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异同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373261.html,/

恭维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而明确地或隐含地进行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恭维的信息功能在于它的评价意义, 而其情感功能表现在表达欣赏、羡慕、敬佩或鼓励的同时, 能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交际氛围, 因此又被称为社会润滑剂。( Manes and Wolfson Holmes Her bert )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英汉语言中恭维语的内容、使用场合、形式和应答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国内外的语言学界对恭维语进行了大量研究(Pomerantz Valdes&PinoM anesW olfson Ho lmes H er bert, Zuo H uanqi Zou WeichengZhao Y ingling L in Feng 。

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大多是随机抽取日常生活中的恭维语素材和其应答部分。M anes和 Wolfson把恭维语的收集对象主要放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上, 他们发现恭维语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继他们之后, Holmes和 Herbert对恭维语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其研究涉及到恭维语的应答部分,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性别差异对恭维语有一定影响。

在国内, 贾玉新对80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 无论是在句法结构上还是在语义组成上, 汉语恭维语都是高度格式化, 其句法结构与英语恭维语句法相比, 有的大相径庭, 有的极为相似。以上研究, 都是针对口头恭维语进行的, 对书面恭维语所作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一、关于恭维内容的对比因为社会价值观不同, 引起社会评价的注意焦点不同,也就决定了中西方语言中作为恭维话题的内容存在着差异。例如有关外

表和能力的恭维语出现频率都很高, 但所侧重的内容却有所不同。

在英语国家特别是在美国, 占据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关于个人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 而个人的服饰与发型更是恭维的重心所在。这类恭维的接受者多以女性为主, 这与美国社会注重女性外表的风尚紧密相关。在中国, 女性的外貌仪表也同样是被恭维的一个内容, 但不占主导地位, 并且更多地局限在女人与女人之间。男性一般不称赞女性, 女性也较少主动称赞男性, 否则会被认为轻浮、不正派或别有用心。这也许与中国古代的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诫有关。就对外表的恭维来说, 美国人侧重刻意修饰的效果 ,而中国人在恭维别人的外表时更注重自然气质。

例如: 美国人对发型恭维很多, 但对拥有良好发质的欣赏却很少, 他们会说 You look nice today , 而很少用 You are beautiful 。可见, 美国人的恭维强调适用性, Y ou loo k nice today 可用于任何人, 不管他( 她) 事实上是否漂亮。另外,美国是个新兴国家, 喜欢新事物, 欢迎新事物, 美国人喜欢有变化, 喜欢生活丰富多彩, 新事物更易成为恭维对象; 而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人喜欢沉湎于对过去的怀念, 这决定了旧在恭维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可观。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 例如将邓小平尊称为邓爷爷 ,对稍年长的人称之为老大爷或老大妈 , 而西方人却忌讳提到老字。同时, 西方人在外面喜欢恭维自家人, 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 而中国人在别人面前把自己或家人说得太好就会被人瞧不起, 认为他不懂礼或太虚浮, 所以一般就以他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恭维对象。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注重自谦这一品德修养的社会准则。另外, 英语文化背景下需要回避的一些问题, 如有关个人的年龄、姓名、性格、家庭生活、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却经常被提及, 甚至常被用作恭维话题。

二、关于恭维使用场合和形式的对比虽然英汉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 但英语恭维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 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重和关心对方。不同的场合或者是在相同的场合, 英汉恭维语的表达方式都不太一样。

