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T-MRI诊断方法

合集下载

局灶性肝病的MRI诊断

局灶性肝病的MRI诊断
[ 中图 分 类 号 】R 7 1 4 . 2 5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论 文编 号 ]1 0 0 4 — 0 9 5 1 ( 2 0 1 3 ) 0 4 — 0 4 4 2 — 0 8
本 文 主 要 综 述 局 灶性 肝 病 ( f o c a l l i v e r l e s i o n s , F I L ) MRI (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 诊 断 的研 究 进展 。这项综 述 包括 : 肝 脏 MR I的扫 描 方 案 、 DWI ( d i f f u s i o n —w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 ) 和 对 比剂 的 概述 。 另 外通过 回顾文献 还 要 讨 论 常 见 的 良恶 性 病变 , 特 别 是它 们的影 像学 表 现 和 MR I的诊 断 。通 过影 像 表 现来检 测 F L L 的偶 发 率 。在 非 肝 硬 化 基 础上 的大 部分 F L L是 良性 病 变 。包 括 最 常 见 的 实性 良性 病 变: 血管瘤、 F NH( f o c a l n o d u l a r h y p e r p l a s i a s ) 、 腺 瘤 (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a d e n o ma s , HC A) … 。 在 非 肝 硬 化 患 者身 上, 最 常 见 的 恶 性 病 变 是 转 移 瘤 。肝 细 胞 癌 (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a , H C C) 和胆管 细胞癌 ( i n — t r a 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a , I C C ) 发 生在 慢 性肝 病 的背景 中 。 提高肝 脏疾病 影像 表现 的特 异性 和准确 性是最 重要 的, 可 以避免 不必要 的 穿刺活 检 , 因为活 检后可 能会 导致 2 . 0 % ~4 . 8 %术后 发 病 率 和 0 . 0 5 %的死 亡率 l z J 。超声 、 C T和 MR I 是 肝 脏 检查 的主 要 影像 学手 段 。 比较 增 强 超 声 、 C T 和 MR I 来评 估 F L L s 诊断 能力 , 特 异性 大致 相似 , 范 围约 8 2 %~8 9 %, 在 形态方 面没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_ 3 j 。就显示 F L L的特 征 来说 , 超 声 没 有 电离 辐 射 , 但 实用性差, C T相 对 来 说存在 电离 辐 射 , MR I 是 可 选 择 的 影 像 学 检 查 手 段 。本 文主 要 讨 论 评 估 MR 对 非 肝 硬 化 患 者 最 常 见的 F I L的诊 断 能力 ; 另外 对 HC C和 I C C进行 讨 论, 尽管它 们与慢性 肝病 相 关 , 但 是在 鉴别诊 断 中需 要 考虑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作者:王保茎秦全波毛怡盛孙晓民赵平孔玲丁丹卉常会超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诊断方法与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共40例,对其进行CT(20例)与MRI(22例)检查,对比CT与MRI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总结。

结果:本文4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均为单发性结节,病灶直径为2.0cm至6.5cm 不等,平均为3.8cm。

CT检查可见其平扫时呈现低密度,病灶中心存在星芒状瘢痕,增强扫描时显示病灶存在明显强化。

MRI平扫时T1WI呈现较低信号,而T2WI则呈现较高信号,强化扫描时中央瘢痕呈现明显强化。

MRI的定性检测率及假包膜现象率均显著高于CT,而定位率及供血动脉现象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采用CT或MRI诊断均能够显示出该病的特征,MRI的诊断价值略优于CT诊断。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CT MRI 应用价值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临床上是相对少见的良性肿瘤病变,具有血供丰富、单发、恶变可能小等特点[1]。

由于该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且对于其病因尚未查明,因此进行诊断时,应注意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资料综合考虑,避免因误诊与漏诊造成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2]。

本文就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与MRI诊断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共4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学证实。

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40.5±4.7)岁。

其中22例患者为健康体检时发现病灶,其余患者中20例右上腹存在轻微不适感。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

