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学习知识
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基本理论

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基本理论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学观点和实践经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体系。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四大基本理论,分别是营养、药理学、烹饪学和礼仪学。
一、营养学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营养和营养物质如何在人体内代谢并作用的学科。
中国营养学以“阴阳”思想为基础,强调饮食的不同营养物质的均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中国营养学也着重以食物调养身体和治疗疾病,强调食用食物后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二、药理学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的学科。
中国药理学以“阴阳”思想为基础,认为能够改善人体的药物应具有较强的活性,而改善人体的食物应具有较弱的活性,以免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并强调食物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三、烹饪学
烹饪学是一门研究食物的加工处理方法及其影响的学科。
中国烹饪学以“阴阳”思想为基础,认为烹饪要尽量保持食物的本质特性,避免过度加热,以保持食物的营养物质,而烹饪方法也要结合不同食物的特性,如用一些油脂或酱汁来改善口感,以及添加调料和调味料,以增强食物的香味。
四、礼仪学
礼仪学是一门研究尊重、礼节和礼仪的学科。
中国礼仪学以“道德”思想为基础,主张尊重他人,礼节招待,讲究文明、礼貌和礼仪,以保护他人的尊严,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本理论是营养学、药理学、烹饪学和礼仪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旨在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强人们的社会关系。
因此,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本理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
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两者一而 二,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 相得益彰旳辨证理论。
❖ (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合一旳理 论或老式。)
❖ 起源:中国古代人对动、植物食效和疗 效旳认识
体现
❖ 在理论体系上 历史上旳药书,几乎同步又是食书;
❖ 从业特点上 历史上旳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旳行家,历代名 厨又多是通晓医药旳行家;
❖ 饭 水 果之美者-----
❖ 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 必先懂得。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 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 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二、奇正互变旳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维
❖ 中国菜肴几千年发展变化旳生命力所在 ❖ 奇正互变旳发明思维:中华烹饪中正格
与奇格灵活把握、交互为用旳创新思绪 和烹调措施。
正(正格)—中国烹饪中通行旳厨规 奇(奇格)—不拘程式旳反常技法 ❖ 奇正互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旳统一, 矛盾旳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
❖ 奇正互变,既是技巧、规则,更是辩证法、 措施论、思维方式。
❖ 奇正互变旳发明思维决定了:
奇正互变旳烹调措施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宽松旳鉴别原则
❖ 组织制度上 “食医”成为周朝廷旳一种制度
❖ 汤得伊尹,祓(音弗)之于庙,爝(音决)以爟 (音灌),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 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 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音欢)之炙,隽 (音卷)触之翠,述荡之挈(音万),旄(音矛) 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 所食。
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能够体验到独特的味觉享受。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的起源、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传统菜肴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传统饮食的起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食材选择和独特的烹饪技巧,这些都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农业传统。
中国的饮食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代,当时中国人开始养殖和种植一些主要的农作物,比如小麦、稻谷、大豆等,为后来的饮食提供了基础。
同时,中国的传统饮食还受到了地理、气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味独特:中国菜肴的烹饪过程中注重调味品的选择和搭配,如酱油、醋、花椒、姜蒜等。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调味风格,体现了中国饮食的多样性。
2. 色香味俱佳:中国菜肴注重色、香、味的协调,追求菜肴的美学效果。
比如糖醋鲤鱼红亮可口,麻辣火锅飘香诱人。
3. 营养均衡:中国人有“色、香、味、形、器”五个要素的要求,不仅追求美味和美观,还注重菜肴的营养搭配和均衡,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
4. 礼仪意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仪式感,如宴会上的敬酒、进食顺序等。
食物被视为凝聚亲情和友情的纽带,体现了中国人对待食物和饮食的尊重。
三、代表性的传统菜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许多代表性的传统菜肴,每个菜肴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北京烤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北京烤鸭具有外酥里嫩、色香味俱佳的特点。
它需要经过精细的烹制工艺和独特的调味,才能保持鸭肉的鲜嫩多汁。
2. 四川麻辣火锅:四川麻辣火锅以其独特的调料和火候控制技巧而闻名。
它将多种麻辣调料融合在一起,辣味浓郁,让人垂涎欲滴。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

饮食养生
