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0 引言

根据Homles的观点,恭维语(compliment)是“为他人尤其听话者具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均给予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拥有物,性格或技能等),以隐含或明示的方式向其表示的一种言语行为。”狭义的恭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而在言语上的阿谀奉承,在词语划分上属于贬义词。而在语言学中,恭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积极肯定的言词,均在恭维语之列。恭维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反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恭维语的存在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制约,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交际方式的特点。恭维语涉及到文化、风俗、历史、交际等诸多方面,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恭维语都是人们进行正常交流,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必要的手段。因此恭维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恭维语在不同语言中涉及的话题内容以及使用习惯也会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了解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受到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重视。

1 礼貌原则与恭维语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PP)包含6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千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得体原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如:―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finish my work?

―It will be my great honor.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 You MUST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What a great job you have done!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句子“Jack, you are shining as a new penny.”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如:―You got high scores in the final exam.

―Thank you. That’s because I have good teachers.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如:―A: Our English teacher is really kind and patient with us,don’t you think?

―*B1: Yes, I think so.

―B2:I don’t think so. I think she is too strict with

us.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如:―I failed the math competition last week. I prepared a lot for that.

―*Oh,I’m sorry to hear that.

―It’s no big deal. I know what it is like.

礼貌问题虽然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它的社会背景,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只是我们见到的表层现象,要透过表象挖掘深层的文化本质。中国和西方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表现在礼貌原则上也有巨大的差异,我们和西方人进行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其语言礼貌原则的特定,很可能会产生误会,影响会话交际。

恭维语的使用是一种典型的礼貌语言。为了讲究礼貌,人们往往积极地去肯定和恭维他人的外貌、穿着打扮、能力、工作等方面。恭维语的选用要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存着大量的恭维语,但是由于文化不同,两种语言在恭维语的习惯和用法大不相同。

2 英语恭维语的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跟西方人进行交流,所以英语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最终的语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2.1 转变观念,重视文化素养

中国的传统英语教学大多重视背单词,记语法,尤其是中学的英语课程,学习重点往往围绕着各种考试,恭维语并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英语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如何在其文化背景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英汉恭维语虽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上有显著不同,这就需要认识到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和导致差异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会尊重不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2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加深学生对恭维语的理解,多提供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多接触地道的英语恭维语,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语言素材,比如课上播放英语视频、原声电影、讲座、PPT课件等。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时加入一些反映英美文化和风俗的内容,也可以引进国外优秀教材。课下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广播,读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观看英文视频,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材料。 2.3 遵守西方的语用习惯

在使用一门语言时尤其要重视语用习惯,和西方人交流时,要尽量遵守西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而不应该受到中国语言习惯的影响,例如对方在夸你工作做的好时,不要总是拒绝,相反应该坦诚接受,并说Thank you。中国有个真实的例子是说江青会见外宾,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外宾一见到

江青,立刻拍马屁道:“Miss Jiang,you are very beautiful.”翻译照翻,江青心花怒放,嘴上还要谦虚一下:“哪里,哪里”。

翻译不敢怠慢,把江青的话翻成英文:“Where? Where?”外宾一愣,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

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江青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不见得,不见得”。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 are n ot allowed to see,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这样的翻译就让人听不懂了。所以与西方人交流要符合西方人的回答方式,以免让对方尴尬或者疑惑。

2.4 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的学习不应仅限于课堂的学习,因为课堂教学毕竟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因此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课下活动,比如英语俱乐部、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活动中心等多种形式,举办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比如话剧表演、英美文化讲座、英语口语大赛等等,在活动中多加入文化和西方风俗习惯的内容,让学生在英语的使用中亲身体验,加深记忆。

任何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学习语言不光要学会单词、语法、句型等语言基本知识,更要通过语言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和历史,才能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使用语言时减少语用错误的出现。因为有时候即使我们使用了语法上正确的句子,也可能因为违背了语境、英语文化背景或者不符

