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主要包括审美观念、礼仪习俗、桌椅风格、酿酒
茶饮、粮食食品、用餐场所等方面。
一、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具有明显的气质,以“对美有慕道
以及对错有良心”的处事态度为原则,以“好吃不过对美”为标准。
因此,饮食礼仪把食物的审美观念融入了饮食文化中,其方式是将食物分为六色,即白、绿、黄、红、青和黑,以此作为在吃喝的过程中品味美食、促进文
化膨胀的依据。
二、礼仪习俗
在古代中国,食品和礼仪的习俗比较繁杂,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
济生活的影响。
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慷慨待客以及不拘小节的礼仪习俗也
是古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家宴、宗族节日、百官
千官和会客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这些礼仪也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和
饮酒等礼仪方法,还反映在礼节及传统文化传承中。
三、桌椅风格
古代中国的桌椅风格也比较严格,一般采用复杂的封建式桌椅,桌子
主要以斗椅为主。
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

中国古代有关饮食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古人强调“食以味为先”,对食物的色、香、味、形、意都有一定的要求。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食物精细和卫生的追求。
其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节和规矩。
比如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按照亲疏尊卑分成了许多等级。
在《礼记·曲礼》中详细记载了天子、诸侯、大夫、士不同等级的饮食礼仪,包括席位、餐具、上菜顺序、座次等方方面面的规定。
另外,中国饮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比如“五味调和”的理念,强调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和谐统一,是中国烹饪艺术的重要原则。
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饮食中则表现为对食材的选取和加工的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还包括了众多的烹饪技术和食谱。
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菜系,如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
这些菜系在烹饪技术和口味上各有特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哲学思想、礼节规矩、烹饪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导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食品文化
与饮食习俗。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于食物的烹饪、饮食习俗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食品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的饮食习俗、食品文化和饮食与健康等方面,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一、古代的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人民对于饮食的习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容。
首先,我们
可以看到在古代饮食中,饭菜的摆设非常讲究。
古代餐桌上,往往摆
放着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从色香味到形状各个方面都非常考究,充分
展现了中国人民精细的饮食文化。
其次,在饮食礼仪方面,古代中国
人非常注重礼节,例如在宴会上,主人要先尝一口所有菜肴,才能让
客人品尝,这种为人服务的习惯,体现了尊重客人的文化传统。
二、食品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种植业与农耕文化在食品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民
非常重视农业,注重对土地的耕作与管理,大量发展了粮食作物的种植。
在古代,面食是中国人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大米和小
麦为主要原材料的面食。
其次,烹饪技艺在食品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煮、烤、蒸等多种方式,使得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留原味与营养。
三、饮食与健康
古代中国人民非常注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他们普遍相信“饮食有节,不生病”的理念,通过合理的饮食来保持健康。
古代人们相信,食物的属性、烹饪方式和。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这一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以及饮食习俗等多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食品文化与饮食习俗。
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技艺古代中国人注重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技艺,注重均衡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食材选择上,古代中国人讲究“五味调和”、“五谷丰登”。
他们追求食物的多样性,将五味原则应用到菜肴的烹饪当中,以达到口味的协调和营养的均衡。
古人常常选择鲜嫩的蔬菜、鱼肉、禽蛋等作为主要食材。
在季节变换中,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令选择不同的食材,以追求鲜美的口感和充足的营养。
同时,他们还注重烹饪技艺的多样性与精湛程度。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如炒、烧、煮、炸等,为食物赋予了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二、餐桌礼仪古代中国讲究餐桌礼仪,将之视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尤其是在宴会或重要场合,餐桌礼仪更加重要。
