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2

合集下载

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清 康熙十一年(1672年) 韩佐周在宋家桥(海瑞建闸 处)重建三洞石闸(今福建路 桥处),俗称“老闸”。 闸 上有桥,可通行人。逾三年, 石闸裂陷,再建。此桥在鸦片 战争前为苏州河上仅有的一座 桥梁。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在关桥闸废毁处设渡口,为 头坝义渡。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九月二十六日,上海开埠。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索引
• • • • • 1、苏州河的简介 2、苏州河的历史 3、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4、苏州河整治的现状(简单口述) 5、苏州河发生的变化对于上海的影响
黄浦江主要支流,又名吴淞江,是上海境内仅次 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 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 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 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 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 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 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 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 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同治元年(1862年) 开设兆丰洋行的霍锦士· 霍格兄弟 在今中山公园北部建乡间别墅, 名兆丰花园。1914年工部局扩建 为极司非尔公园,7月1日对外开 放。民国33年(1944年)改名中 山公园。 同治四年(1865年) 英租界工部局招工,挑土填平外 摆渡到今北京路一带的泥滩,使 之成为平地。同治七年(1868年8 月8日)建成公共花园(俗称外摆 渡公园)──上海最早的公园。 1946年改称黄浦公园。

宋 宝元元年(1038年) 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疏盘龙 江、沪渎港。
明 永乐元年(1403年) 户部尚书夏元吉治水苏松,浚吴 淞江南北岸安亭等浦港,导吴淞 江水由浏河白茅入海(挚淞入 大观三年(1109年) 浏)。又采纳叶宗人意见,浚范 两浙监使请开淘吴淞江,复置 家浜引浦(大黄浦)入海(黄浦 十二闸,于四年(1110年)动工。 夺淞),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黄浦 这是吴淞江下游置闸的最早记录。 江水系。 元 至元三十年(1293年) 任仁发著《浙西水利议答录》, 阐述吴淞江淤塞原因,低洼地区 作用以及浙西治水方法等。 嘉靖元年(1522年) 巡抚李充嗣主持疏浚吴淞江,西 起夏驾浦,东至嘉定龙王庙旧江 口止。在头坝(今乍浦路桥处) 建闸,称关桥闸。

苏州河的故事

苏州河的故事

苏州河的故事【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苏州河的概述2.苏州河的历史变迁3.苏州河的文化内涵4.苏州河的生态保护与现状5.苏州河的未来发展篇1正文苏州河,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河流。

它源自太湖,穿城而过,被誉为苏州市的母亲河。

苏州河见证了苏州古城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世世代代苏州人民的记忆与情感。

苏州河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苏州河是吴国都城的重要水系,发挥着军事、交通、灌溉等作用。

随着历史的推移,苏州河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商贸重镇,促进了苏州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苏州河沿岸的文化名人辈出,诸如唐伯虎、祝允明、徐霞客等,为苏州河的文化底蕴增色不少。

苏州河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沿岸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等都为其增色添彩。

苏州河沿岸的园林、水陆丝绸之路、古运河等文化遗产,都展示了苏州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苏州河还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如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民间艺术,成为苏州河的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苏州河面临着生态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苏州河的生态保护与现状,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通过河道整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手段,苏州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水质逐年提升,重现了昔日的美丽景色。

展望未来,苏州河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苏州市政府将继续推进苏州河生态保护工程,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同时,深入挖掘苏州河的文化内涵,将苏州河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使其成为苏州市的一张新名片。

总之,苏州河的故事见证了苏州古城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世世代代苏州人民的记忆与情感。

篇2 目录1.苏州河的历史背景2.苏州河的现状3.苏州河的生态保护4.苏州河的文化价值5.苏州河的未来发展篇2正文苏州河,一条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古老河流,历经沧桑,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变迁。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的前世今生母亲河之争人们普遍认为上海城市是近代从外滩口黄浦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典籍、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博物馆以后,越来越相信苏州河才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

源远流长苏州河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经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因此人们以此为据,认为苏州河原名吴淞江。

在明代以前,苏州河比黄浦江宽阔浩荡,横贯上海与江南各繁华区域,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航道。

19世纪英国人入侵中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才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