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而犯错。

语用能力是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下转第282页)(上接第224页)意思和意图的能力。这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英语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恭维语使用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要加以重视,注意多积累,慢慢培养正确的恭维语表达习惯。例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英语中恭维语的例子,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恭维话题进行角色扮演,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当然,这个能力培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长期积累。

3 结论

恭维语作为一种礼貌用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英汉恭维语所体现的各方面的差异深层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这与社会习俗、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密不可分。因此,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彼此的语言和文化,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少出错,从而成功地进行交流。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崔晓辰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双语教学便成为民族教育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是民族教育的特色之一。我国6O余年的双语教学政策执行及实践运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从双语教育的作用、现今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字 双语教育作用问题对策 正文 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里用本民族语言和国语作为教育系统的两种语言,并以少数民族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我国把它叫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标志性特征,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奠基性工程、突破口。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现。在本地实地调查中,被调查范围是: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调查对象是管城回族区的中小学校,其中以中学为主。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很大比例(约百分之20),其中又以回族为主,但是由于汉化层次比较深,很多回族学生不会传统民族语言。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学校并没有广泛地开展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双语教学。相对的,当地学校的双语教育以汉语和英语为主,有极个别学校开展了法语等语言的兴趣课程。 一,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1,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教学体系、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材和师资队伍都已经相当完备。但是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基本上是从零起点起步的,师资队伍、教学经验、教学方式等都很难跟上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天不足”和“后天”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矛盾。 2,竞争和交流的社会需要实施双语教育。 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未来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高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的人才。对少数民族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指民汉兼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能在更大范围内和不同民族的人交往的人。少数民族学生要加强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学好汉语,用汉语来发展自己,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双语教育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信息社会需要双语教育。 首先从信息的角度看,双语比单语的信息量大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决定了教育的途径和渠道也应该是双语的,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了一条信息渠道,这也是国际教育界之所以大力提倡双语教学的原因。其次从语言的使用的范围来看,国际或国内通用语言比一般语言带来的信息量要大。在众多的语言学习中,首先要学习的最大的语言。所以说,少数民族学生只有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已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接受平等的教育,面向全国、

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7期 Fe b2012 [摘要]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更应该是文化交际的学习。礼貌是交际有序进行的润滑剂。论文分别从利奇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从而得出其 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恭维语与应答;礼貌原则;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19-02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宋晓丽1,2,左巧1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2.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400) 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应了解语言发展的最新趋 势。过去的语言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语言本身,也就是语义学层面,而且语言研究多为单语言研究,很少进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或者与语言所相关的文化、思维领域的对比研究,致使语言的学习呆板化、僵硬化,成为“死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联系的不断加深,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习的重点应是语言的交际运用。在交际过程中,礼貌是交际和谐的必要条件,而恭维语或者说赞美语又是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进行研究,对英语语言教与学从“死语言”变成“活语言”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英汉的礼貌原则理论 1.利奇的礼貌原则(Le e ch’sPolitenes sPrinciple s)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礼貌原则(PP),认为礼貌的功能是可以避免交际的不和谐或冒犯,保证交际的顺畅。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Tact maxim(Minimiz e cos t to other;Ma xim iz e be ne fit to o ther.)得体准则(对他人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2)Ge ne ros ity ma xim(Minimiz e benefit to s e lf; Maxim iz e co st to se lf.)慷慨准则(对自己利益最小化,吃亏最大化)。 (3)Approbatio n m axim(Minimiz e disprais e of o the r; Ma ximize pra is e o f other.)赞誉准则(对他人贬低最小化,赞扬最大化)。 (4)Modes ty m axim(Minimize prais e of self;Maxi-mize disprais e o f se lf.)谦逊准则(对自己赞扬最小化,贬低最大化)。 (5)Ag ree me nt ma xim(Minimize disagreeme nt be-twe e n s elf a nd other;Ma 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 elf a nd other.)一致准则(少表达与他人不一致的观点,多表达与他人一致的观点)。 (6)S ym pathy maxim(Minim ize a ntipathy be twe e n s elf and other;Maximize sym pa thy between s elf a nd o the r.)同情准则(尽量避免使对方反感,多同情对方)。 以上六准则,重在强调尽量对对方赞扬,给对方更多的利益。人际交往时,应尽量谦虚、宽容大方。 2.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与西方的礼貌原则相比,中国的礼貌又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我国的礼貌准则基本上包括以下五方面: (1)称呼准则(Thea ddres s m a xim)。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使用恰当的称呼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2)贬己尊人准则(The s elf-denigration ma xim):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要“抬”,要“尊”。 (3)文雅准则(The refinem ent m axim)。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其主要内容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The bala nce m axim)。求同就是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德言行准则(The generos ity&Ta ct m a xim):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利奇与顾曰国礼貌原则比较 利奇与顾曰国之观点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如顾之德言行准则正是利奇前两个准则的概括,顾的求同准则与利奇的一致原则接近。二人观点最大的不同是,利奇的赞誉与自谦原则和顾之贬己尊人原则。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差异上。在西方道德价值体系中,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认为对于他人的赞誉、给予相应的感谢与认同,才是一种礼貌行为。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就强调“仁”、“礼”、“谦卑”等,以自己的卑微来凸显对王景 119 --

