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漫游者_从生态视角看拜伦的诗歌

合集下载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对于当时的文学和思想界影响深远。

生态观是他诗歌中重要的主题之一,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关注。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的生态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和启示。

在《抚摸我的头,你微风》中,华兹华斯写道:“悠悠波澜的,美丽的,蓝天, / 多么美好,多么可爱,多么安详! / 仿佛一波思绪融化进另外一波思绪, / 如此看待,就会从心底升腾出幸福。

/ 当微风拂过我的脸颊,我就会融化。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融入自然的愉悦和满足。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他的诗歌中,他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美好。

在《大自然的诫令》中,华兹华斯写道:“统治天地的首领,在其创造的一切中, / 千万别破坏一个花朵, / 一个飞鸟的生活世界, / 一个大海的美丽景色。

”他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免给人类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还强调个人内心与自然的深度联系。

在他的诗歌中,他经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境界。

在《内心的宣泄》中,华兹华斯写道:“询问生万物、宇宙、自然与自我 / 为何会如此渺茫无边, / 为何会如此神圣崇高?”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融入自然,寻找自我和宇宙之间的联系,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强调人类应该回归自然,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的价值。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忽视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使得人类与自然的联系变得疏远。

在《孤独之行》中,华兹华斯写道:“在心灵的深处,我重复了一个问题, / 为什么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迷失了自己? / 心灵的封闭和堆积,令人窒息。

大自然的颂歌_雨之歌_赏析_雨生

大自然的颂歌_雨之歌_赏析_雨生
Βιβλιοθήκη 己 幸,伯伦一
,
黎 巴 嫩 诗人 散 文 家 和 画 家


沙 ‘
口 口
纪 伯 伦 是 阿 拉 伯 近代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个 使 用 散 文 诗

体 裁 的 作 家 他 的散文诗
,
多以
爱与 美 为 主 题 论 述 了 一 系 列 社 会
,
,
雨 之 歌》 人 生 问 题 充 满 哲 理 用 喻 新 奇 具 有 东 方 色彩 这篇 《 也
借 着 以 太的 翅膀 翱 翔 行 进

,
” 。
作 者 赋 予 了 雨 这 一 自然 现 象
, ,
以人格的意 义
,
一 旦我 见 到 美 丽 的 园 林 便 落 下 来 吻 着 花 儿 的

芳 唇 拥 抱 着 青枝 绿 叶 使 得 草木 更 加 清 润 迷 人 … … 时 大 自然 如 此 满 怀 情 嗦 的 描 述 源 自诗 人 对 大 自然 的 由 衷 热 爱 也 正 是 诗 人 热
,
,
,