所以直到今天,苏州的上游还是称作吴淞江,而下游黄浦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处还叫吴淞口。

苏州河畔青龙镇──上海城市的起点上海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

青龙镇位于现在上海青浦的白鹤,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

苏州河流经青龙镇的一段支流被称为青龙江。

青龙镇北临青龙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航运发达,成为江南地区内外贸易的最早港口。

青龙镇的兴盛有赖于盛唐时期开放的国策,依托于苏州河优越的航运条件。

这里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佛教空前发展。

现今,我们还能在古青龙镇一睹东南第一寺青龙寺兴旺的香火,并从保存完好的古青龙塔想像当年的佛教盛况。

但苏州河有其致命的缺点,即河道曲而多湾,明散文家归有光有句:“古江蟠曲如龙形”。

因而河沙逐年淤积,到了元代,苏州河就变成仅以一箭就可以射越而过的小河。

原来是支流的黄浦江,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才形成今天支流宽过主流的局面。

明代以来,苏州河就逐渐衰落了。

于是海口东移,青龙镇也随之没落。

由此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更具有说服力。

苏州河──无可替代的航运枢纽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清政府开海禁,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也使上海内河航运有极大的发展。

上海苏州河的故事

上海苏州河的故事

上海苏州河的故事苏州河是上海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条河流,承载着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作为上海传统的水运要道,苏州河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与变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苏州河在过去是上海的主要运河之一。

它连接了太仓港和黄浦江,是上海最重要的商业和货运水道之一。

河上的船只络绎不绝,运送着各种商品和货物。

这里是上海的繁忙码头和商业中心,也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工业聚集地之一。

然而,苏州河也曾经历过繁华和衰落的过程。

在20世纪初期,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苏州河逐渐污染严重,成为黑臭河流。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河道被大量填埋和覆盖,河道逐渐消失在高楼大厦和城市道路的背后。

但在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规划的推动,苏州河得到了重生。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治理苏州河水质,对河岸进行了整治和改造。

如今的苏州河早已焕然一新,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和旅游景点。

如今,苏州河两岸林立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些摩天大楼与曾经的老工业厂房交相辉映,展现出上海的城市风貌。

河岸边的步行街和餐饮街区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城市居民,成为大家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而河上的游船则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光体验,让人们感受到苏州河的历史和文化。

苏州河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逐渐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

今天,苏州河成为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向世界展示了这个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无论是上海的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通过欣赏苏州河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苏州河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被遗忘,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辉煌。

它是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上海人民奋斗的象征。

苏州河观后感

苏州河观后感

苏州河观后感苏州河,一条蜿蜒而过上海市区的河流,曾经是上海的主要运河之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最近我有幸游览了苏州河,对于这条古老而又现代的河流,我有着深深的触动和感慨。

苏州河的旅程,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不同时代的上海。

一开始,我沿着苏州河沿岸的漫步道走了一段,感受着这里的宁静和恬淡。

河边的老式砖墙和明亮的白色洋房相映成趣,仿佛让时间倒流到了上世纪初。

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上海从渔村到大都市的巨大变迁。

我不禁想起了老上海的繁华景象,金碧辉煌的外滩,背后是苏州河上繁忙的船只穿梭往来。

如今,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苏州河依然在背后默默流淌,诗意地延续着。

继续我的旅程,我又来到了苏州河畔的一个小公园。

公园里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见底。

我坐在长椅上,凝望着水面上荡漾的倒影,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逸。

我看到了许多人在这里散步、锻炼,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悠然和享受。

苏州河的畔边,仿佛是一幅宜居的画卷,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苏州河的美丽也少不了现代的一面。

我来到了苏州河的商业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这里穿行,彰显出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繁忙。

苏州河畔的餐馆、咖啡厅、商店络绎不绝,各类时尚的店铺和餐厅在这里竞相开业。

我也加入了其中,品尝了一家精致的咖啡厅的手冲咖啡,享受着悠闲的午后时光。

苏州河,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区域。

回首苏州河的旅程,我更加意识到这个城市的宝贵。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独特的文化。

无论是历史的建筑、宁静的公园还是繁忙的商业区,苏州河都是上海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也承载着居民的记忆和情感。