最新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课题指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南 一、说明 (一)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根据教育部基教司 1998年12月22日的文件和《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总结了前三届课题研究情况并参照新世纪基教英语/外语课改实验所反映的成果和问题,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责成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起草、论证、形成定稿,再上报审批后实施。 (二)《指南》系1999年以来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第四届指南。前三届《指南》系以外语教学学科框架为据、再参酌国内需要而订。在广大大、中、小学外语教师和专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三届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对于普及和提高外语教学学科的研究、推进外语教学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鉴于素质教育系有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而目前又处于新的进展阶段,我们必须总结自己的理论与经验作为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张本。因此,《指南》总的思路,是研究我国基教外语实践中的成绩和问题,以及历史上的积极经验,从而走自主创新之路,为素质教育的新进展做出贡献。

(三)全国从事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教学研究(含普通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管理的个人、团体和单位,凡未主持过前三届本资助金项目或主持了而已结题并获结题证者,都可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管理办法》自由申报,但研究工作须落实于个人,单位不能作为课题主持人。 (四)申报《指南》的课题要求内容针对某种问题;论证清楚、科学,研究步骤清晰可行;预期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有助于解决某种实践问题,或总结了中国师生自己积累的重大经验,或反映教学一线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最终成果的形式由研究人员自选;专著、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均可。但如最终成果脱离课题内容,或纯属工作总结,则不准结题。 (五)立项申报与审批 1、申报者只能在《指南》的范围内自行拟题,各题研究期均为二年。 2、《指南》未列重点与非重点课题、招标课题与一般课题,申请者只列出希望得到的资助金数额。中心将组织同行专家分别进行初审和复审,并从中筛选少量优秀者作为重点课题;重点课题将获得较多的资助金。复审通过后报上级审批,批准后正式立项。 3、在同等条件下,评审将力求使立项课题在地域、研究内容、学术观点三方面具有广泛性。在保持广泛性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少数民族如何突破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如何突破双语教学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上台阶,就必须要使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双语教学是其突破口之一。近年来充分认识双语教学工作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工作,大力推动双语实验示范教学,以“抓团结、促稳定,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通过双语教师培训、双语征文比赛、双语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广大师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前几年由于认识不到位,以及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双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学历、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二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教师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还不是很高。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决定着学生由“机械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变的进程,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必须要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首先双语教师必须“民汉兼通”。 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双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双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 同时,逐步实现教师向“导演”转化,从设计教学过程向设计学习过程转化,激发学生自由思维,以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入口,引起学生的兴趣,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求教师运用流畅的普通话,写规范的汉字,真正结合双语教材科学性、直观性的特点把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变为激发兴趣增强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区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开设双语课程,已经实现双语教师为双语班上汉语授课的目标。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就要实现教学质量考核的科学真实,使考核结果能够切切实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0 引言 根据Homles的观点,恭维语(compliment)是“为他人尤其听话者具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均给予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拥有物,性格或技能等),以隐含或明示的方式向其表示的一种言语行为。”狭义的恭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而在言语上的阿谀奉承,在词语划分上属于贬义词。而在语言学中,恭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积极肯定的言词,均在恭维语之列。恭维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反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恭维语的存在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制约,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交际方式的特点。恭维语涉及到文化、风俗、历史、交际等诸多方面,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恭维语都是人们进行正常交流,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必要的手段。因此恭维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恭维语在不同语言中涉及的话题内容以及使用习惯也会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了解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受到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重视。

