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
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1、知识目标:(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散文文本阅读任务(十一)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教案

任务(十一) 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任务情境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
高考散文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句(重要词语、句子)进行理解。
考生经过一轮复习,对重要词句的基本内涵大都能把握,并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可是,如果再向前走出一步——挖掘深层意蕴就有困难了。
另外,语言表述啰嗦,少数还停留在抄录阶段。
因此,二轮复习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答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
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
所以,黑夜,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
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
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
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
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节选自许阳《夜读周庄》,有删改)1.“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一句中“回归”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周庄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与宁静(或“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Word版含解析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基础点:1.重要词语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
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
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
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散文重要词句含义教案

散文重要词句含义教案教案标题:散文重要词句含义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中的重要词句,并能正确解释其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散文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散文的概念,解释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 提问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词句分析(15分钟)-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并提取其中的重要词句。
- 将这些词句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课前准备好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和含义。
- 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理解,教师引导并纠正他们的误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
3. 含义解释(20分钟)-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指派学生选择一个词句,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含义。
- 学生在小组内共享自己的理解,并试图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
-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解释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对词句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
4. 表达运用(15分钟)-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词句,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该词句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经历、观察或想象,展示出对词句的理解和含义。
-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逐个点评学生的作品,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5.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散文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 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继续关注散文中的重要词句,并尝试理解和运用它们。
教学资源: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提取其中的重要词句。
2. 词句分发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
评估方法:1. 学生在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和点评。
2. 学生个人撰写的短文,教师对其进行评估,包括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个人思想和感受的表达。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散文,继续分析其中的重要词句,并进行类似的讨论和写作练习。
2. 学生可以尝试将散文中的重要词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提取散文中的重要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释其含义,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项练习: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教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项练习: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关于散文标题分析类题目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及作用的分析,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有的是对标题意蕴的分析或探究,有的是对标题优劣的比较。
标题是散文的眼睛,是散文内容、思想主旨的高度概括。
分析好高考散文标题的内涵是做好标题内涵类题型,乃至理解好整篇散文的关键。
常见的设问形式(1)本文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2)本文以“×××”为题,是否合乎题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题目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方法指导1.审清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探究”等作答的动词和“意蕴”“标题”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答题角度(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有的作品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
解答时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
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
解答时,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在这些题目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有些题目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3.规范答题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是×××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暗示×××情节的发展(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案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词义、句意类”属于考纲要求中“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个题型: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题型一:理解词语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4.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提问方式: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解题方略】1.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明确词语地位。
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本义入手,追根溯源。
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例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饱尝”一词有何含义?【解析】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点出了“故都的秋”的最大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一特点,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可见其向往之情,自然是要“饱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复习预习重要句子含义的类型,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三、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考点/易错点2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
下面四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四、例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词义、句意类”属于考纲要求中“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个题型: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题型一:理解词语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4.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提问方式: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解题方略】1.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明确词语地位。
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本义入手,追根溯源。
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例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饱尝”一词有何含义?【解析】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点出了“故都的秋”的最大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一特点,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可见其向往之情,自然是要“饱尝”。
参考答案:“饱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切、热烈。
命题角度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解题方略】1.查找字典,明本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
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
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3.瞻前顾后断深意。
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
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
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例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打着朵儿的。
..地开着的,有羞涩(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
“袅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
参考答案:“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已是仙子一般。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命题角度三: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解题方略】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圈定特殊语境。
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例三:阅读下面的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指代义。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这”是指示代词,是对上文情况的总结,往往需要从上文找,“恰是到了好处”是“不能朗照”的妙处。
“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
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了通感。
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这”指“不能朗照”,“酣眠”指“满月”的“朗照”的境况,“小睡”指“淡淡的云”遮月情景。
命题角度四: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解题方略】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叠词。
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词语本义。
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2.联系语境分析。
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例四:联系《荷塘月色》中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析】(1)“泻”,本义是写水从高处很快地流,这里写月光从上而下的“照”的彻底。
前文有“月光如流水一般”,此处用“泻”又照应了前文“流水”。
(2)“幽僻”修饰“路”,这里环境静而且偏僻,从下文“白天也少人走”也可看出其偏僻。
“寂寞”,没有声音,回应前文的“偏僻”,也可看出作者的心境;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3)“静静”既符合月光的特点,又写出了当时环境的特点,叠字本身就能增加韵味。
参考答案:(1)“泻”在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含意味:一方面路很安静,基本没有声音;另一方面更可看出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
(3)“静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
命题角度五: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解题方略】1.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
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五:阅读下面的语段,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不幸全被这几缕血..,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痕抹杀了。
(节选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解析】“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式、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行为。
参考答案:“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特别关注:1.做到“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
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
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2.做到“三想到”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题型二:理解句子含意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涵哲理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提问方式: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命题角度一:含蓄句【解题方略】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
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
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
2.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3.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节选自蒙田《热爱生命》)【解析】前文有“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可见作者的态度,此句属于交代结果,联系本文的题目、主旨,可见“我”乐于生,再联系后文“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半的生活”,“我”热爱生活,认真充实地生活了,所以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参考答案:因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也就不会为死而苦恼。
命题角度二:修辞句【解题方略】第一步要确定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语句内容;第三步,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
如使用比喻的,透过喻体看本体。
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了实质性的内容。
例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
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
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
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
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
”“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
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
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