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常见修辞手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1.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概念与分类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二章:比喻2.1 教学目标掌握比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学会使用比喻手法进行写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定义和分类比喻手法的构成要素和运用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喻的定义和分类练习法:进行比喻句的写作练习第三章:拟人3.1 教学目标了解拟人的概念和作用学会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写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定义和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拟人句的写作练习第四章:夸张4.1 教学目标掌握夸张的定义和效果学会运用夸张手法进行写作4.2 教学内容夸张的定义和效果夸张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夸张的定义和效果练习法:进行夸张句的写作练习第五章:反问5.1 教学目标理解反问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反问手法进行写作5.2 教学内容反问的定义和特点反问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问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反问句的写作练习第六章:排比6.1 教学目标理解排比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排比手法进行写作6.2 教学内容排比的定义和特点排比手法的构成要素和运用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排比句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排比句的写作练习第七章:对偶7.1 教学目标掌握对偶的定义和结构学会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7.2 教学内容对偶的定义和结构特点对偶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结构特点练习法:进行对偶句的写作练习第八章:对比8.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8.2 教学内容对比的定义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比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对比句的写作练习第九章:借代9.1 教学目标掌握借代的概念和种类学会运用借代手法进行写作9.2 教学内容借代的定义和种类借代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借代的定义和种类练习法:进行借代句的写作练习第十章:总结与练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知识提高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综合写作练习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和总结所学的修辞手法练习法:进行综合写作练习第十一章:反复11.1 教学目标理解反复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反复手法进行写作11.2 教学内容反复的定义和特点反复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复的定义和特点练习法:进行反复句的写作练习第十二章:设问12.1 教学目标掌握设问的概念和效果学会运用设问手法进行写作12.2 教学内容设问的定义和效果设问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问的定义和效果练习法:进行设问句的写作练习第十三章:引用13.1 教学目标了解引用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引用手法进行写作13.2 教学内容引用的定义和种类引用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引用的定义和种类练习法:进行引用句的写作练习第十四章:比拟14.1 教学目标掌握比拟的概念和分类学会运用比拟手法进行写作14.2 教学内容比拟的定义和分类比拟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实例分析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拟的定义和分类练习法:进行比拟句的写作练习第十五章: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15.1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知识提高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15.2 教学内容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进行创意写作练习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练习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修辞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经典例句,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进行修辞手法实践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修辞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针对每个修辞方法,分析经典例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其运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修辞手法实践,互相评价、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分组练习的成果,评价学生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修辞方法的定义、特点和经典例句。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修辞手法的解析和练习题。
3.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修辞方法的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修辞手法实践,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3.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修辞作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修辞方法。
2.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修辞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3.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方法,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注重实践与应用:加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监督与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修辞手法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复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激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复习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步骤:1.3.1 回顾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1.3.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1.3.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第二章:比喻和拟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比喻和拟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效果。
比喻和拟人的练习和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2.3.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识别和运用比喻和拟人。
2.3.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第三章:夸张和排比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夸张和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夸张和排比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夸张和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夸张和排比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效果。
夸张和排比的练习和应用。
3.3 教学步骤:3.3.1 讲解夸张和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3.3.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识别和运用夸张和排比。
3.3.3 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第四章:对偶和反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对偶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对偶和反复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偶和反复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对偶和反复的定义和特点。
对偶和反复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效果。
对偶和反复的练习和应用。
4.3 教学步骤:4.3.1 讲解对偶和反复的定义和特点。
六年级修辞手法复习课教案

六年级修辞手法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和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顾和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运用。
2. 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使文章生动、有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练习、创作等方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直观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修辞手法。
2. 讲解: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运用。
3. 实例分析:分析名篇名句,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创作,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实例。
2. 名篇名句集:用于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第一课时:回顾修辞手法,讲解修辞手法特点及运用,实例分析,修辞手法练习。
3. 第二课时:修辞手法创作,学生作品展示,总结,布置作业。
九、课后作业1. 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小作文。
2. 收集名篇名句,进行分析,了解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完整word版)六年级修辞手法复习课教案

走深造辞手法复习课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复习小学阶段常有的 6 种修辞方法。
2、能差别比喻句和拟人句,反问句和设问句。
3、能快速判断出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教课要点和难点:能快速判断出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娴熟掌握修辞方法的妙用,并能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运用。
教课过程:教课流程一、揭露本课任务:同学们,今日我们复习的内容是修辞手法。
1、猜谜语引入复习。
2、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你们最熟习哪些修辞方法呢?(板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那我们此刻就去会会这些“老朋友”。
二、复习比喻句和拟人句。
1、引入复习内容,你能判断下边的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句)2、思虑判断:你是怎样判断它是比喻句或许是拟人句的呢?请你找出比喻句的特色。
3、复习比喻句的三种种类:明喻暗语借喻4、比喻句的运用原则。
1.要贴切 2.要形象。
5、差别含有“像”、“忧如”“似的”等词语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6、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7、方才你是怎样快速判断它是拟人句的?请找出拟人句的特色。
8、比喻句与拟人句的差别在哪里?9、假如把人当作物来写?那叫什么呢?(拟物)10、引出比较。
11、稳固练习:三、复习排比句。
1、你能判断以下的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1)出示句子,引出排比句。
(2)什么叫排比句,排比句的表达成效是什么?2稳固。
四、复夸句。
1、看看些句子又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夸)2、什么叫夸?其作用是什么?2、夸的方式分:大夸、小夸和超前夸。
五、复反句和句。
1、我来看看下边一句子,你知道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和反有什么特色,清一。
他的作用分是什么?小。
六、合。
1、下边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成、辨修辞。
3、古,辨修辞。
4、以下哪一种方法是的。
5、一。
七、堂小:修辞歌。
八、板:复:走深造辞手法比本体比体人没有比拥有人的特色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或句子夸夸张小超前反明知故自自答⋯⋯。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

《修辞(方法)》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及作用。
2. 难点:学会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例句及分析。
2. 学生准备课本及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利用PPT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及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例分析:教师选取文本中的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方法进行语言表达,分享彼此的思路。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方法进行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修辞方法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方法,整理笔记。
2. 选取一篇课文,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
3. 创作一篇小作文,要求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方法,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修辞手法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新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2. 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或活动,鼓励他们运用所学修辞方法展示自己的才华。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经典文学作品3. 写作练习题4. 学生作文样本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课堂讲解:20分钟3. 实例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10分钟5. 课堂练习:10分钟6. 总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十、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常见修辞手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常见修辞手法(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
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学校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精选2篇)学校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辨析比方、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娴熟地运用比方、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方、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二、总结:(1)比方:它是用某一详细的、浅显、熟识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浅显、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像、语气全都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自问自答)(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三、比方句的辨析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1、赶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欲地读着。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立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由于这些漂亮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洁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5、团团假如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让同学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方的是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B、小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C、皮鞋匠悄悄地听着。
他似乎面对着大海……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仆人……”E、小珍宝鸟好肥,整个身子似乎一个蓬松的球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修辞手法(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
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模拟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喻是以此言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借喻)〔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
(借代)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
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
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
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
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
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
”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
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
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
”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
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
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
”(《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故乡》)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
(《分马》)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