1 礼貌原则与恭维语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PP)包含6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千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得体原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如:―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finish my work? ―It will be my great honor.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 You MUST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What a great job you have done!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句子“Jack, you are shining as a new penny.”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如:―You got high scores in the final exam. ―Thank you. That’s because I have good teachers.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如:―A: Our English teacher is really kind and patient with us,don’t you think? ―*B1: Yes, I think so. ―B2:I don’t think so. I think she is too strict with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词汇积累非常重要,词汇教学可以从形式、意义、功能等方面着手,词汇的呈现应该注重启发,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必须注意五个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扩大词汇量,为实现顺畅的交流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 关键词:基础教育;词汇教学;词汇呈现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必然有助于口头与书面交际。词汇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词汇学习是基础阶段语言学习的关键。本文讨论三个问题:其一,词汇教学内容;其二,词汇的呈现;其三,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词汇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人们对词汇及词汇教学的认识不断加深,总结出词汇教学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词汇形式:包括发音、拼写、词根、词缀、词源等。 2.使用词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的屈折变化和派生形式,如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变化,代词的性、数、格等。 3.搭配:指词与词在语义层次上的固定关系,包括词组与习惯的

词序等。 4.功能:指在不同的场合贴切地使用各类不同的词汇及同义词等。 5.意义:包括词汇的字典意义、词汇的语内意义(如同义、反义、多义、上下义关系)和词汇的语外意义(如各种含义、比喻义、联想义)等。 词汇通常被分为两大类:即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接受性词汇即学生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理解其最基本词义的词汇,而产出性词汇则指在口语或书面语表达中学生能自主使用的词汇。一个人的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之和就等于他的词汇总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在重视产出性词汇教学的基础上,应同时注意传授处理接受性词汇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张庆宗,2011)。 二、词汇的呈现 教词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词汇(刘润清,2004)。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词汇应当是启发式的,即通过一定的呈现词汇的手段,启发学生学习词汇。我们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呈现,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就词汇教学而言,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即借助于实物、图片或动作呈现词汇。这是初级阶段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直观呈现将越来越困难,因为抽象概念或人体不能表示的行为是无法直接呈现的。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2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4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6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7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8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9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10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 uanming 1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3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1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5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1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7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1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19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2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21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2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23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5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26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27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28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29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30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3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3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 33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34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 35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3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3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38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39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40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41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4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1)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 2)共同的使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A.表达死亡。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B.人体排泄方面。如关于上厕所,英语有“wash one’s hand,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还有”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意为“要上厕所”;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C.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里,性关系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谈话的禁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性解放的更深认识,在最近几年里西方国家对性的态度开放了许多。在小说和电影中类似“to 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这样的语言也出现了。谈到性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同房”,“夫妻生活”等语言来代替。英语中也有一些新创造的词汇“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拥有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这可能与人们对性抱有更开放、更随意的态度有关。 D.教育生活方面: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do better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 work.汉语中可用“学习要下劲、成绩要提高”来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含义。“考试时做小动作”等来代替考试作弊。美国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对其父母说:“I didn’t make it.”E.社会地位、职业方面:对生活的贫富、职业的贵贱,倾向于低调陈述而不直言不讳。如对贫穷,英语有disadvantaged,underprivileged,汉语有“手头拮据”。有一部分职业委婉语,将一些平凡的职业名称予以改头换面,以此克服自卑感。比如hair dresser (女理发员)被誉为beautician (美容师)、cook (炊事员)被称作chef (厨师)、janitor (守门人)被冠以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汉语中,我们称清洁工为“城市美容师”、小保姆为“小阿姨”、蹲监狱为“在高墙里面”等等。 3)共同的表达方式 如:使用缩写和省略。在所有的文化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表示礼貌,或掩饰某些东西,某些词汇可能就会被省略掉。在英语里,“The woman is pregnant”被委婉的表达成“She is expecting”,在这个句子里“a baby”就被省略了。同样,“out”就是“out of work”省略后的委婉语。语音省略也是一种缩写,例如,“WC”是“water closet”,“G-man”是“garbage-man”的省略。汉语里也有利用缩写词委婉表达意思的,例如,“行将就木”中的“木”是“棺木”的委婉表达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24个少数民族使用33种文字,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独创字母等。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特点和类型 (一)两个主要特点:普遍性、不平衡性 普遍性:指不管是哪个民族,人口多的或人口少的,内地的或边疆的,都存在双语问题。不平衡性:指不同民族的双语状况存在差异。◇全民双语:如基诺族◇大部双语:如彝族、哈尼族◇少部双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二)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等教育始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教学。另一种是开展本族母语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属于前一类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回、瑶、土家、黎、畲、高山、东乡、土、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保安、裕固、独龙、基诺等 ◎有的已全部转用汉语:如回族◎有的已大部转用汉语:如土家族、仡佬族◎有的是部分转用汉语:如阿昌族、普米族、羌族