病 灶 为 等 密 度 , 缘 欠 清 。 动 态 增 强 扫 描 动 脉 期 病 灶 均 显 著 边
强化 , 2例 中心 瘢 痕 结 构 轻度 强 化 ; 门脉 期 及 延 迟 期 病 灶 强 化 均减轻 , 为等 密度 , 5例 3例 为 略 高 密 度 , 1例 为 略低 密 度 。2 例 中心 瘢 痕 结 构 延 迟 强化 呈 略 高密 度 。本 组 病 灶 边 缘 均 未 见
Gd—DTP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 :, 别为 C a b分 T动 态 增 强 动 脉期 , 灶 显 著 强 化 , 围 病 周 见 扩 张 , 曲 血 管 。e d门 脉 期 见 病灶 强 化 减 轻 , 等 密度 及 迂 、 呈
略低密度 。
2 结果
3 讨 论
1 2例 共 发 现 1 3个 病 灶 ,l 1例 单 发 , l例 双 发 ; 态 多 呈 形
信 号 。 、、 b C d动态 增 强 见 病 灶 动 脉 期 显 著 强 化 . 中央 瘢 痕 无 强 化, 门脉 期 病 灶 强 化 减 轻 , 央 瘢 痕 逐 渐 强 化 , 延 迟 期 明 显 中 至 强化 。
肝 脏 局 灶 性 结 节 增 生 ( N 是 一 种 少 见 的 肝 脏 良性 肿 瘤 F H) 样 病 变 , 恶 变 , 出 血 。 影 像 学 表 现 与 原 发 性 肝 癌 , 腺 瘤 无 无 其 肝 及 血 管 瘤 等有 相 似 处 , 时 会 误 诊 。 本 研 究 回顾 分 析 经 病 理 有 证实 的 l 2例 肝脏 局 灶 性 结 节 增 生 的 C T及 MR 影 像 资 料 , I 总 结 其 特 点 , 提高 诊 断 正 确 率 。 以
床 症 状 无 特 征 性 , 具 体 病 因 目前 认 为 血 管 畸 形 或 血 管受 损 其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

结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

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

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

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比较

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比较
局灶 性病 变定 性 方面 的研 究 比较 少 , 文 的 目的是 通 过 回顾 本
度 回波 序 列 双 回波 T WI 横 断 面 呼 吸激 发 快 速 翻转 快 速 白 1 , 旋 回 波 序 列 抑 脂 T WI或 抑 脂 快 速 成 像 稳 态 采 集 序 列 2
T WI 磁共 振动 态增 强扫 描采 用横 断 面动 态增 强 扫描 。 者 2 。 患
临床 上 , 用 多层 螺旋 C 应 T和 磁 共振 技 术 是 检 查肝 脏 局
道 相控 阵 线圈 。 磁共 振 常规 平扫 采用 常规 横 断面快 速 扰相 梯
灶性 病变 比较普 遍 的方法 。随着 多层 螺旋 C T和磁共 振技 术 的不 断发 展 , 分辨 率 也越 来越 高 _ 其 1 1 是 , 于两 者 对肝 脏 。但 关
多层 螺旋 C 。患 者 在临床 诊 断肝 脏病 变性 质 时应 首先 选择 磁共 振 。 T
『 关键 词】 脏 ; 灶性 病 变 ; 共 振成 像 ; 肝 局 磁 多层螺 旋 CT
【 图分 类号】R 3 . 中 7 57
[ 标识 码】B 文献
[ 编号】1 7 — 7 1 2 1 )5 0 9 - 2 文章 6 3 9 0 (0 2 0 - 0 4 0
究 , 有 病例 都是 分 别做 C 所 T及 磁共 振 检查 , 可能 因为很 多患 者在螺旋 C T诊 断 不 明 的情 况 下 又进 行磁 共 振 检查 . 磁 共 在 振 检查 前 , 些信 息 已 由 C 有 T获 得 , 难免 使数 据 的准确 性 产 这 生 一定 的偏 倚 。 外 , 另 患者 用 两种 方法 检查 的 时间不 同 . 以 所 时 间差 也 可能会 造 成结 果偏 倚 。再 有 研究 的样 本 数较 少 , 代

