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代动力学22页PPT
合集下载
讲药代动力学PPT课件

• 无药物相互作用 • 相互作用往往导致危害!!!
案例 1. Mibefradil 事件 在1998年6月 中旬,一名88 岁64 kg 的老人,除了血 压高外,没有其他疾病。尽管在两天前 已经停服Mibefradil,在服用美托洛尔和 维拉帕米缓释片后,仍然出现严重的不 良反应。心率只有41次,血压59/30和 窦性动过缓症状,导致Mibefradilverapamil事件。有4例类似的报道,一 例死亡。
SUCCESS
THANK YOU
2019/5/30
• 案例2. 特利霉素(Telithromycin)与维 拉帕米合用导致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一名76岁白人妇女, 接受180mg /天维拉 帕米治疗高血压,因急性窦性, 加服特利 霉素800mg/天, 2天后出现低血压(收缩 压: 50-60 mm Hg)和心动过缓(心率: 30 次/分)
• 粪排泄
• 粪便中药物主要来源于未吸收部分、由 胆汁排入肠以及药物自肠排泄;
• 肠上皮细胞存在外排载体
• 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
• 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BCRP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s, MRPs
载体转运过程.不需要能量. • 4) 其他 孔道转运
• C 药物及制剂 • 药物本身性质: • 解离度, 溶解度,晶型等。 • 制剂: • 制剂类型 • 常释制剂 • 缓、控释制剂 • 赋形剂及类型
• D 疾病 • 胃肠 • 肝疾病 • 肠道菌群丛紊乱
• E 药物相互作用 • 1)改变肠腔pH, 使药物的解离度发生改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血浆蛋白和组织结合
第三十一页,共93页。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
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
代谢和排泄。
D+P
DP[暂时失活]
P:血浆蛋白,主要是血清蛋白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弱碱性药物除白蛋第三十白二页,外共93,页。 还与脂蛋
2、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动脉注射、静脉滴注、椎管内注射、 关节腔注射、心室注射等。
第二十九页,共93页。
中药药理
3. 分布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 官的血流量、组织亲和力、血脑屏障等因素。
研究前提:要清楚进入血管内的成分。
第三十页,共93页。
影响因素(分布)
脂溶度 局部 pH 和药物离解度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通透性 转运蛋白量 血流量和组织大小
研究内容包括可吸收部分中有效成分的吸 收量、吸收机制、吸收速率、生物利用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等方面。
第十七页,共93页。
不同给药方式的吸收快慢
吸入〉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第十八页,共93页。
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给药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
过程。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特 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
和竞争性抑制。
第十三页,共93页。
(一)主动转运
——指逆浓度差的载体转运,需消耗能量
1、低浓度---高浓度,“逆流转运” 2、靠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跨膜蛋白)或酶等转运,如 钠钾泵、钙泵、胺泵等。 • 例:儿茶酚胺通过胺泵进入囊泡
第三十一页,共93页。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
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
代谢和排泄。
D+P
DP[暂时失活]
P:血浆蛋白,主要是血清蛋白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弱碱性药物除白蛋第三十白二页,外共93,页。 还与脂蛋
2、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动脉注射、静脉滴注、椎管内注射、 关节腔注射、心室注射等。
第二十九页,共93页。
中药药理
3. 分布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各器 官的血流量、组织亲和力、血脑屏障等因素。
研究前提:要清楚进入血管内的成分。
第三十页,共93页。
影响因素(分布)
脂溶度 局部 pH 和药物离解度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通透性 转运蛋白量 血流量和组织大小
研究内容包括可吸收部分中有效成分的吸 收量、吸收机制、吸收速率、生物利用度、 影响吸收的因素等方面。
第十七页,共93页。
不同给药方式的吸收快慢
吸入〉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第十八页,共93页。
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给药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
过程。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特 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
和竞争性抑制。
第十三页,共93页。
(一)主动转运
——指逆浓度差的载体转运,需消耗能量
1、低浓度---高浓度,“逆流转运” 2、靠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跨膜蛋白)或酶等转运,如 钠钾泵、钙泵、胺泵等。 • 例:儿茶酚胺通过胺泵进入囊泡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PPT课件

