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4、讲究有利、有理、有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认定的社会 交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中 的礼遇行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 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 内部团结。
菜系的形成
周代八珍 楚宫名食
最早的地方菜:北方菜与南方菜 秦汉巴蜀和闽粤开发,菜系增多; 两宋时,繁荣的餐饮业中出现“南食”“北食”“川食”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 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 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灯影牛肉、五香豆干 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 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 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 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鲁 菜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八大菜 系之首。 (1)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 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尤重制 汤,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德州菜也是 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在初步加工方面:合理成型,并保持原料的 营养成分,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原料, 减的配合,质地的配合和 形状的配合。
在烹调方面:各种菜肴存在着不同的烹调过 程,同一样菜肴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形状与口感要 求,有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术与方法,大体上是八 类(1)氽(tǔn) 、烩; (2) 拌、炝、腌;(3) 煎、贴
饮食文化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 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 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美食与美器
远古十代,人类的饮食生活,无所谓美食,亦无所谓美丽 器。林非子《五猛》说:“J—古之此……民食果顽蚌姑, 腥臊恶臭而伤害胺胃,民多疾炳”。说明先民只是“茹毛饮 血”、生吞活剥地生食。
诗人牧:“煎炒宜盘,汤羹 宜碗,参铅共间,方觉生色
古今五大名宴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满人入主中 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 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 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 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 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 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请过皇帝、钦差大臣, 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 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 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五方人民》中说的明白:“东南之人食水产 ,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 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有山者采, 有水者鱼”。也就是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形成菜系的 主要条件,正是“今天下四海九州,特山川所隔有声音之殊;土地 所生有饮食之异。”(《齐乘》)
青岛:高梁饴、奶油气鼓、奶油花生糖、酱什锦菜。
桂林:马肉米粉、鸳鸯马蹄、尼姑面、珍酱脆皮猪、南乳肥羊。 兰州:白兰瓜、高三酱肉、热冬果、千层油饼、臊子面、空料果、 八宝蜜食、杂肝汤。 成都:夫妻肺片、担担面、麻婆豆腐、麻辣烫、肥肠粉、抄手、三 台泥、麻辣兔丁。
中国饮食文化

三、春秋战国饮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一个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的时代,也是群情迸放、 文化灿烂的时代。春秋时期五个霸主:齐桓公、晋文
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战国时期七个强国:
秦、齐、楚、燕、赵、魏、韩。
三、春秋战国饮食
1.肉食品相对紧缺
6、尧舜禹时期
4. 诞生了“五味调羹”。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厨神之一
“羹”,即菜汤,传说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 是一种不备五味的浓肉汤。而”五味调羹“,则是彭祖发明 的。当年尧帝患了严重的厌食症,满朝文武一筹莫展。彭祖 毛遂自荐,便以酱、醋、肉酱、盐和梅子等五味调雉羹,尔 后献给了尧。尧尝上一口就胃口大开,食后身心大悦,厌食 之症离奇痊愈,尧认为他既然能将诸调料巧妙的运用在一起, 一定也善于组合协调部民事务,于是封他与彭城,即今日的 徐州一带。所以后人称之为”彭祖”,这就是历史上 “制羹
3. 接着发明工具,解决耕地工具,实现了水 稻大面积的栽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 猎为主,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4.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
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 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 也就开始了。
一、原始社会饮食
兴灶作炊的食祖
5、黄帝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 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 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 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 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抚万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以稻米为主食,搭配肉、鱼、蔬菜和各种调味料,在味觉、营养和烹饪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食品文化和饮食习惯。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饮食是人类的生活所必须的,而中华饮食文化则极具历史悠久和特色鲜明。
