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基本功练法及耍拳体系
武架赵堡太极拳三种盘练方法

武架太极拳三种盘练方法理论指导定义:所谓武架太极拳就是指以心意拳(含形意)、螳螂拳为基础的功夫底子太极拳。
例如蚌埠刘氏赵堡开合架、北京冯氏混元太极拳、李氏形意太极拳、北派螳螂太极拳等。
一、基本方法——用松柔劲学拳初学拳应重点掌握姿势要领,内外放松,减少不当用力,学好基本动作,使三型三法(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合度,做到势正招圆,这一方法的锻炼要点可以归纳为:松柔、连贯、圆活、姿势正确、动作整齐、进退和顺、均衡稳定七点——就是中正平圆轻灵柔活八个字。
在这里的所谓的放松是积极的,不是漫不经心的,更是不可懈怠,是要消除拙力(僵劲),按规矩用劲,以意识贯注于练拳动作过程之中,以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去完成动作。
在陈鑫的《拳论》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所以我们在练拳初期要先动中求静,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骨节、肌肉、皮肤同时放松,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除疲劳,还可积蓄力量、提高力量、增强耐力、加快速度并有助于提高灵敏度和对抗技巧。
因为学拳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先用松柔劲,全身放松,把姿势运用圆活、连贯、正确,才不会发生姿势失中、动作僵硬、呼吸紧张、重心不稳等现象,即使有了不正确的现象发生,也便于纠正更改。
这样通过仿照和体会所学拳势,掌握身体各部分姿势要领,养成正确的定型,使拳法处处符合规矩,周身三节六合安排合体,手脚一致,不仅动作准确,上下合拍,而且要体现周身完整一致,全身各处又不可散乱松懈,做到“神气要舒展不拘,运用要圆活不滞”。
初步打好基础后,就可形成暗劲,进一步求得全身协调。
二、技击实用方法——明劲(阳劲)打拳明劲在武架太极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和暗劲始终贯穿在李氏形意太极拳的练功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练功方法之一。
明劲实际上是全身的爆发力以击打的形式发出,这种经过加强的弹性和韧性力量随时能够集中于一点在刹那间发出,由于全身的爆发力经常性的运用,使身体的肌肉弹性提高,关节韧性加强,增加了人体反应灵敏度和打击速度。
赵堡太极拳拳架特点和功法特点

赵堡太极拳拳架特点和功法特点赵堡太极拳是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汉族传统拳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赵堡太极拳拳架特点。
欢迎阅读!简述赵堡太极拳拳架特点一、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即追求顺遂自然,是赵堡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
走架时招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顺遂,呼吸自然顺畅。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赵堡太极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阴阳自然之运转体现太极拳之技法。
和士英宗师常曰:“耍拳要知规矩,合规矩,懂规矩,脱规矩,举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万遍,不打自转,自然而然,技到无心,临敌致用才可以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习时要求合乎人体自然。
人出生后,先天的自然行为不断丧失,违背自然的后天行为不断增加,常导致疾病产生。
在拳法中表现为形、意、气、力配合无序,尚后天之力,动作僵滞。
赵堡太极拳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
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收腹、松胯裹臀,使脊椎弯曲减小或消失,回归先天之自然身法规矩、守中是练好赵堡太极拳的基础赵堡太极拳又称“尺寸架”,身体的运行状态要用“尺寸”来衡量,手足的起、行、止要规矩端正。
身法中正,不偏不倚,不贪不欠。
求中、守中、起中、攻中。
进退、仰俯皆能守于中,起于中,不犯抽扯,一进毕至,路径最近,实为技击之捷径。
遵循身体中正诸要领,则可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此为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
二、步活圈圆是赵堡太极拳的显著特点,有“圈太极”之称步有运载身体之功能,步要灵活,招势运行随身体阴阳虚实的转换,步运身行,身随步换,才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合。
一动两腿要分清虚实,步有腾挪之势、欲动之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立足稳当,得机而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轻巧敏捷,八面支撑。
动静阴阳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阴阳转换变易是太极拳的灵魂。
走圆或弧线是赵堡太极拳主要运动形式,赵堡太极拳的招势运行以圆为宗,有“圈太极”之称。
武当赵堡太极拳技法

