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信息网络不健全,职业病预防、控制技术急 需提高,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加强。
遵守“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综合治理。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职业危害特点和职业 病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实行健康 监护,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诊断;对 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场所经常进行检查、检 测,使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符合国家标准。 三级预防:即对已经患职业病的员工, 应尽快做出正确诊断。对确诊者,要保 障病人享受职业病有关待遇,及时进行 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能继续从 事原工作的职业病人,应调离原工作岗 位,并妥善处理。
• (二)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不良的物理因素,或 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非电离辐射( 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 7射线)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 • (1)异常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 (2)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 (3)电离辐射:如X射线、γ 射线; •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 (5)噪声、振动;
19
1)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一章 总则(共7条,重点解读第3条--第7条)
第一章第3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 、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 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这一条主要依据是《职业病防治法 》第四条和第十四条。
职业性危害因素分类
化学危 害因素 工业毒物 生产性粉尘 物 理 危 害 因 素 异常气象条件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其他因素
如铅、苯、汞、锰、一氧化 碳、氨、氯气等。 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 泥粉尘、有机性粉尘、金属 粉尘等。 高温(中暑)、高湿、低温、高气 压(减压病)、低气压(高原病)
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知识培训

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高毒物品目录》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二)相关法律法规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哮喘、过敏性肺炎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甲状腺疾病等 。 ◆职业中毒(60种) :铅、汞、锰、镉及其化合物中毒,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甲苯、三氯乙烯等中毒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中署、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激光所致眼病等。 ◆职业性传染病(5种) :炭疽、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 ◆职业性皮肤病(9种) :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爆震聋。 ◆职业性肿瘤(11种) :苯所致白血病、石棉所致肺癌等。 ◆其他职业病(3种) :.金属烟热、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案例——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时间: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 地点: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
概要
调查组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南侧集装箱内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天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

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范本一、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暴露于职业致病因素所致,以特定疾病表现形式出现的、以损害劳动能力和健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肝肾损害、中毒性皮肤病等;职业性噪声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处于高温、低温、高压等极端工作环境中会引发中暑、冻伤、职业性心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职业病也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职业病防治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的改进,有效降低职业致病因素暴露量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 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需要综合治理,包括工作环境治理、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的措施。
3. 入职前筛查:在劳动者入职之前进行健康筛查,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 教育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5.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致病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职业病危害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6. 动态管理:职业病防治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和改进职业病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措施1. 控制职业致病因素: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职业致病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等方法,降低职业致病因素的暴露量。
2. 接触控制:对职业致病因素暴露进行控制,采用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措施降低劳动者接触职业致病因素的可能。
3. 定期体检:劳动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4. 应急救护:事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防止事故引起的二次伤害。
5. 健康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三篇)

职业病的预防知识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所产生的疾病,一般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以及工作方式等因素有关。
预防职业病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预防知识。
一、加强职业卫生管理1.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定,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2. 完善工作场所环境:加强工作场所环境治理,落实各项职业卫生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照明、噪声、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
3. 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换位、吸附、排风、防护等,减少职业病危害的发生和蔓延。
4. 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体系:通过建立职业病危害监测体系,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源,确保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5. 健全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职业病诊治机构,完善职业病医学专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二、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用具: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合理选择和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职业病危害。
2. 注重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日常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洗手、洗澡,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增加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4.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时发现潜在职业病病因,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职业病。
三、提高职工职业卫生知识1. 加强职业卫生教育:加强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卫生行为习惯。
2.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取营养,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职业病发生风险。
3.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防治法》基础知识(已打印)

