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1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doc

四年级科学复习提纲一、填空1、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并能运用(天气符号)来记录。
2、云量指的是(晴天、多云、阴天),而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科学家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所以又称为雨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它通常与好天气相联系,但有时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3、降水量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气象学家用特制的(雨量器),(24小时)内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的等级。
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24小时的降水量小于10mm10~25mm25^50mm50~100mm100~200mm200mm 以上4、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东风是由(东)向(西)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方吹向(西北)方向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
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5、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详见plO)6、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是摄氏温度计测量记录。
记为(° C), 一般情况下,一天中(傍晚至清晨)气温较低,(正午)气温最高。
清晨至中午,气温逐渐(上升),中午至傍晚又逐渐(下降)。
7、通常情况下,(水、高镒酸钾、醋、白糖、空气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石子、沙、木材、泡沫、食用油等)不能在水中溶解。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8、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四上科学提纲

四上科学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具有流动性,在密闭的空间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热空气会上升。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热气球。
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取暖器应放在下方。
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
5.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
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为净化空气,我们必须做到:植树造林,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第2 单元冷和热6.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水变凉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8.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对流: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辐射: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如,太阳、熔炉、火炉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是“辐射”)9.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2/3。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0.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1)糖、蜡烛、巧克力、冰淇淋等,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科学知识复习提纲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科学知识复习提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复习提纲一、《天气》单元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3.天气日历的作用: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
4.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0是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
5.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6.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2点温度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
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9.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风向和风速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0.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雾、霜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
(记一记书本13页降水量等级表)11.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12.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
(会用图画来表示各种天气中云量的多少,在书本P14)13.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
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1-8单元全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
(1-8单元全册)
第一单元:观察天空
- 识别太阳、月亮、星星
- 描绘太阳和月亮的特征
- 掌握太阳、月亮的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感受风
- 认识风的表现形式
- 观察风的造成和影响
- 探索风的作用和利用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观察水的形态和状态变化
- 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 掌握水的三态及其特征
第四单元:万有引力
- 了解地球的引力
- 探索物体受到引力影响的现象
- 了解引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五单元:声音与光
- 认识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 掌握声音与光的不同特征
第六单元: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
- 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
- 探索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第七单元:动力和能量
- 掌握不同物体运动的原因
- 了解物体储存和释放能量的方式
- 探索动力和能量的应用
第八单元:生活中的物体
-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 描绘物体的特征和用途
- 探索物体的分类和属性
以上为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提纲,涵盖了1-8单元全册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期末总复习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期末总复习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动物脊椎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3.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金丝猴、朱鹮、宽尾蝴蝶)等。
4.鱼类的共同点是(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生活在水里、以颌取食)的(变温脊椎)动物。
5.鱼用(鳃)呼吸。
水流由口进入、经过鳃后流出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6.(鳍)是鱼类用来游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
鱼游动时,它的各种鳍是配合运动的。
(尾鳍不断摆动),在鱼前进时起主要作用;(胸鳍和尾鳍配合划动),在鱼拐弯时起主要作用。
7.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翅膀、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
8.鸟类的羽毛主要分为(正羽、绒羽)等类型。
正羽拥有(中空、防水)等特点,有助于鸟的飞行;绒羽具有(细小而柔软)等特点,有助于鸟的保暖。
9.鸟类的喙、足形态各异,这都跟它们的(食性、生活环境)相适应。
10.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有毛、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11.哺乳动物的(脂肪)有(保温)的作用。
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不相同。
2.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3.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4.把物体的路径连成线,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按运动轨迹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主要有(移动、摆动、振动、转动、滚动)等。
四年级科学上册上半学期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册上半学期复习提纲1、周围的声音根据产生途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叫声)、(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我们通常用来描述听到的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4、我们的喉咙李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做(声带)。
5、声带就像一根皮带,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6、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7、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8、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9、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我们之所以在月球上面对面讲话而对方听不到,就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这种传播声音的物质。
10、“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从“话筒”传到“听筒”的。
11、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12、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13、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14、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5、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6、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称为声音的(强弱)。
1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8、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9、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等有关。