的 自然 物 理 特 性 展 开

从 天 宵撒 下 人 间


,

行程终 了

,

从湖中
升起
” ,
” ,
这是 一 个 循 环 的 过程 作 者 的 思 绪 也 随 着 这 个 循 环 过 程 的

每 个 细 节铺 开 抱

把 千 山 万壑 装 点

” ,

终结 在 不 动 声 色的 死神 的 怀

是 一 篇 以 爱 与 美 为 主 题 的 优 美散 文 诗

劳伦斯的生态诗歌

劳伦斯的生态诗歌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6 [ 作者 简介 ] 李 洪青 ( 1 9 8 0 一 ), 女, 安 徽合 肥人, 讲 师, 硕士 , 研 究方 向为 英美 文学 邢 台学 院 学ຫໍສະໝຸດ 2 0 1 3年 第 4期
l 1 1
二 、 人在 自然 面前 的谦 恭 对 自然的热爱和推 崇,甚至顶礼膜拜是 生态诗 歌的核心主题之一。在古希腊的早期哲学 中就明确 了自然规律是一种终极 的正义,然而 “ 自从出了个 苏格拉底和 ‘ 精神’,宇宙死 了。” 在基督教,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人 的地位 更是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4 6 5 8 ( 2 0 1 3 ) 0 4 O 1 1 0 — 0 3
生态诗歌从 2 0世纪下半叶开始 ,才逐渐成为 他 喝足 了, 西方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体裁,然而英国诗人劳伦 神情恍惚地 昂起头来,就象一名醉汉, 斯早在 2 O世纪初期就在其诗歌中开始关注 自然生 并且在空中摇动着他那象有又的黑夜一样的 态以及人的精神生态,可以说,他的诗歌对世界生 舌头, 态诗歌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盖在其著作 可持 续性诗歌:评四位 生态诗人》 中将生态诗歌定义为 种恐怖,一种对他这种行为的反抗, “ 强调人 与 自然持续合作的诗歌” [ 1 ] P 7 8 ,而布里森 占据 了我的身心,可他对我不予理睬。 ( J . s . B r y s o n ) 则认为生态诗歌是 自然诗歌的分支, 但是又超越 了 传 统的 自然诗歌,具有关注生态的三 我想 我没有砸 中他 , 但是 ,他 留在后面仓促地摆动着的部位 个鲜明特点,即强调生态中心主义;提倡人在 自然 面前的谦恭 以 及对极端理性主义和过度技术化的现 突然闪电般地蠕动了一下, , 代 社会 的怀疑和批判[ 2 ] P 5 。劳伦斯在诗歌中歌颂和 进入 了黑洞,进入 了墙面上的裂缝, 赞美 自然,然而其 目的绝不仅仅局 限于此,他强调 我带着迷恋凝视着黑洞, 在这个酷热的宁静的中午[ 4 ] P L I 1 。 人与自然的持续合作,呼唤人类对于 自然界其他物 我对蛇的恐惧和蛇对我的恐惧在诗 中构成 了一 种的关爱,同时将他的矛头指向过度技术化的现代 文明社会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劳伦斯不同于传统意 种微妙的关系,诗人将人和蛇放在了同等的地位上, 义上的自然诗人,而是一位极具生态意识的诗人。 从而解构 了人的主体地位 ,人 与蛇之间没有强弱高 生 态 中心 主义 低之分,有的只是一种和谐的美感。诗歌结尾处, 他[ 蛇王] 一定会马上重新戴上皇 生态中心主义 ( 或者生态整体 主义 )的宗 旨 就 劳伦斯甚至觉得 “ 是要重新确立人与 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看成是 自然 冠”。德 雷珀在论文 “ 劳伦 斯的诗 歌” 中说道 : 中普通的一员,而不是 自然的征服者。人 与自然万 “ 蛇并 非要被召 回来取代 ‘ 我 ’, 而是要做为 一个 来充实 ‘ 我 ’的完美生活 [ 5 ] P 2 5 。 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 “ 如果我们作为主体 具有价 极其重要的成分, 值,那么就有充分的理 由 相信其他主体也具有价值; 换言之, 蛇只是作为人性 中的一种互补力量,一个 如果 我们不仅仅是对其他事物有价值 ,而且我们也 重要的动物他者。然而,劳伦斯在诗歌结尾处这样 “ 我失去了一次与人生的君主/ 交往的机会。/ 具有 自己的内在价值 的话,那 么其他生物也同样如 写道: 此 。” ” 我必将受到惩罚,/ 因为 自己的卑劣。”诗人在此 在诗歌 蛇 中,我们就 能看到在劳伦斯眼中 警告人类: 一旦人类 自视甚高,将 自己看做是 自 蛇同样作为主体而存在: 然的主宰,势必受到 自然的惩罚。人类只有与 自然 在巨大的黑色角豆树的气味奇特的浓荫里, 生命和谐相处,怀着崇敬之情尊重一切生物才 能获 我提着大水罐走下台阶, 得拯救。因此,劳伦斯并不是将蛇看成是动物他者, 必须等待,必须站住等待, 而是与人 类同等地位 的,甚 至更高于人类的 “ 人 因为他呆在我眼前的水槽边。 生的君主” ,很 明显诗人在此表达 了他要推翻人类 诗人将蛇看成是 与人平等的生物,因此当看到 中心主义的愿望和决心。贾尼克认为劳伦斯是 “ 第 个也是最著名 的作家 中……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 蛇在他之前来到水槽边饮水时,他则 “ 象后来的人, 劳伦斯的生态中心 等待着。”显而易见,蛇被认为是 “ 先到的人”, 文主义进行质疑的作家。” 是 与诗人 一样,都具有其存在的 自 身价值 。接着, 主义思想就体现在他所宣扬的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 诗人又写道: 观 点 中。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飞白译)李好摘要:《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文笔清新,自然流畅而广为流传。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韵律,语篇衔接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此诗。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早年他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回归自然”的影响。