在古代,饮食文化主要包括供果、祭祀、宴饮、饮茗、下馆子等几个方面。
其中,祭祀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尤其在周代,饮食文化与祭祀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以祭祀为核心的综合性饮食文化。
在宴饮方面,尤其注重美食烹制的技艺,饮食文化也因此日渐兴盛,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烹饪风格和饮食文化。
而茶文化的兴盛则为中华饮食文化所增色不少。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食物分类齐全。
从肉类到蔬菜,从面点到米饭,无所不包。
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食用方法和烹调技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味道和口感,保障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其次,节俭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历来注重勤俭持家,尤其在饮食方面,未必讲究奢华和浪费,而注重节俭和环保。
另外,中华饮食文化中还强调精品、健康、营养均衡、文化传承等方面。
二、古代的饮食习惯1、米饭稻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粮食,也是中国人的主食。
古代时期,无论贫富如何,都非常珍视稻米。
不仅如此,中国人在食用米饭的同时,也讲究各种碟肴、菜肴来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2、面食作为古代的主要食物之一,面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面食由于富含碳水化合物,被视为为增强体力的重要食品之一。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制作面食了。
而现在,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食品之一,面食更是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盛名。
3、菜肴中国的菜肴种类繁多,富于多样化。
古代时期,中国人在食物调料的选择上很有智慧。
比如,在烹制肉类食品时,往往会选用姜、蒜、花椒等具有去腥和开胃作用的调味料,而在烹调海鲜时,选择的则是芥末等具有消化和排毒作用的调料。
不仅如此,古代时期中国的菜肴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烹饪技艺与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烹饪技艺与饮食习惯一、概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与独特的饮食习惯。
从古代典籍、文献以及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中国古代饮食的信息。
本文将从古代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以及饮食习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古代饮食的起源古代饮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依靠采集自然食物为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米等,这为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古代饮食的烹饪技艺1. 烹调方法古代烹调方法主要包括炒、煮、炖、蒸、烤、炸等。
其中,炒是最常用的烹调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保持食材的鲜美与营养,还能够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煮、炖、蒸这些烹调方式则突出了食材的鲜嫩与口感,使食物更加可口美味。
另外,烤、炸这两种独特的烹饪方法,更是给食物带来了诱人的香气和酥脆口感。
2. 调味品古代饮食中广泛使用各种调味品,如酱油、盐、醋、酱料等。
其中,酱油是古代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不仅增强了食物的风味,还能够提高其色泽。
盐的运用能够起到调味、保鲜和防腐的作用。
醋则能够帮助去腥解腻,调节味觉。
这些调味品的使用使得古代饮食更加丰富多样。
四、古代饮食的习惯1. 餐饮礼仪古代中国人重视饮食礼仪,注重饮食氛围的营造。
在饮食过程中,人们讲究座次次序,注重与人相处的方式。
此外,古代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通过宴席的方式加强人际关系。
2. 饮食习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
一方面,古代人们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以及少量的肉类、蔬菜和水果;另一方面,古代人们崇尚饭、粥、面的清淡口味,强调食材本身的原味,注重保持食材的天然色、香、味。
五、结语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瑰宝,它不仅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古代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体验中华民族的独特风俗与传统美食,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悟。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古代餐桌礼仪常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餐桌礼仪也是非常讲究的。
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
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
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

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食文化与饮食习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饮食观念与食材选择在古代中国,人们对饮食有着独特的观念与追求。
他们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营养,认为“味以鲜为尚,色以淡为美”。
古人倡导“五谷丰登”的理念,强调谷物的重要性,将米饭作为主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在古代中国的食材选择中,人们注重季节的变化,根据时令选择食材。
夏季人们偏好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瓜果类;而冬季则更欢迎温热养生的食物,如肉食、豆类等。
此外,中国古代也非常注重药膳的研究与运用,认为食物和药物可以相互辅助,起到保健的作用。
