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下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新时代下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6页/共19页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辰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也不仅仅 为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 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 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83 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1883年3月17日是马克思的下 葬日,当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 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离去!
第11页/共19页
可以说正是这些“警世衷言”的启发,凯恩斯才自觉不自觉地对经济 社会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调节,而罗斯福也把马克思的“高额累进所得 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落到实处,并因 此而受到大垄断家族财团的强烈反抗和攻击,称罗斯福是“红色总统” ,是“共产主义代理人”,“偷偷摸摸地搞社会主义”。可以说,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精英“活学活用”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暂时克 服了困境,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梅开二度。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以及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被抢 购一空,人们都渴望从这本“圣经”当中找到医治创伤的秘方和良药。
第4页/共19页
• 2、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 学总结。比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物 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发展 变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一定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 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就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浅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科 学 发 展 观
浅论马克 思主义信 仰的科 学性
刘 艳群 乔 春梅
陕 西西安 7 1 0 0 1 0 ) ( 延 安大 学 西安 创新 学院
【 摘
要 】 文章从 四个方面论述 了马克思主 义信仰 的科 学性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性 ; 马 克思主义信 仰的特殊性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三、 马克思 主义信 仰的 实践性
共 党员, 延安 大 学西安创 新学 院副教授 , 研 究方向 : 思想政 治教 育 .
《 新西部 》2 0 1 5 .2 6期
一1 一
四、 马克思主 义信 仰的 时代性
真理 是人 们 对 于客 观 事物 本质 及其 规律 的正 确 反 映 。马克 思 主义 的理 论学 说是 关于 自然 界 、 人 类社 会和 思维发 展 普遍 规律 的科 学体 系 , 是 科学 的 世界 观 和 方法 论 。当然 , 马 克思 主 义 真理 本身 并 不 具备 强 大 的力 量 , 必须 要 为广 大群 众 所 了解接 受 并且 相 信 , 矢志 不 渝 的运 用马 克 思 主义 来认 识世 界 、 改 造世 界 , 才能 放 射 出真 理的 光 芒 。而 真理 的 展示 、 传 承与 传 播需 要借 助 一 定的载 体 , 认 真研 读 马 克 思 主义 经典 著 作就 是最 有 效最 重 要 的途径 , 通过这 一 途径 , 可 以让 广大 人 民群 众 更加 深 刻的 了解 马 克思 主义 的 理论 学 说 。只有 通过 深入 系统 的学 习和研 究马 克思 主义 的理论 学说 , 才 能真 正树 立 和坚 定 对马 克思 主 义 的 真理信 仰 。马 克思 主义 经 典著 作 对马 克思 主义 真理进 行 了精 准的 阐释 , 彰显 着经典 作 家们对 马克 思主义 真理 的无 比坚 定的 信仰 , 处处 闪耀 着依 托人 民信仰 为生 命的 光芒 和无 穷 的 智慧 力量 。因此 , 马克 思 主义 真理 具有 最厂 泛 的群 众基 础 , 是人 民性 和科学 性 的统 一 , 具备成 为人类信 仰 的思想条 件 。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摘要:信仰是主体对某一事物规律的坚信或对理想信念内化的不懈追求。

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信,相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相信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信仰是人类灵魂世界的最高主宰。

只有确立了坚定正确的信仰,才可以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朝着价值理想目标进行不懈奋斗。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借鉴人类历史文明的基础上,开辟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此人类的信仰史进入更加完善和光明的阶段。

一、什么是信仰信仰原始意义上是指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

信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认识的角度看信仰是一种信仰主体的精神活动,是对某事某物某种思想主义或理想信念的绝对推崇信服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第二方面从实践的角度讲信仰是一种主体内化的精神活动同时将这种精神活动外化为行为准则或实践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信仰是统一于精神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比如李大钊、江竹筠等老一辈革命党人,他们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外化为行为实践活动,并为之献出生命。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仰的解释:”对某人或某种主义、主张极其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较为准确。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由“马克思主义”和“信仰”两个概念构成,对信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界定,同时也是从信仰维度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

从认识和实践双重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全体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确信,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精神和价值实践的统一体,具体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确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研究人类历史文明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

信仰、科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科学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种关系之外, 自在而 自为的存在 ; 是 二是跟那与纯粹意识相对立的现实世界发生关联 ; 三是在纯粹意识
以内跟 自己的对方发生关联。只是这个实在世界作为信仰的对立面 , 被信仰视为虚幻的东西或一种无
精神的存在 。为了克服这种无精神的存在 , 就需要一种外在方式 , 即一种崇拜和赞颂 的听从心理 , 给予 作用, 由此便显现出信仰本身就是扬弃这种虚幻现实的一种运动 , 一种连续不断、 永无止境的创造过程。 它所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在当前现实中不能完全达到的观念或对象。 信仰既不能归于理性 , 也不等同于非理性 , 更不是二者 的折衷 , 信仰是理性 与非理性 的蒸发、 提高、 升华 , 它有 自己内在的要素与结构L。在这个立体结构模型 中,信” 2 】 “ 是信仰 的核心 , 的程度决定着信 信 仰 的主体 在活 动 中发 挥作 用的大小 。由深 信而有 挚爱 , 而有 激情 , 有 奋斗 , 就 是信 仰 发挥 作 用 的逻 而 这 辑 。主体是否已经形成信仰 , 关键在于主体对于某一思想是否 由可信进而确信并最终达到坚信 , 而不在 于它本身是否是真理 、 是否可信。那些为主体所知而不为其所信的思想理论 , 或者只能算是主体的知识 而非信仰 , 或者可能是对主体活动毫无作用的冰冷思想和空洞符号。虽然主体的坚信是信仰的核心, 但 信仰却不能完全纳入主体的非理性结构 , 信仰总是蕴含认识因素于 自身的。但我们也不能认为信仰必
的基 础上提 出进一 步 的认识 , 以求 教于 学界 同仁 。