英法战争爆发后,他“归隐”湖畔,致力于诗歌创作,并逐渐构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则是他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定下了基调。

[1]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骚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

《拜伦湖畔》读后感

《拜伦湖畔》读后感

《拜伦湖畔》读后感《拜伦湖畔》是一部由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和探讨人生意义,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被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所吸引,感悟到了许多关于生命、爱情和人生的哲理。

在《拜伦湖畔》中,拜伦通过对湖泊、山峦、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之美。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湖水波光粼粼的景象,山峦起伏的轮廓和树木摇曳的身姿,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湖畔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无限魅力。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拜伦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让读者对大自然的美好产生了更深刻的感悟。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拜伦在《拜伦湖畔》中还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他通过对爱情、友情、孤独等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在作品中,拜伦对爱情的理解尤为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纯粹、最美好的情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他也对友情和孤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在情感世界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通过这些情感的描绘,拜伦让读者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引发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在《拜伦湖畔》中,拜伦还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描绘了贫苦农民、受压迫者和被遗弃者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切关注。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的自私、贪婪和残忍,让读者深思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现实。

通过这些对人性的探讨,拜伦引发了读者对人类的关怀和社会的反思,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现实,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拜伦湖畔》,我深深感受到了拜伦对自然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神秘,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孤独的探索,展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对生命、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观
华兹华斯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诗人,他以其诗歌生态风格而著称,其作品以自然中生活和对生育环境的关注为特点。

从表面来看,他的诗歌多么动人,似乎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憾。

但深层次的生态观可以更详细地浅析华兹华斯的诗歌内涵。

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生态元素,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保持相互的平衡,环境的稳定就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他的哲学角度来看,人们应当对大自然充满感恩之心,要保护和维护生存环境,为更多生物提供有利条件,关注小动物甚至小植物的生存状况,使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另外,他的诗歌更为重视生物多样性。

他通过不断的艺术创作,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要我们更多地关心生物多样性,尊重各种生命形式,不要只着眼于已经有形的对象,以及本地以外的地方,要维护当地特有的自然种群,不能让入侵物种改变地理环境和生活状态。

总之,华兹华斯的诗歌代表了一种自然观念,强调关爱和维护大自然,从而保证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

他的诗歌也提醒了人们如何使自然得到充分的尊重,以及为保护特定的生态系统做出的努力。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无声诗人之杰”。

他与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一起,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华兹华斯的诗歌以自然景色为主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观。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主要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

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他以精细入微的观察和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细腻之美。

在他的代表作《威风堡抒怀诗》中,他描绘了湖光山色、流水花园等美景,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妙。

他的诗歌中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将大自然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

华兹华斯的诗歌还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忧虑和警示。

他关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认为人类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在《智者村庄》中,他抨击了当时兴起的工业化,在他看来,工业化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剥夺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会。

华兹华斯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他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体的整体,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如同大自然一样,是纯洁、善良和和谐的,只有与自然保持联系和相互融合,人类才能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在他的诗歌中,他用诗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形象,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合一和互补。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

他的诗歌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表示忧虑和警示。

他的诗歌向人们传递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诗歌深受自然和生态的影响,展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生态观念贯穿始终,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

本文将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浅析他的生态观,探讨他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他在诗歌中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痴迷和赞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

