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及赏析(终审稿)
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对修辞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八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1)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易错点:有“像”的时候,容易和夸张混淆方法:用定义区分特征:本体喻体有相似之处。
那群海鸥像炸了营似的。
这是夸张,不是比喻,没有相似之处。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3)夸张:突出强调(4)排比:1增强语势,2增强了句子的思想感情,3多层次多角度写事物特点,4句式整齐。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6)反复:强调(7)设问:1自问自答,2引人注意,激发阅读兴趣,3启发思考。
(8)反问:1突出强调,2加强语气补充:中考不作要求(9)引用:1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2同时印证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做题格式:使用了-----修辞+修辞特征+事物特点+感情、道理难点1当不知道什么特征时,就写描写出了什么事物在什么状态下的什么情态,样子。
难点2多个修辞时要写全,特点也要写全。
难点3多个比喻时,一个比喻一个特点,或几个比喻一个特点难点4写这个事物是为了写另外的事物,要写完成总的来说用了什么修辞,写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心里感情用了几种修辞,写了几种事物,有几个特征,有哪些心里感情。
感情:喜怒哀乐惧对美好的景物人物,热爱、赞美;尊重;敬佩。
对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愧疚、自责。
对大自然敬畏,对弱者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美好的事物被破坏忧伤哀愁;生气时愤怒;对美好的事物的珍惜;对亲人朋友对病人关心、思念、牵挂;对不成器的人痛心惋惜;例题引路难点1当不知道什么特征时,就写描写出了什么事物在什么状态下的什么情态,样子。
语文重点修辞手法与作品分析

语文重点修辞手法与作品分析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作家能够更加生动、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方式来传达和强调某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相类比,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意图。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形容自己“只知道三春归有鸿雁,万户千门总闭塞”,通过将黛玉与鸿雁进行比喻,展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能够更好地塑造形象,使作品更具情感和感染力。
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幻灭呵!再幻灭!再无何物……洒焦了四脚的奶狗在天上,求着点心吃!”通过让奶狗求着点心吃,鲁迅通过拟人手法强调了主人公的绝望和无助。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以夸大的手法来表达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作者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写道:“桑干河,它估计有万里长河的魂魄在爱着它。
”通过夸张手法,丁玲生动地描绘了桑干河的壮美和魅力。
四、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反复出现相同字句或相同结构,以加强表达和烘托气氛的修辞手法。
对偶能够使作品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也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杨绛的《我们仨》中写道:“我们仨,和和美美;我爸爸淑女一样,我妈妈勇猛豪放。
”通过对偶,作者凸显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五、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结构或相同句式的修辞手法,以加强表达和强调句子的连贯性和力度。
通过排比,作者能够使句子更加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如于丹在《论语心得·诚篇》中写道:“真诚者,天下之至高点;浅假者,天下之至易见。
”通过排比,于丹更好地表达了真诚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分别是比喻、拟人和排比,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鉴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作家可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古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形容床前明亮的月光,将月光与地上的霜进行了比喻,使得读者更加感受到月光的明亮和辉煌。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特征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家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给予事物以情感和意志,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他将风暴比作愤怒的神灵,用“风暴大作如同上天的怒吼,因地母之心伤心痛苦,恐惧人类造成的破坏”来形容风暴的凶猛和愤怒,给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震撼。
三、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排列相同结构或者相似句式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作家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使句子更加鲜明、有冲击力。
比如,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他用了多处排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人们将不再被肤色而是被品质所评判;我梦想有一天,即便在密西西比河岸,黑人儿女能够手牵手与白人儿女共同站立;我梦想有一天,一个人将被他的品格所定义,而不是他的肤色。
”通过排比的手法,加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让人们对平等和和谐的社会充满希望。
总结: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喻、拟人和排比是其中常见且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效果。
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的鉴赏需要我们对文字背后的意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受,从而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意义和传达。
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和恰当鉴赏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有力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和体验。
现代文常见修辞手法解析总结