二、餐饮文化与餐桌礼仪中国古代的餐饮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人们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和享受。
在古代宴席上,餐桌的摆设非常讲究,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餐具的选择也颇具讲究,如瓷器、玉器等。
另外,餐桌上的礼仪也是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讲究宴席的座次和宾主的礼节,尊重长辈和宾客的身份地位。
古代人们常常使用“食不言色,寝不言质”来形容饮食中的修养和克制。
三、饮食习俗与节日食品在古代中国,人们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都有着特定的饮食习俗。
例如,春节时人们必吃“年夜饭”,寓意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团圆。
清明节时要吃“清明粿”,寓意祭祖和纪念先人。
中秋节时则必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祈福。
此外,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还与婚嫁、生育等重要的人生仪式相关。
比如,新娘在婚礼上要糖豆入床,以求生育多子多福。
这些习俗和节日食品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团结、祈福和繁衍的美好愿望。
四、名厨与烹饪技艺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名厨和烹饪技艺。
名厨的烹饪技艺被视为一门艺术,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烹饪家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很多古代烹饪技巧和食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伏羲,三皇之一,古籍上又常写作伏戏、伏牺、虑戏、宓牺、包 牺、庖牺。《易· 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 渔,盖取诸离。”伏羲据说和女娲是亲兄妹,也有人说他们是夫妇。 另有传说说伏羲是天上雷神的儿子,雷神为一条威严大龙,所以伏羲 也是人首蛇身,也就是龙身上长着一个人头的神。 伏羲很聪明,看到人们整天靠采集树上的野果度日,个个面黄肌 瘦,不会捕捉湖泊里的鱼,只能手提一根大棒在水边等敲鱼,他就学 习蜘蛛吐丝结网的方法,采野麻搓成绳子,用绳子织成渔网,教人们 捕鱼捉鸟,这就是所谓的“结网罟以教佃渔”。 伏羲看到人们打猎收获的不稳定,又试着把没打死的猎物拿来饲养, 逐步开创了家畜饲养业,所谓“养牺牲以充庖厨”,为后人奠定了获 取稳定的动物性食源的方法,因而被后人称为“庖牺”,即-第一个为 厨房准备牺牲(肉食)的人”。 伏羲最突出的贡献是推广燧人氏用火加热食物的方法,使熟食成 为中国饮食的主体。传说,他曾到雷神那里去借火种,取来天火,教 人们用火加热食物,并将燧人氏的那些炮、煲、炙、烙等法普及化, 从此,人们有了香喷喷的熟食吃,身体更健壮了。 伏羲还定嫁娶之规和琴瑟之乐,结绳作八卦,现河南省淮阳县有 太昊伏羲陵墓,甘肃天水有伏羲庙,以志纪念。
2
3
1
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燧人氏,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后汉徐干《中论· 治 学》曾说:“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 帝轩闻风鸣而调律,仓颉观鸟迹而作书,斯火圣之学乎。” 韩非子在《五蠢》篇中进一步说:“上古之世,……民食 果服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 日燧人氏。”《古史考》也说:“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 初作燧火。” 由此可见,发现钻木取火,用火熟食,开创石烹时代者, 非燧人氏莫属。燧人氏此举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强壮了 人民身体,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纯粹就烹饪史说,也创 造了以“石烹"为标志的一系列烹饪方法。主要方法有:炮, 即钻火直接烤果子、肉类;煲,用泥裹果子和肉类后进行 烧烤;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用烧红的石子 把食物烫熟;焙,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熟:奥,也就是“熬”,将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里 再移到火上煮。这些方法,至今不绝,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3
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
古载,黄帝姓公孙,长于姬水,又姓姬,是少典之子。 因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之为有熊氏;以 土德王,土色黄,故称作黄帝。黄帝时代,距今大约五千年。古 史相传,我国的蚕桑、医药品、舟车、官室、文字等,都是黄帝 所创,因此黄帝被列为中国人的祖先,现代人称自己为“炎黄子 孙”。 但黄帝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在饮食方面。《淮南子》 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艺 五种,抚万民”,“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 “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黄帝以前,中国虽有用火, 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 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从此,蒸饭煮粥, “吃饭”的概念产生了。 什么是饭?饭和粥是蒸煮熟了的谷物食品,又是人们每天定时 吃的包括主副食在内的食物总称。古籍上说“稷食菜羹”(《大 戴礼记》).就是指稷食(主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这是黄 帝时“蒸谷为饭”给我们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 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原始社会后期,人口渐增,现成的食物原料渐少。黄帝率领臣 民,刀耕火耨,发展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广袤的土地上,开拓 了一块块平畴绿田。黄帝倡导的“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 菽、麦、稻五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倡导关心民食;这 方面,他以及继承他的尧、舜、禹,都是民本治国养学家——彭祖(2)
彭祖平时常喝桂花云母汤,麋角汤,喜欢茶,擅长 酿酒,并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营养学理论,主张因时而食, 因人而食,因气而食,因体而食,协调阴阳,调和诸味, 食有节,并以素食为主。商纣王曾派人向他取法养生之 道,回来照此办理,据说也活了三百岁。有史载,春秋 战国时期齐国的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调技艺,曾三到 彭城学习烹饪技艺,并创制了“易牙五味鸡”等食疗莱 款。后人都很景仰彭祖,撰写养生著作,常托名彭祖, 如《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备急 方》等。 彭祖因以“彭”得名,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和四 川彭山县都以彭祖为本地生人。徐州依彭祖遗方开发有 多达一千二百种菜肴的“彭祖养生宴”,彭山县开发有 “彭祖八百岁”系列酒,由此可见彭祖在中国营养学上 的影响。 另,据学者考证,巾国古代曾有“六十天为一岁” 的计时法,依此法,彭祖高龄是可能的,即一百三十至 一百四十岁。