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弃婴》中,描绘了湖区的宁静和壮丽,通过诗歌语言展现了自然的优美神奇之处。

这种赞美自然的情感展现了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热爱和尊敬之情,也传达了他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和呵护之心。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他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关注了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相融合的愿望。

比如《魂归故里》一诗中,描绘了农民在自然中辛勤劳作的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这种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凸显了华兹华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华兹华斯的诗歌也表现了对自然环境变迁的关注和忧虑。

他在诗歌中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破坏进行了揭示和警示,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和忧虑。

比如他的《攀登斯卡夫山》一诗中,描绘了登山者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这种关注和忧虑反映了华兹华斯对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呼吁人们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生态的呵护和保护的呼吁,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珍惜。

比如他在《把花拾起来》一诗中写道:“让我努力做一切,以便能确保生命的美好,亲爱的花朵啊,你们永远是我心坎中最美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2011年6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Vol.27No.3Jun.2011大自然的漫游者———从生态视角看拜伦的诗歌林庚福,姚本标(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拜伦的诗歌并非单纯歌颂自然,而始终把追求自由的精神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对自由的向往促使拜伦漫游在大自然中,寄情于各地风情美景,寻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园。

同时,大自然接纳了拜伦并给予其一种自信,让他身体力行为自由献身。

拜伦留给后世佳作无数,常常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反对各种破坏自然甚至人类本身的变革活动,厌恶基督教教义的谎言,并积极主动与大自然直接对话。

这些诗歌隐约表达出诗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崇拜自然、融入自然、感受神圣而伟大的自然之美的生态观。

关键词:拜伦;诗歌;自然;生态观;自由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91(2011)03-0019-031引言生态批评元老之一格伦·洛夫在《重估自然:走向一种生态批评》中强调,“今天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重新指引人的意识去充分认识在一个受到威胁的自然世界中自然的地位。

”[1:237]也就是说,在这个生态灾难危及整个自然连同整个人类存在的时期,文学批评家的重要使命就是进行生态批评,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走向更为广泛的生态意识;唤醒批评家的生态使命感、自然关怀和人类终极关怀,探寻人类的文明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恶劣行为态度而导致了生态危机,试图建立新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

拜伦的诗歌始终融合着作者的情感和自然美景,常常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向往大自然的自由和谐的思想,不过以往的学者却极少探讨其所隐含的生态观。

他反对各种给自然甚至人类本身带来的巨大破坏的变革活动,厌恶基督教教义的谎言,并积极主动与大自然直接对话。

其生态观集中体现为:强烈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所带来的祸害,倡导回归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

2“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先驱生态批评家们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文学研究首先要批判的一种反生态的思想观念,因为它是与生态主义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2:137]。

卡森强调,“犹太—基督教教义把人当作自然中心的观念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为人类创造的”[3:120]。

拜伦诗歌所体现的生态观接近现代学者所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他质疑基督教声称人类乃宇宙中最高生灵的谎言和反对人类以中心自居而自然生态所带来的各种破坏。

拜伦对人类以所为的理性或科学的名义去了解自然的规律,为所欲为改造自然所带来的后果非常担忧。

尽管在拜伦所处的时代里,人们并未专门批判过人类中心主义,“它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论,而且还坚持认为:人为了正当的目的而利用自然是上帝的意愿”,基督教极度地贬低了非人类的生物,认为“所有造物除了服务于人类之外别无其他目的”;[4:6-14]然而,在短诗《纽芬兰犬墓碑题诗》中拜伦所抨击的“人类中心主义”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生态学者所总结出来的版本。

人类往往自诩为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上帝所垂青的唯一选民,但他讽刺到,“当一位人之骄子一命归西,/与荣誉无缘,却有显赫的门第;/名匠的雕刻炫示殡葬的隆重,/墓室的绘画描述死者的事功”;“怎如这条狗,是最可信赖的朋友,/卑微地死去,好品德不为人知,/至善的灵魂遭到天国的拒斥;/而人—骄妄的虫蚁!只希图免罪,/想自家独占天堂,排斥异类。