• 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生命、青春、健 康和长寿,是人们最珍贵的东西。先秦时代,把养生主张表达 得最丰富突出的莫过于老子和庄子,他们还主张用“吐故纳新” 的气功来健身长寿。先秦诸子大都有追慕长寿的思想,把握 “口不可满”的适度原则,但饮食养生思想的明确走上独立发 展的道路乃至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进入汉代以后的事。
本味
•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吕氏春秋》的 《本味篇》集中论述了“味”的道理。唐 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概括了八字真言 “唯在火候,善均五味”。美食家袁枚更 进一步认为“求香不可用香料”、“一物 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各有本 味,自成一家”。“味”可一分为三:味 感、触感和嗅感。
孔孟食道
•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和孟子两人的饮食观点、思想、理 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 他们的食生活水平就基本是中下层的,这不仅是由于 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更因为他们的食生活观念,他 们追求并安于食生活的养生为宗旨的淡泊简素,以此 励志,提高人生品位,倾注激情和信念于自己的宏道 济世的伟大因为他们的食生活观念他们追求并安于食生活的养生为宗旨的淡泊简素以此励志提高人生品位倾注激情和信念于自己的宏道济世的伟大事业
饮食文化理论四大原则
食医合一
• 基于饮食行为同时获得养生与疗疾功用的实践与认识。由于 饮食获取营养和医病双重功能的互相借助与影响,形成了中 国特色的“食医合一”的宝贵传统。正因如此,历史上饮食 著述便与农学、医药学著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贾思勰 的《齐民要术》,还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或是期间与 其后汗牛充栋的相关著作,莫不如此。“食医合一”不断深 化发展的历史结晶,是食医制度在周代的出现,主张着眼于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体机理的协调来合理进食,主张合理杂 食,注重节气变化进食等。孙思邈写出了《备急千金要方》 其中《千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的专 篇,他享年逾百岁,后其学生孟诜撰写《食疗本草》,把食 医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他认为良药莫过于合理 地进食。更进一步,药膳出现,所谓“药借食威,食助药 力”。
第三章 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食与人、食与自然、 食与人、食与自然、食与社会之和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 源于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 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中庸之道” “和”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如何调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 中庸之道” 调的目的, 和谐,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和谐, 调的目的 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其实质:持中,协调,适度,节制。 古典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形成了: 模糊性” 形成了:中式烹饪的 “模糊性”,菜肴 加工变化微妙, 加工变化微妙,各要素的配合难以用量 表述,追求个性、意境。 表述,追求个性、意境。 ∴中国菜肴之难,难在: 中国菜肴之难,难在: 随心所欲不逾矩” 奇正互变的应用 “随心所欲不逾矩”—奇正互变的应用 中国菜的制作讲“悟性” 中国菜的制作讲“悟性”—
汤得伊尹, 汤得伊尹,祓(音弗)之于庙,爝(音决)以爟 音弗)之于庙, 音决) 音灌),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 ),衅以牺猳 (音灌),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 至味。汤曰: 可对而为乎? 对曰:君之国小, 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 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音欢)之炙,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音欢)之炙,隽 音卷)触之翠,述荡之挈(音万), ),旄 音矛) (音卷)触之翠,述荡之挈(音万),旄(音矛) 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 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 所食。 所食。 鱼之美者:洞庭之鳙(音扑),东海之鲕( ),东海之鲕 鱼之美者:洞庭之鳙(音扑),东海之鲕(音 ),醴水之鱼 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 醴水之鱼, 而),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 音贯)水之鱼,名曰鳐(音摇), ),其状若鲤 藿(音贯)水之鱼,名曰鳐(音摇),其状若鲤 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一、“三品”范畴
九品菜乃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分类理论,是为生活史所使用的“三品分类法”的基础。
其“三品”是指猪肉、牛肉和鸡鸭。
“九品”菜可以分为主食、汤调、汤点、菜调,以及甜、酒、糕、果、甜卤。
二、“五味”术语
五味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五种主要味道,即甜、咸、苦、酸、辣。
五味是指五种味道的构成,而这一理论的实践基础是要根据不同的饮食联系,将不同菜肴、食材、味型和配料搭配在一起,组成一种奇妙的饮食体验。
三、“火候”技艺
火候是指食物烹饪的经验和技艺,是饮食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握火候,可以做出招牌菜、吃出营养和地方特色,是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料理法”概念
料理法是指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传播和传承饮食文化的一种方法,它除指辨认并分类菜式以及烹饪食物外,还有通过要求家居人家守规范、开启饮食文化之道的“官府饮食文化指南”。
饮食文化基础理论

男人往往担负着比较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消耗大,出汗多,汗多则会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不足,可选用西洋参、石斛、莲米、红枣、花生、桑葚子、豆浆,银耳,雪梨、鸭肉等,膳食如石斛花生米、荸荠豆浆、冰糖雪梨、清炖鸭肉等。脑力劳动常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耗伤脑髓,导致气血不足,可选用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之品,如枸杞子、桂圆肉、酸枣仁,柏子仁、莲米,何首乌、红枣、猪心,动物肝脏、奶类等,膳食如猪肝羹、当归猪心汤、桂圆枸杞子粥、冰糖莲子等。
2、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教学内容】