武当赵堡太极拳技法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拳式轻松柔和,小巧紧凑,技击性强。
在推手、散打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有着武当内家拳贴身短打的风格。
赵堡太极拳在演练方面,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规则,既要步步到位,也要“不贪不欠”,才能把拳架练好。
要练好拳架,首先必须知道该拳的技法基础,才能达到姿势规范。
一、手型赵堡太极拳手型有掌、拳、勾手三种。
1.掌:二、五指自然伸开,手指中间微分,自然伸展而不僵硬,手心微鼓起。
此种掌型叫刀片掌、剑掌、弓形掌。
掌有立掌,掌面与自身垂直,掌面向外,指尖向上;俯掌(阳掌),手向外平伸,手心向下;仰掌(阴掌),手向外平伸,手心向上;侧立掌(半阴半阳掌),掌向前伸侧立,手型微斜,指尖向前;左手侧立时,手心向右,手背向左,右手则手心向左,手背向右。
此手型用处最多,因为掌侧立对方不易采拿,是技击看门,棚、捋、挤、按中随时运用的手法。
2.拳:四指并拢屈握,拇指屈扣压在食指第二指节上。
拳不可握得太紧,拳面要平,直腕。
腕直而顺,气贯手心,拳浑实而有力。
拳有立拳,拳眼向上,手腕直伸;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在上;斜拳,拳伸出偏斜,在手心向下的角度中,拳眼倾斜。
3.勾手:手四指撮屈,拇指屈指尖点按在中指第二节的中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二、手法手法是技击的基础技术,只有掌握了才能在搏击格斗中得心应手。
赵堡太极拳手法要求在走架中的两手按尺寸,一手领,一手催,上下左右缠绕,两手紧密配合,手腕灵活多变,不走直线。
在此基础上,推手、散打时,形成了出手于无心,击人时无意,把手法当成了对抗性技术的关键。
现将有关手法要求分述如下:掌:掌的用法有正掌、立掌、垂掌、反掌、侧掌、侧立掌、仰掌、俯掌、托掌、压掌、按掌、挤掌、平掌、插掌、分掌、挑掌、劈掌、切掌、滚掌、抹掌、探马掌、倒卷掌等。
不论掌法怎样变化,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掌从心中发,落向鼻尖。
凡是发掌,不论左右手,有一手从胸前心窝处发,落时,也是要有一手由鼻尖下落。
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功法特点及套路功架

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功法特点及套路功架赵堡太极拳的传承赵堡太极拳是最接近原始的太极拳套路和拳法,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
他结合道家阴阳五行的理论,导引术、吐纳功,创造出了这套具有阴阳相合、以柔克刚.内外双修.延年益寿的内家拳法。
其后由再传弟子王宗岳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蒋发,至此该拳扎根赵堡世代相传。
这套拳法到目前已传承十四.五代。
主要代表人物为:蒋发;第二代邢喜槐;第三代张楚臣;第四代陈敬伯;第五代人张宗禹;第六代张彦.原发孔等人;第七代张应昌.陈清萍等人;第八代和兆元.牛发虎.任长春.武禹襄.李景彦.李作智.陈景阳等人;第九代和庆喜.杜元化等人;第十代郑悟清.郑伯英.侯春秀等人;第十一代.十二.十三.十四代传人太多,无法一一统计,故在此从略。
赵堡太极拳之功法特点赵堡太极拳,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
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
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武当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掤、捋、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外三合和内三合是练赵堡太极拳的要求。
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盘与骨合。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赵堡太极拳的功法1、站功站功。
场地无论大小,能容身即可,但要平坦、安静,有花木流水、空气清新之环境尤好。
站功身法要端正,自头至脚要求自然空松,整体配合协调。
具体做法:虚领顶劲(顺直脖颈,脖颈中心有似线穿、百会往上提之感。
平常人的脖颈习惯是往前倾,顺直的方法是脖颈稍微后靠,下颔稍微内收);两目平视,不可着意外界物像的观察;微叩齿;舌尖轻上卷舔上牙根,上下嘴唇自然相合;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着力,就可达到松沉);含胸拔背(胸不挺,两肩微前收,背呈圆弧状);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双膝受上体压力务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两脚与肩等宽,成不丁不八步形,脚掌心空虚,脚趾踏地,脚前掌、脚后跟要均衡承受身体的压力;两手呈掌,十指微张(自然伸展)停放于两大腿前部稍侧部位。
如此站好后意微关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过重,即成气沉丹田之状。
站功势成后,周身关节松弛,呼吸自然,气血循环周流畅通。
站功得法,势成后有5种感觉:1、百会穴像婴儿似的有呼吸跳动感、气的出入感、回旋感等;2、舌下津液不断涌沁,遇此情况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3、丹田处有微温和气动之感觉;4、五脏之气行于两手指梢;5、涌泉穴似有气在冲动。
除此之外,周身还有许多细微舒愉的其它感觉。
否则必是身法和心意没有达到要求,或是站的时间过短,式成后未达10分钟以上。
站功符合法度后,保持安静的心理,自然的呼吸,即可收到全身平衡、阴平阳秘、元气生动、气血畅通的效果。
赵堡太极拳的功法2、坐功坐椅高低适宜,落坐后大腿与膝大致形成水平状。
坐功身法同样要端正,上体要求均与站功同。
区别仅在手足姿势上。
两手掌向下放于两大腿上,两手中指尖与两膝齐,两膝间距与肩同宽,并与两脚跟上下垂直,两脚略呈内八字形。
坐功同样要求心理安静,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周身关节松弛。
坐功在达到上述要求后,过10分钟,也逐渐会产生站功的感觉。
赵堡太极拳的七层功夫