”[5:10-11]基督教宣称人死后灵魂可入天国,狗却没有这福分,拜伦对此表示质疑。

他强烈地批判那些所谓的“人之骄子”的权贵们为代表的基收稿日期:2010-12-27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生态主义理论的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200911MS149)作者简介:林庚福(1985-),男,广东韶关人,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英美生态文学研究。

督徒,他们硬是把本属于宇宙万物一份子的狗排斥在天堂之外,使人类与自然其他万物对立起来,始终把动物尤其这里的狗儿们看作人类的依附,它们存在的理由只是在为主人服务。

他还指出:人不过是“骄妄的虫蚁”,虽略带偏激的情绪,但不容否认的是拜伦在于戳穿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谎言,揭露了人类卑污,虚弱又自私,将美好高尚的爱情、友谊践踏,既伪善又谎话连篇的本性,本性邪恶却冠冕堂皇,人类无权“独占天堂”。

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人类中心主义已在人类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以各种借口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导致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

拜伦向来崇拜大自然,主动融入自然,对人类这种不合理的、有损于自然生态的活动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他将人类的野蛮行径植入诗篇,展现于世人面前试图唤醒痴迷不悟的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收敛,否则人类终将会自食其果。

长诗《科林斯的围攻》痛斥了人类妄自发动战争,给自然和人类带来遭难。

拜伦写道“凡留下的一切,无论是死是活/都和颤抖的教堂投掷到青云,/在轰隆一声中毁掉!/城市被震毁-墙壁都倒塌,/海水的波浪有一刻在倒卷,/山峰虽未裂,也摇晃了一下,/好似地震给了它以抖颤”;“呵,那海岸已太久地为它所苦”;“除了散碎的头壳或骨头;/燃烧的椽木到处降落,/石头落在地上,打出了深窝,/一切焦黑,发臭,在那儿冒烟火。

”[6:276-78]战争过后,环境彻底被毁坏,处处死寂一般,空气混浊,蓝天不在,海水污染,生灵涂炭,正如诗句“呵,那海岸已太久地为它所苦”。

无数平民百姓因此丧生,美好的家园也一去不复返,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

不仅如此,大自然中许多无辜的生命也遭到致命的灾害,颠沛流离,四处需找合适生存的环境,“听到了那可怕的一声地崩,/一切活的生灵都消逝无踪:/野禽飞去了,野狗都逃走”;“骆驼挣脱了它们的喂养人”;“沼泽中的青蛙合奏的曲调/变得声音混重,加倍地粗糙;/狼群在洞窟的山中啤叫”;“一片嘈杂的声音,尽力哀号,/—科林斯就这样败而又胜!”[6:276-79]大自然的生存环境本就极为恶劣,而战争只会使其变得更糟,面对如此不利境地,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拜伦如此细腻的自然描写无不展现其对这无谓的战争的厌恶与谴责。

多少实事已验证,战争是生态环境的一大破坏者,人类应该放弃这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的战争,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放弃其唯我独尊的思想和自私自利的做法,还给万物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3回归自然———大自然慈母之子“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时代作家们叫得最响的口号,而第一个喊出这个口号的就是卢梭。

”[2:80]拜伦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响应了回归大自然与回归人的自然天性的主张。

他认同卢梭的回归自然的生态观,人们“人们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

于是一切个别物体他都看不见了,他所看见的,感受到的无一不在整体之中”[7:114]。

作为卢梭的追随者,拜伦以诗传情,并乐在其中,不断歌颂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这也是其又一个生态观所在: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拜伦激进先进的思想与英国摄政时期顽固势力政治主张和所谓的道德思想格格不入,而身单力薄的他也注定没能阻挡住旧势力言论攻击。

很快,英国变得不再适合其居住,恃才傲物的拜伦被迫离开故乡。

他精神上是孤独的,为摆脱浊世排挤之苦,一生周游各国,成为被后世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称作“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8:6]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之一,终于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慰藉。

