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合集下载

药代动力学模式下复方中药时效关系的探讨

药代动力学模式下复方中药时效关系的探讨
在辨证 准确的前提下 , 论 治 时也 必 须 找 到 合 理 的方 药 和 科 学
剂。 ” 徐灵胎在 《 医学源 流论》中说 : “ 病之 愈不愈 , 不但 方必
中病 , 方 虽 中病 , 而服之不得法 , 则非 特无功 , 而反有 害。 。 ’ ’
如银翘散 , 本方具有辛凉解表 、 清热解毒的功效 , 临床上广泛
用药 间隔时问具有重要意义 。 1 中 医学 对 时效 关 系 的历 史 沿 革 1 . 1 古 代 中 医 学 对 择 时 用 药 的 认 识
服法的恰 当与否 , 对疗 效有直 接的影 响 , 说 明古代 医家 已经
注 意 到 药 效 与 时 间 的关 系 。
1 . 2 现行的给药方案普遍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从 目前 一 种 通 行 的 方 案 来 看 , 处 方 里 的煎 服 方 法 大 多注
明是每 日一剂 , 每 天给药 2次 , 这种现 行 的给药方案 是否合 理值得商榷 , 因为无论 是服药 的时 间、 频次 还是给药 的 间隔 时间 , 一般来 自于临床 医生 的摸索和经 验积 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存在 很强 的 主观性及随意性 , 并没有 可信 的实验数 据作 为其 用药 的支 撑, 如杨佩颖 等 用 消岩汤水 煎服 , 每次 1 5 0 m l , 每 天 2次 , 研究不 同时段给药联合 化疗对气 虚毒瘀证 非小细胞 肺癌免
碑意义 。本文 旨在探讨 复方 时效关 系对 临床疗效 的影 响 , 理清 复方 中药药效 作用 的“ 起效时 间一维 持时 间一减弱 时间一 消失 时间” , 并加 以文献数 据挖掘 整理 , 进 一步揭 示 中药 复方药 物配伍 的科学 内涵 、 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 、 作用机制 , 并为确定 中药复 方的合理给 药方案 , 以及时效关 系规律提供 科学依据 , 建立完善 中医药 的“ 病一证一方一量一 时一效 ” 的理论体系 , 为今 后进一步研 究复方 中药 药效物质基础 和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 持。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 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 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林力、张颖等负责完成的“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该研究中,快捷有效分析出中药复方中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已不再是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药新药,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注入了鲜活力量。

科研:关键问题实现突破由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先根据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药复方在临床合理应用,有助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仍有不足,一方面,中药复方本就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对这些成分有效性的确定,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仍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使中药复方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还尚有一段距离。

”说起这项研究,刘建勋感触颇深。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起效成分,针对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课题组采用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和相同的给药途径,并通过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血清药理学、靶器官药理学和细胞药理学等方法和指标,获取吸收入血或靶器官的指纹成分图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以分析出中药复方中的起效成分。

同时,为解决中药复方的配伍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中药复方指征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做有效成分的鉴定。

然后比较配伍组方与各组成成分对药效指标的影响,分析比较其药理作用和各个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配伍机制。

创新:去繁留精提高效率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指导下,课题组结合中医药特点,通过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和多指标的药效学(PD)进行同步研究,确定出中药复方的指征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药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到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对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而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通过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确定中药的适宜剂量和给药方式,提高中药的疗效。

同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消除情况,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定中药的用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

体外实验方法包括体外酶反应、细胞培养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等,可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酶系统和药物转运体的作用。

体内实验方法则是通过动物试验或人体试验,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吸收和代谢情况,可以判断中药是否符合药物的质量要求。

其次,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配伍和药物疗效评价。

对于复方中药来说,了解各个组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合理配伍,提高疗效。

最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药物个体化治疗。

通过研究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虽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多组分复杂性和药物代谢途径的多样性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变得复杂。

其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法尚不完善,限制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中药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复方药物中的多种成分会影响代谢过程,因此研究它们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建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模型
在进行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研究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复方药物的成分分析、基因表达、代谢酶活性等因素,并对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究,以建立完整的模型。

第二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
评估中药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测定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如最大代谢速率、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等,以评估药物代谢的速率和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三步:研究影响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人体代谢系统的变化等。

因此,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第四步:制定针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建立模型、评估代谢动力学、研究影响因素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并对中药复方药物剂量和方剂的选择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