从给药时至峰值浓度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在应用须密切观察
和控制最大作用的药物(如降血糖药)时,更应注意这一参数。
残留期是指药物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但尚未 自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此期的长短与消除速度有关。如在 此时间内第二次给药,则需考虑前次用药的残留作用。一次
用药的时效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作为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参考
多数药物经代谢转化后失活,其代谢物的药理作用减弱或消失,
称灭活;
有些药物经代谢转化后,其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与母药相当; 还有些药物本身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经代谢转化后变成有活性或
活性强的产物,称活化。
有些由无毒或毒性小的药物变成毒性代谢物,如异烟肼的乙酰 化代谢产物对肝脏有较大的毒性。
药物的生物转化酶主要是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 系,也称肝药酶。P450酶系是一个庞大的多功能酶系,它由 多种酶组成。 肝药酶的特点是专一性很低、活性和含量是不稳定的,且 个体差异大,又易受某些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能使肝药酶的 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加称为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药物自身和其
五、药物的排泄及影响因素
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
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肾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及肾小管重吸收三种方式。 尿液pH值的改变可影响药物排泄。尿液偏酸性时,弱碱 性药物解离型多,脂溶性低,重吸收少,排泄多,而弱酸性 药物则相反。
主动转运: 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
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 是在转运过程中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转运,载体对药物 有特异的选择性。因此,如果两个药物均由相同的载体转运, 则它们之间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且转运能力有饱和性。如药 物自肾小管的分泌排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PT课件

药物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
肾脏排泄
部分药物经肝脏代谢后,随胆汁排入肠道,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胆汁排泄
部分药物可通过皮肤排泄,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但这种方式排泄的药物量相对较少。
皮肤排泄
药物排泄的途径
肝功能障碍
胆汁排泄主要依赖肝脏,肝功能障碍会影响药物的胆汁排泄。
胞饮和胞吐作用
药物分布的机制
如脂溶性、解离常数、分子大小等。
药物的理化性质
血流量影响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组织器官血流量
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药物进入细胞的速度和程度。
细胞膜通透性
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力影响其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动物实验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02
CHAPTER
药物吸收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转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不需要能量。
被动扩散
主动转运
胞饮作用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可以将药物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被细胞膜包裹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pt课件
目录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吸收 药物分布 药物代谢 药物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
01
CHAPTER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学科。
定义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为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设计和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动学课件》

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实例
中药与饮品相互作用
举例中药与茶和咖啡等饮品的相 互作用,如药效增强或减弱。
中药与西药相互作药与常用西药的相互作用, 如解剖学和药效学层面。
介绍中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临 床应用案例,如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总结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最新 进展,如药效评价和生物标 志物。
探索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测量方 法,如色谱和质谱。
药物测量设备
介绍药物测量中常用的仪器设 备,如高效液相色谱。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机制及处理方法
1
不良反应类型
列举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如过敏
发生机制
2
和药物相互作用。
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如药物代谢
和剂量选择的不当。
3
处理方法
提供处理中药不良反应的策略,如剂量 调整或用药替代。
研究趋势
展望中药药动学未来的发展 方向,如模型建立和药物创 新。
应用前景
探讨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潜在 应用领域,如个体化治疗和 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物质量控制与药效学的关系
药物质量控制
介绍中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 性和方法,如成分鉴定和污染 检测。
药效学研究
探讨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和 方法,如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
剂量与给药途径的选择与影响
剂量选择
讲解中药剂量的选择原则,如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
给药途径的选择
介绍不同给药途径的优缺点,如口服和外用。
影响药效的因素
探究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包括速度和持续时间。
药物测量技术及方法的介绍
质量测量技术
介绍药物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 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药理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34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紧密相 连,内皮细胞之间 无间隙,且毛细血 管外表面几乎均为 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这种特殊结构形 成了血浆与脑脊液 之间的屏障。
35
36
37
四、生物转化/代谢 ( biotransformation/ metabolism)
30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D:游离型药物, DP:结合型药物,PT:血浆蛋白总量,KD:解离常31数
2、体液PH影响
碱化尿液排酸药,酸化尿液排碱药。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 (PH=7.4)→故弱酸药在细胞外浓 度高,而弱碱性在细胞内高。
32
3、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早期心、脑、肾,后期脂肪、皮
61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绝对生物利用度:把静脉注射和血管外途径 给药时的AUC值进行比较: F= AUCev/AUCiv×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不 同制剂进行比较: 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62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是指进人血液循环的 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使其血药浓度 不断衰减的过程。
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 中离子化,阻止药物重吸收。
50
二)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 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 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肝脏、 胆汁间、小肠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意义: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如洋地黄毒苷。洋地黄中毒,消胆胺可加 速其排泄。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紧密相 连,内皮细胞之间 无间隙,且毛细血 管外表面几乎均为 星形胶质细胞包围 ,这种特殊结构形 成了血浆与脑脊液 之间的屏障。
35
36
37
四、生物转化/代谢 ( biotransformation/ metabolism)
30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D:游离型药物, DP:结合型药物,PT:血浆蛋白总量,KD:解离常31数
2、体液PH影响
碱化尿液排酸药,酸化尿液排碱药。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 (PH=7.4)→故弱酸药在细胞外浓 度高,而弱碱性在细胞内高。
32
3、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器官血流量 再分布:早期心、脑、肾,后期脂肪、皮
61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绝对生物利用度:把静脉注射和血管外途径 给药时的AUC值进行比较: F= AUCev/AUCiv×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不 同制剂进行比较: 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
62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是指进人血液循环的 药物由于分布、代谢和排泄,使其血药浓度 不断衰减的过程。
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 中离子化,阻止药物重吸收。
50
二)胆汁排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 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 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肝脏、 胆汁间、小肠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意义: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如洋地黄毒苷。洋地黄中毒,消胆胺可加 速其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演示幻灯片