《职业病防治法》基础知识(一)简答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何时施行的?答:2002年5月1日。
2.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由具备资质认证的什么机构进行?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3.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什么?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原则是什么?答:分类管理,综合管理。
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多少金额的罚款?答: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6.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怎样的工作环境,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7.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何时组织职业健康检查?答: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
8.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未按照规定提供中文说明书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多少金额的罚款?答: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9. 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由什么部门制定?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0.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哪个部门报告?答: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11. 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哪个部门承担?答:用人单位。
12. 建设项目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擅自开工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多少金额的罚款?答:十万元以上五十万以下。
13.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和有关资料之日起多长时间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答:三十日。
14. 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作何种处理?答: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15.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什么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答: 可行性论证阶段。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培训职业卫生是指通过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和提高劳动者健康的一门学科。
为了使员工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职业卫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本次培训将帮助员工全面了解职业卫生的相关内容和方法。
一、职业卫生的定义和意义职业卫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一门学科。
其重要性在于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病的种类与危害因素1. 职业病的种类职业病主要分为尘肺病、放射病、中毒病、物理病和生物病五大类,每种类别又包含多个具体疾病。
2.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在工作环境中,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三、职业卫生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法1. 职业卫生的基本原则职业卫生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合理布局和终身学习等原则,以最大限度减少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
2. 职业卫生的管理方法职业卫生管理应包括职业卫生档案管理、检测评价管理、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和应急处理管理等方面,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职业卫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员工需了解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危害因素,并正确选择和使用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常见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
五、职业健康监护与体检职业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来监测员工的身体状况及与工作相关的疾病风险。
针对不同的工种和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能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事故应急处理及预防在工作中,可能会发生事故,包括突发事件、职业病急性发作等。
对于这些情况,员工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了解应急预案,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对员工健康的危害。
七、职业卫生的法规和政策为了保障员工的职业卫生权益,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来规范职业卫生管理。
员工需了解相关法规和政策,合法维护自身的权益。
2024年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

我国职业病发情情况的主要特点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是每年的4月份 最后一个星期,2021年4月25日—5月1日。 今年是我们第19个《职业病防治法》宣 传周。 主题为:“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
高群发性
福建仙游县、广西马山县、贵州施秉县、甘肃古浪县、 江西修水县、辽宁朝阳市、安徽凤阳县等多起尘肺病群 发事件,一次性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患病,情况严重
2024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
要职业 不要职业病
主题: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
目录
CONTENT
1 职业病防治法概述 2 职业病危害防治基本知识 3 职业病现状、典型案例 4 职业病预防和控制
01 职业病防治法概述
职业病防治法概述
一是职业病病人数量大。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97.5万例,近年 新发病例数仍呈上升趋势。由于职业病具有迟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专家估计我国每 年实际发生的职业病要大于报告数量。
第二章
职业病现状 典型案例
第二章:我国职业病现状
对大多数工作者而言,要经历: 工作≥30年 劳动≥9000天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是每年的4月份 最后一个星期,2021年4月25日—5月1日。 今年是我们第19个《职业病防治法》宣 传周。 主题为:“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
上班≥80000小时
工作时拿命挣钱,退休后拿钱买命
按其来源分类:
生产工艺过程 中产生的危害
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 危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 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防治基本知识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有: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苯、 汞、氯、一氧化碳等;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课件