量关系的有效工具 ,在优选临床用药剂量 、 提高疗效和减少 毒副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FDA 提出 ,开发治疗 性药物的 Ⅰ 期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PK/ PD 结合模型 , 以便正
收稿日期 : 2008 - 07 - 05,修回日期 : 2008 - 09 - 20 基金项目 : 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No 06 2 07ZQ16) 作者简介 : 束 云 ( 1980 - ) , 女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中西医结合基 础 , Tel: 010 2 62874069, E 2 mail: echo 2cloud@163. com 李连达 ( 1934 - )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 方向 : 中 西 医 结 合 基 础 , 通 讯 作 者 , Tel ( Fax ) : 010 2
m a tol, 2007, 36 ( 6) : 428 - 33.
α regulatory T cell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reversal by anti2TNF
therapy[ J ]. J Exp M ed , 2004, 200: 277 - 85. [ 26 ] J iao Z, W ang W , J ia R, et al . Accumulation of FoxP3 2exp ressing CD4 CD25
丙二醛 (MDA )生成等药理作用的关系 , 却未观察到明显的 全程相关性 。以上结果说明 ,虽然以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 力学结合全方的药效动力学来探讨多成分药物 (中药及复 方 )的 PK / PD 特性是可行的 ,但是 , 只有在谨慎选择了合理 的测试成分及效应指标的前提下 , 拟合模型才有可能成功 。 该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中药材及其复方 问题复杂 ,技术难度大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 ,以便更好地为中药研究服务 。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是中药学与药代学的交叉学科。

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并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和药浓度之间的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则是将药代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二、研究方法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液质联用技术、气质联用技术等手段,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样本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是指将中药给予实验动物或志愿者,并通过监测药物的血浆和组织浓度、尿液和粪便排泄等指标,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的药物效应,验证其药效物质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动力学模型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中,可以预测中药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代谢速率等参数,并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意义与应用1. 指导临床用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物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给药频次等,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揭示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可以确定与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3. 引导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

通过揭示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为中药的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提供指导,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药物制剂,具有综合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

下面将从中药的筛选、配伍、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面介绍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筛选1.中药学研究,对中药的药材学特性、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进行研究,以了解中药的基本信息。

2.中药配伍研究,通过中药配伍实验,观察不同中药组合对于药效的表现,以筛选出适合搭配的中药组合。

3.中药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复方在临床上的疗效,以确定中药复方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二、中药配伍1.中药的四气特点和五味归经理论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气味、性味和归经归类进行研究,根据中药的特性来决定配伍关系。

2.经典配伍法研究,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寻找中药间的传统搭配关系,并进行现代实验验证。

3.中药配伍药理研究,通过药理实验,观察中药配伍对药效的影响,以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

三、中药制备1.中药提取技术研究,通过选取合适的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条件,对中药进行提取,以获得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

2.中药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分离与纯化,以获得纯净的药物成分。

3.配方优化技术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进行测定,利用统计方法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中药复方的配方比例和制备条件。

四、质量控制1.草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加工制备等研究,建立中草药的质量标准。

2.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建立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标准。

3.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LD50实验、临床观察和毒理学评价等,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五、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步骤。

具体方法包括:1.动物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中药临床药师能够掌握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深入研究与创新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智能化技术应用
中药临床药师培养与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中药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新的药物 靶点和治疗策略,推动中药创 新药物的发展。
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解 答患者疑问,提高患者用药依 从性。
开展中药用药教育,向患者普 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知 识,帮助患者理解中药治疗的 原理和注意事项。
参与新药研发及评价工作
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利用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对新药进 行体内外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
结合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分析药物在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医生提供科 学依据,优化用药方案。
针对中药复方制剂,利用专业知识解析复方中各单 味药的相互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为医生提供复方 优化和精简建议。
监测患者用药过程并提供咨询服务
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 保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代动力 学与药效学

CONTENCT

•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 中药药效学概述 •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系 • 中药临床药师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与
药效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研究内容
中药药代动力学定义
100%
个体差异显著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存在显著差异,增加 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3第12卷 第5期 2010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2 No. 5 May,2010中药复方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本文就近年以来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drug metabolism,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方法,阐明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则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复方在体内的运动过程及动力学规律,它是中药药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相互结合渗透而形成的。

由于中药复方由多味药组成,每味药又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所以难度很大,但是意义也十分重大。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不仅可以阐明和完善中药复方原理及其作用机制,获取中药复方药动学参数,还能提高中药复方制剂质量、优化给药方案,同时也为在研究中发现新活性代谢产物而创新中药新药奠定科学基础。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1 生物效应法从中药的生物效应看,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主要部分,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试验。

1970年后出现了通过测定生物效应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该实验方法发展到今天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微生物法。

2.1.1 药理效应法 最早提出此方法的是Smoden,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理效应存在对应关系,药理指标常能定量地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理指标,如血压、痛阈等,就可以求算半衰期、达峰时间等药动学参数,现在仍有相关研究的报道。

肇丽梅等[1]运用镇痛药理为指标, 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周 莹1,杜武勋2,朱明丹2,马 朋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收稿日期:2009-10-12作者简介:周莹(1983-),女,山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心血管方向。

