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灿精妙教学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以王菘舟《枫桥夜泊》为例

合集下载

品析“三味”领悟“诗情”——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有感

品析“三味”领悟“诗情”——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有感
堕 塾 !
No. O 8
. r 】 [ ME E D UC A T I O N Au g us t
品析 “ 三味’ ’领 悟 “ 诗情 ’ ’

听王崧 舟老师执教 的《 枫桥夜 泊》 有感
胡 怀珠
摘要 : 喧嚣的课 改十年 , 让我们看到似乎诗意语文的课 堂 离不开 多媒 体。煽请的音 乐, 唯 美的画面, 诗意语文似乎成 了多媒体的情 人 。可是 王菘舟老师 的诗 意课 堂让人 耳 目一新 , 在 有幸聆 听 了王老师执教 的《 枫桥夜 泊》 一课之后 , 笔者深 深体 会到王老师所追 求的
人 们常用 “ 不着一字 , 尽得 风流” 来评 价诗 , 意思是说 “ 诗不说愁 ,
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 , 你会 有忧愁 、 寂寞和寂静 、 凄 凉
的感觉吗?那为什么读《 枫桥夜泊 》 , 却 让你有这样 的感觉 呢? ”
学 生 比较着 、 品味着 , 默默地读 着《 枫 桥夜泊》 , 对 比注释 、 凝
此 时, 王老师追 问: “ 读李 白的 ‘ 朝辞 白帝彩云 间, 千里江陵一 日还 ’ , 杜甫 的‘ 两个 黄鹂鸣翠柳 , 一行 白鹭上青天 ’ , 白居易 的‘ 日
④使两个东西 配合或接触 。如 : 对对联。
在这个 教学片段 中 , 诗 中一 个不起眼 的“ 对” 字, 在我们平 时 诠释为 “ 相对 ” 、 “ 面对” 的意思 , 压 根没想到从作 者的心情人 手体
1 馥郁 的语 文昧
们要善 于抓住诗歌 中的“ 文” —— 那些与诗人 的情感有关联 的关 键 词句品读 玩味 。 “ 画” 和“ 意” 是 紧密结合 的 , “ 情融 于内而深且 长, 景耀 于外 而远且大 ” ( 谢 榛《 四溟诗话》 ) , 既各有功 能 , 又 和谐 统 一 。进而 使学 生获 得 自己的阅读 感悟 , 读 出 自个 儿 的“ 语 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说课稿第1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崧舟老师一向善问,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他所设计的问题层层推进,如连环套,让学生在环环相扣中自然而然生成了言语智能。

一、说独辟幽境,启发学生质疑欲望用跨越几百年带有钟声的诗句、歌词导入师:所以,2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启写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所以,600多年前的古应写到——(生读句子)所以,800多年前的陆游写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问题?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许多来到寒山寺的诗人都会写到钟声?生2:为什么每次写到钟声,都是在晚上写到钟声?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就会失眠呢?生4: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么有魅力,吸引这么多诗人来写?······我们都知道,真正开始主动学习是从对事物好奇开始的,与好奇心相伴而来的就是产生疑问,由独立发问开始,到独立释疑结束,这才是一节有生成的语文课的真正评判标准。

王老师的提问方式独特、有激情而润物于无形,诗意悠远的语调一下子就营造了千古钟声特有的幽境,学生的问题想不出来都难了。

二、说以评促问,使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师:你从哪知道这是寒山寺的钟声?生:高启说,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曾经在寒山寺写过一首《枫桥夜泊》。

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哦,原来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见多识广,请坐。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看你们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有请,注意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读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读到位了,真是读得一丝不苟!再请一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注意听。

钟声出寒山,经典传千年——互动评析王崧舟《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

钟声出寒山,经典传千年——互动评析王崧舟《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

钟声出寒山,经典传千年——互动评析王崧舟《枫桥夜
泊》一课的教学
实践
教学实践活动简介:
本课时以王崧舟《枫桥夜泊》一课为话题,以互动式的方式让学生从现代语境浅析、经典背景深入理解该诗的语言、结构和意象,拓展诗歌的世界观,深入揣摩诗人的情怀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欣赏的多种角度,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学的世界。

教学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评析激发
首先,向学生讲解课题,结合课文,发散思路,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诗歌背景作出初步的理解,通过课本和相关资料的分享,结合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互动性。

第二阶段:细节探究
在第一阶段的热烈讨论之后,引出诗歌中的细节情景,让学生更加细致,细节深
入地分析文学诗歌,让学生用情趣去看待和体味诗歌,拓展自己的思维,尝试在诗歌中找出和自己生活相类似的感受,看到诗歌中作者深喟的心声,滋润诗人的情怀,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激活,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诗篇的含义。

第三阶段:思考总结
在细节探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通过对整篇诗歌的思考,发现诗歌的精髓,唤起学生对经典文学诗歌的欣赏。