(subcutaneous injection,sc)
14
3、呼吸道给药 肺泡吸收 5 m左右微粒 小支气管沉积 10 m左右微粒 鼻咽部 喷雾剂
4、经皮给药 脂溶性 促皮吸收剂
15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四)半衰期(t1/2)
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 重要依据。
46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 (如一个t1/2)给予等量的药物时,血 药浓度波动地上升,经5个t1/2达Css. 当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 浓度迅速达到Css.
49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52
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26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7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 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 转化。
吸收部位 口服 小肠粘膜 舌下 颊粘膜 直肠 直肠粘膜
14
3、呼吸道给药 肺泡吸收 5 m左右微粒 小支气管沉积 10 m左右微粒 鼻咽部 喷雾剂
4、经皮给药 脂溶性 促皮吸收剂
15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四)半衰期(t1/2)
血浆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0.693/K。t1/2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 重要依据。
46
五、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
1、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 (如一个t1/2)给予等量的药物时,血 药浓度波动地上升,经5个t1/2达Css. 当首次剂量加倍(负荷剂量)时,血药 浓度迅速达到Css.
49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52
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
26
• 部位:肝脏 微粒体 • 主要酶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tochrome P450 enzymatic system) • 临床意义:
肝药酶诱导剂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抑制剂
27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 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 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 转化。
吸收部位 口服 小肠粘膜 舌下 颊粘膜 直肠 直肠粘膜
药代动力学-PPT

斜率为
:体形变异指数 常数
药物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多数组织重量的约等于1
与机体功能有关的在0.65-0.8之间(GFR,耗氧量等)
帕尼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氨替比林
内 在 清 除 率
苯妥英
氨替比林和苯妥英肝内在清除率和体重的关系
注意点:
1,异速增大方程对多数药物适用,但也有预测值 与实测值相差大的药物,此时用校正法校正。
周边室 Xp。Vp
dXc dt =-(k12+k10)Xc+k21Xp dXp dt =k12Xc- k21Xp 经拉普拉斯转换
Ct=A e- t + B e- t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程序
PCNONLIN, 3P87, 3P97, PK-BP-NI等
k10k21 k21 k12 k10
4)效应为间接的, 存在时间差。
3.药物效应超前于血药浓度变化
如果按时间顺序进行浓度-效应一对一作图,得到曲线呈顺时 针滞后环(clockwise-hysteresis)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快速耐受性(受体的下向调节或非活性产物增多) 2)形成抑制代谢物 3)立体选择性代谢仍然用消旋体表示。
② 生化参数如酶活性参数(Vmax,Km)
③药物热力学性质如脂溶性, 电离性等
④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性质, 如膜通透 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药物与 组织亲和力等。
组织/血浆中药物浓度比Kp测定
1)稳态给药方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A,ss
消除性组织 2)面积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 A,ss (1 E)
4,消除过程为物理性 5,有足够的数据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