1
2
3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1)
史载,彭祖姓筏名铿,是七古颛顼的玄孙。颛顼的子或孙 为祝融氏,祝融又有子为陆终氏,陆终氏有六个儿子,其第三 子为彭祖。“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姓”,这是彭祖称谓 的来源。《世本》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 似乎他又是一个小官。《中文大辞典》解释彭祖时说,“即老 子也”,他似乎又成了老子。历史上关于彭祖有许多争论,但 有一点不争的是,他高寿,懂养生之道。 据说彭祖活了七八百岁,甚至有人把他的年龄具体为七百 六十七岁。彭祖高寿的秘诀在于他创造的引导术、房中术、吐 纳术,烹饪术和摄生术,其中烹饪术和摄生术属饮食文化范畴。 《中国烹饪史略》一书曾断占,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 业厨师”。此说依据不足,但彭祖善于烹饪是有史可查的。屈 原《天问》记载,他曾亲手做了一碗“雉羹”献给楚工,楚王 尝之大喜,给他封了个官。“雉羹”是用野鸡与稷米同熬而成 的一种汤羹,鲜香醇厚、易消化,其中的“稷米”按《本草纲 目》说有“益气、补不足、利胃宜稗,凉血解毒”的功效; “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的功效,两者 合二为一,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雉羹”后来被誉为“天下 第一羹”,《扈从赐游记》中称:清朝皇帝每年“秋猕大典”, 都要在澹泊城殿特赐王公大臣“野鸡汤”。因野鸡汤是古代圣 君食用过的,乇公大臣皆以能品尝到皇帝所赐的野鸡汤为荣。
中国古代餐饮文化(一)
作者:麦麦乡(烧腊培训)
目录
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
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
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
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
1
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
中国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果腹谋生是每个部族的 大事,因此各部族的首领无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饮食的钻研 方面,并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旧石 器时代的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 况为茹毛饮血。为使生鲜的肉食便于咀嚼和消化,他发明 了“脍”和“捣”的肉食处理方法。“脍”是用石刀把肉 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食用。这种方法 一直遗传到周代,周王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及 “捣珍”(松捣牛肉)即是。他还发明了“脯”和“鲊 ( zha)”的肉食保存处理法,“脯”是把肉割成片风干, “鲊”是用盐和硝等化学原料揉制肉食并风干保存。
2
3
1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2)
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 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他通过实践发 现,有些东西味道甜美,可口宜人;有些东西又苦又涩,难以下 咽;有些东西虽味道不错,但吃下去腹痛难忍。他把这些冒着生 命危险得到的知识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 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神农在观察时发现,吃完扔在 地上的瓜子、果核,第二年能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植株, 于是,他又开创了人工种植。再后来,他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 生长的影响,并针对有关情况制定出种植方法,使中国进入了农 耕时代。 神农氏“耕而陶”,不仅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还是中国治 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 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 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一些 饮食制作方法,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也相应出 现,这是神农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贡献。 神农的发祥地据说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为纪念神农,现在全 国各地有许多“神农嗣”。
1
2
3
1
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1)
先民最早以渔猎为生,由于捕鱼打猎的工具简陋,常常得 靠运气。到神农氏时,人口繁衍多了,仅仅靠渔猎养不活那么多 人,得找解决的办法。神农焦急万分,满山茂盛的植物给了他启 示。,他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 哪些不能吃,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这就是史载的“神农尝百 草”。 据考证,神农是与轩辕一样的圣人。《易· 系辞》《史记· 三皇 纪》《通志· 三皇纪》等书都有神农氏“以火德王”而称“炎帝” 的说法,又有“始制耒耜,教民务农”而号称“神农”的记载。 后世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表明神农和轩 辕在人们心日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淮南子· 修务训》说: “古者民茹革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蜾嬴之肉,时多疾病毒害之 伤,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 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易· 系辞>说: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 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据《淮南子》《易经》及《史记》 所记,神农当是农耕、医药、贸易的先驱。从饮食烹饪角度来说, 神农 也是有贡献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