比如去别人家做客即将离去时, 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会感谢主人的招待, 并恭维他( 她) 的晚饭做得很好, 自己过得很愉快,It s so nice to be with y ou t his evening T his dish is delicious I had a pleasant time 等等通常会成为他们的告别语; 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却一般以道歉的方式表达对主人的谢意, 诸如今晚做了这么多菜, 辛苦你了或者今晚打扰你这么久, 真不好意思之类。N essa Wo lfso n 在她的 Co mpliments in Cr oss Cult ur alPer spectiv e 一文中指出: 西方恭维语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那就是它们的格式相当固定。无论是从句中负载赞扬语义的词汇上看, 还是从整个句式的结构上看, 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 西方恭维语是一种高度格式化了的客套语。Nessa Wolfson 曾对她收集的 686 个实例做过统计, 80% 的称赞语都是靠形容词来表达积极评价, 其余的一些恭维语则是由动词来承担, 最常用的是like 和 love。在汉语中, 大多数恭维语都包含着副词,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真 , 还有太很特别等。美国人在恭维别人时特别强调个人的看法, 比如 I love it I like it 。中国人在恭维别人时喜欢强调对方, 你你的用得较多。 I like 与汉语的我喜欢相近, 但我喜欢比 I like 感情色彩要强, 通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偏爱和意愿, 在多数情况下会被理解为间接的请求, 而不是恭维。因此, 汉文化背景下很少用我喜欢来表示恭维。英语恭维不仅在词汇选择上有很大的规范性, 其句型结构也高度形式化。根据沃尔夫逊的统计, 主要有以下 3种形式: 第一, NP( Noun Phrase , 名词短语) + is/ looks +( r ea lly) A DJ ( 形容词) ;

第二, I + ( really ) like/ lo ve + N P( 名词短语) ; 第三, PRO ( 代词) + is + ( r eally) ( a ) A DJ( 形容词) + N P ( 名词短语) 。中国人则不太重视恭维的形式, 而重在情感的表达, 所以其句式和词汇选择比较自由。

在汉语形式应用中, 还有一个独具中国文化色彩的特征。那就是有一些广泛流传、广为人知的典故、成语、俗语以及古诗古词, 常常出现在称赞语中, 如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赛西施等等。这既能让对方意会自己的褒扬之情, 又符合中国人含蓄美的文化特征, 同时体现了汉语称赞形式的不拘一格、灵活自由。但如果直接把这些译成英语, 不解释其文化渊源, 那么善意的动机、美好的愿望都可能造成不如人意, 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三、关于恭维回应方式的对比人们一般趋向于这样一种观点, 即认为西方人倾向于肯定对方的恭维, 通常以Thanks 或 Thank you 作为回答, 而中国人往往否定别人的称赞, 以哪里, 哪里作为回答, 但事实上并不尽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对 700 多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 发现 65. 14 % 的学生受恭维的感受是不安的, 并产生种种恭维反射。

其他一些学者的调查和访谈也发现, 与众人的想法相反, 恭维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不安、戒备、甚至有遭挖苦的感觉。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 生活在这个大熔炉中的人对称赞的反应绝不是单一的。从礼貌的原则来看, 不赞同对方的恭维是一种伤面子的行为, 因此对恭维表示赞同是最好的选择。但赞同对方的恭维又与自谦的社会规范相矛盾, 所以人们为了在交际中两者兼顾, 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中国人在以谦虚为美德的文化传统影响下, 更多以哪里, 哪里不行, 不行惭愧过奖等自贬的方式回答。在这一点上,中美国家的人在面对恭维时, 心里产生的最初情感反应实际上是一样的, 都是愿意听到恭维语, 但又不好意思接受,担心自己

其实不如别人说得那么好。中美国家对恭维的回应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接受式(Acceptance) 。

这种接受式可分为:

1.感谢式( Appreciation token) , 用 T hanks 或谢谢作答, 这种回答可以避免对恭维内容表态, 一方面, 在恭维不能返回对方, 只能单向传递的时候, 人们总是对别人的恭维报以谢谢 , 另一方面, 当双方地位不同, 地位高的人夸奖地位低的人时, 也通常以谢谢作答;

2.同意式( Agreement), 以 I like it , too我也挺喜

欢的这样的形式回答, 表明与恭维者意见一致;

3.愉悦式( P leasur e) , 一般用 I m ver y glad to hear that我听了很高兴来回答, 表示被恭维者听到别人的称赞后

的快乐心情;

4.微笑式( Smile), 以微笑或点头对对方的恭维表示认可和同意。二是修正接受式(Acceptance with Amendment) 。这种方式也可分为:

1. 回赠式( Return) , 通常回答说 Yours are nice , too ;

2. 降格式( Downgrade) , 比如, a) It s a delicious cake,

b) It s not really beautiful tolo ok at, b 通过指出称赞目标的不足之处最终使称赞目标的价值得以降格;