现代文常见修辞手法解析总结一、引言现代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以丰富写作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是作家或者作者在表达中使用的一种修饰语言的技巧。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描绘情感、阐述观点等。
本文将对现代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总结,并探讨其在作品中的应用。
二、对比与夸张1.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加深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这种手法常用于描绘人物形象、描述环境以及阐述观点。
例子1: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形象被对比塑造出来,一个文静而温柔,一个独立而倔强。
例子2:在《论语》中,孔子常与他的学生们进行对话,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突出自己的思想。
2.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夸大某个事物或情感的程度,以渲染、强调或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夸张手法在文学作品和广告中广泛运用。
例子1:在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方式描绘了青春期的矛盾和痛苦。
例子2:在某汽车广告中,广告商夸张地宣称某款汽车拥有超强的动力和舒适的驾驶体验,以吸引潜在买家。
三、比喻与拟人1. 比喻手法比喻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述或理解某个事物。
比喻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
例子1:在李清照的词中,常常出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样的比喻,用花谢来比喻人老去。
例子2: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疯子作为一个形象,通过与其他人对比,用来反思社会问题。
2. 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看作有生命,赋予其人的形象和特征。
这样的修辞手法能够加深读者对事物的印象,并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子1:在谢震业的《我的母亲》中,通过拟人手法,将作者的母亲形容成“永远年轻、永远关心我”的人。
例子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和个性特征,这样读者更容易对他产生共鸣。
四、借代与排比1. 借代手法借代是指用一事物代指另一事物,通过关联性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形象感。
现代文的十种修辞手法详解

【现代文的十种修辞手法详解】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修辞手法的鉴赏与欣赏

修辞手法的鉴赏与欣赏修辞手法是作家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境时所采用的一种技巧和艺术手段。
它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效果,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将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与欣赏,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以直观、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或难以理解的概念或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常常运用生动的形象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他的笑声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中的比喻手法将笑声与春风相比较,形象地表达了笑声温暖人心的感觉。
二、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类的属性和行为,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家能够赋予抽象的事物生命和形象,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例如,古诗《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地上霜”,通过拟人手法,使月光具有了欺骗人的行为特征,形象地表达了夜晚的寒冷。
三、排比排比是修辞手法中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对一系列事物或事例进行并列,使修辞效果更加明显和生动。
排比能够使作品的语言节奏感更强,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受。
例如,“我在远方遇见了春天,遇见了绿树、鲜花,遇见了美丽和希望。
”中的排比手法,使得文句有节奏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喜悦和期待。
四、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过分放大、夸大来表达意境、强调某种感受或夸张事物的修辞手法。
夸张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她的笑声可比天上的繁星还要亮”中的夸张手法,形象地传达了笑声明亮、动听的特点。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观点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和说服力,引导读者思考并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
例如,“难道人生就只有失败吗?”中的反问手法,既强调了人生的不易,又唤起了读者对成功的向往。
六、比较比较是一种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来表达思想、情感或拓展作品意义的修辞手法。
比较能够使作品的对比更加鲜明、生动,增加作品的表达效果。
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赏析

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赏析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使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柔情似水,佳期如梦”2、比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黑体的四个词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的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三千丈”的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局,句句皆对仗,对的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木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5、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汉乐府《木兰诗》7、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及赏析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修辞手法及赏析(一)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开的大片棉花田。
(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②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
(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
③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暗喻因小失大。
)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借代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着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⑥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拟人: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拟物,把人当做…来写)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过度夸张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①、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双关: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和…双关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
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⑴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⑵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②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
⑴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⑵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的具体内容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7)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答题模式: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和…强烈对比②突出说明了(表现了)…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8)对偶:(要求不用记住小类,小类只需理解。
)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
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
也叫流水对,在语法上形成一个复句,构成连贯、递进、转折、选择、假设、目的等复合关系。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课后作业,赏析下面句子,要求写出完整的过程。
1.于是它舒展身子,最先羞答答地朝太阳伸出一枝天真可爱的嫩苗。
2.“你真是种奇怪的动物,”最后他说,“细得像根手指……”
3.小王子眼看着它绽出一个很大很大的花蕾,心想这花蕾里一定会出现奇妙的
景象,可是这朵花儿待在绿色的花萼里面,磨磨蹭蹭地打扮个没完。
4.“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5.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8.可是,那条蛇听见我的声音,就像一条水柱骤然跌落下来,缓缓渗入沙地。
9.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
10.“红领巾,真是谢谢你给我让座。
”老爷爷笑着对我说。
11.他这个人真是滴水不漏!
12.老虎拉车——谁赶(敢)
13.
1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
名曲。
1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6.
17.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