在苏州河的陪伴下,我也更加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苏州河在过去曾经被污染和忽视,诸多问题困扰着这条河流。

幸运的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在增加。

如今,苏州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沿岸的绿化和景观也有了大幅提升。

苏州河的知识

苏州河的知识

苏州河的知识
苏州河是中国上海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变迁。

以下是关于苏州河的一些基本知识:
1.地理位置:
苏州河位于中国上海市境内,起源于上海市西北郊的苏州市,经过上海市区的中心地带,最终注入长江。

它的全长约为125公里。

2.历史沿革:
苏州河自古以来就是上海的重要水域之一。

在上海城市的早期发展阶段,苏州河是城市的主要水路之一,也是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沿岸有许多重要的工厂、码头和商业设施。

3.城市发展: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变化,苏州河沿岸的城市景观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河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重建工程,许多老旧的厂房和建筑得到了拆除或改造,许多新的高层建筑和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得以建立。

4.文化与景观:
苏州河沿岸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景点,如虹口足球场、四川北路文化历史街区等。

这些地方融合了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和居民。

苏州河也是上海城市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夜晚时分,沿岸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与江水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5.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苏州河曾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但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政府加大环保治理的力度,苏州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总的来说,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历史文化水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苏州河沿岸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和提升。

上海的苏州河简介

上海的苏州河简介

上海的苏州河简介苏州河,中国上海市的一条河流,是上海市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景观,也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一条主要河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苏州河的历史、文化特色、景区、治理等方面。

一、历史苏州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是吴越国的疆域。

明清时期,苏州河自成内河,成为上海重要的商贸水道,也催生了上海陆家嘴、外滩等地区的商业发展。

二战后,苏州河也是上海城市的污染源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和修复,至今已完工。

二、文化特色苏州河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著称。

沿岸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文物,如江南造船厂、梅园新村、洋泾浜文化建筑群等。

此外,苏州河流域还是上海知名的音乐文化发源地,上海JZ音乐节就是在苏州河边举办的。

三、景区苏州河沿岸拥有多个主题的景区,如外滩、五角场、杨浦、大学路等。

这些景区皆为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外滩被誉为“东方巴黎”,融合了不同风格和历史概念的建筑群,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城市景观。

五角场则是上海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个集创意、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区。

杨浦水陆码头则是上海非常有名的游览必到之地,因其有夏家浜码头、汕头滩码头等一系列景区成为情侣、家庭游的热门场所。

大学路以上海大学文发展、科研为主题,吸引众多学生和游客前往观览。

四、治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苏州河河道污染严重,治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从90年代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通过洁化河水、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使苏州河得到了改善。

在治理的过程中,市民和企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善意参与和举措,使得苏州河治理的效果最大化。

总之,苏州河作为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其独特的风貌和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同时,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苏州河也得到了良好的治理和保护,使得游客们拥有更好的游览体验。

苏州河的故事

苏州河的故事

苏州河的故事苏州河位于吴淞江下游流经上海段(一般以北新泾为界,以西仍称吴淞江,以东称苏州河),历史上曾有过松江、沪渎、吴淞江等多个名字,自明代永乐、正德、隆庆年间的三次疏浚后基本奠定了如今的格局。

上海开埠后,来沪侨民因发现顺着这条河流直上可抵达苏州,于是就以Soochow Creek(苏州河)相称,从此无数有关上海的故事便在这条苏州河上轮番上演着,而其中就有不少故事与苏州河上的桥梁有关。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近黄浦江处,1907年底建成,在此之前,这里还曾先后建造有“威尔斯桥”与“花园桥”。

威尔斯桥于1856年竣工,由英国侨民威尔斯等集资组建的“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投资建造,桥梁为木结构“吊桥”,行人过桥需收取“过桥费”,因在上海用语习惯中,河流上游称之为“里”、下游称之为“外”,且过河需要“摆渡”,故而“威尔斯桥”又被称作“外摆渡桥”。