这一过程集中体现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一些诗歌当中。

《游记》共四章,首尾两章的写作相隔八年之久,诗歌章节内容的变化轨迹就是拜伦思想发展的轨迹。

前两章为拜伦第一次出游时所写,在此之前他初入文坛便遭到骚塞为首的顽固保守派批评与嘲笑,继而初涉上议院却遭到官场旧势力的排挤,“哈罗尔德碰上比灾难还不幸的事故:/他陷入了酒醉饭饱的苦闷境地。

/在自己的故土,他已经再也呆不住,那种寂寞,他觉得甚于隐士居住的凄凉茅屋。

”[9:3]然而,拜伦并非那种坦率有爽快的人物,“不管有多深的忧思,自己无法排除,/但他也绝不去寻求朋友们劝说和慰抚。

”[9:6]他于1809年离开英国,孤身飘零于海上,并决定永远地离去。

恬静的四周既给予他安慰,又唤醒其摆脱忧郁。

他未决定行程终于何地,除非求得智慧,或胸怀得到宁静,否则将继续奔波,浏览各地风景。

他并非怀有对世人的憎恶,而是在跟他的愁苦或恶魔势力对抗。

此时,自然成了拜伦的精神支柱,“不管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孤独,/总不会没有比自身更可亲的对象”。

[9:78]他将自己融入自然的怀抱,用心去感受自然,“坐在山石上冥想,对着山峦与河流;/用缓缓的步子探访那阴暗的森林,/那里居住着不受人管辖的野兽,/攀登那无人知晓、无路可寻的山岭,/那上面有不需人来饲养的兽类;/徘徊在悬崖和瀑布旁,独自一人;这并不孤独,而是跟妩媚的自然相会。

”[9:78]在拜伦看来,这种与人隔绝却能与大自然亲近地对话的孤独并不算是真正的孤独,因为在美丽的自然中,一切山川、森林、禽兽、河流、瀑布都是自由自在的,它们有着凡人无法比拟的品质,或是宽容欢快、或是并肩友爱、或是自由穿梭,它们接纳了孤单的拜伦并与其“展开亲切的对话”。

而那种失去纯净善良的心才算是可怕的孤独,“在嘈杂和冲撞着的人群中间,/……趋炎附势的小人,只能同你共安乐!/在那些亦步亦趋、奉承拍马的人中,/没有一个心怀怜悯同类的美德,/等我们死时,会在脸上露出丝毫哀容:/这样才真是孤独;这种味道才算得惨痛。

”[9:79]这种人为名来名往,和其他人无心灵上的交流;利益熏心,又怎么可能与拜伦相提并论呢,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灵动丰富的美呢?拜伦眼中的自然的优美和谐,与浮沉的俗杂形成巨大的反差,尽显其回归自然的决心。

诗人继续游走于大自然中,忧郁而非幻想,是旅行的动机,彻底离开那个自幼便对其基督教有着不同看法的国度,他要去的地方是美丽自由的国度,“这国土,谁都向往,但大多不敢来到。

”[9:87]愈是亲近自然,拜伦便发现其愈向往大自然这个最仁爱的慈母。

虽然她温柔的面容总在不断的变化02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之中,但是这个慈母没有抛弃他,而其身上没有人工的痕迹使她变得更加迷人,她的怀抱让他无比陶醉诗;人可能会像往常似的默默遐想,但“他的目光却显得更平静,苍白的脸也更安详。

”[9:86]在这自然的自由国度里,“山峦、流水、森林、岩石样样都齐,/而蔚蓝的穹苍使风景整个调和;/从山下远远传来了激流轰鸣的声息,告诉人有巨大的瀑布从崖间冲落,”[9:90]激流的声响虽然惊人,然而又使人的心灵感到快乐。

他爱这大自然的丰姿,拜伦对它不会不感到留恋,就离开这幕景致。

拜伦起初那颗藐视人类的心慢慢地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以致于变得慈厚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