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的简介
试题

第三十六章瘿病瘿病瘿病主要是以甲状腺肿大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不难诊断,其治疗常给予理气化痰,消瘿散结的方剂,不难掌握。
考点一:瘿病的概念§考点击破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
§考题例证此考点尚未出过考题。
§考点点拨此考点属于新增考点,考生应当了解。
考点二:瘿病的历史沿革§考点击破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晋代《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考题例证此考点尚未出过考题。
§考点点拨此考点属于新增考点,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考点三:瘿病的病因病理§考点击破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1.病因①情志内伤。
②饮食及水土失宜。
③体质因素。
2.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脉瘀阻,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
瘿病

病 位 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以实证居多。久病多因郁火伤阴耗气, 可见气虚、阴虚之证,表现出虚实夹杂之候。
病性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2.病证鉴别 3.相关检查
诊断依据
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证,可随 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 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 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 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 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 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概 述
古有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战国时期的《庄子· 德充符》已有“瘿”的病名。
病 名 源 流
《圣济总录· 瘿瘤门》 有“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等五瘿分类。 《三因病证极一方论· 瘿瘤证治》提出瘿病的另外 一种分类:“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 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 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 《杂病源流犀浊· 颈项病源流》将瘿又称“瘿气”、 “影袋”。
随证用药加减
可用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加强清肝泻火。 热极动风: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或羚羊角等平肝熄风。 肝胃郁热:合白虎汤。 火热伤阴:可用二冬汤: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人参荷叶甘草
4.心肝阴虚证
症
证治分类
理 法 方 药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 心阴虚: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倦苔乏力,易出汗。 肝阴虚:手指颤动,眼干,目眩。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等
瘿病

一、气郁痰阻证
1、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 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胸胁窜痛,病 情波动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
2、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3、方药:四海舒郁丸 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 浙贝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木香、 陈皮疏肝理气 肝气不舒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 柴胡、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咽 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牛蒡子、 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肘后备急方》海藻组方治瘿病,十方中九方以 海藻为君 隋唐《诸病源候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 土因素。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数十个治瘿病 方剂,常用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对含碘 药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宋《圣济总录》首次指出女性多发,山区多 发。从病因的角度将“石、泥、劳、忧、气” 五瘿归类,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忧、 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按瘿肿之形,为“气、 血、筋、瘿、肉、石 ”五瘿 明清《儒门事亲》谓:“海带、海藻、昆布 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 中,断
瘿病与瘰疬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 每个约黄豆大,个数多少不等
瘿病与消渴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消症状常同见,尿中常有甜味,无颈肿 瘿病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 多尿等症,以颈前瘿肿为主症,多伴烦热心 悸,急躁易怒,眼突等
四、心肝阴虚证
1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 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 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 体颤动,脉弦细数 2、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医学课件-36瘿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单
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 腺瘤、甲状腺癌、甲状 腺机能亢进症等疾病。
二
病 象
二 病象
(瘿肿、瘿瘤、瘿气)
瘿肿:以颈前肿块,块形较大,弥漫对称, 其状入瓮壅,下坠至胸,皮宽不急,触之光 滑柔软为主要临床表现。 瘿瘤: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状 如核桃,触之质硬有根,随吞咽移动为主。 瘿气:颈前轻中度肿大,触之柔软光滑,无 结无根,可随吞咽移动,伴急躁易怒、突眼、 消瘦易饥、汗出怕热、心悸手颤等。
病类方面:
《圣济总录· 瘿瘤门》分为:
石瘿、泥瘿、劳瘿、忧 瘿、气瘿。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为: 石瘿、肉瘿、筋瘿、血 瘿、气瘿。
治则:
《本草纲目》:
治疗瘿病宜 “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诸病源候论》: “可破之……可割 之……可具针之” 《肘后方》首先选用昆布、海藻治疗瘿 病。
瘿病一名,始见于《灵枢· 痈疽》: “其痈坚而不溃者, 为马刀夹瘿。” 汉· 张机:“马刀夹瘿者,皆劳得之。”
病因方面:
历代医家提出由于情志及水土因素所致。
《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 “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 常 食令人作瘿病, 动气增患。”
2 情志内伤:
忧思恼怒,损伤肝脾,肝郁气滞, 脾虚生痰,气滞痰结壅结颈前,日久 而发生瘿病。若痰气凝滞日久,使血 液的运行受阻,血瘀则致瘿肿较硬或 有结节。
(肝气郁结生痰的机制有三条)
3 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 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肝血 暗耗,冲任亏虚,阴津不足,阴亏 火旺,虚火妄动,煎熬津液成痰在 此基础上如果水土及饮食失宜,情 志内伤则更易发生瘿病。
8.瘿 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在气与在血: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 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 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2.辨火旺与阴伤: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 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 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 涩,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3.辨病情的轻重: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 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 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 均为重症。
《济生方· 瘿瘤论治》:“夫瘿病者,多 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病因
偏食嗜食 (二)饮食水土 水土失宜 脾运失健,痰气阻滞
素体阴虚 (三)体质因素 冲任失调
阴虚肝旺,气郁化火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继而痰凝、火 郁、血瘀交互为患 1.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 痰凝 气滞 化火 血瘀 2.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
[临证备要]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注意药物用量,防止毒副反应 3.高热、神昏、汗多者,应注意阴 竭阳亡、动风之征象。
复习思考题
一、我国古代医家在对瘿病的认识上有何突 出成就? 二、瘿病的发病与气滞、痰凝、血瘀有何关 系? 三、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 阴虚四种症候的瘿病,在临床上各有哪些特点, 如何鉴别? 四、试述瘿病的治疗原则。 五、试述痰结血瘀及肝火旺盛两种证候瘿病 的治法及代表方药,两者在治疗上有何不同?
二、病机
(二)病变主脏在肝,病久涉及心脾肾
(1)瘿病