肝脏CT和MRI扫描技术

肝脏CT和MRI扫描技术
• 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16层CT1mm~1. 5 mm准直扫描全 肝只需5~7秒, 64层CT亚毫米扫描全肝只需2~4秒,保证整 个肝脏扫描期相的一致性。
• 多层螺旋CT大幅提高了Z轴空间分辨力,可以对扫描获取的容 积图像做进一步三维后处理。
CT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
• 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 • 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 • 多平面容积重组(Multi-Planar Volume Reformation,
肝脏CT和MRI扫描技术
肝脏CT和MRI成像技术
Hot Tip
• 适当的检查前准备是检查成功的基础。 • 规范扫描程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前提。 • 必要的图像后处理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一、肝脏CT成像技术
1. 检查前准备 2. 扫描程序规范化 3. 图像后处理技术
肝脏CT检查前准备
曲R)
• 采用平面方式截取容积数据内的信息,但与多平面重组方式不 同,它所截取的平面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多的组织结构,彼此 相互重叠,所以必须对图像层面的厚度和角度进行严格调整, 配合采用容积再现、最大或最小密度投影技术,使该厚度范围 内感兴趣结构在同一个层面内清楚显示。
术 受检者体型管电流设置技术 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 XY轴管电流调制技术
3. 量子降噪技术 4. 迭代算法
二、肝脏MRI成像技术
• 1. 检查前准备 • 2. 扫描程序规范化 • 3. 图像后处理技术
肝脏MRI检查的基本要求
1. 良好的组织分辨力(对比度和组织特性) 序列和参数的正确选择 多种序列的联合应用
下可节省对比剂的用量,在对比剂总量不变时可增加流速使肝 脏强化效果更佳。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指肝脏内出现的结节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如何准确快速地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CT和MRI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CT在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CT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以及对骨质和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等优势。

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时,CT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的结节状病变及其内部的血管结构,对于组织的密度差异也能够显示出来,有利于医生对病变的形态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CT检查还可以使用造影剂增强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内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

1.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过CT和MRI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T和MRI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CT与MRI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CT和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各有其优势,CT成像速度快,对于钙化等密度变化的结节状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MRI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好,可以更好地反映肝脏病变的性质,尤其在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成像时间较长。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CT或MRI进行诊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1. CT与MRI在联合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CT与MRI联合应用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研究表明,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联合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肝脏CT、MRI诊断