赵堡太极拳的七层功夫
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
第一层:一圆即太极。
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
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
此层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趸法,其用是伏贴法。
第四层:开合是乾坤。
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第五层:出入综坎离。
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第六层:领落错震巽。
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
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
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赵堡太极拳十三字精义和七层功夫

赵堡太极拳十三字精义和七层功夫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的内容是: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
他说:命名十三式。
总而合之,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为十三。
他又说: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乱。
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
七层功夫说:1、一圆即太极,2、上下分两仪、3、进退呈四象,4、开合是乾坤、5出入综坎离、6、领落错震巽、7、迎抵推艮兑首先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三项基本内容,即修炼、建体、至用。
谈拳论道,不能混同的说,必须要修炼、建体、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贯之。
古人云:“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
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
下面就从修炼、建体、至用三项内容,系列的剖析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的内容和七步功夫说的内容之精义。
一、圆,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此圆者,从体立论,即自己的法身道体,即太和一气之圆满的体象。
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其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道体无形无象,但确是妙有。
后人将此称为“太极”之体。
而关于此法身道之体的论说,历来圣贤皆有描述。
这个法身道体能生万法之用,何能十三个字就概括的了的。
但是,运用此十三个字是可以概括的论说了。
当然,这也是运用融化法融化的说法。
如以境界说: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一丝杂气搀入其中。
言之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合天道。
与圣人并立,与太虚同体。
太极的法身道体之说法的来源:源于《易经》的“健顺和之至也,太和一气”。
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
背丝者,8字运行的劲势方法之法式;缠丝者,内气、外形双曲螺旋的劲势动变方法之法式。
故曰:其练是缠法。
就是顺逆缠丝法,亦名: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内气、外形顺随而用的“内吃外靠、外吃内靠”的两种技法功夫,可造成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势,虽不打敌而敌莫敢乱动,足下如站在圆石上一般,不动都欲跌倒。
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拳论(网络收集)

