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以下几项重要成果:
1.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最终在1974年育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1975年,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这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3.袁隆平在1985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
发展指明了方向。

4.袁隆平领导的团队在超级杂交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2000年开
始,他们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5.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在2020年作为双季晚稻种植,平均
亩产达到了911.7公斤。

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的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工作成果也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1981年的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种植方法在增产方面遇到了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隆平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对杂交水稻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最终实现了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升,为我国农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杂交水稻技术的概念和背景杂交水稻技术是指利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亲本进行交配育种的方法。

传统的自交水稻繁育方法在产量上遇到了瓶颈,无法进一步提高,而杂交水稻技术在克服这一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

袁隆平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希望通过杂交育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二、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1. 优异亲本的选择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优异的亲本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袁隆平教授通过大量对比试验,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了一系列适合杂交育种的优异亲本,这些亲本具有高产、抗病虫、高品质等优良特性。

2. 杂交组合的筛选和培育袁隆平教授通过研究不同亲本之间的杂交组合效果,逐步筛选出了一些具有显著产量优势的杂交组合。

在培育过程中,他还注重改良亲本的性状,提高其与配对亲本的亲和性,以增加杂交后代的稳定性和产量。

3. 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袁隆平教授的团队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引入杂交水稻育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优良基因进行定点编辑,以提高产量和抗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水稻具备抵抗虫害的能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1. 超级稻的培育在持续的探索和研究中,袁隆平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超级稻”,这种水稻具有超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等显著优势。

超级稻的培育不仅实现了水稻产量的突破,还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水稻品质的提升除了产量的提高,袁隆平教授还注重改良水稻的品质,提高米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

他的团队通过育种和改良亲本,培养出了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3. 区域适应性优良品种的培育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还体现在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水稻品种上。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展与推广近年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推广。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增强了抗逆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进行探讨,从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与政策措施等方面综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现状。

一、新品种选育方面的进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与推广主要得益于新品种的选育。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不断推出具有高产、抗病、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在高产方面,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亩产量显著提高,甚至超过了传统品种的两倍以上。

不仅如此,这些新品种还具有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

在抗病和抗虫方面,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技术,成功选育出一系列抗病、抗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真菌病、抗细菌病和抗虫害等特点,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性。

此外,在耐旱和耐寒方面,科研人员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对耐旱和耐寒相关基因的筛选和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耐旱和耐寒性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气候异常的年份中表现出色,保证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二、生产技术方面的推广除了新品种的选育,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建立适宜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实际种植中,科学的生产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种植效果。

首先,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种植中提出了精密育苗、穴播和覆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杂交水稻的苗情更加统一,根系更加发达,为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科研人员在杂交水稻的施肥上提出了秧肥与追肥的结合,并在追肥过程中注重钾肥的补充。

这样可以保证杂交水稻生长全程的养分供应,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此外,杂交水稻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水肥管理。

科研人员提出了定量灌水、定时灌水和定刻灌水的技术,确保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一、引言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解决我国人民的口粮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创了杂交水稻领域的新局面。

本文将回顾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二、前期探索(1964~1974)20世纪60年代,中国遇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中国科学家针对传统的自交育种方法进行了尝试。

1964年,中国水稻遗传学家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并初步成功地培育出了“文化48号”杂交水稻。

这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起步。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克服了许多困难。

1970年,袁隆平成功地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广优63号”,并开始在广东等地大面积播种。

这一突破性成果在提高水稻产量上取得了显著效果,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三、技术突破(1974~1984)1974年,中国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展了早稻杂交育种工作,推出了中国第一代早稻杂交品种。

此后,更多的早稻、晚稻和中稻品种相继推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1年,中国选育出了水稻产量创历史记录的新品种“广优39号”,实现了稻谷产量上的又一重要突破。

在此期间,中国水稻育种科研团队重点解决了杂交育种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杂交亲本的选择、不育系的培育和保持等。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灌溉等方面的技术,进一步优化了杂交水稻的生产技术,并提升了产量。

四、标志性成果(1984~1994)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1984年,中国选育出了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中熟稻杂交品种“中国优4102号”,这是中国水稻杂交育种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进展。

1986年,中国选育出了具有较高产量和抗病性优势的早稻杂交品种“中国优4101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水稻品种改良,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其中,杂交水稻是一种重要的改良手段,因其高产、高抗、高品质,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生产中。