肝脏CT、MRI诊断

(2)脓肿内出现气泡(20%)具有确诊意义;
(3)环绕脓腔可见脓肿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和水肿带
增强扫描:典型脓肿由内向外分,
内 坏死区:低密度,不强化
脓肿壁及分隔:环形强化及蜂房状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汇管区炎症导致肝内 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 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5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 始或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 志着动脉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 持续时间约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静脉:主干长4.8~8.8cm,在第一肝门处为最粗的 管状结构,位于肝动脉(偏左)与胆总管(偏右)的 后方。肝门静脉分左右两支。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 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 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
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 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
3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对比剂团注
80100ml 速度:3ml/s
.
4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 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 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 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 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36
6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肝细胞腺瘤
•仅在平衡期见包膜(延时强化)
•肝细胞癌
•假包膜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
动脉期
平衡期
37
38
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假包膜
•肝细胞腺瘤与FNH的对照
•包膜如果没有直接看到 •观察病灶与周围肝组织界面(一般选动脉期) •光整----有包膜 •不光整,毛糙,毛刷状----无包膜
31
•反相位图像上病灶信号明显降低
32
•肝细胞腺瘤
•T1WI同相位图像病灶等信号 •反相位图像病灶信号明显衰减
脂肪变性
•局灶性脂肪肝
•含脂量较低 •T1WI同相位图像病灶呈现等信号 •反相位图像病灶信号明显降低
脂肪变性
33
34
6、是否有包膜
• 意义
– 都是假包膜(肝实质受压,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 – 肝细胞癌最常见(有包膜局灶病变中,HCC占80%以上)
8
1、是否有肝硬化
• 意义
– 肝硬化---肝细胞癌
• 方法
– 基本形态 – 肝脏质地 – 肝脏循环 – 功能改变
• 注意
– 影像学不一定能直接显示,需密切结合病史
9
肝硬化
l形态改变
l 肝脏体积缩小(可增大) l 表面不光整(多为锯齿状而非波浪状) l 肝叶比例失常(右肝及左内叶缩小;左外叶及尾
叶增大) l 肝裂增宽、胆囊窝扩大 l 门静脉间隙增宽(门静脉鞘增厚)
•常有瘢痕 •T2WI高信号 •延时强化出现早(3-5分钟)
•纤维板层肝细胞癌
•常有瘢痕 •T2WI低信号 •延时强化出现晚(5-15分钟)
T2WI
增强前
动脉期
平衡期 45
T2WI
T1WI
动脉期
延时8分46
•海绵状血管瘤
•可有瘢痕 •T2WI很高信号,CT水样密度 •不强化
宁波市第二医院放射科郑建军主任
•肝细胞癌破裂出血
FSE-T2WI
SPGR In-phase
SPGR out-of-ph4a3se
8、是否中心纤维瘢痕
• 意义
– 具有:FNH、纤维板层HCC、血管瘤 – 没有:HCC、腺瘤、转移瘤
• 方法
– T2WI(可高信号或低信号) – 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延时强化)
44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 肝细胞再生结节
– 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结节
– 极少数HCC
– 黑色素瘤转移
– 凝固性坏死(孤立性坏死结节、HCC局部治疗后)
• T1WI上呈现高信号的病灶
– 含脂
– 出血
– 肝细胞再生结节
– 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结节
– 黑色素瘤转移瘤
– 部分凝固性坏死
49
T1WI高 信号 的病灶
50
T2WI低信号的病灶
•多为快进但不快出(高—等—等)
T1WI
动脉期
门脉期 59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富动脉血供病变
海绵状血管瘤
早期周围结节状强化 逐渐向心性填充
60
10
海绵状血管瘤另一种常见强化模式 富动脉血供病变