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拳论(网络收集)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蒋发的《太极拳功》师传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
合神气止,心於脐下,乃曰:凝神。
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气。
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而不断。
神形互依,意气相聚。
拳未到,而意先到。
拳不到,而意亦到。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
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赵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邢喜怀的《太极拳道》与《太极拳说》太极拳道邢喜怀著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
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
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
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
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
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
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太极拳说邢喜怀著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
化生於一,是名太极。
先天者,太极之一气。
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
阳主动,而阴主静。
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
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
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
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
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
阴阳之气,修身之基。
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
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
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
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
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
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
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
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
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
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堡太极拳基本功练法及耍拳体系
赵堡太极拳是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汉族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赵堡太极拳基本功练法。
欢迎阅读!
简述赵堡太极拳基本功练法
一、站功
站功,场地无论大小,能容身即可,但要平坦、安静,有花木流水、空气清新之环境尤好。
站功身法要端正,自头至脚要求自然空松,整体配合协调。
具体做法:虚领顶劲(顺直脖颈,脖颈中心有似线穿、百会往上提之感。
平常人的脖颈习惯是往前倾,顺直的方法是脖颈稍微后靠,下颔稍微内收);两目平视,不可着意外界物像的观察。
微叩齿,舌尖轻上卷舔上牙根,上下嘴唇自然相合;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着力,就可达到松沉);含胸拔背(胸不挺,两肩微前收,背呈圆弧状),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
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双膝受上体压力务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两脚与肩等宽,成不丁不八步形,脚掌心空虚,脚趾踏地,脚前掌、脚后跟要均衡承受身体的压力;两手呈掌,十指微张(自然伸展)停放于两大腿前部稍侧部位。
如此站好后意微关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过重,即成气沉丹田之状。
除此之外,周身还有许多细微舒愉的其它感觉。
否则必是身法和心意没有达到要求,或是站的时间过短,式成后未达10分钟以上。
站功符合法度后,保持安静的心理,自然的呼吸,即可收到全身平衡、阴平阳秘、元气生动、气血畅通的效果。
站功势成后,周身关节松弛,呼吸自然,气血循环周流畅通。
站功得法,势成后有5种感觉:
1、百会穴像婴儿似的有呼吸跳动感、气的出入感、回旋感等;
2、舌下津液不断涌沁,遇此情况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
3、丹田处有微温和气动之感觉;
4、五脏之气行于两手指梢;
5、涌泉穴似有气在冲动。
二、坐功
坐椅高低适宜,落坐后大腿与膝大致形成水平状。
坐功身法同样要端正,上体要求均与站功同。
区别仅在手足姿势上。
两手掌向下放于两大腿上,两手中指尖与两膝齐,两膝间距与肩同宽,并与两脚跟上下垂直,两脚略呈内八字形。
坐功同样要求心理安静,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周身关节松弛。
坐功在达到上述要求后,过10分钟,也逐渐会产生站功的感觉。
练到高层次,无论站功、坐功,均会使人全身有混圆虚灵、明静之感。
坐功在养生调气上与站功有相同效益,不同点是站功对锻炼人腿的支撑稳衡力有特别作用,而坐功对锻炼人的尾骨支撑稳衡力有特别作用。
两者在拳艺中各有重要功能,可以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代替。
三、卧功
卧功有左侧卧和右侧卧两种。
食后适宜右侧卧。
方法为:侧卧时枕头与肩平,右卧屈右肘,手心朝上平放枕上,以头枕之,耳朵放于食指与拇指间(此法可使耳朵空虚,不受堵塞);或手掌平放太阳穴前,沉肘松膀。
左手掌放于左环跳穴上(卧时大腿向内一侧的位置)。
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微屈停于右腿之上,左膝在右膝之上,左脚在右腿之上如此卧后,心情安静,呼吸自然,周身关节松舒,自然气沉丹田。
左卧与右卧姿势正好相反。
如此卧法身心舒适自然,气血循环平衡,也易入眠。
所谓“曲肱而眠之,乐在其中”,即此也。
凡睡觉若能保持此卧法,则为修功不断,其功能效益极利于养生。
赵堡太极拳的耍拳体系
一、“耍拳”理论体系
清末武术家、赵堡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首创太极拳“耍拳”理论,一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在这一理论指引下,由古及今名师辈出。
其在《耍拳论》所讲:“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是吾赵堡太极拳独特之处。
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理论。
”充分体现和兆
元心境悠远、匠心独运,同时也大为丰富了太极拳论。
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轻松活泼、自然之态展现眼前:走架招势轻灵圆活,神意活泼顺遂,呼吸自然顺畅,不尚拙力,追求内意。
一个简单的“耍”字,极为生动、精辟、准确、凝练。
“耍拳”理论是和兆元在符合人体结构,尚天道、崇自然;顺乎中医、易理;利于心法、意念修炼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经验所提出的一套科学、完备的太极拳修炼方法。
它可以使人们顺利从“着熟”进入“懂劲”,进而达到“神明”阶段,逐步随心所欲,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该体系包含和兆元、和庆喜、和学信、和士英等宗师在这方面的论著。
二、“耍拳”公式
和兆元进一步为我们阐述了“耍拳”的公式,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轻灵自然为原则,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
慢中求柔:柔,松柔、纯柔,柔经络,松关节,因此初习赵堡太极拳必须由慢入手,明白松柔之含义。
轻灵自然为何?轻,极轻。
极轻则极灵,用力则僵,用气则滞。
修炼赵堡太极拳需注重身法轻灵,要像三尺罗衣挂于无影树上,在风中荡飘飘般的轻灵自然。
中正平圆:练功走架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子午线那样中正,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前后左右皆以中心线为界,不得超越。
步以走圆,身以行圆,一举一动,皆以圆为宗,由浅入深,不可急于求成。
三、“耍拳”要领与原则
和兆元提出“耍拳”理论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和氏宗师不断丰富和完善“耍拳”理论体系,指导着我们在太极拳修炼道路上前进。
“耍拳”固然要自然、随意、轻柔圆活,如果习拳之初就自然、随意、轻柔圆活,那么就坏了!如此就像瞎汉行夜路一样,非但无益,实则有害!因为自然、随意、轻柔圆活、刚柔相济是功成以后的表现,学拳之初必须守规矩、懂“尺寸”、分层次。
赵堡太极拳又名“尺寸架”,尺寸即规矩,拳架对手、眼、身、法、步、三节、四梢等要求极为严格。
如对于肘的要求:沉肩坠肘,合而为用,肘向外翻起上抬俗称卖肘,为病。
肘关节主要活动范围是曲伸运动,肘曲则臂成圆弧形,即弓形。
肘不可过曲,过曲不圆;亦不可过直,过直少夹;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肘关节曲伸自然,伸则气达手指,曲则气贯肘尖。
在技击中肘要曲使,有迎面肘、穿心肘、搬拦肘、七寸肘等。
肘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护肋,沉肘伏肋,肘要轻贴两肋,但不可过紧,否则会影响手臂灵活运用。
行功走架拳架规矩、姿势正确,有利于提高行功效果,使气血、经络阴阳平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严格规范锻炼,从而达到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自然而然却又合乎法度,上升到一定层次时可在老师指导下进入“耍拳”阶段。