“威尔斯桥”建成的十余年后,由于该桥身出现开裂以及当初的建造方也无意出资对其进行维修等原因,故工部局在19世纪70年代中叶时在“威尔斯桥”的边上又委托英商有恒洋行再新建一桥,因新桥位于“外滩花园”一侧,故此桥也被称为“花园桥”,新桥建成后原本的“过桥费”也随之取消,由此据称“外摆渡桥”也就逐步被传成了“外白渡桥”。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电车在上海的兴起,作为连接苏州河南北主要通道的木制“外白渡桥”显然已“难堪重任”,于是一座钢质桁架结构的“外白渡桥”于1907年在原址上被建起并于1908年时正式通车,这座桥一直保留至今并与两旁的浦江饭店、上海大厦、俄罗斯领事馆等一起成为了黄浦江苏州河交界处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

乍浦路桥:也称“二摆渡桥”,此地原来曾先后有过传教士文惠廉建造的浮桥及工部局于19世纪70年代时建造的木桥,为侨民前往苏州河北岸的公济医院提供便利。

现此桥为1927年时竣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因该桥身较陡,故而过去在行走于乍浦路桥时常会看到“推桥头”(“好心人”或“以此谋生者”帮助人力车夫推车上桥)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州河在上海境内的全长53.1km。 • 有河必有桥,苏州河上的桥使南、北 两岸连成体,促进了上海的发展。 • 每座老桥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外白渡桥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1873建木桥, 1907)建钢桥)
向西就是乍浦路桥(1873建木桥, 1927改建钢筋水泥桥)
朝外滩方向望去: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
桥旁的居民居住条件很差,等待改造。
再过去是西藏路桥(1853建木桥,1922建钢筋 水泥桥)
河岸北面是中国第一家面粉厂,原福新面粉厂。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抵住了日军多次进攻。
乌镇路桥(1929年建木桥,1948、1999重建 钢筋水泥桥)
乌镇路桥南岸
改造后南苏州路干净、整洁
新闸桥(1735建浮桥,1916建钢桥, 2001新建人行桥)
有许多 人在苏 州河边 度过他 们的一 生。
• 苏州河两岸 的旧房子, 幽暗,破旧。 很长时间里, 很多上海人 就居住在这 样的弄堂里。
但他们都把自己收拾得 干净整洁,在外全然不 见住房局促的样子。
从市民生活到 工业发展,旧 迹和展望,已 经改变的和正 在改变的,苏 州河边都能找 到。
甚至沿着苏州河,可以找到上海的历史。
一百多年来,城市长足发展的过程 是与人力影响和支配苏州河的过程 连在一起的。人力的影响和支配, 使苏州河日甚一日地被两岸的社会 经济构造所笼罩,也使苏州河在不 息的流淌之中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 然本色。 20世纪中期那一场改造中国的革命,使许多东西
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一条流过城市的河流却仍然 在视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 烟囱冒出来的浓烟,是以盛开的黑牡丹为比喻的。 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 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工业化的理想 与期望。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 绿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们期待着 新世纪的苏州河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 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 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苏州河的过去和现在
索引
• • • • • 1、苏州河的简介 2、苏州河的历史 3、苏州河恶臭现象和基本整治 4、苏州河整治的现状(简单口述) 5、苏州河发生的变化对于上海的影响
黄浦江主要支流,又名吴淞江,是上海境内仅次 于黄浦江的第2大河。因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松陵 地区,古名“松江”,又因流域在古代吴国境内, 故称之为“吴淞江”。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 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吴县、昆山、 嘉定、青浦等县市,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 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平均河宽约40~50米, 流量平均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 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主要 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