05
病理学检查:如组织活 检、细胞学检查等,以 确定职业病的病理类型
和程度
06
职业病诊断标准:根据 患者的职业病史、临床 表现、实验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综合判断是否患
有职业病。
职业病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职业病,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02
物理治疗:使用物理方法,如热敷、按摩等,缓解职业病带来的不适
谐
影响社会稳 定:职业病 可能导致社 会医疗资源 紧张,影响
社会稳定
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工作环境的改善
改善工作环境:保 持通风、照明、温 度、湿度等条件适 宜
01
减少噪音:降低噪 音源,使用隔音材 料,佩戴耳塞等
02
减少化学物质:使 用低毒、无毒的替 代品,加强通风,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03
06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职业病隐患,及 时采取措施进行预 防和治疗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1
职业病防治法 的适用范围
2
职业病防治法 的基本原则
3
职业病防治法 的主要内容
4
职业病防治法 的法律责任
5
职业病防治法 的实施情况
6
职业病防治法 的修订情况
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
企业责任:企业应遵守职业病防治法 01 律法规,保障员工健康
政府责任:政府应加强对职业病防治 0 2 的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 识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职业病的定义和分类 02. 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03. 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 04.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职业病的定义和分类
职业病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
截止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其中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
仅2010年度新报告尘肺病23812例子,死亡679例。
一、职业病(occupational)的定义
职业病的构成要件:
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职业病的分类
尘肺(13种)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职业中毒(56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职业性皮肤病(8种)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职业性肿瘤(8种)
其他职业病(5种)
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的预防
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
①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
②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三级预防,对已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
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
1、生产工艺过程:往往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变化而变化。
2、劳动过程:涉及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的布局、作业者的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脑力和体力劳动比例等。
3、生产环境:既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第二节常见职业病及预防措施
一、尘肺
(一)、引发尘肺的因素
(1)与该粉尘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量有关;
(2)与粉尘的粒径和性质有关;
(3)与接触粉尘的时间有关;
(4)与从事的劳动强度有关;
(5)与人体因素和防护有关。
(二)预防尘肺病的措施
1、技术措施:(1)工艺改革,(2)密闭尘源,(3)通风排尘
2、组织管理措施:加强防尘工作领导,加强防尘工作的宣传教育,加强维护管理
3、个人防护措施:合理正确使用防尘口罩、防尘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4、卫生保健措施定期对接尘人员进行体检,对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发放保健津贴,有作业禁忌症的人员,不得从事接尘作业.
二、职业中毒
(一)职业中毒
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二)生产性毒物及其来源
主要有:生产原料中间产品,成品,辅助材料,副产品及废弃物,夹杂物。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主要为: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四)消除职业中毒的措施
消除毒物,密闭、隔离有害物质污染源,通风(抽排)、湿法、滤除设备与措施,提高机体抵御能力,加强对有害物质的检测,对接触有害物质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有害物质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等是主要措施。
三、高温作业危害与预防
1、高温、高辐射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
环境特点:气温湿度高而辐射强度不大。
例:印染、缓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
(二)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主要影响人体热平衡,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防暑降温的主要措施
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
2、企业卫生和安全技术人员应及时推动本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
4、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
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
2、隔热
3、通风
保健措施
供给含盐饮料,发放保健食品,加强个人防护。
四、噪声
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一般可分为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前面指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后者指干扰环境安静,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噪声对人体健康危害主要表现在:损伤听力,造成噪声性耳聋;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平衡失调,脑血管功能损害,导致神经衰弱;损伤心血管系统,引发消化系统失调,影响内分泌;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语言交谈和日常的工作学习,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噪声的预防
主要有:降低声源,限制噪声传播。
阻断噪声的接收
合理使用耳塞。
防声耳塞、耳罩具有一定的防声效果。
根据耳道大小选择合适的耳塞,隔声效果可达30~40 dB,对高频噪声的阻隔效果更好。
合理安排劳动制度。
工作日中穿插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离开噪声环境,限制噪声作业的工作时间,可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接触噪声的人员应进行定期体验。
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对于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应加以治疗和观察,重者应调离噪声作业。
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中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得参加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
第三节职业病的现状和未来
幽灵般的职业病:我们不得不防的灾难。
它像一个幽灵,从煤炭、化工等传统工业向计算机、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蔓延……
(一)目前职业病防治的四大问题:
1、未认真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定的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等有关制度,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到位。
2、事件发生后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危害、改善劳动条件。
对监督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采取应付、拖延的做法,规避责任。
3、对接触有毒害作业劳动者的健康监护不到位,缺乏动态的劳动者健康资料;未开展作业场所危害检测评价工作,没有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检测资料,档案资料不完整、不规范。
4、职业病防护设施不能保证有效运行,劳动者个人防护用品没有发放记录。
(二)三大问题困扰职业病防治工作
一是职业病防治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处罚尚不够严厉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职工的法定权利难落实。
法律规定,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权,对工作场所状况及职业病相关防护措施的知情权,要求健康工作条件权,检举控告权,拒绝违章作业权,职工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权,要求赔偿权。
三是无毒新技术新工艺难于推广
目前,家具、制鞋、喷漆等行业都有了无毒工艺,原料技术都不存在问题,但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谋取非法利润,仍在使用廉价有毒工艺、原料,对职工健康采取漠视的态度。
(三)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
政府领导,部门负责;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来自: 职业卫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