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的意义

合集下载

立春的美好寓意的含义和诗句

立春的美好寓意的含义和诗句

立春的美好寓意的含义和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节日,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用一些美好的寓意和诗句来表达他们对立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立春的美好寓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希望与新生: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在这一天,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新的生机即将到来。

立春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刻放下过去的阴霾,展望未来的光明。

2. 充满活力: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万物都在生长茁壮。

立春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蓬勃活力。

人们常常会在立春这一天做些锻炼身体的活动,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

3. 美好遐想:立春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让人们可以展开美好的遐想和憧憬。

在这个时刻,人们可以为自己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立春象征着一切的可能性,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平静和美好。

以下是一些与立春相关的美好诗句:1. “春风吹又生,立春日又新。

”这句诗句表达了春风带来生机和希望,立春是一个新的开始。

2. “立春阳气动,百草皆兴旺。

”这句诗句表达了春天的阳气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百草开始生长茂盛。

3. “立春时节心欢畅,铺天红梅香满房。

”这句诗句表达了立春时节的喜悦与美好,红梅花的香气充满整个房间。

4. “岁月悄无声,春风暗送花。

”这句诗句表达了岁月的流逝无声无息,春风暗暗送来了花朵的信使。

5. “兰芽初过雪,梅蕊正鲜明。

”这句诗句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兰芽刚刚露出地面,梅花花蕊已经绽放鲜明。

第二篇示例: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农历的春节。

每年的立春日期在公历2月3日或4日之间,正式宣告了春季开始。

立春是一个充满美好寓意的节日,也是农民朋友们最为期待的节气之一。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什么生肖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什么生肖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什么生肖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
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有着深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同时也与十二生肖有着一定的关联。

立春的寓意
立春是农历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
春天即将到来。

这一时刻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迎接新的一年,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

立春也是万物复苏的开始,大地渐渐苏醒,生命力得以释放。

因此,立春被认为是一个吉祥如意的节气,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好运的到来。

立春与十二生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与立春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生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依次对应着十二地支。

每年的立春时刻,都会有一个生肖的开始,这个生肖将会引领全年的风水。

例如,2023年的立春时刻是兔年开始的,据说兔年是一个
善良守信、深思熟虑的年份,寓意着人们在这一年应该懂得沉稳、深谋远虑。

因此,立春时刻所对应的生肖,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指引,让人们在新的一年中更加明晰地把握机遇和面对挑战。

总的来说,立春是一个开门红的节气,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的到来。

同时,它也是一个与十二生肖密切相关的节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新的一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接生机勃勃的新一年吧!。

立春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

立春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

立春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立春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_立春传统习俗时间过得真快,农历癸卯兔年即将到来,这也意味着马上就要到立春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立春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立春的寓意和含义是什么立春代表的寓意是什么:春季的开始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

《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

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或者是农历正月,为立春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地区人们在立春当天,都会举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饼、春卷”等传统民俗活动。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节气。

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古人通过观察星象规律,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在星象上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寅月的开始。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

春气始而建立也。

”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左河水)。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气候特点立春时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农历正月初四或初五,是标志着春天开始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中国,立春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传统意义。

一、气候转折立春这一天,往往标志着寒冬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气候开始转暖,万物开始复苏。

人们踏入了一个新的季节,春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立春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让人们心情愉悦、充满期待。

二、农耕习俗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立春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

农民们在这一天开始着手春耕春种的准备工作,预示着新一年的农事季节正式展开。

立春也被看作是“节令先锋”,为后续的农事活动指明了方向。

人们相信,在这一天进行的农事活动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和丰收的希望。

三、传统文化意义立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除了春祭、祈福等仪式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吃春饼、看灯笼、舞狮子等。

这些活动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四、生活习惯调整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会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比如,注意保暖,多吃一些春季养生食材,如春笋、豆腐等,以帮助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

这种顺应自然节气变化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智慧。

五、新的希望与愿景立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折,更重要的是新的希望和愿景。

每当立春来临,人们都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有所突破、有所成就,迎接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立春是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节气,除了标志着季节更替和气候转暖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

人们在迎接立春这一重要节气时,不仅要重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蓬勃,更要珍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希望和勇气。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欣欣向荣,事事顺心!。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1. 寓意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它寓意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代表着希望、新生和生机勃勃。

立春也被视为自然界中一个新的开始,带给人们温暖与希望的力量。

在农耕社会中,立春是农民们开展春耕工作的时间节点。

于是,立春寓意着农民们可以开始为新的一年耕作并希望获得丰收。

这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立春的到来也象征着万物开始生长,大自然进入了一个较为温暖和宜人的季节。

2. 象征2.1 春暖花开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候最为宜人的季节。

在立春之后,阳光逐渐明媚,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回复生机,花草树木逐渐苏醒。

这象征着春暖花开、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欢乐。

2.2 希望与新生立春是冬季的终结和春季的开始,寓意着寒冷的冬天即将离去,带来了新一轮的希望和新生命的诞生。

这对于那些面临挑战和逆境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他们可以抛开过去的困境,迎接新的开始和更美好的未来。

