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研究对中国及世界农业的影响
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

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杂交水稻是一种高产、优质、节水和抗性能强的新品种,它是全球粮食生产的重要突破之一,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多农民的国家之一,稻米的生产和销售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1. 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历史和背景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杂交水稻是基于两系杂交理论进行研究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的袁隆平博士利用两系杂交技术,成功地开发了杂交水稻。
这种新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节水省肥、稳定性好、抗逆性强,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推广。
2. 杂交水稻技术的基本原理杂交水稻是利用两系杂交的原理,将两个亲本进行杂交。
其中,一个亲本是抗旱力强的,另一个亲本是高产的稳定杂种,从而获得一个新的稳定的杂种。
利用杂交水稻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单株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
3. 杂交水稻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自2000年后,中国每年可以种植超过6000万亩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中国稻米生产的主力军,其优质高产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
因为杂交水稻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当气候遭遇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的环境因素,杂交水稻的供应量依然是稳定的,在风险控制方面更加有优势。
4. 杂交水稻技术的未来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推广和不断的创新,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高。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高产、品质和适应性的不断提高的需求。
此外,杂交水稻还有其他的应用,比如改善土壤和治理地下水。
总之,杂交水稻技术的未来非常广阔而美好,它将会在全球粮食生产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尽管现在的世界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有数以亿计的人口面临着饥饿和营养不平衡的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满足食品需求的一种新选择,让生产和消费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重大提高。
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在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如何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为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籍的农学家袁隆平凭借他的杰出贡献,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科学创新成功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是指通过将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产生具有更高产量和更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新品种。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育种方法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解决全球粮食危机贡献了力量。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突破,给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首先,通过提高水稻的产量,杂交水稻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往往产量低下,种植面积需要相对较大,而杂交水稻则以高产量著称,同样的种植面积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
这对于那些土地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意味着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杂交水稻对于提高粮食的质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水稻往往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完全损失。
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了使用农药的需求,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和质量。
此外,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和化学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
而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因此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符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原则。
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很多国家在面临粮食危机时,采用了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非洲等一些粮食匮乏的地区,杂交水稻的种植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综上所述,袁隆平凭借他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杰出贡献,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前言】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资料一】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
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资料二】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袁隆平先生,作为杂交水稻的培育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努力和成果在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为亿万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粮食保障。
一、杂交水稻的背景和意义在优良稻种改良过程中,袁隆平针对原有自交不纯度高、生境适应性差等问题,选取了父本和母本互补的两个亲本品种,进行交配组合,培育出杂交水稻。
这种杂交水稻解决了传统自交水稻由于自交亲缘关系较近导致的衰退现象,显著提高了产量。
同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适应力、抗病性和品质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对于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每个稻穗都能充分利用阳光和养分,提高了单株产量和总产量。
这对于大规模种植和粮食保障至关重要。
此外,杂交水稻抗病性强,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杂交水稻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袁隆平杂交水稻引领中国粮食革命袁隆平是杂交水稻培育的奠基者和推动者。
他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攻克了许多科学难题。
袁隆平耕耘科研一线长达数十年,坚持实地调研,亲自指导和参与育种工作,为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杂交水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2000年,中国政府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杂交稻示范工程,全面推广应用杂交水稻技术。
袁隆平本人也常常奔走于田间地头,与普通农民一起交流,帮助他们掌握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他的杂交水稻经过实践验证,为中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国际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他的科研成果成为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典范,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和采用。