01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重点难点】
1、饮食文化四大理论
添加标题
1
2、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添加标题
2
3、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添加标题
3
重点
添加标题
4
重点
添加标题
5
重点、难点
添加标题
6
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不足,阴阳渐衰,而以脾胃虚弱,肾气渐衰为主。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主要取决于脾、肾两脏是否健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乃至各种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居,肾气是否旺盛,决定着衰老的速度和寿命的长短。可见,进食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之品,实为益寿延年、抗衰防老的关键。特别对于老年人,饮食的抗衰防老作用尤其重要。
老人食宜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多选食人参、黄芪、山药,茯苓、冬虫夏草、枸杞子,当归、桑葚子、核桃肉、芝麻、黑豆、银耳、何首乌、韭菜、猪瘦肉,猪心、动物肝脏、蛋类、奶类,海参、龟肉、鳖肉,菠菜、胡萝卜、虾等,膳食如核桃鸡丁、虫草鸭子、首乌肝片、枸杞海参鸽蛋汤等。平时饮食宜清淡、温热、熟软,因其脾胃虚弱,故最宜食粥,如红枣糯米粥、山药鸡子黄粥、薏米莲子粥、灵芝银耳羹、芝麻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2】0、开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名剧中,其主角说:“我碰到麻烦时,吃是我唯一的安慰。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第一,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在说在吃饱喝足以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
第二。
中国人对付死神也象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亡者是一束鲜花。
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等待遇(一般还要高一个档次),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对他的期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
这完全是与老百姓对付官吏衙门一样。
因此有人认为祭祀不过人对鬼神的贿赂。
)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3】1)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
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4】2)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
农家以农为本,强调的生命意识以神农氏为始祖。
主张“民以食为天”。
3)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诗文化与饮食美学的结合。
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如:酒逢知己千杯少。
又如:孔乙己的茴香豆等等。
)【5】4)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
饮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
《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食。
5)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荀子.王霸》:“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
这就是说,爱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好美味,乃是人的自然本色。
中国人对饮食的审美要求,主要是色、香、味、养生。
【6】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7】一、饮食思想的萌芽——“甘”、“美”、“善”“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种理解和感受,它涉及到一切生活领域。
饮食的审美思想,其实就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关于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深化。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饮食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
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羊从美。
”【将羊作为美和善的象征,大致上有这几种原因:其一,羊在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是广泛饲养的家畜之一,起着供应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最主要来源的作用。
其二、由于第一种原因,在古代,羊是物质交换中重要的媒介;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作为牺牲,是祭鬼神的最主要的“圣物”。
除此之外,古人还从“羊”字中发掘出特定的美学意义……】【8】《说文》:“甘”的释义:“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即特表好吃的食物,由此可知,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这就说明饮食思想的萌芽首先是官能的愉悦。
【9】二、五味调和——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五味调和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比如伊尹的“五味三才”之说,《吕氏春秋》对饮食调和也有深刻的论述。
由“调”至“和”,已达到“充执其中”的和谐境界。
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认识:【10】1)“和”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代,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
例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名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以及小说家等等。
这些思想都反映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系当中,使得“诸子之说兼而有之”。
而后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百家归儒”。
而儒家主张“中庸”,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而将“法”的刑罚和“道”的无为融合在一起,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
【11】2)“和”的内容——《吕氏春秋【本味篇】》“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貜者臊,草食者膻。