信 仰是 包含 矛盾 的价值体 系
何谓信仰?信仰与心理、 认识 、 理想 、 道德等一样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 , 信仰是在人类 进入智人阶段后从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逐渐产生 、 独立出来 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现象。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

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

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

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

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

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摈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与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与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与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对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并与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个人的信仰来源于对物质生活的体验和认识;无神论则否认了超自然存在的存在,并拒绝将其作为个人信仰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有三个主要特点: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物质决定意识,人的信仰是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它来自于人的社会实践。

2.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在物质条件落后的社会中产生的,它是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们的精神寄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将渐渐消失。

3. 无神论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反对将个人信仰寄托于神明或超自然力量上,而强调依靠人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文化作用,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被剥削阶级所利用的意识形态工具。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是人民受压迫和剥削状态下的精神鸦片,它可以让人们逃避现实的困境,忘记阶级斗争和社会问题,从而保持社会秩序和压迫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认识到宗教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坚决反对将个人信仰寄托于宗教。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宗教,而是主张通过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制度,以消除人们对宗教的依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信仰观也在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信仰观和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将逐渐退居于私人领域,而社会主义的信仰观将成为人们的主导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

论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1.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运动。

然而,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是一种虚无主义或迷信。

然而,本文将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论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2.1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体系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通过对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分析,提出了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是经过实证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

与宗教信仰或迷信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

2.2 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改变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和剥削问题而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学说,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实践的。

2.3 马克思主义有历史经验验证此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以通过历史经验来验证的。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实际实施,比如苏联、中国和古巴等地。

这些国家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具体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其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历史经验的验证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行的。

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3.1 解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具有独特的解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

通过马克思主义分析,人们可以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存在、经济剥削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种分析能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指导实践和改变现实的潜力。

3.2 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信仰和忠诚。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

它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动力,以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是一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通常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深信不疑,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来践行和传播这些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的动力,具有强大的启发作用和变革能力,可以指导人们去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的思想,它能够解放人们的思想,觉醒人们的自觉性,启迪人们的头脑,使他们能够认清社会的本质和现实,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而行动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尊严,争取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通常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其所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是根本性的,只有通过彻底地改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才能消除这些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他们认为要实现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就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批判,揭示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策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通常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坚定性持坚定的信念,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在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性质和结构,实现社会的公有制和社会的物质富裕。

他们关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坚决支持和参与革命运动和斗争,力争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通常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追求持执着的信念,他们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和社会和谐,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

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持向往和追求,认为这是人类历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愿意不懈地为之奋斗和献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社会之一理想”)
毛泽东:(“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
神动力”。)
为什么确立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是实现共产 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区别
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这一信仰的完整指称。在 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是把它们当同义语来使用的,这不能 说没有道理。但二者也各有其个性色彩,主要是强调的侧重点 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词在意象上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 学理基础方面,给人一种理论信仰的印象,而“共产主义信仰” 一词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方面,给人以信仰的行动的印 象。具有这种差别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任何信仰都有两个基本 方面,它既是知识,又是行动,是从理论向行动的转化。正因 为如此,在具体的行文和讲话中,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有 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恰当,有时又用“共产主义信仰” 更为帖切,这也毫不奇怪。同时,由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 更多地是从现实的追求方面来谈论这一信仰的,因而“共产主 义信仰”一词似乎更流行,更顺口。
其次,它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如果说,上面 一点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信仰态度,那么这里突出 的是信仰者的信仰内容。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们信 仰的内容而被包含在他们的信仰之中。难道我们能把人们头 脑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本身完全区别开 来吗?难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里不就是人们的信仰对象吗? 一种理论或观念,它之作为信仰对象并不处在信仰之外,没 有对象的信仰是不存在的。没有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 也就没有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人们所相信和信奉的马克 思主义并不是与作为自在的客观真理的马克思主义隔离开的, 人们的信仰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不是别的信仰,就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中。如果说,信 仰者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可能与实际上的马克思主义有一定 差距,那么也正是随着这种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信仰才越 来越成为名符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谢 谢
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 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 义信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信仰” 与“信念”的关系问题。有人人为地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 认为应该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宗教信仰,用“信念”来称 呼科学信仰。其实,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 层次上的。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 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 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 念的体系。比如,我们在最高的以及体系的意义上称呼对马 克思主义的信奉时,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 义信仰”,而当我们称呼这一信仰中更为具体一些的观念的 信奉时,则多用信念一词,如革命信念、必胜信念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国贸1班 魏紫嫣 夏文悦 张雅荣 张真榕 张莹莹
食只孔 ,有子 民三的 信条回 之:答 矣足很 。兵简 ,单 足,
治一孔 平个子 稳国的 ,家学 需想生 要安子 几定贡 条,问 呢出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的提出 列宁:首次公开使用“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 信仰 的含义
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 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个意义 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而人们 对这种理论的信仰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 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其实主要是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者的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们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作为理论而存在,而且 也作为信仰而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这种理解无疑是必要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 方面,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最后,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 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里直接涉及到马克 思主义理论本身。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时, 指的不是一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而是一种哲学社 会科学,它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作为一种世界观理 论的马克思主义当其作为一种科学时,也同时必然具 有价值性。因为,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改造世界 的功能,必须要有实践者,为此它必须要人们去信奉 它,为人们所接受从而成为他们的信仰。如果没有人 们的相信,或不是为了使人们相信它,从而按照它的 真理来改造世界,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又有什么意 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这一体系不仅有科学性, 而且还有价值性,是二者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理 解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