精神分析解读
李尔与女儿们的关系: 由于真正的母亲在剧中是缺席的,所以,作为父亲和国王,李尔在与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对人类普遍精神悲剧的清醒认识,经历了黑暗中世纪 后文艺复兴的人们着力追求自我解放,然而,寻觅美好价值的努力在伊丽莎 白时代总也无法如愿以偿——人沦为禽兽,国家和家庭的分崩离析——乐观 主义的、正义的努力是徒然的、艰辛的,往往收效甚微。
Page 11
3.2 对《李尔王》的原型批评解读
→李尔通过受难认识自我,通过考狄利娅所代表的基督的爱获得救赎。
G·威尔逊·奈特(1930)强调《李尔王》中荒诞的幽默,认为悲剧中的喜剧 因素造成的荒谬和不和谐是李尔的世界的中心主题。
李尔开场用王权换取了一片虚假的爱的表白,他对女儿们爱的估计是错误的,这 种不和谐的两重性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失常。
弄臣的怪诞色彩,他在最令人心碎的境遇之中也努力去发现其中潜在的幽默,向 我们展示出人类境遇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