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才,九沸九变,火为之纪(节),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使各种肉类的本位发挥出来),毋失其理”。
【注:三虫即水居如鱼虾之类;肉貜(jue)如鹰雕之类,草食如牛羊之类。
古代常泛称动物为“虫”。
】【12】3)“和”的效果——《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注意,这里所讲的“五味”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仅仅是甘酸苦辛咸五味,它还指多种调味品和多种味型。
】【13】4)“和”思想的辩证关系——古代饮食思想中的“和”,强调各种物料之间的对比关系,参加变化的先后顺序和适当时机,都与物料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但是却又很难用语言表达透彻,所谓“寓可知于不可知”,。
看起来玄妙无比,却又有道可循,即:必以其性,无失其理。
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之精髓就是“以调至和,和而不同,和而无穷。
”【14】三、更高层次的饮食审美——“五世长者知饮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味首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这个实践过程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经济条件;第二、长期积累。
所以古人认为:要经过五代的积累才真正懂得饮食的美味。
根据古籍的记载,追求口福享乐之风在汉代就开始盛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极致,穷奢极欲也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知味者”辈出【西晋大臣,著作家荀勖(xu 音续),就是这一时期非常著名的“知味者”。
品位的程度甚至到了端起碗来吃饭,可以知道是用什么柴火烧的。
】【苻坚有一个儿子叫苻朗,也是一个罕见的“知味者”,据说吃鸡可以分辨出所吃鸡是露天养的还是圈养的。
吃鹅可以分辨出某一块肉上面长的是白毛还是黑毛。
有一次,会籍王司马道子请他吃饭。
过后问其感想,苻朗说:菜的味道都不错,就是盐生了一些。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人称才、画、痴三绝。
吃甘蔗从甘蔗的梢部吃起,越吃越甜,他将其称为“渐入佳境”。
】【15】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16】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民族尤其是上层社会饮食生活的不断丰富,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也逐渐趋向丰富深化和系统完善。
到明清时期,以高濂、袁宏道、李渔、袁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美食家以及《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饮馔部》、《遵生八笺》、《觞政》等一批美食著述的问世,中华饮食的审美思想已经成熟并系统化而定型为“十美风格”。
1)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基础、前提和目的。
袁枚:“凡物各有先天…….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17】2)香—鼓动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志,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
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着,十步以外,无不颐然逐然。
”【18】3)色—是又一个重要的审鉴指标,既指事食物的自然本色,也指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还可以从中看出烹调的技艺和火候的掌握。
“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
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
”【19】4)形—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
饮食的造型美与中国古代诗、画所追求的意境美高度相同,都追求一种自然古朴和典雅清逸的意境。
例如: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曲阜孔府烹制的“神仙鸭子”、“凤凰同巢”,就是其代表作品。
【20】5)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
,所谓“美食不如美器”。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材质广泛,制作精良,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1】6)味—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美和“五味调和”的复合美味两个宗旨。
7)适—舒适的口感,是舌齿触感的惬意效果,其理解和追求,大量体现在“滑”、“脆”两点上。
《闲情偶寄》:“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脆而已矣。
”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温度,注重肴馔的温度差异以追求适意的美食效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悠久的传统。
袁枚所云:“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及锋而试”。
所谓“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
”【22】8)序—指一台席面或者数个筵宴肴馔在原料、温度、色泽、味型、浓淡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顺序、筵宴设计和饮食过程的和谐与节奏化程序等。
比如,明代著名美食家袁宏道指出:“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度客食饱而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
”【23】9)境—优雅的宴饮环境,有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两者相结合的环境等等。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例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红楼梦》中的饮食环境等都是一种饮食审美意识的文学反映。
10)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是物质享受同时的精神享受,在中国古代整个筵宴过程总是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唱吟、歌舞、丝竹、博戏、雅谈、书画等等,从而使饮食过程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24】第二节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25】一、食疗合一这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显著特色。
结合中医中药,可以看出“医食同源”的特征。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周代王宫里就有所谓“食医”,主管王宫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