本文将从杂交水稻的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杂交水稻。

一、杂交水稻的原理杂交水稻是指通过在品种间进行人工杂交获得新的水稻变种。

在正常自然条件下,水稻属于自交芒果,也就是可以自我授粉。

但由于自交选育中会导致品种的基因单调而失去生命力,因此需要进行杂交。

杂交水稻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通过配对杂交,使两个不同的亲本品种结合,产生第一代杂交种;接着是通过选择、筛选和后代选择,选取产量、质量等优良特性更好的优良杂交种;最后是进行若干代选择和配组,使优质优良的杂种稳定下来。

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自从1973年中国的袁隆平教授在华南稻作试验站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以来,杂交水稻的研究与转化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的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保存、育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具体来说,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杂交水稻的基础研究为了更好地了释水稻的性状表现及其机制,科学家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经资深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遗传变异性和表观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他们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很多扰动杂交效应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显著地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能等特征。

2. 杂交水稻的繁育技术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繁育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需要保证杂交种的杂交率、配对率和穗数等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科学家研究了许多繁育技术,包括穗花抽穗、花粉处理方法、配对杂交技术、细胞学分析方法等。

这些技术在杂交水稻的种植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 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许多优秀的杂交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抗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农业发展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抗逆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2. 常见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2.1. 两系杂交法两系杂交法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该方法以两个不同的自交系为配子和两个亲本进行配对,通过杂交后代的优势表现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性。

然而,该方法容易导致亲本间的某些基因缺失,限制了进一步的品种改良。

2.2. 三系杂交法为了克服两系杂交法的局限性,三系杂交法被引入水稻育种中。

该方法通过引入志愿不育系(CMS)和保持系(主要用于生产种子的正常系),形成一个较复杂的雄性-雌性-保持系的杂交体系。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了两系杂交中亲本间基因缺失的问题,提高了杂交后代的稳定性。

3. 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生物技术,它可以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对水稻的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1. CRISPR-Cas9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准确地切断DNA序列,从而对基因组进行修饰。

在水稻育种中,CRISPR-Cas9技术可以用来编辑水稻的重要基因,从而改善产量和抗性。

3.2. 基因组选择定位技术基因组选择定位技术通过分析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来确定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区域。

该技术可以帮助育种研究人员快速筛选出携带有利基因的亲本,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

4. 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4.1. 改良抗病虫害品种新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引入抗病虫害基因,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水稻中导入Bt基因,使其表达抗虫性蛋白,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促进了水稻的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水稻人工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杂交育种技术是指用人工手段加速杂交质量和数量的育种方法。

在水稻育种中,早期的人工杂交育种依赖于人工花粉授粉,但是这种方法进行大量育种的效率很低。

随着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靶向特定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加速选育的基因印记技术等先进手段。

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人工杂交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可以针对水稻的抗病性、耐旱性、产量等关键性状进行精准调控和优化,进而有效缓解粮食生产压力。

二、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利用水稻内在的遗传多样性,以快速、高效的方式进行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在不同品种间实现有针对性的基因交换,扩大水稻的适应性和生态适应性。

然而,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人工杂交育种需要针对不同品种进行繁殖和筛选,所需的费用和工作量较大。

同时,水稻的基因组较大,杂交后的后代群体数量也较多,从而增加了信息分析和筛选难度。

三、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近年来,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例如,许多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针对水稻性状进行了优化和定向调控。

同时,还有一些研究者运用杂交种的连锁不平衡关系来鉴定关键性状的基因位点,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品种改良。

此外,人工杂交育种技术还可以配合新型育种方法,如基因组选择、机器学习等手段,提高水稻育种的效率和速度。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水稻杂交种进行基因组选择,可以更为准确和高效地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种质。