古代贵族和士人有着独特的用餐礼仪,如乐餐、觞饮等。
大家要依照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在用餐中表现出相应的规矩和礼仪。
在餐桌上,人们常常用筷子代替刀叉,这种用具不仅灵巧方便,而且能够减少食物的损耗,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古代人们重视餐桌上的审美和色彩搭配,追求菜品的调配和摆设,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食盛宴。
三、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他们特别注重食物的烹饪和味道,并将之视为一种享受的方式。
无论是尊重材料的原味,还是通过烹饪过程中不同的加工手法赋予食物丰富的口感和风味,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风雅致的生活态度。
其次,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与社交的结合。
他们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共进美食,借此增进感情、交流思想。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者庆典活动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也会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如团圆饭、赏月赋诗等,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在古代中国,饮食礼仪与社交习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孔子的《礼记·檀弓上》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和社交习惯,这也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饮食礼仪1.饭食在古代中国,饭食是一天中最为重要的一餐。
在当时的文化里,家宴往往是规模最大、身份最重要的一种宴会。
与现在不同的是,古代的人们不像现代人那样会同时摆出很多道菜,而是只会有几道传统的菜肴,摆在一张大桌子上,每个人吃的时候用一把长柄汤匙从公共的盘子里盛出自己要吃的食物。
2.饮茶古代中国人非常尊重茶,他们认为茶是一种神奇的饮品,可以提神醒脑。
在茶宴中,主人会用一扇宽大的茶扇泡好茶,然后到客人面前递上,客人们会伸出食指和中指把茶盂接过来,喝完之后轻拍茶盂,表示谢意。
3.宴席在古代,宴席是一种非常隆重、庄重的社交活动。
宴席上,主人会亲自招呼每一个客人,向他们致以敬意,并让他们吃到最好的食物。
不仅如此,主人还会为每个客人端上自己独有的菜式,让客人们在品尝之余,感受自己的特别待遇。
二、社交习惯1.宴席礼仪在古代中国,人们在宴席上有各种不同的礼仪,比如说:吃饭要安静、不可以太外放;吃饭之前要先感恩、祷祝;喝酒要有一定的顺序、时机。
除此以外,在宴席结束的时候,主人会对每一位客人都提出一些话,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光临,并祝愿他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2.互相称呼在古代中国,孝敬老人是一种非常重要、受人尊敬的行为。
因此,在面对长辈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一些特定的称呼,比如“祖父”、“祖母”等等。
而在互相称呼的时候,男性通常要叫女性“小姐”或“女士”,女性要叫男性“先生”。
3.穿戴礼仪穿戴衣服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根据时令和场合来选择自己的服装,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穿戴的整洁和得体。
比如在宴席上,男性应穿长袍褂,带上玉佩,女性则应穿长裙衫,披上锦缎围巾。
总之,古代的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礼仪和社交习惯,这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主食1、主食品种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黍、稷、麦、菽、稻;另一种指黍、稷、麦、菽、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国外输入的五谷杂粮:豌豆(西汉-希腊)、胡豆(南北朝-西亚)、绿豆(北宋-印度)、玉米(明-美洲)、番薯(明-美洲)、高粱(非洲)▪2、主食食俗(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糗一筐。
——《国语·楚语》舜之饭糗茹草也。
——《孟子·尽心下》▪饼:麦粉所制▪飺zí:米粉所制糗饵粉飺。
——《周礼·籩人》▪饵:米粉所制的饼状物饵,粉饼也。
——《说文》▪粥:▪饡zàn:以羹浇饭,与今天的“盖浇饭”相似▪(二)肉食▪1、肉食品种▪牛羊猪(三牲):▪狗:▪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2、肉食的制作▪炙:烤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诗·小雅·瓠叶》饮醇酒,炙肥牛。
——《乐府诗集·西门行》▪脍:细切的肉生肉为脍。
——《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脯fǔ:肉干,亦称“脩”▪(三)蔬菜▪1、五菜▪葵、藿、薤、葱、韭▪2、其他蔬菜▪蔓菁(又称葑feng,俗称大头菜,)、萝卜、蒜、菰(茭白)、菘(白菜)、竹笋、苋菜、藤藤菜、大葱、花椒▪3、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莴苣(西汉-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苜蓿(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扁豆(汉、晋-印度)、大蒜(西汉-地中海)、香菜(西汉-地中海)、茄子(南北朝-印度)、菠菜(唐-波斯)、芹菜(中国古代称为“胡芹”,唐代经丝绸之路由西域时传入)、冬寒菜(唐-非洲)、胡萝卜(元-英)、丝瓜(元-印度)、苦瓜(明-印尼)、花生(明-巴西)、番茄(清-秘鲁)、四季豆(清-南美洲)、莲白(清-地中海)、花菜(清-地中海)、土豆(清-南美)、辣椒(清-中南美洲)、洋姜(北美洲)、芦荟(唐时由波斯人传入)▪(四)水果▪1、中原地区原产果类▪樱桃、桃、杏、梨、李、柰、山楂、柿子、枣、板栗、▪2、南方原产果品▪枇杷、荔枝、龙眼、甘蔗、香蕉、柚子、猕猴桃▪3、国外引入果品▪葡萄(西汉-欧洲)、石榴(西汉-伊朗)、核桃、西瓜(五代-非洲)、甜橙、酸橙、柠檬、花生、草莓、向日葵、苹果、椰枣(西汉-西亚)、芒果(明-印度)、菠萝(清-巴西)、腰果(20世纪30年代-美洲)、胡桃(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五)酒和调料▪1、酒的出现▪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