3. 夸大式( Magnification) , 即接受称赞, 但认为称赞的程度还不够, 还需要自我称赞, 此类情况常出现在熟人之间, 这种回应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违背自谦的社会礼貌原则, 但实际上常带有自嘲、骄傲或开玩笑的口气, 如, a) 这幅画真漂亮, b) 你也不看看是谁画的;

4. 转移式(T ransfer), 即把话题转移到第三者或其它物品上去,如, a) That s nice work, I don tknow how you did it, b)It s easy w hen yo u have goo d too ls ;

5. 评论式 ( Co mment) , 即说明被称赞物的来历, 听者用介绍背景的方法来表达接受+ 同意的态度, 如, a) That s

a beautiful wedding go wn, b) It s coolcot ton ;

6. 质疑式 ( Question) , 用提问的方式证实对方的夸奖, 如 a ) T hat s a nicesweater , b) Do yo u r eally think so。三是非接受式( N on-acceptance) 。

一般以 N o 或不行作为回答, 也可以转移话题, 如用你吃了再说吧别开玩笑了等来回应对方的恭维。由此可见, 英汉恭维的回应方式虽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各有侧重。西方人侧重于接受, 而中国人则侧重于拒绝,这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交际规则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人对恭维的习惯性回答哪里, 哪里还有一层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意思: 它并不是对恭维的完全否定, 它否定的重心在于被恭维者, 而不是恭维者的鉴赏力。事实证明, 中国人在作恭维回应时, 通常采用修正型接受的策略。

另外, 英汉文化背景下对恭维语回应模式的选择还受人际关系的远近程度、社会地位、年龄差别等因素的影响。总之, 恭维语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对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维持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恭维语的正确使用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学习和掌握中西方语言中恭维语的差异, 对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373261.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7期 Fe b2012 [摘要]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更应该是文化交际的学习。礼貌是交际有序进行的润滑剂。论文分别从利奇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从而得出其 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恭维语与应答;礼貌原则;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19-02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宋晓丽1,2,左巧1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2.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400) 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应了解语言发展的最新趋 势。过去的语言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语言本身,也就是语义学层面,而且语言研究多为单语言研究,很少进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或者与语言所相关的文化、思维领域的对比研究,致使语言的学习呆板化、僵硬化,成为“死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联系的不断加深,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习的重点应是语言的交际运用。在交际过程中,礼貌是交际和谐的必要条件,而恭维语或者说赞美语又是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进行研究,对英语语言教与学从“死语言”变成“活语言”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英汉的礼貌原则理论 1.利奇的礼貌原则(Le e ch’sPolitenes sPrinciple s)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礼貌原则(PP),认为礼貌的功能是可以避免交际的不和谐或冒犯,保证交际的顺畅。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Tact maxim(Minimiz e cos t to other;Ma xim iz e be ne fit to o ther.)得体准则(对他人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2)Ge ne ros ity ma xim(Minimiz e benefit to s e lf; Maxim iz e co st to se lf.)慷慨准则(对自己利益最小化,吃亏最大化)。 (3)Approbatio n m axim(Minimiz e disprais e of o the r; Ma ximize pra is e o f other.)赞誉准则(对他人贬低最小化,赞扬最大化)。 (4)Modes ty m axim(Minimize prais e of self;Maxi-mize disprais e o f se lf.)谦逊准则(对自己赞扬最小化,贬低最大化)。 (5)Ag ree me nt ma xim(Minimize disagreeme nt be-twe e n s elf a nd other;Ma 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 elf a nd other.)一致准则(少表达与他人不一致的观点,多表达与他人一致的观点)。 (6)S ym pathy maxim(Minim ize a ntipathy be twe e n s elf and other;Maximize sym pa thy between s elf a nd o the r.)同情准则(尽量避免使对方反感,多同情对方)。 以上六准则,重在强调尽量对对方赞扬,给对方更多的利益。人际交往时,应尽量谦虚、宽容大方。 2.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与西方的礼貌原则相比,中国的礼貌又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我国的礼貌准则基本上包括以下五方面: (1)称呼准则(Thea ddres s m a xim)。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使用恰当的称呼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2)贬己尊人准则(The s elf-denigration ma xim):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要“抬”,要“尊”。 (3)文雅准则(The refinem ent m axim)。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其主要内容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The bala nce m axim)。求同就是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德言行准则(The generos ity&Ta ct m a xim):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利奇与顾曰国礼貌原则比较 利奇与顾曰国之观点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如顾之德言行准则正是利奇前两个准则的概括,顾的求同准则与利奇的一致原则接近。二人观点最大的不同是,利奇的赞誉与自谦原则和顾之贬己尊人原则。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差异上。在西方道德价值体系中,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认为对于他人的赞誉、给予相应的感谢与认同,才是一种礼貌行为。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就强调“仁”、“礼”、“谦卑”等,以自己的卑微来凸显对王景 119 --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英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Greeting,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that frequently occurs in everyday life. Greetings are words used to start an everyday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or acknowledge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 Therefore, proper greeting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nce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gree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isusing the greeting may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is paper, with some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ed,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in China. Some researches are also done with the greeting on its level, its functions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it. Key Words:Greeting;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之中的问候语也随之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为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沟通,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一些典型问候语的对比研究,阐述了两种文化中关于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在层次、功能、根源等方面对问候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问候语;英语;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0 引言 根据Homles的观点,恭维语(compliment)是“为他人尤其听话者具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均给予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拥有物,性格或技能等),以隐含或明示的方式向其表示的一种言语行为。”狭义的恭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而在言语上的阿谀奉承,在词语划分上属于贬义词。而在语言学中,恭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积极肯定的言词,均在恭维语之列。恭维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反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恭维语的存在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制约,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交际方式的特点。恭维语涉及到文化、风俗、历史、交际等诸多方面,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恭维语都是人们进行正常交流,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必要的手段。因此恭维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恭维语在不同语言中涉及的话题内容以及使用习惯也会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了解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受到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重视。