2、虽有文字,但文字不通用的民族,全部或部分从初等教育起就使用汉语文教学。纳西族:虽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但未能广泛推行使用。 水族:在历史上有过水书,也只有少数人能使用。 建国后新创或改革过的文字,也因各种原因(如方言差异、杂居等),有些也未能在这个民族中广泛使用过。如壮、侗、哈尼、苗等民族的新文字。 3、杂居地区的民族 ◎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民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懂本族语文的教师,小学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辅助汉语文教学等,汉语文教学大多与同类汉族学校保持相同、相近的水平。 ◎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教学水平一般不及同类的汉族学校,升学率和巩固率都偏低。 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是有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 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傈僳、景颇等民族。 即使是同一民族内部,也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类型。如蒙古族中小学的三种类型:☆以蒙语文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为主,加授蒙语文☆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起源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曲折中不断探索,教育目的趋于科学化,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步发展到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维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师资力量合理化,培训师资,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学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手段导入教学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主体;学习方式 一、引言 我国外语教学曲折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从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的主体化、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元代的“回回国子学”到建国前的外语教学,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受到重视。建国后,俄语学习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英语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缓慢。1957年到1965年,外语教育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的政治运动的影响,突击英语教学,制定了不符实实际的一系列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培养了国家所急需的外语人才。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学完全停滞,英语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英语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改革全面展开,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测试评估等取了重大发展。 三、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 (1)教育目的科学化 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教育目标逐步趋向于科学化。由20世纪以前以语法翻译法为依托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到现在我国的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进步。 (2)师资力量合理化 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跨文化合作交流的日益密切,外语师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事实《2003——2007年教育整形行动计划》之后,外语教师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1949——1956年迅速发展的俄语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摘要】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对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形成了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的目的和双语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说明: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重要性目的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出来的观点、认知,反映出来的能力和水平,令老师们感到困惑与无奈。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教育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结合下,更快的进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言从属于民族,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其语言的分布,办学摸式是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是强势语言,由于语言的障碍,在接触到的单一的汉语言形式的教学时,不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对于教师用汉语传授的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要使不懂汉语的学生由母语思维转向汉语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就必须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开展双语教学,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目的 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依赖于本民族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好第二语言,促使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育,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对字、词、句理解得更快,掌握得更好,从而提高教学成绩;同时,使民族学生融入于其他学生当中,促进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双语教学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