苏州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黄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则是 从东头的河口开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两岸曾经错 落地散布着农田、湿地、芦苇、沟汊,冷僻的地方野气 愈重,“秋风一起,丛苇萧疏,日落时洪澜回紫”。在 都市化的铺展之势面前,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已不能与 膨胀的经济共栖,它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在 它们腾出来的空间里,参差地立起了英国领事馆、礼查 饭店、百老汇大厦、文汇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陆大戏 院、公济医院大档、邮政局大楼、自来水厂、天后宫、 河滨大楼、自来火房、圣约翰书院(后为圣约翰大学) 等等各擅胜场的建筑。这些楼群临水而立,时人譬之为 “连云楼阁”。它们以商业繁华为扩展中的都市画出了 一种侧面的轮廓,流经其间的苏州河就此成了一条城市 的内河。
苏州河本来叫吴淞江,它和黄浦江同样起源于太湖。在李白的时代, 吴淞江的江面最宽处达20华里;到了范仲淹任苏州太守时,河面减 少到9里,而此时的黄浦江,最宽处只需“尽一夭之力”,与吴淞 江相比,它只能算作一条小溪。时至明代,由于吴淞江中下游泥沙 淤积,户部尚书夏元吉动用20万河工改造河道,把太湖水引向黄浦 江,形成今天的格局。自此,吴淞江成了一条波澜不惊的内河,黄 浦江和吴淞江完成了一次干流和支流的位置更换。 上海开埠后,居住在此的外国侨民乘船沿吴淞江来到苏州,他们由 此把这条河叫作苏州河。 随着时间改变的不仅是自然的河道,还有河两岸的社会民生。从苏 州河汇入黄浦江的外白渡桥到河南路桥,多的是可与外滩媲美的殖 民地建筑。而从河南路桥往西直至武宁路桥一带,则是越来越多的 烟囱、厂房和有着大吊车的码头。油脂厂、面粉厂、纺织厂、化工 厂林立于苏州河两岸,它们带来的除了上海近现代工业的发迹,还 有直接排进河道的污染和大量生活在底层的产业工人。前者造成了 苏州河的黑臭,后者形成了河两岸的棚户区。
苏州河出现黑臭开始于20世 纪20年代,1911年在现在恒 丰路桥位置上建造的闸北水厂, 迫于水质的恶化,不得不在 1928年迁到闸北殷行乡黄浦 江畔另建新厂。
苏州河整治的相关内容
2008年11月10日,市苏办召开了《蕰藻浜、淀浦河环境 综合整治规划》总报告编写大纲讨论会,市规划局、市 水务局、市环保局、市港口局、市市容环卫局、市环科 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市苏办常务副主任、 水务局副局长朱石清,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陈庆江出席了 会议。会议听取了市水务规划院对《蕰藻浜、淀浦河环 境综合整治规划》总报告编写大纲的汇报,与会单位经 过认真地讨论,会议决定:需要成立总报告编制的工作 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各个专项规划的编制人员,互相之 间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协调、沟通;要求市水务规划院在 11月底能够完成《蕰藻浜、淀浦河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总报告的初稿。
四川路桥(1878建木桥,1922改建钢筋水泥桥)
四川路桥堍的邮政大楼是历史保护建筑
河南路桥(1875建木桥,1927改建归纳钢 筋水泥桥,2007重建),桥堍是河滨大楼。
再 向西一点是福建路桥(1864建木桥,1885重 建木桥,1968、2007再次重建 )
接着是浙江路桥(老垃圾桥1879建木桥1906改 建钢桥)
成都路高架桥(1995建成)
恒丰路桥(1903建木桥,1914、1927、1948 重建,1987在原桥东侧新建)
长寿路桥(1953建成),改建拓宽 (1998),现在老新两桥并用。
昌化路桥(1949建木桥,1974改建钢筋水泥桥)
江宁路桥(造币厂桥1929建木桥,1969改建钢筋水 泥桥),北堍有中国第一家钱币制造厂
苏州河 和 河上的桥
苏州河 (吴淞江) 是黄浦江的 一条支流, 因乘船沿河 可到达苏州 而得名。
苏州河是指吴淞江流经上海市区的一段,自北新 泾至外白渡桥。
苏州河河面 狭窄,水流 平缓,比黄 浦江更为家 长里短。 上海人的日 常生活是沿 着苏州河两 岸建立起来 的。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 有所有的垃圾,都倾泻在这里,使它成为 一条最杂乱的河。
凯旋路桥 (21世 纪初建造)
光复西路-万航渡路人行桥
古北路桥(1985建造)
真北路桥
祁连山路桥(2008建成)
西康路桥(1981建人行桥)
镇坪路桥(2009建成)
叶家宅桥(1931建木桥,1971改建钢筋水 泥人行桥)
武宁路桥(1956建成,1966、2001改建)
曹阳路桥(三官堂桥1928建木桥,1980件 钢筋水泥桥)
华东政法大学学堂桥(1934建木桥,1967 拆除,1980重建),静静地跨在苏州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