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规范。

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不仅指导着个人行为,也塑造了社会风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的价值观体系、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是以人为本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共处、仁爱互助的价值观。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与道德准则。

例如,儒家道德伦理提倡“仁”,即发扬博爱精神,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长辈,服务社会。

同时,还强调“义”,即言行要符合社会的公义和道德规范,要追求公平、正义。

这种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被重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互助和孝道观念。

儿女应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应尽的责任;父母则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

此外,社会伦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例如,中国古代有“邻里如兄弟”的说法,强调邻里关系的亲密和协作。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被视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德治国”等思想都反映了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道德规范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例如,传统的尊长敬老、守纪律、讲究礼貌等规范都对个人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它们以人为本、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同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29
诗心 The soul of poem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一花两花春信回 ,南枝北枝风日 催。烂漫却愁零 落近,叮咛且莫 十分开。
30
诗眼 The discerning eyes of a poet
这里所说的诗眼,并非指古典诗论中所说的,作为诗句 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而是指诗人独具的慧眼。诗人需 要从现象透视本质的眼睛,而且这对眼睛还要求准确的掌握 该事物的一切特征和细节。
18
中国史学的特色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Science of History
19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or a lesson, this thought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s on how to conduct oneself and how to rule a state in ancient China ha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humanistic etho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 and documents.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这样的生死观逐渐 被熔铸成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 族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14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它通过限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伦理道德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融。

2.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稳定与和平。

3.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遵守诺言,忠于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逊:谦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不骄傲自满,不自命不凡,与他人和平相处,虚怀若谷。

三、人文文化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人文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精神追求和智慧开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在伦理道德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四、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关系受到了侵蚀。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结语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详解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中国传统德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1、仁德仁: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全德”之称。

仁的基本精神:克己复礼;爱人。

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根据《论语》,“克己”有四个层次:(1)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2)责己恕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3)非礼勿视听言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礼的本质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4)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这是克已的极至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亲和善良地对待他人,尊敬父母、长者和师长,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和谐,提倡和睦相处、尊重他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伦理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道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安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伦理道德提倡个人修行修养,追求自我完善,摒弃功利主义和欲望烦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

道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伦理道德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

佛教伦理道德鼓励个人修行,通过自我觉醒和超越欲望来追求解脱和智慧。

佛教伦理道德倡导放下执着和敬畏生命,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佛教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关爱他人、善行积累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的观念和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亲和、道之自然和谐以及慈悲智慧善行,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追求内心宁静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着伦理原则,这些准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举止,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尊重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

在中国,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的尊严、权利和观点。

这种尊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与老人交谈、对待他人的意见,还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他人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伦理原则。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在人际关系和商业交往中保持信任。

诚信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中,有助于建立可靠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商业交易中,诚信更是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注重自己的信誉,建立诚信关系,有利于商业合作的长期发展。

三、孝敬孝敬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作为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孝敬是一种道德行为。

孝敬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否在家庭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父母和长辈。

这种尊敬的表达方式包括遵循父母的意愿、照料他们的生活和福利、并为他们创造幸福的环境。

四、忍让忍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之一。

它要求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温和、宽容和理解的品质。

忍让是一个不断追求和练习的过程,它可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

通过忍让,个人可以缓解冲突,加强合作,并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五、公正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之一。

它要求个人在行为上公正无私,并且在处理事务时客观、公正、不偏袒。

公正是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基石,它有助于创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来说,公正是不可或缺的。

六、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伦理观念。

中国人民一直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道德积淀和精神财富。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忠诚”、“孝顺”、“礼仪”、“廉洁”等,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仁爱是指对人类的爱和关怀,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他人有爱心、关怀和同情心,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感情。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真诚、诚实和守信,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的忠诚和信仰,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保持忠诚和信仰,不背叛、不叛变、不投降。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父母尊敬、关爱和照顾,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要求。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传统伦理道德尊师重道、诚信守信、孝道尊老、礼仪廉耻,这些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本讲座将围绕传统伦理道德展开,探讨其内涵、重要性和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1.尊师重道:尊重师长、尊重师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尊师重道提倡向老师学习,尊敬他人,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