最后,通过讲解,完善学生自己对诗歌的体悟,弥补学生的不足,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传承古典文化。

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

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

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以《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王崧舟的作品《枫桥夜泊》主要讲述了在他旅程中他感受到暗夜的感觉,体验到情绪极度萧索,以及当他经过枫桥慢慢泊下舟子时,API曼妙的梦境,这样的文字把读者带到另一个世界,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树立起对中国文人墨客文化的信仰。

王崧舟的《枫桥夜泊》不仅是一篇表达其心境的文章,而且也是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它把读者带到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在这篇文章里,王崧舟用一种淡淡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情感,透过文字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带到他心中的梦境。

在这篇文章里,他表达了他关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思想,让读者能够认识到文化的优秀之处,知道怎样去珍惜历史文化,发掘其中的精髓。

《枫桥夜泊》在作为一篇文学文章的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作品。

它具有不少教学艺术价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并将其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学习文学,深入地理解文学中的主题。

例如,在《枫桥夜泊》中,王崧舟提到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增进对历史的认识。

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文学中的抒情和对语言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并且,学生也可以学习王崧舟用晚间的景色描绘出的生活态度,从中感受作者精神家园当中的启示。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取出文章中的主要话题,让学生熟悉其文学创作的实质,并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向日常生活联想,以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崧舟的《枫桥夜泊》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让读者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是一篇非常适合课堂教学的文章。

在教学当中,老师可以通过把《枫桥夜泊》与生活实践结合,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表达思想的能力等,来帮助学生介入文学的深处,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挖掘文学中更深刻的精神意义。

精妙教学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以王崧舟《枫桥夜泊》为例

精妙教学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以王崧舟《枫桥夜泊》为例

摘 要:一堂群文阅读语文课,如果没有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难以实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目标。

因此,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精妙教学设计;群文阅读;启示作者简介:周艳琼,女,湖南宁乡人,一级教师,本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5-06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生发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换句话说,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相关的群文阅读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级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笔者认为,群文阅读课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笔者以王崧舟执教的《枫桥夜泊》为例,试进行解构分析。

首先,这堂课例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抓住“钟声”这一文化核心原点进行巧妙设计。

在“起课:枫桥千年越钟声”环节,王老师以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步引出宋代诗人陆游的《宿枫桥》、明代诗人高启的《泊枫桥》、清代诗人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等诗句,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感受与体悟一种文化传承的密码: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诗人们吟咏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抛针引线,恰巧自然地引出课题《枫桥夜泊》。

语文的方式 文化的情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枫桥夜泊》赏析

语文的方式 文化的情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枫桥夜泊》赏析

师 : 以 , 百多年 前陆游 的笔下也有寒 山寺 的 所 八
夜 半 钟 声— — 生 : 年 不 到 枫桥 寺 , 枕 依 然 半 夜钟 。 七 客 师 ( 速 缓 慢 而 富 有 启 发 性 )问 题 来 了 ! 语 : 问题 来 了 ! 么 问 题 很 自 然 的 , 下 子 从 你 的 脑 海 里 冒 出 什 一
这 是 “ 间 ” 整 体 细 读 。 案 例 文 的 本
“ 写法” 的细读则是 一种“ 间” 文 的
整体细读 , 然 , 性的 “ 人” 显 隐 拟 手 法 这 一 文本 秘 妙 是 在 与 其 他 作 家 的作 品 比较 中 才 被 发 现 的 ;而 对
“ 构 ” 的 细 读 则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结
失 眠 就 是 愁 眠 就 是 难 眠就 是 不 眠 就 是 未 眠 , 用大 白
【 王崧舟点评 】
细 读 之 “ ”绝 非 “ 碎 、 细 , 细 细
境 加以综合 考察 , 是 “ 境 ” 这 文 的 整 体 细 读 ;三 是 对 文 本 和 相 关 文 本 的相似 和相 异加 以互 文考察 ,
枝 末 节 ” “ ”否 则 , 见 树 木 之 细 , 只
不 见 森 林 是 要 迷 路 的 。 申丹 提 出
“ 体 细读 ” 方法 , 极 富见地 整 的 是 的 。 整 体 ”性 主 要体 现 在 三 个 方 “ 面 :一 是 对 文 本 中 各 部 分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加 以综 合 考 察 , 是 “ 这 文 内 ” 整 体 细 读 ; 是 对 文 本 和 语 的 二
师 : 极 了 。 比 如 , 不 能 入 眠 ” 它 合 成 两 个 好 再 “ 把
字 就 是— —
生 : 眠。 不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枫桥夜泊》经典教学片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生:(齐读)愁眠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着——生:(齐读)愁眠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生:(齐读)愁眠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对愁眠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

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对①对待;对付。

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

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

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

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

想一想,你选哪一个?生:(看屏幕,思考)师:选①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师:没有。

