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合集下载

物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物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物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或事物。

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指生活资料等。

扩展资料物质基本含义物质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

占有时间、空间和质量的东西。

例如:电子、质子和中子;金属、化合物、空气、水、生物等等,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相态呈现。

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形态:能量、场。

可以以视觉、嗅觉及各种触觉感应到(可以看到、嗅到、尝到或接触到)的东西;与思想相对而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物质指独立于意识以外的,可以被意识所反映、摹写的客观存在。

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和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物理学名词物质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等等,都是物质。

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质。

人体本身也是物质。

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

化学物质根据学科的不同,“物质”概念的具体指称有所不同[1]。

在化学中,物质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包括:(1)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2)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

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添加剂、杂质)、副产物、反应中间体和聚合物。

但不包括混合物、制品(剂)、物品。

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指的相对于精神生活,生活中所需的实际物质的质量高低。

具体举例如:衣、食、住、行、娱、医、旅等。

物质生活离不开金钱,而金钱恰恰是物质的体现,作为人来讲,对生活的追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先满足物质,才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当然也有例外,好比世外高人,风餐露宿,但确常常渡化点拨他人。

“哲学中所讲的物质”解读

“哲学中所讲的物质”解读

“哲学中所讲的物质”解读来源:宝马会 【摘要】哲学中所讲的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尤其是高考政治学科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和难点。

文中从几个方面就这一考点的复习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哲学物质解读一、哲学中所讲的物质概念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人教版试用修订本必修二年级上册第13页)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指物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

无论是人类出现以前还是人类出现以后,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客观存在着。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能认识的事物,即物质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抽象概括出来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共性,也是唯一的能把物质和意识区分开来的特性。

二、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解读从内涵方面来说,客观实在是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而言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或意识。

1.外延不同。

客观实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就不同了,它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还指向主观世界。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想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例如我们个人的思想、主张、情感等,应当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能说是一种客观实在。

否则就混淆了物质世界与意识现象之间的界限,也就无法正确地说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物质定义哲学

物质定义哲学

物质定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定义1. 物质的经典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桌子、椅子、山川河流等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桌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看到它、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于那里。

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形状、颜色,通过触觉感知它的质地等,这就是我们的感觉对桌子这种客观实在的复写、摄影和反映。

2. 物质定义的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它明确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

这就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本原的观点。

例如,宗教中的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明确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创造的。

- 坚持了可知论- 物质定义强调物质是可以被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虽然有些物质现象可能暂时还不能被我们完全认识,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最终是能够被认识的。

例如,在古代,人们对微观粒子毫无所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深入研究原子、分子、夸克等微观物质结构。

-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往往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水、火、气等具体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

当科学发现原子可分,新的微观粒子不断被发现时,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受到了冲击。

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将物质定义为客观实在,它涵盖了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层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不会因为科学的新发现而被否定。

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定义相关的延伸)1.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哲学知识(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哲学知识(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①物质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事物本身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个是事物存在的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换句话说,事物的存在是确定的,事物存在的状态也是确定的。

而事物存在的状态有无限可能性,其中最根本的是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认识是对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深化,丰富了世界的本质——物质性的内涵。

②物质是物之所以成为物的原因,是有关于存在的概念,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物质即客观实在
③哲学思维的四大突破
(1)理解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涵(揠苗助长)
(2)理解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内涵(感觉的因果律)
(3)理解了“客观”与“主观”之精义(客观即以物观物,主观即以我观物)(4)理解了“客观实在”的真义(客观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实在即实实在在的存在,确确实实的存在,是确定不移的存在,是真正的独立的存在,而不是一个虚假的,若有若无和虚幻的存在(心外无物),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的一个概念)。

(完整word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完整word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马哲中的物质概念

马哲中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包含以下基层意思: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和喜欢,它都存在,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2.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

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能够被人所认识,这一点站在了可知论的基础上。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需要注意区分的是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只是指物质的存在,而客观存在既可以指精神上的存在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存在。

把客观实在性定义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有以下几层用意:第一是不给唯心主义留下空间。

物质不只是客观的,还是实在的,唯心主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但是都不具备实在性,这就把唯心主义的路给阻断了。

第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

说到人类历史,唯心主义者还有部分唯物主义者都自觉地站在了唯心史观的立场了。

人类历史,跟自然界不同,它是由人的活动构成,并且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旧唯物主义者往往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们不理解实践的观点,不能把人类历史自觉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而不能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

第三,把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做了区分。

客观实在性是从无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可生可灭,且形式多样,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从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它只有一个属性即客观实在。

无论是看得见的物质还是看不见的物质,还有人类历史领域的客观实在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

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慢慢就会被推翻,也不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而马哲中国的物质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甚至也不是指任何一种物质,可以说它是指一种属性即客观实在性,只要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物质,无论最后发现的最小物质形态是什么,都不能推翻物质的这个唯一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的定义,说明了世界的本原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所有的精神现象都是来源于物质并且依附于物质,世界除了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都是不复存在的,鬼神、上帝、神秘力量等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都不具备客观实在性,都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存在的实物,都是人们主观构造的出来的。

哲学物质的定义

哲学物质的定义

哲学物质的定义
一、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人教版)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这种物质观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试图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这种物质观以自然科学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

但是,它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和不彻底性(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等缺陷。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例如,不管人们是否感知到磁场的存在,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自身的特性。

同时,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等去认识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等。

这种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马哲中物质的概念

马哲中物质的概念

马哲中物质的概念
马哲中物质的概念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关于物质的理论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一切物质形态和物质现象。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识活动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马哲中,物质是永恒的,不可创造也不可消灭的。

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存在于外部世界中,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物质的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例如物质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马哲中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物质通过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包括物质的分子运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马哲中,物质还与意识相对应,并且物质是意识的基础。

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整体,但是物质是主要的,意识是次要的。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马哲中物质的概念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但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物质起决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

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

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

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

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

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2)弄清楚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物质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只不过是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体的,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弄清楚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①也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

一个人即使承认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他一定能承认社会领域事物的客观性。

②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