袁隆平杂交稻技术的全球意义

袁隆平杂交稻技术的全球意义稻米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大部分人口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然而,世界上许多地区仍然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
袁隆平先生的杂交稻技术的出现,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袁隆平杂交稻技术的全球意义,并分析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1. 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袁隆平杂交稻技术通过增加单株产量和减少稻米病虫害的影响,大幅提高了稻米的产量。
高产的稻米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还能提供给农民更高的经济收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农业是他们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
2. 保护环境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传统的稻米种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然而,袁隆平杂交稻技术能够通过自身的遗传抗性和优良品质,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性。
稻田中使用较少的化学农药,有助于减少农田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3.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技术交流袁隆平杂交稻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加速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了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专家和学者前来交流与学习。
袁隆平杂交稻技术的全球化意义体现在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例和启示,让更多国家了解和采纳先进的农作物育种方法。
4. 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贫袁隆平杂交稻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可以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降低食品价格,并减少全球粮食短缺的风险。
此外,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
5. 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袁隆平杂交稻技术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通过对稻米遗传育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的综合思考,袁隆平杂交稻技术为其他农作物的育种研究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袁隆平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

袁隆平对世界粮食生产的影响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被誉为"水稻之父"。
他的杰出贡献和领导能力对世界粮食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袁隆平在农业科技创新、粮食安全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袁隆平带领团队研究出了被广泛应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通过对不同稻种的杂交配种,袁隆平成功地创造出多个高产、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全球水稻产量。
据统计,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使得中国水稻产量增加了1/3,为全球增加了约70%的稻米产量。
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杂交优势理论和特异阳性相干遗传理论,为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同时关注了水稻的品质和抗逆性,努力提高水稻的营养价值和适应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粮食安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逆性强,使得稻米产量相对稳定。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粮食安全成为了全球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袁隆平的贡献使得全球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另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也通过合作与交流在其他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子通过技术输出,被引进到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成功提高了当地的水稻产量。
这种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的实现。
三、国际合作袁隆平一直积极倡导国际合作,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他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国际学术会议和科技合作项目,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袁隆平积极推动了"种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的理念,尊重知识产权,分享科研成果,为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合作的桥梁。
他的国际合作精神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论袁隆平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杂交水稻研究者和农业科技推动者。
他通过创新的科技和广泛的合作,促进了全球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杂交水稻研究后中国的变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杂交水稻研究后中国的变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杂交水稻研究的追溯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技术原理以及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杂交水稻研究后中国的变化。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包括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接着将深入探讨杂交水稻的技术原理,解析其成功之处和应用范围。
最后,将重点分析杂交水稻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包括产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变化。
结合以上内容,本文旨在阐明杂交水稻研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意义,探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展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杂交水稻研究对中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变革,并分析其对中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技术原理以及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意义,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未来,探讨杂交水稻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在作用,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推动中国农业向着更加高效、可持续、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2.正文2.1 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杂交水稻是指通过选育和组合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水稻品种,使其亲和交配,结出高产、抗病、耐逆环境的杂种水稻。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面临粮食短缺和人口增长压力,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1959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从此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篇章。