选②的举手。

生:(部分举手)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

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师:是的。

选②完全说得通。

有选③的吗?生:(无人举手)师:也没有。

选④的呢?生:(部分举手)师:哦,有。

为什么选第四个呢?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忧愁的心情的。

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儿忧愁?生:月亮。

生:乌鸦。

生:江枫。

生: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

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忧愁。

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

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

浅析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教学艺术作者:杨巧玲胡立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7期杨巧玲胡立新杨巧玲,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

胡立新,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板块,一直受到业内教学实践专家的高度重视。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通过精致的朗读,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这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提出的“有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1]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枫桥夜泊》是其代表作《诗意语文课谱》中收录的古诗词经典教学课例之一,在其“诗意语文”教学的转型探索阶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青年语文教师学习古典诗词教学,学习王崧舟老师教学艺术的最好课例。

一、创设情境,丰富诗歌意境感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需要教师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借助语言描绘、直观感知、语言提示等人为干预手段,强化学生的阅读感知。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就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感知,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想象的画面揣摩诗意。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共设计了“启”“承”“升”“转”“合”五个环节。

以第一个环节“启”(即课前导入)为例,王崧舟老师的情境创设主要是围绕“无眠”“钟声”两个关键词进行的一系列语言提示来完成的。

第一步是感知“无眠”。

王老师直接引用了歌唱家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歌词片段“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一片云烟”[2],提示学生关注“无眠”。

其后,他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尝试合成近义词进行头脑风暴的同时,结合已有认知从字面上解读“无眠”。

最后,王老师提出通过齐读的方式感受“无眠”。

尽管是齐读,但学生们都刻意放慢了语速,压低了语调,领悟到了词句的朗读要点,基本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步则是引出张继笔下的“枫桥钟声”。

王老师继续借助陈小奇歌词片段,用词中“敲打”二字发问作为第一环节的内部转折,引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钟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妙教学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启示——以王菘舟《枫桥夜泊》为例
所属学科:语文
摘要:笔者认为,一堂群文阅读语文课,如果没有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难以实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目标。

因此,笔者主张,群文阅读课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精妙教学设计;群文阅读;启示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相关的群文阅读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
四个层级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次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群文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在群文阅读中,老师不宜过分追求“起承转合、一咏三叹、高潮迭起”等所谓、精致的教学设计;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

笔者认为,一堂群文阅读语文课,如果没有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难以实现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目标。

因此,笔者主张,群文阅读课如果能够把精巧的教学设计与“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二者相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笔者以王菘舟《枫桥夜泊》为例,试进行解构分析。

首先,这堂课例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抓住“钟声”这一文化核心原点进行巧妙设计。

在“起课:枫桥千年越钟声”环节,老师以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步引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诗人高启的《泊枫桥》宋代诗人陆游的《宿枫桥》等诗句,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感受与体悟一种文化传承的密码: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诗人们吟咏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抛针引线,恰巧自然地引出课题《枫桥夜泊》。

同时,也使课堂张力显得厚重、沉实。

其次,在“承:张继独听寒山钟”这一环节,教师采用对比群文阅读拓展: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

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通过群文对比阅读,所拓展的诗句是学生耳熟能详之句,既能触摸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升华感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学生进一步举象、造境作铺垫。

为学生在品鉴“愁眠”这一意象埋下了伏笔。

可谓设计精妙。

接着,在“转:月落时分听钟声”环节,老师以“愁眠”为情感的基点,巧妙引入写思乡愁眠的明月诗一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老师通过让学生品读书写愁眠的明月诗句,感悟到历代诗人把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明月中,那么,在月落之夜,张继把这份浓浓的愁寄托给了——钟声。

这一组抒发思乡之愁、怀人之情的明月诗歌,既强化了学生对明月载情的理解,又升华了愁眠的意境。

让学生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悟并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意境和意蕴。

同时凸显张继将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钟声的诗歌艺术审美陌生化。

此外,在“合:钟声悠悠情满天”环节中,老师再一次带领同学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品读一代又一代诗人笔下悠悠的钟声: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整堂课采用时空由远及近的顺序,穿越宋代陆游的诗句、穿越明代高启的诗句、穿越清代王世祯的诗句、穿越当代陈小奇的诗句,回到了当下。

群文拓展结构犹如一个圆,终点回到起点。

但是在学生心中,这次诗意之旅走向了钟声文化的寻根。

这堂《枫桥夜泊》群文阅读拓展,老师着手于“文本诗意”的阐释,抓住文本秘妙“钟声文化”;将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编入一张有机、整体之网;通过有张力的“教学结构策略”;起承转合之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走向寻根。

群文拓展一线串珠;既激发了学生的群文阅读探究兴趣;又让文字在群文阅读中富有生命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养成语文学习习惯;而且启迪智慧,升华情感,温暖心灵,丰盈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这堂《枫桥夜泊》群文阅读拓展以其精妙的教学设计与精湛的教学艺术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菘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3-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