总结综合来说,水稻人工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水稻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在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就。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同时也改了稻米的品质。本次 演示将对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二、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 与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 实践,成功培育出了许多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制种技 术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包括亲本选配、花期预 测与调节、繁殖与制种技术等方面。同时,为了提高制种效率和质量,还研发出 了许多新型的制种设备和技术。
3、存在的问题
虽然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机械授粉设备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品种和 环境的适应性存在差异;机械授粉技术的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和维修;机械授粉的效率和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土壤、花粉量等。
二、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发展 对策
2、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技术已经得 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一些新的机械授粉 设备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如无人机授粉、激光疏花等,为制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动力。
一、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研究 现状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是指利用机械手段将父本的花粉传授给母本,实现杂 交授粉的过程。该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制种效率和种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和必要性。目前,国内外对于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主要研究方法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授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实验研究 主要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花粉量、不同授粉时间等因素进行研究,找到最佳的 机械授粉条件。应用研究则主要机械授粉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如 何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进展作者:** 指导老师:***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4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20万公顷, 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在生产上成功推广杂交水稻之后,才引起全世界的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应用的杂交水稻生产方法有两种:三系法和两系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这两种方法的发展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Advances in hybrid rice in ChinaAuthor:** Tutor:***Abstract: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exploit heterosis in rice commereially.In 1984 cultivation area of hybrid rice reached 8.2 million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one fourth of the total area of rice. Heterosis caused enough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only after the successful promotion of hybrid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There are two ways to produce hybrid rice in China at present: three-line method and two-line metho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se two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urrent problems.Key words:hybrid rice;three-line method;two-line method中国自袁隆平于1964年从洞庭早籼、胜利籼等品种中发现雄性不育株后开始杂交稻的选育研究。

1970年,李必湖从海南崖县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花粉败育株(简称野败)[1]。

1972年利用野败这一材料育成珍籼97A、二九南1号A等不育系[1]。

1973年测得IR244、IR661、泰引1号等恢复系,从而实现三系配套[1]。

后石明松、张自国等人均发现了光(温)敏感核不育水稻[1]。

在低温或长日照处理下表现不育,高温短日照处理又能正常结实。

从而做到一系两用,省去了三系法中的保持系。

育种工作者成功育成了N5088S(农垦58S/农虎26)、7001S(农垦58S/917)、培矮64S(农垦58S/培矮64)等一批光温敏不育系[1]。

两系法因此而诞生,并开始普及使用。

本文介绍了三系法和两系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1 三系法三系法制种所指的三系是: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水稻的雄性生殖器官花粉发生退化或败坏,甚至引起花药的退化、猥琐、畸形和丧失开裂能力等,使水稻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具有这一不育性能的叫水稻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

将其花粉授给雄性不育系,使不育系能结实,并能保持雄性不育的父本就是这个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

通过授粉杂交,使不育系雄性器官能恢复生育能力的父本材料,叫恢复系。

袁隆平早在1964年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但是直到1973年才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2]。

三系法制备杂交种的思路是: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不育系植株上收到的种子是不育系,保持系植株上收到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这一环节称为不育系的繁殖。

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不育系植株上所结种子作为生产田的杂交种,恢复系植株上收到的种子仍是恢复系[3]。

1.1 三系法育种几个阶段我国三系杂交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普及全国,走向世界, 一直居国际领先地位[4]。

在类型上一直以杂交中籼为主。

从应用面积最大的杂交籼稻育种看, 22年来进行了三次较大的组合更新。

第一次是当家组合筛选阶段。

1973-1980年, 以二九南1号A、二九矮4号A、珍汕97A、V20A、71-72A 这5个不育系。

这是我国利用野败株育成的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5]。

同时,育种工作者于1973年育成一批恢复系品种,如IR661、泰引1号、IR24等强恢复系[3],1974年育成IR26[6]。

1976-1980 年。

以二九矮4号A、珍汕97A、V20A等不育系和IR24等恢复系为主配组十多个组合,1980年曾推广到46.66多万hm2,这是我国选配的第一批杂交稻组合。

由于有的组合丰而不抗或丰而不稳(不耐高低温) , 其中南优、四优、矮优2、3号及其不育系逐步被淘汰,至1981年后形成以汕优、威优2、6号及其不育系珍汕97A、V20A,恢复系IR24、IR26为主的局面[4]。

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的更新阶段。

1982年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明恢63恢复系, 继而推出汕优63参加全国1982-1983年中、晚两组区试,产量突出,平均比汕优6号增产1112kg/hm2,中抗两病一虫,适应性广,1984年试种,1985年达39万hm2 ,1986年增到257万hm2,翻了6番,1990年前后达到年种植666万hm2以上。

占据杂交籼稻的半壁江山,以不同不育系配组的63个组合,合计每年也在67万hm2左右。

由此形成生产上组合的高度单一和抗性下降[2]。

此外还有测64-7和桂33等恢复系也应用于水稻杂交配组[7]。

第三次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多类型,多熟期,多抗性组合配套阶段。

此期间,我国恢复系育种处于徘徊局面,难以有恢复系突破明恢63,90年代初期以后我国在恢复系选育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是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中间偏籼或中间偏粳型恢复系。