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袁隆平团队不仅在育种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建立了完善的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库和育种体系。
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

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1、杂交水稻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的改变了中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现状,使中国人民牢牢的将饭碗端在自己的心里。
2、2020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
3、要确保中国未来粮食自给自足,国家还应该继续袁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争取杂交水稻产量更高。
一、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1、杂交水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改变了中国粮食不能自给的问题,使中国人民将饭碗可以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粮食领域的话语权。
而且杂交水稻在亚洲、非洲以及其他洲也有被广泛推广,这对全球粮食增长,以及解决全球饥荒、解决贫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2020年中国谷物自给率已经超过95%,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126%。
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产出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3、如果想要保证中国未来粮食持续保持自给自足的状态,国家一定要继续袁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争取使杂交水稻的产量更高,且能够在各种气象条件和土壤环境下种植。
政府在关于粮食领域的科研力度一定不能减少,尤其是在小麦等主产粮食领域必须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让中国完全提高粮食自给率并有一定数量可以出口。
二、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1、性质不同:杂交水稻主要是选用2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优良性状又可以完全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然后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普通水稻就是谷类作物。
2、谷壳厚度不同:杂交水稻的种子谷壳比较轻薄;普通水稻的种子谷壳比较厚。
3、谷类颜色不同:杂交水稻的种子谷尖一般呈紫色;普通水稻的种子谷尖一般没有颜色。
4、外稃痕迹不同:杂交水稻的外稃和内稃交界处有一个小黑圆点;普通水稻的外稃和内稃交界处没有黑点。
5、种子形状不同:籼稻的杂交种子外形比较细长,粳稻的种子外形比较圆;杂交稻种子的腹部呈凹形,非杂交稻种子腹部呈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交水稻研究对中国及世界农业的影响廖泳祥摘要: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使得水稻单产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世界其它国家杂交水稻的研究。
主题词:杂交水稻,中国农业,世界农业,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农业仍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大事件:功勋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带领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完成了水稻“三系”配套,同时标志着我国以及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成功,从自水稻单产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平均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掀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简史上世纪我国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之前,已有西方学者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单产,但是真正把理论用于实距并取得实际的却是我国的袁隆平院士,我国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先生1970年在海南崖县一处普通野生自然群落中发现了花粉天然败育的材料,后称之为野败(即天然雄性不育)。
利用该材料培育了一系列雄性不育,如珍汕97,二九南1号。
用恢复系材料(使不育材料恢复可育功能的材料)作父本与作母本的不育系材料杂交,在他们子代F1(人们说的较水稻种子),通过田间调查和严格测产后惊喜地发现了强大的杂种优势,在生长势,繁殖力,抗病虫性,品质;特别在产量上远远大于一常规品种水稻,提高了20% 。
从此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遍地开花,通过全国科技协作攻关,1976年开始全面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至今累计3.0亿公顷。
在此期间,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以汕型为代表经历三次更新。
第一次从1976年1980年,以不育系二九南1号,珍汕19,V20为主,恢复以2号、3号、6号为主配成的组合,推广面积700多万亩。
这期间品种主要特点,高产,优质。
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福建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汕优63为杰出代表,因其集广范适应性,高产性,优质,多抗性于一身,从1982年育成至今国内外累计推广0.63亿公顷,占总推广面积1/5,创造了杂交水稻研究史上又一个神话,誉为“中国神稻”。
第三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主要表现为多类型,多熟期,多用途,多抗性组合,从“九五”三系杂交水稻在产量上没有多大进步,但在品质上却有长足进步,在此期间育成一批优质品种,如宜香优1577,川优2号,D香优26和中国香稻等等,对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还有一个研究史上重要时期,那是1987年,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徘徊不前,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才23年,尚处在初级阶段,一定还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袁隆平先生在分析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现状后,结合自身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提出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发展杂交水稻的战略技术路线。
①“三系法”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且技术较成熟,其技术如下:A×B(B自交繁殖)[1]A×RF1(即杂交水稻种子)如上所示“三系法”包括这样几个环节,①不育系种子杂交繁殖,供下一年使用;②保持种子自交繁殖,供下年使用;③恢复系种了自交繁殖,供下年使用;④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如此年年循环。
②“三系法”是世界公认的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但在其缺点在于育种程序复杂,生产环节多,生产成本高,于是提出了在程序简便的“两系法”。
1973年,我国水稻光温敏不育基因的发现与鉴定是我国开展“两系法”利用水稻杂交种优势实距的起点,“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如下所示[2]: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在低温短日条件可自交繁殖,在高温短日条件下保持不育与恢复杂交得F1种子。
该方法最大特点交不育系一系作两用,通过对光照,温度控制转化其育性,而且配组自由,简化程序,降低生产成本,所以研究前景也十分广阔。
③“一系法”杂交水稻因为杂种优势的利用限制F1代、F2代疯狂分离,还有年年制种的烦恼,能否通过特殊材料或者方法将杂种优势固定下来,对作物育种家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研究课题。
“一系法”主要利得用无融合生殖材料(不经过授精而直接发育成胚),因其后代未经雌雄配子融合,其基因型是纯合的后代不分离,由此可以将F1杂种优势永久固定,人们可以年年使用而免去制种烦恼。
虽然“一系法”杂交水稻尚处基础研究探索阶段,但在巨大前景是可以预见,而且在能源日益紧张今天更具有深远意义:二、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超级杂交稻培育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代和城市化发展,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水稻单产提高个够,人口猛增长,我国以及世界粮食安全面临极大压力。