动脉期 平衡期
•动脉期即整个病灶强化 •强化幅度接近于主动脉 •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保持与 血管一致的密度 •常见于1.5厘米以下的小 血管瘤 •小血管瘤并不一定强化快 •常伴有APS
l腹水(低蛋白血症) l其他浆膜腔积液 l合并HCC
17
女性 63岁 肝硬化
18
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2、富水病变还是实性病变
• 意义
– 实性病变多为恶性肿瘤(HCC/转移瘤);少数为良 性病变(FNH/肝细胞腺瘤/AML/炎性假瘤)
4
手术病理
• 盲升结肠腺癌 • 穿透浆膜层 • 腹膜种植转移 • 肝转移
肝脏局灶性病变CT/MRI的基本诊断方法
• 全面性原则
– 局灶性病变本身
– 其他组织及器官
– 全身情况
• 细致性原则
– 局灶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 号、强化、周围情况
• 判断病变特征时注意背景是否改变
5
6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信号) l 网格状(或融合)纤维化(T2WI高信号,延时强化)
13
肝硬化背景的显示(CT与MRI比较)
14
肝硬化
l循环改变
l 门静脉增粗 l 侧支循环(4大侧支) l 脾脏肿大 l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l 消化管管壁淤血(肠壁增厚、胆囊壁增厚)
15
动脉期
HCC
静脉曲张 脾脏肿大
门静脉16 期
肝硬化
l功能改变及其他
– CTAP和CTHA反映血供变化更为敏感和准确
53
动脉期 CTAP
门脉期 CTHA
平衡期
DN(高级)
•动态增强扫描反映门 脉血供变化的能力很差 •CTHA、CTAP可更好 反映病变的血供变化
54
9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 孤立性坏死结节 – 肝细胞腺瘤(发生率高,但发病率低) – 其他病变少见
• 方法
– CT/MRI增强扫描延时期显示最好,有延时强化 – T1WI、T2WI低信号
– 如不能直接见包膜,则可在对比最好的层面观察病变与肝 脏的仅在平衡期可见包膜(延时强化)
61
•少脂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富动脉血供病变
•多数富动脉血供 •动脉期明显强化,内可见血管影
62
•转移肿瘤
乏动脉血供病变
•可富或乏动脉血供,多为乏血
•各期均为相对低密度或信号
•胆管细胞癌
乏动脉血供病变
•多为乏动脉血供
•动脉期轻度强化或周边强化,逐渐延时强化(5-10分以上)
T1WI
门脉期
63
门脉期
3分钟
•多为快进快出强化(高—等或低—低)
CT-C
CT+C动脉期
CT+C门脉期
56
•肝细胞癌
富动脉血供病变
•多数富动脉血供
•多为快进快出强化(高—等或低—低)
•局灶性结节增生
富动脉血供病变
•绝大多数富动脉血供
•多为快进但不快出(高—等—等)
增强前
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
57
58
•肝细胞腺瘤
富动脉血供病变
•绝大多数富动脉血供
T2WI
T1WI+C,延时12分钟47
5min
1h
海绵状血管瘤的瘢痕真的不强化吗?
2h
48
8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9、是否有特殊的信号模式
• 多数病灶T1WI低/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
• T2WI上呈现低信号的病灶
– 富水病变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囊肿/血管瘤)
• 方法
– 常规T2WI:可区分大多数实性病变与富水病变 – 重T2WI:区分含水较多的实性病变与真正富水病变
19
T2WI区分实性病变与富水病变
• 实性病变:信号多略高于肝脏,接近脾脏信号 • 富水病变:明显高信号,接近于胆汁和脑脊液
实性病变:肝细胞癌
富水病变:海绵状血管瘤
黑色素瘤肝脏及脊柱转移,T1WI上病灶呈现高信号
51
52
10、是否富动脉血供
• 意义
– 富血供:HCC、FNH、腺瘤、血管瘤、AML、少 数转移瘤
– 乏血供:转移瘤、胆管癌
• 方法
– 动态增强扫描
• CT/MRI动态增强扫描主要反映动脉血供改变 • 反映门静脉血供变化的能力很差 • 门脉期方出现的强化往往并非门脉血流造成的强化
39
肝细胞腺瘤
FNH
40
7、是否有出血
• 意义
– 出血: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 – 其他病变较少自发出血
• 方法
– 急性期:CT高密度 – 亚急性及慢性期:MRI更好,T1WI高信号
41
•肝细胞腺瘤亚急性出血 •MRI优于CT •T1WI上可见高信号
CT+C
T1WI
T2WI 42
7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㿮
20
重T2WI鉴别含水较多的实性病变与真正的富水病变
小血管瘤
呼吸触发 TE=84ms
屏气 TE=152ms
肝细胞癌
21
富水病变还是实性病变
• 一些特殊情况
– 部分富血供转移瘤在T2WI上可类似富水病变
• 类癌 • 胰岛细胞瘤
– 一些富水病变在T2WI上可信号不太高
• 复杂囊肿或特殊的囊性转移瘤 • 硬化性血管瘤
化疗前
化疗后平扫
化疗后增强
女人,51岁,乳腺癌术后2年。 7
肝脏CT/MRI诊断分析的重点
• 是否有肝硬化
• 是否实性病灶
• 是否密度/信号均匀
• 是否有明显坏死囊变
• 是否含脂
• 是否出血
• 是否有包膜
• 是否有纤维瘢痕
• 是否有特殊的信号模式
• 是否富动脉血供,强化模式
• 是否正常肝细胞
• 是否含有正常枯否细胞
• 判断
– 坏死区在T2WI上常呈现明显高信号(凝固性坏死 除外)
– CT或MRI增强扫描不强化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