2.3 起舞扬春立春也是传统民间春节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人们穿上新衣,做着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舞狮、舞龙和舞蹈等等。

这些传统的舞蹈和表演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繁荣的希望,同时也是在祈愿来年平安、幸福和顺利。

2.4 阴阳平衡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阴阳之间的转折点。

与立春对应的是夏至,它们分别代表着阳气的开始增长和阴气的开始增长。

立春时,昼夜的长度开始逐渐平衡,也表征着阴阳的平衡和和谐。

结论立春作为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寓意着冬天的结束,代表着希望、新生和生机勃勃。

它象征着春暖花开、希望与新生、起舞扬春以及阴阳平衡。

立春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春季和美好的希望,引领着我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注:以上内容是关于立春的寓意和象征的简要介绍。

关于立春的文化背景、习俗和庆祝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

立春的寓意和象征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的2月3日、4日或5日是立春节气。

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天气也由较冷转为较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一、立春的寓意1. 恢复生机在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升高,阳光渐渐明亮,万物开始复苏,生机勃勃,因此立春被视为春天的开端,它预示着大自然开始恢复过去的美好。

2. 树立信心立春节气是中国传统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的时候,而完成春耕是实现全年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前提。

因此,立春也成为了立下青春的岗位,在劳动中表现不懈的农民视若珍宝,更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重视劳动的象征。

3. 表示新的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将旧岁遣离,新岁迎到,春节后的大自然也在逐渐恢复,春天的到来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开始,而立春就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立春的象征1. 龙抬头“立春龙抬头”是民间俗语,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利、吉祥和吉祥的象征,被视为龙的正式开始。

农民们在立春日祭龙、种龙,意米着生之水春节,阳气较盛,龙活动频繁,有利于农作物的旺盛生长。

也就是说,龙抬头的象征意义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生机勃勃、万物复兴。

2. 赛龙船立春节气,是烟台市民的传统赛龙船日子。

据相传,烟台的龙舟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因战乱而流散到烟台的福建安丰人,这些船家们战时请龙神庇护,平时则护送神像到处巡游祈安。

赛龙船的规模和身手是决定这个城市赛龙船文化逐渐积淀和融合的关键。

当今,烟台已成为全国最有名的赛龙船城市,每年立春时节,全市都将进行盛大的龙船竞赛活动。

3. 设宴迎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设宴迎春,这个传统习俗在立春之后仍然持续存在,成为了立春的一个象征。

人们通过设宴迎春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或是纪念一些历史事件,等等。

总之,立春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气,也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开端。

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它增添了无数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成为了中华文化最珍贵、最有趣的一部分。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简洁的解释词语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简洁的解释词语

立春的含义
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预示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国农历中,立春标志着冬天的终结,万物开始复苏,春耕播种的时节已经临近。

立春一词中,“立”意味着开始,“春”代表着春天,因此,“立春”可译为春天的开始。

在农耕社会,立春意味着农民们可以开始准备春耕种植的工作,祈求来年的丰收和风调雨顺。

此外,立春也被赋予了与仪式、传统文化相关的意义,人们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祭祀、宴会或者参加庙会,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立春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希望与生机。

许多民间传统习俗
也与立春有关,比如吃春节特有的食物,挂对联、贴春联等等,都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因此,立春既是物候现象的标志,也是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

总的来说,立春的含义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意味着从寒冷和沉寂中走向温暖和
活力,代表着新的希望与期盼。

它承载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敬畏和祈愿,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符号。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简洁的解释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简洁的解释

立春的含义
什么是立春
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它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农历历法中,立春标志着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开始复苏生长。

立春的象征意义
立春代表了万物生长的开始,农民可以根据这个节气来安排播种和耕作计划。

除了在农业上的重要性,立春也被视为一个象征:人们迎接新的希望和活力,告别冬天的寒冷和沉寂。

立春的传统习俗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活动,比如吃饺子、贴春联、祭灶等。

吃饺子是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滚滚而来;贴春联则寓意着新年祥瑞,祭灶则是为了感谢灶王爷在过去一年里的庇佑。

总结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着新的开始、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祝福。

在迎接春天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春日的意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立春诗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过许多美好的诗篇,在此2012年立春节令到来之际,我们共同来欣赏它.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白居易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李益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

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日游苑迎春李显(中宗皇帝)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婉儿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白居易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李峤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

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武平一銮辂青旗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崔日用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张九龄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宋之问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窦常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韦元旦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李适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宋)张轼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汉宫春立春(词)(宋)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篇二:主题的含义主题的含义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

①在论说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②在一般记叙文中叫“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③在文学作品中叫“主题”或“主题思想”。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①在论说文和应用文中主题鲜明。

作者可以在标题或行文中把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来,让读者立即把握题旨,一般比较直接、显露,越清楚、明确,越好。