采取籼粳籼、粳籼粳等复交方式,在籼稻恢复系中渗入一定比例的粳稻血缘,在粳稻恢复系中渗入一定比例的籼稻血缘,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 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将广亲和基因导入恢复系,扩大双亲遗传差异,提升杂种优势水平。

三是复合杂交和聚合杂交选育不含或少含明恢63血缘的高配合力恢复系。

四是将远缘有利基因转入恢复系中。

另外,为克服不育系单一化,又育成一批异交率高,米质改良的新质源不育系,在生产上应用面积大的有安徽的矮败型协青早A、四川的冈型、D型、K型不育系及野败型龙特普A、金23A等,但85%以上仍是野败细胞质,而且上述新质源的恢保关系和野败一样,难以对恢复系资源扩大利用。

尽管选育的组合及其双亲历经了三次更新,但目前汕优63仍连续12年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组合。

明恢63仍是应用最广的恢复系。

据福建农科院谢华安院长在最近海南两系稻育种年会上报告,年种植面积66.66万hm2以上的只有3个组合,其中汕优63有400余万hm2,汕优64有86万hm2,冈优22有71.6万hm2。

种植33.33-66.66万hm2的有7个组合, 26.66万hm2的有3个组合,6.66万hm2以上的有12个组合。

1.2应用于三系法的新技术1.2.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现阶段比较实用的另一项育种辅助技术。

它具有四大优点[8]: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针对质量性状的选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针对数量性状的选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不存在安全隐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选择差异。

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我国许多科技工作者利用这项技术已成功选育出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境和高产优质的水稻株系和品种。

如邓其明[9]等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将来自IRBB24的2个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Xa4,聚合到感病的杂交稻恢复系绵恢725中通过分子标记检测目标基因和亲本遗传背景差异分析快速获得了4个高机白叶枯病的恢复系姊妹系。

1.2.2分子设计育种设计育种(breeding by design)由荷兰的Peleman和van der Voort 于2003年提出, 相关论文发表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s上,并申请了"Breeding by design"3个字的注册商标[10]。

他们提出的设计育种概念旨在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所有等位性变异。

设计育种包括标记辅助选择、标记辅助育种及设计育种; 通过精细遗传定位、高饱和染色体片段系的构建和表型鉴定, 最终实现设计育种[10]。

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提出基因设计育种将成为第三次水稻育种的突破口这一新观点,并提出水稻基因设计育种就是建立在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对有利基因进行剪切、聚合和改良,以培育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多方面都具有强优势的超级稻新品种[11]。

总之,基因设计育种是指从基因、表达、细胞层次上研究生物体(农作物品种)所有成分的网络互作行为和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环境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并了解其作用机制,继而使用各种组学(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结构基因组、代谢组、生理组、生物信息)数据,在计算机平台上建模、预测和验证,构建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种设计蓝图,最终结合育种技术实践(包括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12]。

1.3三系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我国杂交稻不育系和恢复系多,但细胞质源有限。

单一质源应用不仅影响杂交稻抗性,米质和制种产量等性状进一步提高,还可能蕴藏毁灭性病虫害大发生的危害性。

因此我们需要从全国各地的种质资源中大力发掘新的抗病虫、抗倒伏、抗旱等抗逆基因,增产基因,高光效基因,优质基因,早熟基因,化学标记基因,广亲和基因,雄性不育及其恢复基因等有益基因。

(2)我国杂交水稻配套栽培技术落后,我国的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已经更新了好几代,新品种不断出现。

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农民使用的技术还是很久之前的技术,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产量的提高。

先进的栽培技术应该尽快向农民推广,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更欣然地接受先进而且有效的栽培技术。

由于这些栽培技术可能需要用到比较大型的农业机械,政府应该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

(3)研究基础理论的人和搞田间育种的人完全脱节。

大部分理论研究者都是埋头于实验室研究,很少进行田间试验证明自己的理论能否应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工作者长期从事田间试验,缺乏理论知识,他们的工作有时是盲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对基层工作者进行全面的理论培训。

这样育种才能更加高效地进行下去。

(4)三系法的育种程序和生产环节比较复杂,以致选育新组合的周期长、效率低,推广的环节多、速度慢,同时种子的成本高、价格贵,这些都是三系法杂交种在种植面积和单产提高上受到限制的内在不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