1 礼貌原则与恭维语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PP)包含6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千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得体原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如:―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finish my work? ―It will be my great honor.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 You MUST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What a great job you have done!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句子“Jack, you are shining as a new penny.”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如:―You got high scores in the final exam. ―Thank you. That’s because I have good teachers.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如:―A: Our English teacher is really kind and patient with us,don’t you think? ―*B1: Yes, I think so. ―B2:I don’t think so. I think she is too strict with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2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4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6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7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8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9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10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 uanming 1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3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1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5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1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7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1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19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2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21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2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23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5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26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27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28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29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30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3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3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 33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34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 35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3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3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38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39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40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41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4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 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2010-05-15 18:19来源: 作者:网友评论0 条浏览次数294 摘要本文拟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汉语英语问候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已经有了 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布朗与莱文森(1978)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

言中。高夫曼(1971)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与汉语相比,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Hello”、“Hi”、“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 are 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 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ra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 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five times lighter than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 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Title:Brief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n Chinese Greetings and English Greetings 2009年5月20月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have to thanks my parents, without their love and encouragement my graduate paper shouldn’t have been finished. I would also like to extend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other teachers who gave me lectures during the past three academic years. I have benefited intellectual growth through their lectures. Then, I would also thanks to my supervisor Lu Yimiao. It is for her careful reading, her critical instructions, her scrupulous teaching, her vigorous thinking and her precious suggestions that this paper appears in the present form. Finally, I would also thanks to many writers, Qian Houshu, Leech, Geoftrey, Hu Mingyang, and Bi Jiwan, whose manuscripts gave me much information about my graduate paper so that my graduate is more consummate.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姓名:陈玉丹班级:09外教七班学号:0906017004 中西方问候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摘要 问候语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功能,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问候语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字:问候语、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embodies the culture difference Abstract The greet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s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greetings are endless and sam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social functions and the useing of greeting ,and discusses two kinds of language of gree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different values for the effect of using language, and illustrate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users are necessary to language communication for cross-cultural studies, this kind of research helps to promote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f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Keywords:greeting、culture difference、culturebackgrou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