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如何评价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

・中药现代化论坛・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陈修平1,寻克丽2,王一涛1(11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国澳门 999078;21滨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滨州 256610)摘 要: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material basis for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中药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目前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界定,学术界尚有分歧。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是某一特定复方经与人体作用后在发挥疗效的特异性的靶器官、靶组织中达到一定浓度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该复方的非内源性活性物质的总和。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核心与基石,而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药理学评价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现代化;系统药理学评价;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284;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10)01-0001-05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evalu 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eff icacy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C H EN Xiu2ping1,XUN Ke2li2,WAN G Y i2tao1(1.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Macau,Macau999078,China;2.DermatologyDepartment,Bin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Binzhou256610,China)Abstract:Systematic p 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s one of t he key issue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which is in urgent need of solution1 However,it 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s still cont roversial in academic circles1The 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2 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s t he total non2endogenous bioactive compo und(derived eit 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 ro m t his formula)exerting t he t herapeutic effect s,which is generated by t he interaction of t he formula wit h human body and reaches certain concent ratio n in t he target organs or tissues1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 is t he cornerstone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MM,while t he quality cont rol of CMM is it s prerequisite1 K ey w ords:material basis for t 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systematic p 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quality cont rol 在古代的主要四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印度医学、希腊(欧洲)医学、埃及医学)中,中医学最为复杂[1],也是最抽象的。
中药复方制剂“宠康”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昆明犬 ( 二级动物 ) I 6只 . 雄各半 . 重 5— s 脚 雌 体 6k , 自市郊 犬墒 。根据 文献 . “ 将 宠康 ” 为 4g k 、 g k 、 分 / g 3 / g
2 g k 、 g k / g I / g 4个 剂 l 组 , 组 4 只 . 雄 各 半 量 每 雌
l 材料 与 方 法
I. 1 诫验 动特
1 5 中鹤复方删 荆“ . 窀康” 在犬体 内的辨代动 力学参敷 将测得数据进行适 当的转换 . 运用 药物代谢动力 学程序 计算 出各药代动力学 参数
2 结 果
2 1 不 圊刺量 康 ” 犬血 清 S D 活 力影 响 的 时 一 关 系 . 宠 对 O 致
I3 47 ± 4 l ’‘ 2. 8
中药购于雅安三九中药贸易有限公 司. 以中兽医药理论 为依据. 设计组 方原 则及 各 药配 伍 比例组 成 中药 复方 “ 宠
2 3± 1 53 0 4
,0 1 ± l I . 7 9
3 4± 2 25 0 6 3 4 4. 3± . 2 O4 3 6± 6l 0 3 . 8± 8 92 0 l 4 .9 ± 7 20 0. 6 4.0± 7 23 0. 0 4.4± 6 0 5 0. 2 3 5± 5 8I 0. 8 2 4± 5 37 0 2 93 6± 5 0 5
南表 1 一表 4可知 . 与空 白对照相 比较 . 各荆量组在潮服
“ 宠靡” 5r n后. 1a i 犬血清 S OD活 力显著提 高, 6 h出现最 在
大效应僵 . 各剂量组 时 一效关系曲线如 图 1 所示 。 衰 1 k 体 I“ 4 g 宠囊 ” 对犬血清 中
S OD{ 力 影 响 的 时 一 美 蕞 旨 效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具有长期的临床应用经验,具有物质基础多、作用环节多等特点。
中药复方创新药物开发过程中需特别注重选择和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研发,需要对立项论证、工艺确定、质控标准建立、药效和毒理评价和申报等严格按照新药研发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
该文针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研究方法提出建议:在工艺筛选中药效的配合需选择与临床定位有效性关联性高的终点观察指标;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在正确应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同时对特殊人群——儿童用药应提供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用药信息,进行药效毒理研究需用幼鼠并按儿童体重进行剂量设计等。
总之,临床用药特点应是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标签: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用药特点;药效評价[Abstract] The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which was confirmed by long period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with multi-compound and multi-targe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exploit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selecting and speeding up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drugs with clinical value sha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and as request of rules involved in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including project evaluation,manufacturing process determination,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evaluation for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 effect,as well as new drug application process. This reviews was aimed to give some proposals for pharmacodynamics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d i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including:①the endpoint criteria should meet the clinical attribution of new drugs;②the pre-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observation indexes;③during the innovation of drug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information on drug action conforming to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should be supplied,and the pharmacodynamics and toxicology research shall be conducted in immature rats according to the body weight of children. In a summary,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其处方组成符合配伍规律,具有中医理论对拟治疗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处方的论述。
浅谈中药处方点评