(1)瘿病瘿病王心遠编撰瘿病是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瘿病当与瘤相区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凡瘿多生于肩项两颐,瘤则随处有之。
”一、病因病机(一)七情内伤“又有不内外因,内无七情干内,外无六淫伤外,何由来也,其病得于饥饱劳役,喜怒不常,饮食者冷热不调,动作者勤劳不惜,以致脏腑不和,荣卫不顺,脾胃受伤,经络凝滞,故为疾者,外无六经形症,内无便溺阻隔,其病多生于肌肤之间,似瘰疬痰注气痞瘿瘤之属。
”(《外科选要·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瘿瘤之病,乃足阳明之经与任脉二经气血凝滞,加以忧郁之所成也。
何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任脉为阴血之至脉,气滞上焦,即血不下流,而著于任脉之杪,故多著于颈项皮宽处是也。
“《外科精义》云: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流之患。
倘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调摄失宜,以致气滞血凝,而成瘿瘤。
既久,血气寝衰,不能攻击,其形坚实,无如之何。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七·瘿瘤叙论》)评述:以上说明瘿病病因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
情志不节,忧思过度,以致气血凝滞,经脉阻滞,聚而成瘿病。
(二)气血凝滞“夫瘿瘤者,由五脏邪火浊气,瘀血痰滞,各有所感而成,非正病也。
”(《外科大成·瘿瘤》)“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百效全书》曰:夫瘿瘤皆因气血凝滞,结而成之。
瘿则喜怒所生,多著于肩项,皮宽不急,垂垂而重者是也。
”(《疡医大全·瘿瘤门主论》)“夫瘿瘤者。
多因气血所伤。
而作斯疾也。
大抵人之气血。
循环无滞。
瘿瘤之患。
如调摄失宜。
血凝结皮肉之中。
忽然肿起。
状如梅子。
久则滋长。
瘿有五种。
曰。
石、肉、筋、血、气是也。
瘿

瘿
发生于颈前区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性病变的总称。
该病首见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瘿的症状和病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宋代陈元择《三因方》又将其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5类。
现代常见的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瘿发病总的来说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于颈部而成。
①气瘿。
证为颈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随喜怒而消长,类似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治疗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健脾除湿。
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化裁;亦可选用碘剂、针灸及手术治疗。
②肉瘿。
证见颈部单个或多个肿块,状如覆碗,皮色如常,软如绵,硬如石,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闷。
类似于甲状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
治宜开郁化痰,佐以软坚。
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③石瘿。
证见颈部肿块,凹凸不平,坚硬不移,后期可有气管、食道、声带受压症状。
相当于甲状腺肿瘤。
治宜化痰开郁,行气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加阿魏粉,亦可选用手术等疗法。
④瘿痈。
证见颈中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伴有发热、头痛等,软少化脓。
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炎。
治宜疏风清热化痰,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表证消失后,宜舒肝清热,化痰消肿,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外用金黄散调敷患处。
预防应在气瘿流行地区供应碘化食盐。
在碘缺乏地区行碘油注射。
中医内科学-5瘿病

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加减。
肝火旺盛证
症状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弥漫性肿大,按之疼痛;烦热,急躁易怒, 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方药
栀子清肝汤合消瘿丸加减。
心肝阴虚证
症状
01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弥漫性肿大,质软不痛;心悸不宁,心烦
少寐,易出汗,手指颤抖;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饮食调理建议
01
02
03
04
宜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 菜、水果、全谷类、豆类、瘦
肉等。
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煎 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高脂肪
、高胆固醇的食物。
适当增加含碘食物的摄入,如 海带、紫菜等,但需注意不要
过量。
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 饮料。
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04
CHAPTER
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原则及取穴方法
治疗原则: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舒经通络。在瘿病 的针灸治疗中,应注重调理气机,平衡阴阳,同时根
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输标02入题
01
取穴方法
03
配穴: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如颈部肿胀可加刺 天柱、大椎等,情绪烦躁可加刺神门、内关等。
中医内科学-5瘿病
目录
CONTENTS
• 瘿病概述 • 辨证论治 • 中药治疗 • 针灸疗法 • 饮食调理与预防措施
01
CHAPTER
瘿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瘿病是一种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 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又 称“瘿气”。
发病原因
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 土失宜等因素引起,导致气滞、 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引 发本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瘿病的简介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着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
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医学入门·脑颈门·瘿瘤》又将瘿病称之为瘿气或影囊,“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觉消便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结的观点,“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
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杂病源流犀烛·瘿瘤》说:“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症。
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
”指出瘿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
本病主要包括以颈前结块肿大为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具有甲状腺肿大表现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