摘 要:文章回顾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假设或设想,并且客观评价了各种方法在研究中的特点。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5- 0143- 03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Generation of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 ProgressZHOU Ying 1,DU Wu-xun 2,ZHU Ming-dan 2,MA Peng 1(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073, China; 2.Second Affiliated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hort-term comparis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commonly used research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roposed to have the representative each kind of supposition or the tentative pla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each method i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prescription;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echnique理组织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12 ( 8 ):714-715.[ 9 ] 陈英,肖炜,马云,等.肾衰宁分散片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脏NO、NOS、SOD 和MDA 水平的影响[ J ].中药材,2008,31 ( 8 ):1190-1193.[ 10 ] 黄迪,何立群,杨雪军,等.腺嘌呤诱发慢性肾衰模型大鼠内分泌变化的研究[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 ( 2 ):95-98.[ 11 ] 张金海,黄云剑,蔡文琴,等. Smad2,3,4,7蛋白在大鼠5/6肾切除肾衰模型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 J ]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26 ( 13 ): 1141-1144.[ 12 ]侯卫国,屠立群,何立群,等.抗纤灵颗粒对慢性肾衰药效学动物实验研究[ J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 ( 2 ):100-102.[ 13 ] 王米渠,吴斌,张卫,等.补肾灵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16 ( 3 ): 37-39.[ 14 ] 关鑫,周家俊,赵东,等.补肾壮骨汤干预治疗肾性骨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 ( 1 ):10-12.[ 15 ] 傅晓晴,武一曼,陈振彬,等.腺嘌呤制作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电镜病理学研究[ 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 ( 3 ):41-43.[ 16 ]郑平东,朱燕俐.用腺嘌呤制作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 J ] .中华肾脏病杂志,1989,5 ( 6 ):342-34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2卷果显示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

田静等[2]选择吞噬指数为检侧指标,并采用效量法与药效法研究刺五加在小鼠体内药动学规律,得出刺五加混悬剂药效成分具有一室模型特征,无论是效量法还是药效法,吸收速率常数均大于消除速率常数,这说明其有一定的蓄积作用。

本法的优点在于它以药理效应为观察指标, 可以反映药物整体药效动力学过程,缺点是由于中药及方剂药效是多方面的, 某种作用的药动学过程并不能代表该药的综合作用规律, 选用不同的药效指标, 可能得到差异较大的药动学参数,并且计算出的数据不是直观的血药浓度, 因此所得参数都是表观的。

2.1.2 药物累积法 毒理效应法又称药物累积法,是一种利用动物急性病死率来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与急性病死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求出不同时间体存率的动态变化,以此计算药动学参数。

此法适用于药理效应和毒理效应为统一组分的中药复方。

它的使用范围广,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整体动力学过程,但是由于无法进行人体实验所以该法不是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肖凤霞[3]观察四逆汤注射液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后, 动物的病死率不同, 反映出大小不同的毒性效应。

刘雅敏等[4]采用药物累积法, 以小鼠急性病死率为指标, 测定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 估算热痹清片药物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药物毒性效应呈一级动力学过程, 符合二房室模型,得出热痹清片对小鼠灌胃给药易于吸收, 毒性较大, 分布快, 但消除较慢的结论。

2.1.3 微生物指标法 此法又称为琼脂扩散法,是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选择适宜试验菌株,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物样品的浓度,然后计算药动学参数。

潘嘉等[5]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得出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的结论。

此法简便易行, 但参数仅能反映的是药物抗菌成分、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代谢产物及机体本身的抗菌成分总体的经时效应变化。

2.2 血药浓度法即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某一已知成分在体液中的浓度来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以此为代表研究中药复方药动学。

该法采集动物服药后的血液,采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毛细管电色谱法等分析方法,测定体液中有效成分的药物浓度。

目前用药物浓度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已成为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流。

本法准确、适应性广,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 能够得出准确的药动学参数,并且对于临床用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但仍存在着作为指标的化学成分少, 得出的参数与实际动力学有偏差的缺点。

孙成宏等[6]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红景天片中总黄酮含量,经该方法测定研制的各批复方红景天片中黄酮含量均大于5mg。

黄酮类化合物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 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7]。

陆秋艳等[8]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比色法相比,此法重现性及稳定性好, 线性范围宽, 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减少了苯对实验人员的伤害及对环境的污染。

高效液相色谱法不受药物的热不稳定性和挥发性限制,具有样品试用范围广、预处理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快速、灵敏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例如四逆汤的药物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表明,运用此法测出的血清中乌头碱在二氯甲烷中稳定性较好,这证明某些研究中用甲醇为溶剂进行测定是不理想的。

曲龙妹等[9]用HPLC法测定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 为白头翁汤及其新剂型改进提供了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3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路3.1 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在对汉方药研究体系探讨过程中提出的,即指给动物灌服中药,在一定的时间里,取其血清进行实验[10]。

血清药理学试验方法体外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于检测,可深入揭示药物作用机理,又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对实验的干扰,及反应中药在胃肠道消化吸收,再经生物转化,最后产生药理效应的过程,并且有助于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和相使、相须等“七情”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