②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含蓄。

作者往往采用形象描绘的方法来曲折地暗示,让读者通过对人物、情节、场面等的认真揣摩感悟其思想倾向性。

不论哪种文体,都应该“意在笔先”或称作“主题后行”。

即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写作主旨。

而这种“意”,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是具体的人物故事触发的。

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写作意图对人物故事进行加工、改造、取舍,以主题(观点)统帅材料,组织安排结构,选择适当的表现方法。

忌讳的是“主题先行”和“主题模糊”。

主题先行,即先有意图,后有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等,从概念和结论出发,填鸭式地去印证主题、图解主题。

如“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炮制的一些“三突出”的“高大全”式的文艺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怪胎。

主题模糊,即作者头脑里只有人物故事,从构思到行文结束一直未形成明确的主题。

“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初学写作的人,尤其不能效仿此法。

二、主题与材料主题解决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文章“言之有据(物)”的问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

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材料,主题就无所依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1.主题是材料的统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斋诗话》)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到语言的运用,标题的拟制,都要服从于和有利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主题能否当此重任,得看它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①正确既要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符合客观标准,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和舆论导向,符合政治标准。

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②集中一篇文章应围绕一个中心去写。

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言必及义,不要大而空;片言居要,不要远离题。

③深刻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出事物的蕴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现有的答案上,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璞见玉”。

2.材料是主题的支柱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文史通义·文理》)刘大木魁说得更形象:“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施设?”(《论文偶记》卷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前提;写作之际,材料又成为表现主题的支柱。

但材料唯一的使命是围绕主题,表现主题。

材料能否完成这一使命,也得对它有所选择,有所要求:①真实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

即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真实,其它文体就更不必说了。

②典型指最有代表性、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

是“以一当十”重量级的材料。

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鲁迅笔下的阿Q等。

③新颖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接触过的现实材料,或虽非新近发生,但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所用的历史资料。

有时即使是俗题材,但若能另辟蹊径,开拓出新意旨来,也能给人以新鲜感与新启发的。

三、主题与标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可以窥视到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通常它们有以下几种关系:1.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反对自由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说文标题大多如此。

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如《暴风骤雨》、《黄钟与瓦釜》等,文学作品大多如此。

3.有的标题以提问的形式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这类标题各类文章均可见到。

4.有的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和写作范围,点出主题赖以产生的基础,如《论求知》、《林海雪原》等,这类标题运用广泛。

5.有的标题借题发挥,正话反说,从反面指点文章主题,如《知识就是罪恶》、《人生识自糊涂始》等,这类标题杂文用得较多。

6.有的标题直接参与对主题的提炼和开掘,如《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类标题适合于文学作品。

7.有的标题把物拟人化或把人拟物化,使主题新奇可喜,如《朋友》(指作者爱读的书)、《网虫》(指迷恋上网的人)等,这类标题适用于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体。

为了使标题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在拟制标题时应注意贴切、简明、醒目,切记不宜太宽、太窄、太长、太俗。

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

四、主题与思路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思路是文章的脉络。

主题是文章要达到的目的,思路是到达这个目的的路线。

一个主题可以由不同的思路形成,而不同的思路也可表现不同的主题。

五、主题与结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线索情节、详略主次等应当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

《红楼梦》中宝钗讲作画的布局:“如今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里的“丘壑”就像我们说的主题,即在安排文章结构之前应当心中有数,明确文章的主旨。

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必须围绕主题,受到主题的制约,为主题服务。

六、主题与语言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细胞。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范晔曰:“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刘勰曰:“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

”杜牧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其谁,暮散而已。

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

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在他看来,在意与辞之间有个“气”作中介。

这个“气”就是命意遣辞、集辞达意的功力。

文字功夫的优劣就看表情达意是否完善而精致,语言为兵卫,主题为统帅,切不可“以兵驭帅”。

七、主题的形成主题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长期积累、一触即发、意随笔生。

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阅读获得了大量的材料,逐步形成了一些朦胧的思想,遇一个偶然的契机,如某种事物、某篇文章、某个人、某个场景等的刺激和启迪,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及某种意念闪现出来、明朗起来,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发掘了生活中蕴涵的本质意义,于是运笔行文,主题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

如当代作家周克芹,有一天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村妇女给小女儿头上插一朵鲜花,母女俩黝黑瘦削的脸上同时绽开了喜悦的笑容。

这一场面使作家感悟到:“人民是不会绝望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

”后来,这种思想与他平时多年积累的大量素材相撞击,人物情节与主题越来越明晰,终于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由此可见,主题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

八、主题的提炼主题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最佳主题”的过程。

陈家生主编的《写作》介绍了四种方法,即归纳概括法、追根溯源法、纵横联系法和逆向思维法。

1.归纳概括法,即作者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搜集到一大堆材料后,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

有个科研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渔探仪”和“超声波诊断仪”。

一位记者发现这三种仪器都具有“看”的功能,于是把它们比喻概括为“三只慧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