它强调崇尚学问、敬重知识的重要性,教育人们要有敬畏之心,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诚信守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诚信守信指的是做人要有真实、真诚、守信的品质,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诚信守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中恪守承诺,遵守契约,增加社会信任度,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3.孝道尊老: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孝道尊老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对老年人的尊敬。

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尊老不仅是家庭观念,也是社会道德的表现。

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稳定。

4.礼仪廉耻: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各种规范和习俗。

文明礼仪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准。

廉耻是指做人要有廉洁自律的品质,追求道德高尚的行为准则。

礼仪廉耻要求我们在行为上守礼守法,秉持精神上正直无私的原则。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1.传承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淀。

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后代的道德品质,保护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2.培养社会责任感:传统伦理道德注重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挑战,传统伦理道德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发展。

3.促进和谐稳定: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个体对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理性约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中国各种文化中有“尚德”的传统。

学习传统伦理道德,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充实自我心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和德性方面的保障,有积极的意义。

一、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代—伦理道德全面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全面产生。

这个时期出现了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儒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法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和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道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

孔子“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

“仁”的基本原子是“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则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礼是“四唯”之首,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

2、汉唐时代——中国传统伦理发展的成熟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建立到走向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成熟阶段。

西汉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之道”,把它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起,从此,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

魏晋时期,魏晋玄学思潮出现。

这一思潮以推崇老庄之学为旗帜,一方面反对“仁义礼教”,否定三纲五常;另一方面则推崇自然人性,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

南北朝开始,佛学流行。

它主张人生苦海无边,宣扬善恶因果,灵魂三世轮回等教义,主张过一种禁欲主义的人生。

唐代开儒学复兴之先河的是韩愈。

韩愈主张恢复儒家的“道统”。

他要求“文以载道”,要求世人遵循儒家学说代表的先王之道。

他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开了思想先河。

3、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一步完善时期
宋明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圣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昌盛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完善阶段。

它的标志就是宋明理学的创立。

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奉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模式。

在具体修养过程中,主张“存理灭欲”。

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只有革尽人欲,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总结阶段
明清时期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大动荡时期。

这时期,一方面,封建社会已从颠峰状态跌落下来,表现出停滞、衰落的征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表现了盛极而衰。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启蒙思想家的新伦理观开始冲决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从此开始了向近代的艰难演进。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有理论形态的,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道德规范。

另一种是习俗形成的,指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或表达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道德规范。

2、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简答)
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象征,仁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悌。

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忠恕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美德的集中体现。

谦和好礼。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和”体现在接人待物上为“和气”,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价值取向上为“和谐”。

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如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

信就是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报即知恩思报,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这是中国传统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精忠爱国。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视为“大节”,这种“爱国”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封建社会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但“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

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克己奉公。

克己是奉公的前提,克尽己私便是公。

即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

修己独慎。

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修己独慎的修养传
统,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操节的君子人格。

见利思义。

先利后义,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境界。

勤俭廉正。

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正,体现在品格上是“正直”,表现在接人待物上是“公正”,在境界上有所谓“正气”。

笃实宽厚。

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崇实性和包容性。

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

勇毅力行。

中华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与言,而在于行。

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

3、传统道德对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问答)
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启迪。

可以从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礼、智、信中吸纳仁爱之心、见义勇为、诚信不欺等内容,可以从“慎独”境界培养我们自觉拥有公德意识和公德习惯
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启迪
主要表现在“义”与“利”上。

传统伦理主张“义利合一”。

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

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另一方面,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当舍利取义,义在利先。

在职业道德规范中,韩愈《师说》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基本规范,这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启迪。

中国古代以慈、孝、贞、敬、悌为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

今天的家庭伦理道德应继承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摒弃传统中的糟粕的因素。

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

可以启迪我们子女对父母、长辈要体贴关爱、敬重、理解和赡养。

可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极为丰富的,而且是具有一定世界意义的。

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是我们文化遗产,对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