20、敲打铝片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与铝片琴的铝片(长短)有关。
21、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日历:1、记录天气情况。
(温度、云、风向和风速、降水情况等)2、一周的天气变化趋势。
2、温度计的使用:1、测量室外温度。
2、注意:在记录气温时,我们应该同时记录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云量和雨量的观察要实事求是;风的观测要注意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3、风的测量:1、借助风向标等物品测量。
2、注意:在观测风向时我们不仅要知道风吹来的方向,还要知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方向;观测风速时,可以用一秒内风经过的长度来表示风速的快慢。
4、云的观测:1、认识常见的云,并能够根据云的特点将云分为三种类别:晴天、多云和阴天。
2、注意:在观察云量的时候,我们只要观察天空中被云遮住的部分有多少就可以了。
第二单元溶解1、溶解现象:1、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状态均匀分布。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物质的变化:1、通过加入物质,观察水的变化。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严谨地得出正确结论。
3、分离食盐与水:1、通过加热、蒸发食盐水,观察食盐从水中分离的过程。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水蒸气烫伤。
第三单元宇宙1、天文知识:1、太阳系中包括八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注意:在表述行星的顺序时,我们可以借助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来记忆。
2、太阳系模型:1、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和八大行星的公转周期,制作太阳系的模型。
3、月相变化:1、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的。
2、注意:在观察月相时,要按照观察顺序,记录下月相、时间和位置等要素;在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时,要考虑到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电路1、简单电路:1、连接简单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2、注意: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不要接反,小灯泡的金属点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灯泡的连接点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大纲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大纲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1)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根与茎的奥秘(1)根的作用(吸收水分、养分)(2)茎的作用(了解其作用,并区分直根和须根)3、神奇的叶片(1)知道做“植物与阳光”的实验。
(2)知道叶的作用(光合作用)(3)书8页,仙人掌的叶是刺,光合作用依靠仙人掌的肉质茎完成。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动物的特征(1)认识动物的食性,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不同,从食性认识它们的牙齿特点。
2、水族的公民(1)书15页,鱼的特点与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2)知道鱼类的主要特点,会判断动物是不是鱼类。
3、吃奶长大的动物(1)哺乳动物的特点(2)会判断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4、飞翔的精灵(1)鸟类的特点5、珍稀动物的保护(1)掌握利用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书—目录—阅读—摘抄)第三单元声音1、辨听声音(1)会辨别生活中声音的高低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2)分析敲打鼓面,米粒为什么弹起来(声音是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4、控制声音—生活减少噪声的办法第四单元信息传递1、写密信(方法和原理)2、熟悉常见的标志3、设计标志牌(写出表示的意思)4、生活中专用号码(110、114、120、119)第五单元水的变化1、不翼而飞的水(1)实验—烧开水(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和分析)2、飞回来的小水珠(1)知道云、雾、雨、露等都是自然界中的水。
3、结冰了(1)结冰时的温度,融冰时的温度(2)霜是固体(冰、雪、霜、雾凇都是水的固体形态)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期末总复习提纲
一、《天气》单元
1.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3. 天气日历的作用: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
4. 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0 是无风,1 是微风,2是大风。
5. 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雪等。
会作气温数据柱状图。
6.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7.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8.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9.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
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0. 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书本P10的等级表读一读)
11. 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
(书本P13降水量等级表记一记)
13. 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14. 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
(会画四幅图,在书本P14)
15. 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积云、层云、卷云。
积云像棉花,晴好天气,会下雷阵雨;层云一片灰色,在低空,会下雨;卷云像羽毛,在高空,由冰晶组成。
二、《溶解》单元
1.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2. 过滤时一贴指滤纸贴住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三靠是指溶液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三层滤纸一侧,漏斗底端靠住烧杯内壁。
3. 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
4.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要强。
5.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6. 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7. 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相同的条件是: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8.100 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 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
1
.................................. 最新资料推…荐............................ 上加热等。
10.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
11. 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2. 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3. 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4. 分离食盐与水的装置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等。
15. 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16.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三、《声音》单元
1.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 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4.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5. 大铁钉发出的声音高,小铁钉发出的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发出声音高,拉得松,发出声音低;敲击不同水位的水杯,浅水杯发出的声音高,满水杯发出的声音低;吹不同水位的试管,满水试管发出的声音高,浅水试管发出的声音低;
6. 用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
7. 尺子伸出桌面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短,发出的声音高。
8.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9. 声音可以沿着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0. 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1. 用棉线连接两个杯子做一个“土电话”,这个土电话是利用棉线来传播声音的。
12. 这些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木尺、铝箔、尼龙线、棉线。
13.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他们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进行通话的。
14. 耳道是将声波传输到中耳;鼓膜是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是将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5. 控制发生罐发出的声音变轻的方法:装满物质、用手紧紧捂住罐壁、罐内壁贴软物、固定物质在罐内壁、罐子悬挂在真空当中、放入水中摇晃、物质外面包上厚纸。
最新资料推…
四、《我们的身体》单元
1. 从外形上,人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2
2. 人体骨骼的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 运动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都加快了。
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
4.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氮气不变,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5.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处。
6. 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
心脏长期处在快速的跳动下会感到疲劳。
7. 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
8.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
10. 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11.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12. 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
13.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
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14. 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相互协同工作的,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的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