世界各国农业科学家纷纷认为培育超高产品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袁隆平研究员在总结现有育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计划,针对超级稻材料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出现的问题,提出水稻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预期目标在现在基础上产量提高30%左右,米质更优,集多抗,适性于一身。
选育途径有:①培育高光效优良植株形态;②用基因工程方法将野生稻高产,多抗,广适基因转入水稻,让其表达并稳定遗传,产生许多新的符合人类需求的优良性状。
③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二)充分应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运用是杂交水稻研究现代的必要趋势。
从以前“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转为多学科多种专业技术人才的相互协作,明确分工各自发挥作用,制定最佳育种方案,提高选择效率和缩短育种进程。
主要技术有:①组织培养技术;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③转基因技术。
(三)营养品质改良杂交水稻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稻米品质的相对较差与人们日益增长的营养品种要求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稻米品质要求。
我国有几千年生产稻米历史,长期的来积累了大量品质优良的水稻资源。
当人们提到发展优质大米时,自然想到了传统优质常规稻,但是常规稻的缺点在于抗病差,产量低亩产仅200-300kg,比杂交水稻亩产减少100-150-300kg,人多地少量,我国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可耕地面积迅猛减少,同时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提出越来越多需要,显然发展优质常规稻不能很好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出路和发展优质杂交稻[3]。
主要改良方法有:①选择稻米品质优良的资源作杂交亲本;②注意双亲亲缘关系的适度搭配。
三、杂交水稻对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的历史影响粮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第一能源基础,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随着全球工业程度的提高。
在近200年左右的时间内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和巨大财富,经济和社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也给人类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经济问题,环境恶化,能源枯竭,粮食安全等等。
目前世界有8亿人处在饥荒之中,面对如此沉重的粮食压力,世界各国在一直认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合理控制因城市化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
水稻在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60%以上人口特别在南方地区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杂交水稻的问世,大大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为我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立下了悍马功劳,同时也大大促进世界各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
(一)杂交水稻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我国从1964年开始研究,1973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当年就以208万亩累计增稻谷2.5亿吨以上;近年杂交水稻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
单产由1976年的280kg每亩,到现在600kg每亩左右,比常规稻一般亩增产100kg以上。
在重庆未成为直辖市之前的四川是一个有一亿人口的大省,如何保障这一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杂交水稻在四川的推广改变了全川水稻生产现状。
1992年,杂交水稻达到4280.9万亩占水稻生产总面积91.5%,亩产从1977年的每亩284kg提高到1992年476 kg,平均年递增12.8kg,是28年前的2.5倍多。
全省粮食增加产量占全部粮食增加产量的54.3%[4]。
又比如在江苏,根据统计资料分析,1976年种植常规稻1252.1万亩,平均单产237.7kg,总产29.76亿kg,1976年后种植水稻18年,全省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9241.3万亩,平均年种植面积1131.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30%,总产53.47亿kg,占水稻总产37.1%。
根据调查对66,杂交水稻66同熟期的常规稻亩增产79kg,则全省新增稻米产量161.63亿kg,按当时米价,0.68元/kg,则全省新增产值109.91亿元,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一般[5]。
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统计,1990年我国杂交水稻面积占世界水稻面积的10%,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20%。
从杂交稻问世至今,已累计推广3.0亿公顷,增加粮食产量4亿吨,仅每年增加的稻米产量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实现了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平衡,缓解了人口迅猛增长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保证我国内部粮食安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物质保障。
(二)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对世界的影响1979年4月,袁隆平,参加了国际水稻所年会,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杂交水稻》的专题报告,引起到全各国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
同年国际水稻所组织专家团到我国考察,世界各国的农业科学家被我国研制的杂交水稻所具有的强大的杂种优势震惊了。
杂交水稻在我的巨大成功每年为我国带来10亿kg的额外粮食鼓舞了世界各国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纷纷要求与我国建立技术合作机制,积极向我国学习。
以印度为例,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粮食的严重不足,让印度政府面临巨大的粮食危机。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让印度为之心动。
投入巨资在全国建立拥有12个科研院校参加的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网。
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
从1992年起,定期到印度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指导,与此同时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湖南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依托前后分别为印度培训了几批专业技术人才。
印度很快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30多个组合在区试中每亩增产67kg以上。
在越南,由于地理毗邻,生态条件相似,中国许多杂交水稻种子可以在越南生产上直接应用。
因此,越南直接从中国购买大批种子。
1993年越南北方共种植了60多万亩杂交水稻。
据越南1993年给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说:由于种植杂交水稻,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就增加了1亿kg稻谷!越南农业部已将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首项重点推广项目,同时聘请中国和技术专家指导他们的科学研究,中国也积极为越南培训了数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杂交水稻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杂交水稻的发明者袁隆平等于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尔后又获得一系列如1985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袁隆平“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1988年3月英国朗克基金会在伦敦授予袁隆平朗克科学奖;1993年4月在美获菲因斯特世界饥饿奖等等已还有很多……可以从中说明一个问题,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世界杂交水平研究进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水稻单产的迅速提高,为缓解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