第七节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文化一、衣食住行:1.衣:衣裳——一般是交领大袖,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汉民族一般是左襟压右襟。
裳的结构类似裙子,上玄下黄的衣裳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也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上衣——古代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平民只能穿褐或布衣。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
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下衣——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绔、裈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深衣——又叫袍服,是官员及士大夫的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能穿。
鞋——有履、屦、屐、屣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现代的要粗糙。
衣料——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一般人是穿不起的。
褐衣是粗布衣服。
主要的佩饰——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
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开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有瑗、环、玦等。
环常作为妇女的佩饰。
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
冠礼——古代举行冠礼,一共加冠三次。
第一次加的冠叫缁冠,意味着占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意味着有军事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第三次加爵弁,意味着有了祭祀权。
古代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人戴的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的。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胄”是打仗时戴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以后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古代汉饮食

古代汉饮食
1. 饮食文化的起源:古代汉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
代的生活方式和食物获取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业的发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古代汉族饮食逐渐形成。
2. 基本饮食结构:古代汉饮食以主食为主,包括米饭、面条和
米面粥。
蔬菜、肉类和豆制品是配菜,提供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此外,古代汉族还喜欢吃一些特殊食物,如鱼、肉、奶制品和水果。
3. 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古代汉族有许多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如
尊重长辈、尽量不浪费食物、尝试不同的食物组合等。
4. 传统饮食食材:古代汉饮食讲究以地域和时令食材为主。
常
见的传统食材包括黄豆、花生、小麦、猪肉、牛肉、鸡肉、鱼肉、
蔬菜等。
5. 烹饪方式:古代汉族有各种烹饪方式,如蒸、煮、炒、炸等。
古代汉饮食注重火候掌握,追求原汁原味和营养的完整性。
6. 饮食文化的影响:古代汉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结起来,古代汉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古代汉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饮食出行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麇、狼、兔;还有一种指麇、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质料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彝、卣(yǒu)、罍(léi)、缶(fǒ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
觥常被用来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
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的食品。
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熟的肉。
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
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作“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
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
《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古代交通工具】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子。
如:辇辂(皇帝的车驾)、辇毂(皇帝坐的车子)、辇道(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辇路(天子御驾所经的道路)、辇乘(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辇御(皇帝的车舆)。
【长亭短亭】长亭短亭,在古代是指设在路旁的亭舍,用来当作饯行的地方,后引申为旅程遥远。
【秉烛夜游】手持蜡烛在夜间行游。
意谓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