(二)点评配伍联用是否合理
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药可加重 麻醉、镇静止咳药如硫喷妥钠、可待因等呼吸 中枢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严重的可使 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如麻黄,含钙离子的矿物药如石膏、海螵蛸等 能兴奋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强心脏对强心苷类 药物的敏感性而增加对心脏的毒性。
③ 中药能增加 西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
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 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 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 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 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 超功能主治用药。 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 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 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 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 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 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抗感冒药,如常用的维C 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片、感冒清片、速感康胶 囊等,主要包含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 敏等。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降压药如常用的珍菊降压 片、降压避风片等,主要包括氢氯噻嗪、盐酸 可乐定等。 含西药组分中成药中糖尿病用药如常用的消渴 丸、消糖灵胶囊等,所含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 本脲。
点评用药妊娠禁忌
禁用药物:牛黄解毒片、木瓜丸、小金 丸、 小活络丸、冠心苏合丸、益母草膏、当归龙荟 丸、再造丸、痛经丸、跌打丸等。 忌用药物:三黄片、大活络丸、云南白药、梅 花点舌丹、清宁丸、紫金锭等。 慎用药物:黄连上清丸、安宫牛黄丸、防风通 圣散、附子理中丸、伤湿止痛膏等。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临床药师能够掌握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深入研究与创新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智能化技术应用
中药临床药师培养与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中药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新的药物 靶点和治疗策略,推动中药创 新药物的发展。
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 答患者疑问,提高患者用药依 从性。
开展中药用药教育,向患者普 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知 识,帮助患者理解中药治疗的 原理和注意事项。
参与新药研发及评价工作
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利用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对新药进 行体内外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结合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分析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医生提供科 学依据,优化用药方案。
针对中药复方制剂,利用专业知识解析复方中各单 味药的相互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为医生提供复方 优化和精简建议。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并提供咨询服务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 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 学与药效学
目
CONTENCT
录
•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 中药药效学概述 •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系 • 中药临床药师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与
药效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内容
中药药代动力学定义
100%
个体差异显著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存在显著差异,增加 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的难度。
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介绍

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介绍审评五部王海学彭健复方制剂是药品研发和评价中的常见品种类型。
随着单组分药物研发成本和筛选难度的不断增加,以及临床联合用药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复方制剂又成为药物研发的热点。
FDA近年来批准上市的很多新药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临床上需经常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疾病。
复方制剂研发的目的多是希望提高疗效和/或降低单药的某些不良反应,因此在其非临床研究中应重点比较单药和复方制剂在药效学和安全性方面的可能变化。
在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评价中,应重点分析复方制剂中单药间可能的相互作用,进而根据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相应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美国FDA于2005年2月刚发布了供企业参考的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指导原则草案[Guidance for Industry:Non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Drug Combinations,2005],WHO也在2004年发布过相关指导原则[Guidelines for Registration of Fixed Dose Combination Medicinal Products, 2004]。
本文参考FDA指导原则草案,对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考虑要点,如组方类型、单药间可能的相互作用、附加试验研究等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提供一些技术思路,供大家参考。
复方制剂中的组方药物有三种类型:1)均为已上市药物;2)一种或一种以上为新化合物,另一种或一种以上为已上市药物;3)两种或两种以上均为新化合物。
不同类型复方制剂的非临床研究考虑的侧重点可能不同。
FDA评价联合用药非临床研究时主要关注合用后的特点:如合用的毒理学、药代动力学、治疗适应症和用药人群等。
本文将对以上三种不同类型复方制剂分别进行介绍。
I. 两种或两种以上已上市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对于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已上市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一般认为单药会有充分的临床或非临床信息,但应比较单药与复方制剂的适应症是否相同。
研究中药药动学的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研究中药药动学的方法以及相关理论摘要】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在西药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为临床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
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
【关键词】中药动力学动态规律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当今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下,对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不仅是在体外寻求其化学物质基础,而更应深入探讨其在体内的经时过程,定量表达复方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即进行中药药动学的研究。
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量-效关系。
近十年来,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热点。
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可分为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两个阶段、已有的中药复方药动学以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主,着力于研究中药药理、新药开发、质量控制、安全有效等主要问题,建立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检测方法、药理效应法、效量半衰期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中药本身特点的科学的中药药物动力学实验研究规程,为临床药物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复方的临床药动学研究则刚刚起步。
在实验动物药动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药动学直接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在人体内的药动学。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
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用数学方程式和药物参数来表达应用,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单体不明确,血药浓度低,检测方法欠缺。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药动学的研究,由于复方中含有多味药,多种化学成分,故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药药效动力学

中药药效动力学
中药药效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的科学。
中药的药效动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中药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然后被吸收到血液中。
吸收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物化性质、给药途径和患者的生理状况。
2.分布:中药被吸收到血液中后,会在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分布的程度和速度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蛋白结合性等因素的影响。
3.代谢:中药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代谢可以使药物产生活性代谢产物,也可以使药物转化为无活性代谢产物,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毒副作用。
4.排泄:中药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会通过肾脏、肠道、呼吸道等途径排出体外。
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5.作用效果:中药通过与靶点相互作用来产生药效,如抑制、促进或调节生物功能。
药效的表现形式包括治疗作用、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6.持续时间:中药的药效持续时间可以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因素。
中药药效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剂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差异等问题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